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管理、持续改进、争创一流_第1页
对标管理、持续改进、争创一流_第2页
对标管理、持续改进、争创一流_第3页
对标管理、持续改进、争创一流_第4页
对标管理、持续改进、争创一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标管理 持续改进 争创一流对标管理 持续改进 争创一流 尊敬的集团公司各位领导 各兄弟单位同仁 首先感谢公司给我们提供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 也借此机会 向给予我公司工作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 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宁德发电公司在对标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 进行汇报 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宁德发电公司目前总装机容量为 2520MW 一期两台 600MW 超临界机组分别于 2006 年 6 日 6 日 9 月 8 日投产 二 期两台 660MW 超超临界机组分别于 2009 年 2 月 19 日 6 月 27 日投产 自首台机组投产后 我们即把开展能耗对标工作做为实 现机组经济运行的重要管理手段 每月的节能分析会我们都要与 同类型的国内各电厂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 从设备 管理上细致 分析每一项差距产生的原因 积极开展设备改造和管理创新 自集团公司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后 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 管理平台 按照集团公司 以热效率为核心能耗管理指导意见 火电机组能耗指标分析指导意见 对各项指标偏差的原因进行 深入分析 根据差距和机组实际运行状况 认真分析机组目前的 能耗水平 逐台主机 逐台辅机 逐个阀门找问题 找原因 按照 五确认 一兑现 的管理要求落实责任 闭环管理 通过设备治 理改造 运行方式优化 加强运行调整等手段 宁德发电公司一 期两台机组供电煤耗 2009 年较投产当年下降了 14 75 g kWh 3 号机组获得 07 年度全国大机组竞赛一等奖 2010 年截至 12 月 20 日 在负荷率同比下降 10 的情况下 供电煤耗同比又降 低了 1 68 g kwh 生产厂用电率降低了 0 02 发电水耗降低了 0 5Kg kWh 油耗降低了 1 36t 亿 kWh 四耗指标全部完成集团 大唐国际今年下达的目标确保值 截至 11 月底 1 机组供电煤耗 累计完成 297 8g kwh 保持集团公司超超临界机组的最优水 平 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以下通过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我们对标活动的开展情况 一 通一 通过设备过设备改造 提升机改造 提升机组经济组经济运行基运行基础础 与同期投产的同类型机组比较发现我公司厂用电率明显偏 大 查找原因判断是由于设计时设备选型 系统设置等原因造成 部分辅机设备配套性差 机组节电潜力很大 自 06 年下半年两 台机组投产后 我们就开始逐步进行运行优化和设备改造工作 主要完成了汽泵前置泵通流改造 闭式冷却水泵叶轮车削 循环 泵高低速改造 凝结水泵变频加通流改造等 主要辅机的电率明 显下降 以上辅机耗电率较投产初期下降超过 0 84 见下表 主要主要辅辅机机电电率情况比率情况比较较 耗电率 给水泵凝结泵闭式泵循环泵开式泵 06 年 0 260 430 111 050 07 07 年 0 220 410 120 840 08 年 0 220 250 070 850 09 年0 180 170 060 800 10 年 11 月 份 0 160 20 070 650 下降值0 100 230 040 400 07 对标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在凝泵变频改造后我们发 现耗电率较先进值仍有差距 为进一步降低凝泵耗电率 随后又 对一台凝泵进行了通流改造 改后在变频运行下比改前凝泵变频 运行时效率平均提高了 4 以上 实现了正常负荷调整时全程变 频调节运行 后又将除氧器上水旁路电动门更换为快关电动头 实现了凝泵变频运行下主 副调整门 旁路电动门全部开启 减 少节流损失 使凝泵的运行耗电率进一步降低 30 40 kwh 通过 多项措施的综合改造 在 75 负荷率时凝泵耗电率由改造前的 0 42 降至改造后的 0 17 达到了先进水平 通过对标发现我公司送风机耗电率较同类型机组偏高 0 04 左 右 运行方面从氧量控制 空预器差压 漏风等方面查找原因未 发现较明显偏差 在同类型机组不同制造厂家送风机之间比对时 发现 与我公司同型的送风机耗电率普遍较高 通过多台风机效 率试验 发现在各负荷段送风机效率与设计效率 75 85 差距较 大 实际运行效率在 35 60 之间 通过试验结果发现送风机实 际运行曲线严重偏离设计工况 现已制定了改造方案 待项目批 复后实施 二 完善运行二 完善运行绩绩效耗差系效耗差系统统 向管理要效益 向管理要效益 宁德发电公司绩效 耗差分析系统 经过近两年多的调试和 完善 多次通过热力试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校核 作为大唐国际 首家试点单位已在今年通过了专家验收 通过与设计值和同类型 机组最优值的比较 运行人员 技术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各项大小 指标的差距 目前已实现了将运行可控偏差做为运行人员经济调 整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 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 提高了运行调整 积极性 效果日益显现 再热减温水量 08 年以前各台机组在高负荷时大都在 20 30t h 左右的水平 各机组主 再热汽温与设计值偏差较大 尤其 3 4 机组偏差达到 2 对机组热耗影响较大 随着绩效 耗差 系统的应用 在管理方面积极进行指标考核基准和考核办法的修 订 力争做到运行人员汽温每变化 0 1 再热减温水量每降低 0 1t 都能在绩效得分中体现 同时对各指标考核权重按照对总耗 差影响原则进行调整 通过积极的燃烧调整以及吹灰方式的优化 等措施 目前各机组再热减温水流量已下降到 0 5 t h 主 再热 汽温与设计值偏差也控制到 0 5 范围内 三 依靠科技三 依靠科技进进步 深化步 深化对标对标工作工作 对标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对标 工作的开展 广大技术人员通过学习和实践 实现了自身的提高 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在沿海电厂我们率先完成循环泵高低速改造后 为确保机组 在最经济方式下运行 积极开展循环水优化试验工作 根据海水 温度 机组负荷变化情况 在不同水温下进行各典型负荷下各种 运行泵组合方式的经济性比较试验 同时完成了循环水量变化对 凝汽器真空影响试验 真空变化对热耗影响试验 通过试验结果 确定最佳运行方式 循环泵耗电率明显下降 2010 年 11 月与 2009 年同期相关指标比较情况 时间 负荷率 海水温度真空度 循泵耗电率 2009 1182 3421 494 20 72 2010 1180 6620 0694 740 63 2010 年我公司大量掺烧了与设计煤种偏差较大的印尼煤和 褐煤 为消除或降低掺烧带来的经济性下降 组织专业人员通过 对照分析煤种变化前后的各指标变化 制定对策 通过试验调整 分离器折向挡板不同开度 测量煤粉细度 掌握分离器挡板和煤 粉细度的关系 对比不同煤粉细度下制粉单耗和飞灰含碳量的变 化 作为磨煤机磨制不同煤种分离器挡板调整依据 通过对不同 磨煤机出口温度下排烟温度的试验比较 针对印尼煤高挥发份 全水分高的特点 选择合理的煤粉细度和磨煤机运行出口温度 经济效益明显 如在同样的给煤量和一次风量条件下 将燃烧印 尼煤的磨煤机煤粉细度 R90 从 12 30 增大到 25 05 磨煤机电 流从 55 20A 减小到 48 50A 其它指标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 相 应的磨煤机单耗由 9 790kWh t 降低到 8 680kWh t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进一步贯彻集团公司 能效对标 工作要求 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技术改造和优化运行等手段对标 达标 创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