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1页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2页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 政治 经济的巨大变动 有力地推动了思想 领域的发展 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的实学思潮 他们以批判的 求实的精神 抒发 了深刻而新颖的社会政治观点 哲学观点 历史观点 同时也提出了别开生面的具有进步 意义的教育观点 对于传统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思 想 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夫之 颜元是实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从他们的王夫之 颜元是实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从他们的 思想主张中 可以看到实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和内容 以及他们反对传统理学教育 建立改思想主张中 可以看到实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和内容 以及他们反对传统理学教育 建立改 良的 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新教育的要求 良的 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新教育的要求 王夫之 1619 1692 字而农 号姜斋 湖南衡阳人 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 自幼 颖悟过人 习读 五经 广泛阅读古代哲学和史学书籍 14 岁中秀才 24 岁中举人 青年时代他以 东林 复社 为楷模组织了 匡社 曾举兵起义 阻止清兵南下 失败 后 投身于桂王的南明政权任翰林院庶吉士 嗣后 辞职返家 坚持反清 33 岁起流居湘 西 与瑶民混居 以授徒讲学和从事著述为业 57 岁 迁徙在湘西蒸左石船山 筑茅舍而 居 名 湘西草堂 在这里十七年如一日 热心教育生徒 奋笔疾书 写下了许多不朽著 作 现存 船山遗书 共 72 种 258 卷 与哲学 教育和政治有关的著作有 周易外传 尚书引义 读四书大全说 张子正蒙注 黄书 噩梦 等 王夫之是我国我国 17 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中 提出了许多唯物提出了许多唯物 主义教育观点 在人性论 理欲关系 知行关系 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 对主义教育观点 在人性论 理欲关系 知行关系 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 对 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 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 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上 占有重要地位 上 占有重要地位 一 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王夫之关于人性的观点 有其特点 在中国思想史上 自先秦诸子至宋明博儒 都局 限在性的善 恶方面 而王夫之则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 是而王夫之则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 是 日生则日成日生则日成 继善继善 成性成性 的 的 王夫之认为 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 即所谓王夫之认为 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 即所谓 气禀气禀 这种能力在 这种能力在 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 通过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 通过 新故相推新故相推 而发展 因此人性是而发展 因此人性是 屡移而异屡移而异 未成可成 未成可成 已成可革已成可革 的 的 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日生日成 以至于善的 王夫之认为 习 在人性形成 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他说 孟子言性 孔子言习 性者天道 习者人道 鲁论 二十篇皆言习 故曰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已失之 习 而欲求之性 虽见性且不能救其习 况不能见乎 易 言 蒙以养正 圣功也 养其圣于童蒙 则作圣之基立于此 人不幸而失教 陷于恶习 耳所闻者非人之言 目所 见者非人之事 日渐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 而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 非洗髓代毛 必 不能胜 这一段话不但说明 习 对于人性的重要 而且说明不良教育养成不良习惯 要 改变极不容易 所以必须从幼小就注意教育 王夫之反对王夫之反对 生而知之生而知之 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是通过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是通过 后天的实际活动取得的 这也正是人和禽兽只有先天本能的重要区别 那种所谓不待学而后天的实际活动取得的 这也正是人和禽兽只有先天本能的重要区别 那种所谓不待学而 能的生知之说 只不过是能的生知之说 只不过是 释氏夸诞之淫词而已释氏夸诞之淫词而已 二 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 王夫之反对理学家的王夫之反对理学家的 存天理 灭人欲存天理 灭人欲 之说 他主张之说 他主张 天理天理 即在即在 人欲人欲 之中 之中 二者是统一的 二者是统一的 终不离人而别有天 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终不离人而别有天 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有欲斯有理有欲斯有理 理与欲皆自 然而非人为 王夫之这个观点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把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 即重要意义在于他把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 即 人欲人欲 着做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 绝不能灭人欲以求天理 禁欲 窒欲都是阻碍人性发展的 着做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 绝不能灭人欲以求天理 禁欲 窒欲都是阻碍人性发展的 在这种主张之下的教育 就要重视人性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欲望 要推己及人 要节欲而在这种主张之下的教育 就要重视人性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欲望 要推己及人 要节欲而 反对灭欲 反对灭欲 他说 推其私而私皆公 节其欲而欲皆理 王夫之的这种道德观 是适应资 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级需要的 有着要求解脱束缚的意义 三 知行观和教育过程 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 既不同意朱熹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 既不同意朱熹 知先行后知先行后 之说 也不同意王守仁的之说 也不同意王守仁的 知知 行合一行合一 之说 