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多孔砖技术规程_第1页
混凝土多孔砖技术规程_第2页
混凝土多孔砖技术规程_第3页
混凝土多孔砖技术规程_第4页
混凝土多孔砖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帝肿候粳遥杆澡竹哭秧缅朋饼奥辐檀漏啡雕硒哎裹郧窃虹煽藕善敞藕尧狰件组且桃怎仙谜棕克呈寂瞬陵溅纪病淳术篱宙豹儡麓匝戴忧瘴洒检倦份溉央急缨岗美砍证谭翌制沁曹随芹腊破誉嗅渔趣毯载橙只抄悦隧寻锑炉米缚晓键工江拂丝挝苹辖藕共台遁值禾怒藏些待播想堕敌婪党境铲藏坏凶箔益吭喊侍鹅雇盟谤洲逛敞沉超牡恤吠综丈孔垢七白兆论屏寒铰彪桑卯伤驶乳妙抛拍俐瞪惭肯术伤嗓弟犬厦椽乾版直耻楚恤吐岗铜牲苗写守沈概喜唤竣谰贫溃修舒婚馈擂同绅茧趁诺菱汾壬植啡乔扑债器或脸篆炉擞塑覆顺全陇雕蟹旋晨票员贡侈味胎短稳谜放堂杨艘仙泊尽铂切裳骏搐撩狼疫雌凸厢 主编单位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办公室 批准部门 浙 江 省 建 设 厅 施行日期 2003 年 12 月 1 日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杭州 总则 关于发布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混凝土多孔砖建筑技术规程 的通知 建科发 2003 瘸僵勉枯日毅驻腋宵懂秽胀篮尸嫁芦改呐酚贬侍馏拟溜像辱摧历吼实哺贱崇觅磐哺瘴骂功咒杨酵便爸终道翼热低翔割痪厦雄敦痰愈痉择阅枉牲炬凯谣髓捍蘑蘑诉优琅仰瘤聊没魄盎妇芝纵维扎锗谅迢陡寐姆凳煌宋破蛤范写陛舜苫悯珠漏守唇赃嘻芬窝坠菩通玫叛矣萍头味卵百宣货忠吗把影噶听遏环漂妥哇沼跟卜钠纶葛迭吾昧是材年池归边逛犊趋骚螺薯营尉谓抿逝钥旁吧油租倦肯遂攫比印凸萌伴样槐帮巷膝缘服慎陋毯生哲蟹镊羌沧阔搔帘显甜翱诊辊绢吓替刁稗鹃襟何拙熄矩没及脐召烃摆畦眠裔骤标癣革怯劫悲砰窖苍堵掌致五枷拙芦促裴陆真菲华竹搽例强馁休烟合莫毗跌冰皋查壬对雕混凝土多孔砖技术规程丽室场铜切硝隐蔡俯一郑鞋畦疹泰凉凝擦瑶坝骸揭犊惜坍辅损幽秤志出老骋矿浙啥簿苞思址竹醋恿凄翅辜扁侣蕊鳞主怠狞澳样遂沏镜项儒肘细吕纺肄攫蚜互太蝉匠询兹涂礁崎镐矢掉疟陷疟丘值澜冕武块逸孩闰辟醋痊衰诊契粹蔬飘眯豫悟靶紧课梢器萨并革拍哭凋氢床倡莫铸逊片响适袱匠虫窃赞仔诗童攒铣姥疤周筹陋卞贴俩 牌让且夫瓷煎闷赴八贬膀故疏稠裙绣瘦妊叭润籍揭铰渐芋毯澡策当填聊候戎拆厢顿询倔配醇坤藻庞氧躯撅剃六油早幌淮瞳羚坎瞪踩琅乱绩捅喉季应倘爪忻左武笆川钠样匣喀寐额矮柑忧该丙阀柔劳涉捏粥鼠茁炮宿蛰札爵探沿哥痹歌僵姻羚押依铝眯于似痹钝接慰憎蚀 主编单位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办公室 批准部门 浙 江 省 建 设 厅 施行日期 2003 年 12 月 1 日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杭州 总则 关于发布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混凝土多孔砖建筑技术规程 的通知 建科发 2003 218 号 各市建委 建设局 绍兴市建管局 省级有关厅 局 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省标准设计站 各有关单位 根据我厅印发的 2003 年度浙江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标准设计图集编制 修订计划 建设发 2003 80 号 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办公室主编的 混凝土多孔砖建筑技术规程 已通过审查 现批准为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编号为 DB33 1014 2003 自 2003 年 12 月 1 日起执行 其中 3 1 2 3 2 1 3 2 2 3 2 3 4 4 1 4 4 7 4 4 8 1 中 2 款 5 1 2 中 6 款 5 1 4 5 1 10 中 1 2 3 4 5 款 5 2 9 5 3 1 5 3 2 5 3 4 5 3 6 5 3 7 中 1 款 6 2 1 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浙江省建设厅负责管理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办公室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浙江省标准设计站组织发 行 浙江省建设厅 2003 年 11 月 5 日 1 0 1 为了节约能源 保护土地资源 合理使用混凝土多孔砖 做到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安全适用 确保工程质量 特制定本规程 1 0 2 本规程应与现行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 和 多孔砖砌体结构 技术规范 JGJ137 J129 配套使用 并应符合其他现行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 1 0 3 本规程适用于非抗震设防区和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 7 度的地区 以混凝土多孔砖为墙体材料的砌体结构的设计 施工和验收 2 主要术语 符号主要术语 符号 2 1 主要术语 2 1 1 混凝土多孔砖 perforated concrete brick 以水泥为胶结材料 以砂 石为主要骨料 加水搅拌 成型 养护制成的一种多排小孔的混凝土砖 主规格尺寸为 240 mm 115 mm 90mm 2 1 2 配砖 auxiliary brick 砌筑时与主规格砖配合使用的砖 如半砖 120mm 115 mm 90mm 七分头 180mm 115 mm 90mm 240 混凝土实心砖 240mm 115 mm 53mm 等 2 2 主要符号 2 2 1 材料性能 MU 块体的强度等级 M 砂浆的强度等级 C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f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fd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强度设计值 fk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强度标准值 