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_第1页
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_第2页
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_第3页
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_第4页
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儒家人学的构成具有特殊性 ,它是一种将儒家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内涵融会在一起的理论言述。伦理政治是儒家言述人生的背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 ,儒家人生哲学体现出对于人的纯粹伦理化定位特质 ,因此强调人的唯义是举之作为人的尊严所在。同时 ,儒家对于做人的条件性来得不如无条件性重视 ,故对于直通崇高的人生境界加以伸张。进而 ,儒家对于人生中为善去恶的重要性 ,甚至恶的排除予善的支持的重要性 ,给予了人生归宿的意义。三方面结合 ,构成了儒家人学思想体系。早期儒家的伦理政治理论建构 ,当其偏向于为政治提供价值规则时 ,它表现出道德哲学的理论征兆 ;当其偏向以政治践行某一伦理观念时 ,它又表现为政治哲学的理论形态。但是不管它是道德哲学 ,还是政治哲学 ,都由于它把内圣外王作为致思主题 ,打通伦理与政治的问题域 ,最后必然融汇而成人生哲学。因为内圣的伦理一端 ,讲的便是人生的行为进路。由此分析早期儒家人生哲学的三大主题 ,可以进一步观察伦理政治情形中的人生情态。其一 ,它强调人的尊严在于他的伦理觉醒。其二 ,它强调人生目的是进入高尚的伦理境界。其三 ,它强调使人生富有意义的 ,是个人具有的品德如何。第一点导2 / 9出唯义是举的伦理取向 ;第二点引至对现世条件的漠视 ,直逼崇高 ;第三点规定了善德之于伦理政治的决定性影响。一、尊严所在 :人之为人的纯粹伦理定位早期儒家的仁义、义利的对举 ,确立了做人的伦理化思路。人 ,也就获得了一个纯粹伦理的定位。仅就“修己”到“修己安人” ,再到“修己以安百姓”的伦理推进来看 ,这一定位对伦理政治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首先 ,这样可以为伦理政治的承担主体确立位置。因为 ,只有基于纯粹伦理动机 ,而非基于利益动机、或权力动机的人 ,才可以担当伦理政治的主体责任。这中间是有一种严格的对应关系的。其二 ,这样可以为伦理政治运作中的纯粹伦理动力机制提供前提。因为 ,伦理政治的运作 ,不免会关涉利益分配、权力享用 ,即公与私、义与利的问题。倘若在早期儒家视域中不能自动发生效用的法、法权 ,没有能驱动“爱利天下” 、 “天下皆悦”的法、法权发挥其功效 ,那么伦理政治也就丧失了动力 。所以 ,治人者务必以纯粹的伦理动机作为自己治理社会从事政治的目标。在这里 ,为人与为政是统一的 ,统一于伦理动机、伦理化约、伦理感召、人情恩惠。如此 ,即可保证人的纯粹伦理定位 ,相应地决定政治的伦理化定位。其三 ,这样3 / 9可以为伦理政治理论化解理论障碍 ,使这一理论获得维持其自身的充分保障。因为 ,从人的内心到外在行为 ,都以伦理笼罩住 ,可以使伦理从内心“圣”处一直外贯到外在“王”处。这样 ,干扰伦理政治的因素 :夺权的僭越、争利的对抗 ,都可以在未形之先被克制住。即使是涉及利益权力问题 ,利为兼利、为一身伦理正气的君王所利天下 ,亦是伦理化了 ;权为公用 ,为一心为民的君王所把持 ,正是合于伦理的。由此可以说 ,早期儒家是以人的崇高 ,人与人之间的稳定相处、关系和谐为目的而致思的。现代以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与人观念 ,完全不在早期儒家的视野之中。相对于义与利的伦理化处理来讲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的、关于人的预设 ,就完全付诸阙如。所缺者一是 ,人是“理性人”的观念。理性人的预设 ,是基于对象化世界的认知需要而建构的。是指人可以以理性的筹划 ,认知客观对象世界 ,并把握客观对象的性质 ,进行改造策划 ,使之合于人的需要。由于伦理政治理论确认人是伦理人 ,而伦理内源于心、外推于人。内源于心而圣 ,外推于人而王。因此 ,它不必要拟定一个对象化世界的存在 ,哪怕把伦理投射于他人身上来感知 ,都是不被取法的 。同时 ,由于伦理内源于心 ,也就没有必要建构一个认知心。切己自反 ,反躬自省 ,是伦理人伦理觉悟的“方法” 。因此 ,有一颗圆善的道德心是伦理人的4 / 9本质特征。理性认识的建构在伦理政治思路中 ,完全没有必要。所缺者二是 ,理性计算的合目的性行为方式。理性计算 ,被马克斯韦伯看作是体现资本主义精神的一大要素。因为 ,只有在行为之先有理性的预期 ,行为之中有理性的会计应用 ,行为之后有理性的统计审计 ,人当然是有“天职”观念的经济人 ,才可能达到投入产出的理性预期目的。但是 ,由于早期儒家把人预设为伦理人 ,而且极端重视伦理人维持道义的纯洁性 ,排除利益干扰的重要性。因此 ,对人来说 ,唯一应当做的或能够做的 ,就是伦理道德心的呵护。至于基于利益问题的理性计算 ,在理论上是为早期儒家所排斥的。一旦理性计算的观念被确认 ,那将引起早期儒家伦理人预设的彻底颠覆。因为那样 ,结果将不会是人人理性谋利以致于天下皆利 ,而是人人谋利而天下良心俱失。但需指出 ,这种缺失在稳定是尚的伦理政治理论推导中并非是致命的 ,而是跳出这圈子 ,到以发展是尚的现代社会 ,这种缺失才影响理论前途。对人来讲 ,活下来 ,才能谈得上是否认同某种伦理原则 ,因为生命存在是伦理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在早期儒家看来 ,此一问题却不能断然划分为二。