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_第1页
痛经_第2页
痛经_第3页
痛经_第4页
痛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峡医专 中医系,1,中 医 妇 科 学,岳秀永中医系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病例,病案举例:袭,女,30岁,初诊日期:1974年8月21日。 主诉:经期小腹剧痛7个月。现病史:患者1974年1月份开始出现经期小腹痛,某医院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曾注射“胎盘组织液”2个月无效。经期腹部剧痛难忍,经前期小腹冰凉,得热痛减,大便时腹痛加重。经量时多时少,色暗,有血块。若血块排出量多时,则腹痛减轻。舌淡,脉沉弦。,2,三峡医专 中医系,1.从以上病例可以看出,痛经的发病特点是什么?2.以上病例属于哪个证型? 3.本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4.该如何治疗?,问题,3,三峡医专 中医系,痛 经,目的要求1.掌握痛经的定义、辨证论治。2.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3了解痛经的鉴别诊断、应急处理。,4,三峡医专 中医系,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约50%女性有痛经,其中有10%较严重。,一、定义,5,三峡医专 中医系,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1.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2.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所引起。3.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二、分类,6,三峡医专 中医系,三、历史沿革,1.病名首见金匮要略 2.妇人大全良方:风冷致痛经-温经汤;3.景岳全书妇人规:痛经分虚实 实者:寒滞、血滞、气滞、热滞 虚者:血虚、气虚 虚实的鉴别:实痛者多痛于(月经)未行之前,经通痛自减,痛时拒按拒揉;虚痛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多喜揉喜按。,7,三峡医专 中医系,三峡医专 中医系,8,1.对应病名:痛经2.产生机理: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前列素增高有关。(1)前列腺素诱发、刺激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产生下腹痉 挛性绞痛;(2)研究表明,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的前列腺素 含量明显高于无痛经女性;(3)痛经受精神因素影响,与个体痛域有关。,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又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 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五、病因病机,9,三峡医专 中医系,病因病机,气滞、寒热、湿邪,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经期生理,经前血海气血盛实,经后血海气血暂虚,冲任胞宫血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通则痛,实证痛经,不荣则痛,虚证痛经,10,三峡医专 中医系,六、诊断,1.病史: 有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的病史,或经量异常、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病史。,11,三峡医专 中医系,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少数于经血将净或经净后12天开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可呈阵发性、痉挛性、胀痛伴下坠感;或隐痛、坠痛喜揉按,或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轻重不一。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现象。,时间,性质,程度,部位,以小腹部疼痛为主,或可痛及腰骶。,周期性发作,六、诊断,12,三峡医专 中医系,腹部检查:腹软,无腹肌紧张,无反跳痛 妇科检查: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 辅助检查:B超、宫腔镜、腹腔镜、子宫 输卵管碘油造影。,3.检查:,六、诊断,13,三峡医专 中医系,功能性痛经:盆腔器官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部分患者可有子宫体极度屈曲,宫颈口狭窄。,六、诊断,14,三峡医专 中医系,继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15,三峡医专 中医系,子宫内膜异位症:,16,三峡医专 中医系,在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但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响,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其它特殊部位时,可出现许多其它令人迷惑的临床表现。而大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继发性痛经,伴下腹部和背部进行性疼痛,常可放射至腿部。疼痛常于月经1-2天开始。相当于异位子宫内膜出血时,月经开始达到最高峰。大多数患者在行经期疼痛可缓解。但在晚期患者中,尤其是当盆腔有广泛和显著粘连时疼痛可持续存在。,继发性痛经:子宫腺肌症的子宫多呈 均匀性增大,局部有压痛;,17,三峡医专 中医系,子宫腺肌症;,18,三峡医专 中医系,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壁层,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型,可以和“外在”或主要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子宫内膜可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壁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前者为异位内膜侵入整个子宫的肌壁内,在不同部位其侵入范围和深浅可不同;后者异位内膜仅侵及某部分肌壁,形同子宫肌瘤,但其与周围正常组织并无分界(假包膜)。,继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者有盆腔 炎症征象。,结缔组织增厚变硬,子宫固定。,表面光滑形似腊肠,19,三峡医专 中医系,1.异位妊娠当痛经同时伴有月经后期时,则与异位妊娠的腹痛伴阴道出血容易混淆。 异位妊娠有妊娠的临床表现:停经史、 HCG阳性; B超检查宫腔内未见孕囊;其腹痛特点:,(1)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撕裂样剧痛,常伴昏厥或休克。(2)腹部检查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尤以患侧为甚。