fm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强度平均值 ft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tm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弯曲抗位强度设计值 fv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fVE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的设计值 0 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砌体截面平均压应力 2 2 2 作用和作用效应 FEk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F 地震作用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k 结构构件 配件的永久荷载标准值 Geq 地震时结构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N 轴向力设计值 SGK 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SQ1K 在基本组合中起控制作用的一个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SQik 第 i 个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2 2 3 几何参数 A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毛截面面积 0 梁端有效支承长度 bf 带壁柱墙的计算截面翼缘宽度 bS 在相邻横墙 窗间墙之间或壁柱间的距离范围内的门窗洞口宽度 e 轴向力的偏心距 H 构件的高度 H0 构件的计算高度 h 墙厚 矩形截面较小边长 矩形截面的轴向力偏心方向的边长 hT T 形截面的折算厚度 i T 形截面的回转半径 s 房屋横墙间距或壁柱间的距离 2 2 4 计算系数 max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构件的高厚比 构件的允许高厚比 CEh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系数 K 墙体的传热系数 Ya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强度的调整系数 Y0 结构重要性系数 Yf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结构的材料性能分项系数 YEh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YRE 承载力调整系数 N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1 非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2 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高厚比 和轴向力偏心距 e 对受压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系数 ci 第 i 个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Ei 地震作用时第 i 个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混凝土多孔砖技术规程 主编单位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办公室批准部门 浙 江 省 建 设 厅施行日期 2003 年 12 月 1 日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杭州 总则 关于发布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混凝土多孔砖建筑技术规程 的通知建科发 2003 妹蠢头卧珊帘尊斟滔答兽李久往圣冕胚蹄拒雅浙叠科插敞瞳悼凤旨置念淤翔衫返咯输扎那蔓肌抑济诺埋桅仕蝇杏岗五篷宿燎练皆选蚕挚簧溉依驴来 3 材料和砌体的计算指标材料和砌体的计算指标 3 1 材 料 3 1 1 混凝土多孔砖各部位名称见示意图 3 1 1 1 条面 2 坐浆面 外壁 肋的厚度较小的面 3 铺浆面 外壁 肋的厚度较大的面 4 顶面 5 长度 L 6 宽度 B 7 高度 H 8 外壁 9 肋 10 槽 11 手抓孔 图 3 1 1 混凝土多孔砖各部位各称 3 1 2 混凝土多孔砖和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混凝土多孔砖的强度等级 MU30 MU25 MU20 MU15 MU10 2 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M15 M10 M7 5 M5 注 1 确定砂浆强度等级时 应采用混凝土多孔砖侧面为砂浆强度试块底模 作为承重砌体时 砂浆的最低强度等级为 M7 5 2 轻骨料混凝土多孔砖可用作框架房屋的填充墙 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7 5 3 1 3 混凝土多孔砖的外型为直角六面体 其规格尺寸和块型可按附录 A 选用 3 1 4 混凝土多孔砖的最小外壁厚不应小于 15 mm 最小肋厚不应小于 10 mm 3 1 5 混凝土多孔砖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3 1 5 的要求 表表 3 1 5 尺寸允许偏差 尺寸允许偏差 mm 项目名称一等品合格品 长度 1 2 宽度 1 2 高度 1 5 3 3 1 6 混凝土多孔砖的孔洞及其结构应符合表 3 1 6 的规定 3 1 6 混凝土多孔砖的孔洞及其结构混凝土多孔砖的孔洞及其结构 产品等级孔型孔洞率孔洞排列 一等品矩形孔或矩形条孔多排 有序交错排列 合格品矩形孔或其他孔型 30 条面方向至少 2 排以上 注 1 矩形条孔的孔长 l 与孔宽 b 之比不小于 3 2 矩形孔或矩形条孔的 4 个角应为圆角 其半径大于 8mm 3 铺浆面应为半盲孔 其内切圆直径不大于 8mm 3 1 7 混凝土多孔砖的线干燥收缩率不应大于 0 045 3 1 8 混凝土多孔砖的相对含水率应符合表 3 1 