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名言俗语在哲学教学生活化中的选用对策_第1页
研讨名言俗语在哲学教学生活化中的选用对策_第2页
研讨名言俗语在哲学教学生活化中的选用对策_第3页
研讨名言俗语在哲学教学生活化中的选用对策_第4页
研讨名言俗语在哲学教学生活化中的选用对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研讨名言俗语在哲学教学生活化中的选用对策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是以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基于这点来认识,哲学学习就应该从人对这个世界的体验或者从与这个世界的相处当中出发去获得认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指导生活。所以在哲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教学生活化,这也是江苏省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之一。哲学教学生活化在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最好的实施载体就是古今诗句,名言俗语。一、名言俗语是哲学教学的重要载体,哲学教学生活化离不开名言俗语的选用名言俗语是哲学知识、哲学思维的载体。哲学教学中选用有效的名言俗语有利于学生的哲学学习、交流和共鸣,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哲学素养。 生活与哲学教材每一框都覆盖了课堂探究、名言、相关链接、转嫁点评等板块,这些板块中的哲学名人名言、俗语警句是哲学教学很好的素材和教学的载体。东西方、古今都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俗语警句,这些是哲学教学中很好的素材,它们见证着哲学发古人之思,能解今人之惑的睿智。这对初学哲学尝试体味哲学和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均大有裨益。 生活与哲2 / 5学教材上名言俗语有很多,如何在哲学教学中适时适当的选用,关键在于取舍。例如在初涉唯物论时,可以先利用第一单元所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明确唯物论整体的基调是强调物质的决定的作用,这是一个大前提。物质决定意识,有些学生欠于理解,往往留于死记硬背。这时,我们可以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俗语告诉他们,巧妇再心灵手巧,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有米这是前提条件,物质是先决条件,物质决定意识。比如唯物论中,讲到规律,就可以利用教材的名言板块中荀子的一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指出规律不以任何的人的意志而转变,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再辅助自选的一些俗语、成语去理解,如:顺水行舟、庖丁解牛,更直观更通俗易懂地去理解我们要遵循规律,事半功倍;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长告诫我们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做事往往收效甚微或者失败。我们可以把俗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深入浅出地引出,让学生理解了成功既需要我们遵循规律,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两方面的结合。成语、古诗词的选用最常见于辩证法的教学中,辩证法是哲学的精髓,一些重要的考点都集中在辩证法。在辩证法的联系观中,我们有一些成语非常恰当的引出事物的联系,如利用成语: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3 / 5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一个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成语的辨析和比较来突破一些难点,如:涸泽而渔,学生都明白鱼儿离不开水的道理,如果涸泽而渔,必定破坏了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成语东施效颦,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没有做到从自身实际出发,一味模仿,也可以从违背联系的多样性去理解,突破了联系多样性这一难点,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多角度去分析观点。二、重视名言俗语的阅读能力,聚焦哲学教学生活化的趣味和哲理学生阅读分析、应用迁移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在哲学教学中训练学生对名言俗语、古诗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哲学教学要使学生喜欢哲学,探索哲学,从中感悟哲学的精妙,让学生由“会”哲学到“懂”哲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哲学学习也需要一点理解技巧和策略。在讲到辩证法的发展观,有很多古诗词需要理解。在寻找古诗词对应的哲理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从该句诗词的本义出发,再顺藤摸瓜,找出对应的哲理,不能寄希望一眼就能看出哲理。较难的古诗词,需要较好的语言功底和阅读能力,同时也需要恰当的技巧和策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山重水复疑无4 / 5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的重点都落在后半句, “春”和“柳暗花明”都很好地戳中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在发展观中,还有一些诗句很容易误判,比如: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很容易被误判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过程,看到“千剑” “千曲” ,很容易联想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误以为是量的积累,然则应从“观千剑”而后“识” , “操千曲”而后“晓” ,整句诗去理解,不能断章取义,所以理解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更恰当。哲学的教和学的手段都应该不定其法,灵活多变的。要凸显哲学教学的生活化必须凝聚哲学课堂的趣味和“哲”味。有两个情境可以推敲一下:一是,讲到量变这个概念,教材上的“谷堆理论”和“秃头理论”有些乏味和陈旧,这时可以借用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从一到九数量的增,从九到一数量的减,富有诗意和哲味,又轻松地让学生掌握理解了量变的概念。二是,讲到难点位置的变更、场所的变更也能引起质变时,可以巧改杜牧的清明诗去感悟。原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改动停顿的位置由诗变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诗变词意境完全不同,哲味丛生。5 / 5总之,哲学教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