倘若把5 / 9生存与伦理取舍割裂开来 ,势必出现两种危险 :一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放弃伦理原则。譬如孔子所特别注重的人在饥馑和危难状态下 ,遇见生命维持条件十分窘迫时 ,先德还是先食的问题 ,就是基于这种思路。二是离开生命存在状况的追究而谈伦理 ,从而把伦理高悬为一种原则式的空洞教条。譬如早期儒家十分注意从衣食住行方面切入伦理问题 ,寄意就在避免这种危险。在早期儒家注重从生存处说伦理的推论中 ,最富有社会性意涵的 ,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贫穷之于道德操守端正者 的关系 ;另一个是处于贫困状态中的人 ,如何可以乐观面对生活的困窘 ,以实践伦理为快乐。以第一个方面而言 , “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的对比 ,表明君子面对贫困是能够坚持操守而不动摇的。这是因为 ,君子秉德而生、秉德而行 ,是伦理的榜样、道德的旗帜 ,他绝不会为生活困窘的原因 ,放弃伦理原则。在此情形下 ,君子一方面是以义为行动指南的 ,使他可以排除现实物质条件和政治权力之争的囿限 ;另一方面 ,君子是“求诸己”的 ,他不以困窘而将伦理的实质性责任推给他人 ,他始终能“喻于义” 、“以义为上” 、 “爱人” 。这两方面构成了操守端正、心怀仁德的君子 ,不为贫困所动的原因。以“孔颜乐处”的伦理至上性营造出的人生境界 ,6 / 9使人心以践履美德为志业 ,这是一种典型的实质伦理或信念伦理 。因为 ,一个人践履仁德 ,那是毫无条件地确当的。那既是圣贤的感召 ,又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体现。在此 ,善良的伦理动机被格外注重。行动者的意向、信念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至于后果 ,并非不加考虑 ,但因为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是圣贤都难以实际达成的 ,因而 ,结果是可以相对后置的。在早期儒家那里 ,行仁德就是这样一种道德命令 ,一种来自于天佑价值和圣贤感召的命令。这种行动的后果 ,早已由君王圣贤相类行动起行动的大众完全不必要疑虑。基于这一性质 ,论者指出儒家“以伦理代宗教”的理论特质 ,是有道理的。在此 ,伦理行动动机上的“彼岸”色彩虽淡却存。这是只尚境界而不论境遇 必然具有的理论走向。相应可以说 ,早期儒家是不太注重责任伦理 的 ,责任伦理强调的是 ,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只能在于行为的后果 ,它要求行动者责无旁贷地对后果承担责任 ,并以后果的善补偿或抵消为达成这一后果所使用的手段的不善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相比于作为主观价值认定的信念伦理 ,责任伦理更强调客观因素的影响及行为者的审时度势。后者的“纯洁性”程度不如前者。三、德性制导 :排除恶的作用直抵道德理想早期儒家将人做了纯粹伦理的定位 ,又营造了“应7 / 9当”的伦理境界 ,顺理成章 ,会对恶的伦理功能加以排除。这是因为 ,伦理善不保持自身的纯结性 ,它就不成为能够促人向善的可靠源泉与坚强动力。善恶相杂 ,或者以善为恶、以恶为善 ,或者善变换为恶、恶转化为善的相对主义观念 ,实足以根本上损害善的自足性、权威性 ,自然也就损害它的感召力与人对之的认同感。当早期儒家把制恶打入法律范围 ,那么 ,伦理领域内 ,便只存在善与为善的问题了。一种直抵道德理想的思想旨趣 ,由此烘托出来。排除恶在致善中的作用 ,应当说对做人、进而对为政都有积极意义。换言之 ,恶之于伦理政治无动力可言的观念 ,是有它的正面意义的。这种意义 ,可以说有三 :第一 ,有利于人对善的直接把握和悉心认领、全力践履。因为 ,在一种社会分化程度不高、智性水平受限的社会中 ,一个人能够自我反观并加以牢牢掌握的精神观念 ,并不是一个无限数。在这种情况下 ,直抵善而使之完全处于鹤立鸡群或异峰凸起的状态 ,可以使善在人心中成为一个不变的常数 ,杜绝了恶性恶习种种变数对之的消解作用。这样 ,人们易于掌握 ,并以一颗单纯的善心去自控。第二 ,有利于使善成为完全控驭人心的规范 ,不致于因规范太多 ,善恶相杂 ,使善的伦理范导功能减弱 8 / 9,使人在各种规范面前手足无措。早期儒家重视的“正名”,在这一视角来看 ,更易显示其问题针对性。而儒家之看重伦理根源上的善、到伦理抉择上的善、再到伦理善包涵的善的效应 ,又从人唯善可举的角度 ,强化了人们纯朴的、善良的一致化行为取向。第三 ,保持善对恶的战胜状态 ,维持善性的永恒规定性 ,对伦理政治中人面向永恒的德性理想 ,确立人生的生存目的 ,不为人生的曲折、失意、不遇所动摇 ,确实可有一种提升的作用。而且 , “百王之道贯” ,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伦理善 ,在把为善之道的问题解决之后 ,人们所要做的 ,也就只剩下怎样逼近和实现伦理善的问题。目标极其明确而稳定 ,需要的只是各种情况下 ,人们不计处境地为之致力。在此 ,伦理善的茕茕独立 ,构成为社会运作的最深层动力 ,构成为人追循德性而动的永不衰竭的源头活水。它无疑再次显示出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功能特性。但审视德性的理性目光 ,却看到了纯洁无比、永为处子一般的伦理善 ,并不是自足的一面。从伦理善的实际构成上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