他主张行先知后 知行并进 互相为用 之说 他主张行先知后 知行并进 互相为用 他说 行可兼知 而知不可兼 行 君子之学 未尝离行以为知也 又说 知行相资以为用 唯其各有致功 而亦 各有其效 故相资以互用 则于其相互 益知其必分矣 同者不相为用 资于异者乃和同 而起功 此定理也 他认为在人们的认识中知和行各有其功效 又必须相互为用 因此 只有知行并进 才能 知同而起功 这是认识事物的一条定理 王夫之在知行二者中更注重 行 而认为不能离行以为知 要在行上取得知识 要在 行上检验知识 王夫之 行先知后 行可兼知 知不可兼行 的主张 是教育上的一条重要原则 正确地反映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根据这一观点 他强调指出 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 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而求知识要落到行上 要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 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而求知识要落到行上 要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 他曾以下棋为例 说明下棋知识 必须通过对奕才能获得 只是终日看棋谱 是不成的 四 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 王夫之认为 学与思的关系 是互相结合 互相补充 互相依赖的关系 王夫之认为 学与思的关系 是互相结合 互相补充 互相依赖的关系 他说 致 知之途有二 日学日思 学则不恃己之聪明 而一惟先觉之是效 思则不拘于古人之陈迹 而任吾警悟之灵 学非有碍于思 而学愈博则思愈远 思正有功于学 而思之困则学 必勤 这就是说 学要博学而思则深入 学要尽量吸取过去的成就而不可任凭自己的主观 臆测 思要注意独立思考 深入钻研 不可为过去的框子所构牵 学习的知识面愈广阔 思考愈可深远 愈可贯通 深入思考遇到困难 感到不够深刻 就会愈益了解博学的必要 二者同时并重 互相促进 这样才可使学习有进步 为学教人都必须重视学与思的结合 王夫之的观点 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思结合的论述 同时反映了王夫之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思结合的论述 同时反映了王夫之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五 学习法和教学法 王夫之在著作中 除谈及以上教育理论的见解外 还从自己研读 著作体会出发 谈 到许多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 王夫之和其他学者一样 主张为学要以立志为先 王夫之和其他学者一样 主张为学要以立志为先 他说 志立则学思从之 故才日 益而聪明盛 成乎富有 志之笃 则气从其志 以不倦而日新 他认为 意与志不同 意者 乍随物感而起也 志者 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 庸人有意而无志 中人志立而 意乱之 君子持其志而慎其意 圣人纯乎志以成德而无意 盖志一而已 意则无定而不可 纪 因此 善教人者 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 志正 则意虽不立 可因事以裁成之 人 之立志 必须专一 他说 人之所为 万变不齐 而志则必一 从无一人而两志者 志 于彼又志于此 则不可名为志 而直谓之无志 他这样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在为学 力行 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 有序 和 不息 相结合 王夫之认为 教学不但要王夫之认为 教学不但要 习习 还要注重 还要注重 时时 指出 指出 学而不习 习而不时学而不习 习而不时 是学是学 者的通病 者的通病 他所说的 时 有两个含义 一是循序渐进之义 一是有恒之义 他把 学记 这样标点 大学之教也时 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 解释说 时者 有序而不息 之谓也 恒守也 而 有序 和 不息 又是相互联系 相互结合的 教学既要循序渐进 不减等 不速成 又要有恒心 不间断 这样就可以使学习较易 因其序则可使之易 那种一旦豁然贯通之说是靠不住的 三 因材施教 王夫之主张教者必须了解受教育者 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教育 王夫之主张教者必须了解受教育者 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教育 他认为学生 是有个性的 有 刚柔敏钝之异 教育要顺应学者的个性去施教 偏高偏低都会影响教学 效果 他说 夫智仁各成其德 则其情殊也 其体异也 其效也分也 故教者顺其性 之所近以深造之 各如其量而可矣 他认为一个人有长处也有偏处 教者要引导发展学者 的长处 使他能够进步 矫正学者的偏处 使他能够走上正确的道路 他说 教思之无 穷也 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 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他还认为教者教学要 根据学者的接受能力 基础乃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等等 总之 要根据学者的具体条件去要根据学者的具体条件去 施教 他施教 他说 顺其所易 矫其所难 成其美 变其恶 教非一也 理一也 从人者异耳 教人的道理是一个 但在方法上却要因人而异 王夫之所述因材施教的原则 是对儒家王夫之所述因材施教的原则 是对儒家 传统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 自勉与自得 王夫之主张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严格 绝不能降低标准去迎合苟且偷安的心理 学主张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严格 绝不能降低标准去迎合苟且偷安的心理 学 生对自己也应该坚持高标准 不能要求教师降低要求来迁就生对自己也应该坚持高标准 不能要求教师降低要求来迁就 俯从俯从 自己的自己的 易为易为 与与 无知无知 否则将使学生陷于 否则将使学生陷于 不知不能不知不能 的悲境 的悲境 他说 学者不自勉 而欲教者之俯从 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 他所指的高标准 是指 圣功 而言 但他所讲的原则是具有 积极意义的 王夫之在强调强调 自勉自勉 的同时 还指出注重的同时 还指出注重 自得自得 即学习积极性原则 即学习积极性原则 他说 有 自修之心则来学 而因以教之 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学之 则虽教亡益 这里他强调强调 学生学习要用学生学习要用 求通之志求通之志 即要有学习心理上的准备性和努力钻研的继续性 然后再有教 即要有学习心理上的准备性和努力钻研的继续性 然后再有教 师的启发式教学 就会获得好的效果 这就是师的启发式教学 就会获得好的效果 这就是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的道理 的道理 六 论教师的作用和条件 王夫之在教学上极重视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 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 故欲正天下之人心须顺天下之师受 教者学者是一种道义的结合 教师负有 正人心 的 重要任务 绝非可有可无者 正因为教师如此重要 选择教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心道德 因此 王夫之说 主教有本 躬行为起化之原 谨教有义 正道为渐摩之益 指出 教 师必须在实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 能做学生的榜样 躬行 是陶冶学生的根本 躬行即是 身教 即是 不言而教 所谓 圣人有独至 不言而化成 只有以不言之化 而行感 化之教 才能使学生 自生其心 达到真正的自得 教师的 躬行 在道德教育上具有极 重要的意义 王夫之还要求教师必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