,七、鉴别诊断,20,三峡医专 中医系,2.黄体破裂黄体破裂多发生在经前即黄体期晚期,若伴有阴道出血时易与痛经混淆。黄体破裂腹痛特点:,1.多突然发生下腹一侧疼痛,呈绞痛样。2.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尤以患侧为甚。妇科检查时一侧附件有压痛。,七、鉴别诊断,21,三峡医专 中医系,3.急性阑尾炎(肠痈腹痛)正值经期急性发作的肠痈腹痛,可与痛经混淆。 肠痈腹痛特点:,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麦氏点压痛、反跳痛。,七、鉴别诊断,22,三峡医专 中医系,4.胎动不安胎动不安患者阴道出血伴有腹痛时,应与痛经伴月经后期相鉴别。胎动不安有妊娠临床表现:停经史、 HCG阳性、B超检查可见孕囊在宫腔内,胚胎发育与停经天数相符。其腹痛特点:,1.小腹痛轻、阴道出血量少于经量。 2.可有腰酸、小腹下坠感。,七、鉴别诊断,23,三峡医专 中医系,5.堕胎、小产堕胎、小产有较剧腹痛和阴道出血与痛经相似堕胎、小产有妊娠临床表现:停经史、 HCG阳性、妇科检查宫体增大、宫口开大或宫口有 组织物堵塞。其腹痛特点:,小腹痛呈阵发性或由轻渐加剧,阴道出血量由少渐增多,可见胚胎物排出。,七、鉴别诊断,24,三峡医专 中医系,本病属妇科痛证,以腹痛为主症,辨证时应辨识腹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并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及全身症候、舌、脉进行辨证。,25,三峡医专 中医系,八、辨证论治,首辨虚实;虚少实多,应与经前23天开始服药,收效较好。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疗分两步:,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26,三峡医专 中医系,八、辨证论治,1、气滞血瘀证,妇科症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行而不畅,量少色紫黯有块,块下则痛减;全身症候:乳房、胸胁胀痛不舒;舌脉:舌质紫暗,或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沉弦。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红花 桃仁 赤芍 川芎 当归 丹皮 乌药 枳壳 香附 甘草元胡 五灵脂,27,三峡医专 中医系,疼痛剧烈者:常加入金铃子散。兼瘀血内阻,血不归经,经期延长、量多者: 加三七、炒蒲黄等。 兼肝经瘀阻,阴器不利,小腹胀坠或二阴坠胀不适: 加川楝子、枳实、莪术疏肝祛瘀止痛 。,金铃子、元胡,28,三峡医专 中医系,2、寒凝血瘀,妇科症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有血块;全身症候:畏寒肢冷,面色清白;舌脉:舌暗,苔白,脉沉紧。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汤。,肉桂 小茴香 干姜 当归 川芎赤芍 五灵脂 蒲黄 延胡索 没药,29,三峡医专 中医系,实寒:小温经汤或少腹逐瘀汤。生姜加红糖煮水热饮治疗本证轻症。虚寒:若见痛经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可用大温经汤。痛甚而厥,冷汗肢厥者,加附子、细辛、巴戟天回阳散寒。,30,三峡医专 中医系,妇人大全良方:人参、当归、川芎、白芍、肉桂、莪术、丹皮、甘草、牛膝,金匮要略:桂枝、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生姜、麦门冬、半夏、丹皮、阿胶、甘草,3、湿热瘀阻,妇科症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经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全身症候: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药: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红藤上方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以增强清热除湿之功。亦可加二秒散: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31,三峡医专 中医系,3、湿热瘀阻,方解: 黄连、苡米清热除湿 红藤、败酱清热解毒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经 莪术、香附、元胡行气活血止痛 生地、白芍凉血清热,缓急止痛,32,三峡医专 中医系,药理实验研究证实:败酱草、红藤、贯众、白花蛇舌草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此外,败酱草、红藤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对于减少炎症的局部渗出及组织增生有明显作用,且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33,三峡医专 中医系,四、气血虚弱,妇科症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全身症候:面色无华,头晕眼花,神疲乏力;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气养血,调经止痛。方药:圣愈汤(参芪四物),党参 黄芪 熟地 当归 川芎 生地,34,三峡医专 中医系,5、肾气亏损,妇科症候: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全身症候: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痛,面色晦暗;舌脉: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方药: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芋肉、阿胶、山药、巴戟天、甘草,35,三峡医专 中医系,5、肾气亏损,方解: 巴戟天、山茱萸补肾气,益肾精 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缓急止痛 山药、甘草补脾肾 本方傅青主原为肝肾两亏冲任虚损,精血不足而致经行后血海更虚,胞宫失养,小腹作痛而设。诸药相合,可益肾精,养肝血,调冲任胞络失养所致之诸症,临床皆可用之而取效。加减: 经量少加鹿角胶、熟地、枸杞 腰骶痠痛剧加桑寄生、杜仲、狗脊,36,三峡医专 中医系,虚证性痛经,就临床来看,主要两个方面:1. 一是阴血亏虚,脉络失养,宜重用归、芍,加少量甘草;2.二是阳虚气弱,出现气虚壅滞,在温阳补气的前提下加煨木香、廷胡索即可。如属气虚下陷之坠痛者,黄芪、党参必须重用,稍稍加入柴胡、升麻之类。,37,三峡医专 中医系,虚证痛经用药特点:,九、急症处理,1.云南白药3克,每日23次,温水调服。2.田七粉3克,每日23次,冲服。3.复方益母草口服液,每次一支,每日3次,4. 针灸体针: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中极、地机耳针: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肾上腺,38,三峡医专 中医系,十、小结,1. 痛经是经行小腹疼痛的妇科常见病,多见于青春期患者。 2. 痛经的产生与月经周期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证、实证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