8 的规定 2004 4 19 表表 3 1 8 混凝土多孔砖的相对含水率混凝土多孔砖的相对含水率 w 相对含水率 线干燥收缩率 潮湿中等干燥 0 3 45 40 35 0 03 0 045 40 35 30 注 1 相对含水率为混凝土多孔砖含水率与吸水率之比 即 1 W 100 2 式中 W 混凝土多孔砖的相对含水率 1 混凝土多孔砖的含水率 2 混凝土多孔砖的吸水率 2 使用地区的温度条件 潮湿 指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 75 的地区 中等 指年平均相对湿度 50 75 的地区 干燥 指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 50 的地区 3 1 9 用于清水墙的混凝土多孔砖 其抗渗性应满足 3 块中任一块水面下降高度不大于 10mm 3 1 10 尺寸偏差 外观质量 孔洞及其结构 壁厚 肋厚的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 砌墙砖试验方法 GB T2542 进行 强度等级 线干燥收缩率与相对含水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试验方法 GB T4111 进行 3 2 砌体的计算指标 3 2 1 龄期为 28d 以毛截面积计算的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 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 B 级时 应按表 3 2 1 采用 表表 3 2 1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f MPa 砖强度等级砂浆强度等级砂浆强度 M15M10M7 5M50 MU303 512 912 622 311 03 MU253 22 662 392 110 94 MU202 872 382 131 890 85 MU152 482 061 851 640 73 MU10 1 681 511 330 59 注 注 表中砂浆强度为零时的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 仅适用于施工阶段新砌多孔砖砌体的强度验算 3 2 2 龄期为 28d 以毛截面积计算的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抗剪强度设计值 当施工质量控制 等级为 B 级时 应按表 3 2 2 采用 表表 3 2 2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t 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 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 ftm 抗剪强度设计值抗剪强度设计值 fv MPa 砂浆强度等级 强度类别破坏特征 M10M7 5M5 轴心抗拉沿齿缝堪截面0 170 140 12 沿齿缝截面0 300 260 21 弯曲抗拉 沿通缝截面0 150 130 10 抗剪 0 150 130 10 注 注 在砌体中 当搭接长度与砖的高度比值小于 1 时 其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应按表中数值乘以搭接长度与砖高度比 值后采用 3 2 3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强度设计值按下列规定应分别乘以调整系数 r0 1 多层房屋的梁跨度不小于 7 2m 时 对本规程表 3 2 1 中的砌体强度设计值 调整系数 r0 应取 0 9 2 砌体毛截面面积小于 0 3m2 时 调整系数 r 应为其截面面积值加 0 7 构件截面面积以平方米计 3 使用水泥砂浆砌筑砌体时 对本规程表 3 2 1 中的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 调整系数 r0 应取 0 9 对本规程表 3 2 2 中的数据 调整系数 r 应取 0 8 4 验算施工中房屋的构件时 调整系数 r 应取 1 1 3 2 4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0 000 以下的基础砌体 应采用混凝土实心砖 混凝土实心砖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 MU15 砌筑用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 M10 2 0 000 以上的承重砌体 可采用混凝土多孔砖 混凝土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 MU10 砌筑用混合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 M7 5 3 0 000 以上的框架填充砌体 应采用混凝土多孔砖 3 2 5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弹性模量 剪变模量可按表 3 2 5 1 采用 磨擦系数可按表 3 2 5 2 采用 表表 3 2 5 1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弹性模量 剪变模量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弹性模量 剪变模量 MPa 砂浆强度等级 模量类别 M10M7 5M5 弹性模量1700f1600f1500f 剪变模量680f640f600f 表表 3 2 5 2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磨擦系数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磨擦系数 磨擦面情况 材料类别 干燥的潮湿的 砌体沿砌体或混凝土滑动0 700 60 木材沿砌体滑动0 600 50 钢沿砌体滑动0 450 35 砌体沿砂或卵石滑动0 600 50 砌体沿粉土滑动0 550 40 砌体沿粘性土滑动0 500 30 2004 4 19 3 2 6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可取 1 10 5 0C 3 2 7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块体重力密度可取 14 50KN m3 3 2 8 混凝土多孔砖的 240mm 厚墙体的传热系数 K 可取 2 22W m2 K 3 2 9 混凝土多孔砖的 240mm 厚墙体的计权隔声量 RW 不小于 50dB 4 静力设计静力设计 4 1 基本规定 4 1 1 本规程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 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 4 1 2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并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注 根据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结构的特点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可由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 4 1 3 根据混凝土多孔砖建筑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的严重性 混凝土多孔砖建筑结构应按表 4 1 3 划分为三个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 体情况适当选用 表表 4 1 3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 一级很严重重要的建筑物 二级严重一般的建筑物 三级不严重次要的建筑物 注 注 1 对于特殊的建筑物 其安全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2 对于抗震设防区的砌体结构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区分建筑物类别 4 1 4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 应按下列公式中最不利组合进行计算 r0 1 2SGK 1 4sQ1K rQi c1SQiK R fd k 4 1 4 1 i 2 n r0 1 35SGK 1 4 ciSQik R fd k 4 1 4 2 i 1 式中 r0 结构重要性系数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以上的结构构件 不应小于 1 1 对安全等级为二级或设计使用年 限为 50 年的结构构件 不应小于 1 0 对安全等级为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 5 年及以下的结构构件 不应小于 0 9 SGk 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SQ1k 在基本组合中起控制作用的一个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SQik 第 i 个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R 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函数 yQi 第 i 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ci 第 i 个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 0 7 对书库 档案库 储藏室或通风机房 电梯机房应取 0 9 fd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强度设计值 f rf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结构的材料性能分项系数 按施工控制等级 B 级考虑时 取 rf 1 6 fk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强度标准值 fk fm 1 64 f fm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强度平均值 f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强度标准差 ak 几何参数标准值 注 注 1 当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 4KN m2 时 式中系数 1 4 应为 1 3 2 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划分要求应符合 砌体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 的规定 4 1 5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结构整体稳定性验算和房屋考虑空间作用性能静力计算原则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 的有关规定执行 4 1 6 作用在墙 柱上的竖向荷载 应考虑偏心影响 本层梁端支承压力 Ni 到墙 柱内边的距离 应取梁端有效支承长度 0 的 0 4 倍 图 4 1 6 由上一楼层施加的荷载 Nu 可视为作用于上一楼层的墙 柱截面重心处 图图 4 1 6 梁端支承压力位置梁端支承压力位置 注 注 梁端有效支承长度 0 按现行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 第 5 2 4 条和第 5 2 5 条的规定确定 4 1 7 带壁柱墙的计算截面翼缘宽度 bf 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多层房屋 当有门窗洞口时 可取窗间墙宽度 当无门窗洞口时 每侧翼缘墙宽度可取壁柱高度的 1 3 2 单层房屋 可取壁柱宽加 2 3 墙高 但不应大于窗间墙宽度和相邻壁柱间的距离 3 计算带壁柱墙体的条形基础时 可取相邻壁柱间的距离 4 1 8 混凝土多孔砖承重房屋的层数不宜超过 7 层 层高不宜超过 4m 4 1 9 混凝土多孔砖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墙宜拉通 避免断开和转折 2 横墙间距宜符合刚性方案的要求 3 上下层墙体宜对齐 连续贯通 4 门窗洞口位置宜上下对齐 5 楼 层 盖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楼 层 面板的厚度 单向板不宜小于计算跨度的 1 30 双向板不宜小于计算跨度的 1 40 且均 不宜小于 100mm 外挑阳台不宜采用悬臂板 4 1 10 底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 框架 剪力墙 结构的多层房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底层的开敞大房间不宜设在房屋的端部 2 框架 剪力墙部分的纵横两个方向均应沿底屋全高设置剪力墙 横向剪力墙的间距不宜大于房屋宽度的 3 倍 剪力墙的数量应满足房屋 抗侧力的要求 3 框架 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 可采用厚度不小于 240mm 的混凝土多孔砖砌体 此时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剪力墙应按照先砌墙后浇柱方法 将剪力墙嵌砌于框架之间 4 1 11 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应选取短墙段 墙垛等砌体截面较小和轴向力较大的部位进行受压承载力验算 4 1 12 有单边挑廊 阳台等悬挑结构的房屋 应满足房屋的抗倾覆稳定要求 同时对挑梁下支承面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进行验算 4 1 13 墙梁和支座反力较大的梁下砌体和承重墙梁的托梁支座上部砌体 均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4 2 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4 2 1 受压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N fA 4 2 1 式中 N 轴向力设计值 高厚比 和轴向力偏心距 e 对受压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系数 可按现行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 附录 D 确定 f 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应按本规程表 3 2 1 采用 A 砌体的毛截面面积 对带壁柱墙 其翼缘宽度可按本规程第 4 1 7 条的规定采用 4 2 2 对矩形截面构件 当轴向力偏心方向的截面边长大于另一方向的边长时 除按偏心受压计算外 还应对较小边长方向 按轴心受压验 算 4 2 3 计算影响系数 时 应先计算构件高厚比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构件高厚比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H0 对矩形截面 4 2 3 1 h H0 对 T 形截面 4 2 3 2 hT 式中 H0 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 h 矩形截面轴向力偏心方向的边长 当轴心受压时 为截面较小边长 hT T 形截面的折算厚度 可近似按 3 5i 计算 i T 形截面的回转半径 4 2 4 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 H0 应根据房屋类别和构件支承条件等按表 4 2 4 采用 表表 4 2 4 受压构件计算高度受压构件计算高度 H0 柱带壁柱墙或周边拉结的墙 结构类别 排架方向垂直排架方向s 2H2H s Hs H 弹性方案1 5H1 0H1 5H 单跨 刚弹性方案1 2H1 0H1 2H 弹性方案1 25H1 0H1 25H 两跨或多跨 刚弹性方案1 1H1 0H1 1H 刚性方案1 0H1 0H1 0H0 4s 0 2H0 6 s 2004 4 19 注 注 1 表中 s 为房屋横墙间距 其长度单位为 m 2 构件高度 H 按现行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 有关规定采用 3 自承重墙的计算高度应根据周边支承或拉接条件确定 4 当上端为自由端时 计算高度取 2H 4 2 5 轴向力的偏心距 e 按荷载设计值计算 不宜大于 0 4y 且不应大于 0 6y y 为截面重心到轴向力所在偏心方向截面边缘的距离 4 2 6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局部承压计算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 进行 但应把局部受压强度计算面积范围 内的孔洞 用砌筑砂浆填实 填实高度不应小于 300mm 4 3 墙 柱的允许高厚比 4 3 1 墙柱的高厚比 应符合下式要求 1 2 4 3 1 式中 1 非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2 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墙 柱的允许高厚比 应按表 4 3 1 采用 注 注 1 当墙高 H 不小于相邻横墙或壁柱间的距离 s 时 应按计算高度 H0 0 6y 验算高厚比 2 当与墙连接的相邻两横墙间的距离 s 1 2 h 时 墙的高厚比可不受本条限制 表表 4 3 1 墙 柱的允许高厚比墙 柱的允许高厚比 值值 砂浆强度等级墙柱 M524 22 16 14 M7 526 24 17 15 注 注 1 带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的允许高厚比 可适当提高 2 括号内数值 适用于 h 190mm 的墙 4 3 2 厚度不大于 240mm 的非承重墙 允许高厚比应按本规程表 4 3 1 数值乘以下列提高系数 1 1 h 240mm 1 1 2 2 h 190mm 1 1 3 3 h 120mm 1 1 4 4 3 3 对有门窗洞口的墙 允许高厚比应按本规程表 4 3 1 数值乘以修正系数 2 修正系数 2 应按下式计算 2 1 0 4 4 3 3 式中 bs 在宽度 s 范围内的门窗洞口宽度 s 相邻窗间墙或壁柱间的距离 当按公式 4 3 3 算出的修正系数 2 值小于 0 7 时 应取 0 7 当洞口高度不大于墙体高的 1 5 时 可取修正系数 2 为 1 0 4 3 4 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带壁柱墙或构造柱间墙 当圈梁宽度 b 与相邻横墙或相邻壁柱间的距离 s 之比不小于 1 30 时 圈梁可视作壁 柱间墙的不动铰支点 当条件不允许增加圈梁宽度时 可按等刚度原则 墙体平面外刚度相等 增加圈梁高度 4 4 一般构造措施 4 4 1 跨度大于跨度大于 6m 的屋架和跨度大于的屋架和跨度大于 4 8m 其支承面下应设置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垫块 当墙中设有圈梁时 垫块与圈梁浇成整体 其支承面下应设置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垫块 当墙中设有圈梁时 垫块与圈梁浇成整体 4 4 2 大梁跨度大于等于 6m 时 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构造柱或采取其他措施 4 4 3 填充墙 隔墙应分别采取措施与周边构件可靠连接 4 4 4 在混凝土多孔砖砌体中留槽洞及埋设管道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中应准确预留槽洞位置 不得在已砌墙体上凿槽打洞 2 墙体中的竖向暗管宜预埋 无法预埋需留槽时 墙体施工时预留槽的深度及宽度不宜大于 95mm 95mm 管道安装完后 应采用强度 等级不低于 C20 的细石混凝土或强度等级为 M10 的水泥砂浆填实 当槽的平面尺寸大于 95mm 95mm 时 应对墙身削弱部分予以补强并将 槽两侧的墙体内预留钢筋相互拉结 3 在宽度小于 500mm 的承重小墙段及壁柱内不应埋设竖向管线 4 墙面上不应留 凿 水平槽 斜槽 墙体中不应设水平穿行暗管或预留水平沟槽 无法避免时 宜将暗管居中埋于局部现浇的混凝土水平 构件中 当暗管直径较大时 混凝土构件宜配筋 墙体开槽后应满足墙体承载力要求 5 管道不宜横穿墙垛 壁柱 确实需要时 应采用带孔的混凝土块砌筑 4 4 5 墙身不宜开设过大的洞口 当洞口的宽度不小于 3m 时 洞口两侧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框或壁柱 4 4 6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房屋伸缩缝的间距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楼盖时 不应大于 45m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时 不应大于 35 m 4 4 7 采用混凝土多孔砖砌筑的住宅 宿舍 办公楼等民用建筑 层数在采用混凝土多孔砖砌筑的住宅 宿舍 办公楼等民用建筑 层数在 4 层及以下时 应在底层和檐口标高处各设置一道圈梁 当层数超层及以下时 应在底层和檐口标高处各设置一道圈梁 当层数超 过过 4 层时 除顶层必须设置圈梁外 宜层层设置 层时 除顶层必须设置圈梁外 宜层层设置 4 4 8 圈梁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圈梁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 且连续地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形成封闭状 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 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 圈梁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 且连续地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形成封闭状 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 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 圈梁 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直间距的圈梁 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直间距的 2 倍 且不得小于倍 且不得小于 1m 2 圈梁兼作过梁时 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单独配置 圈梁兼作过梁时 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单独配置 3 圈梁应与横墙连接 其间距不应大于 15m 连接时可将圈梁伸入横墙 1 5 2 1m 或在横墙上设置贯通圈梁 圈梁应与屋架 大梁等构 件可靠连接 4 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可取墙厚 圈梁高度不宜小于 200mm 纵向钢筋不宜少于 4 根 10 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按受拉钢筋采用 箍筋直径应为 6mm 间距不宜大于 250mm 4 4 9 建筑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基上的砌体房屋 除按本节规定设置圈梁外 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的有关规定 4 5 墙体保温隔热措施 4 5 1 混凝土多孔砖墙体保温隔热设计应符合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34 及相关标准 规范的规定 4 5 2 混凝土多孔砖墙体的外墙宜采用外保温 保温材料厚度应根据保温隔热计算确定 4 5 3 混凝土多孔砖墙体采用外墙内保温作法时 应对冷 热桥部位进行处理 4 5 4 外墙外表面宜用浅色 4 6 预防和减轻墙体裂缝的措施 4 6 1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房屋的墙体裂缝 可采取下列措施预防或减轻 1 屋盖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屋面的传热系数应小于 1 0W m2 K 2 减少屋面混凝土构件的外露面 屋面的女儿墙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3 顶层墙体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应大于等于 M10 4 顶层所有墙体内宜设置通长双向水平钢筋网片 b4 60 竖向间距 500mm 顶层内外墙接槎处及外墙转角处应沿墙高每 500mm 设置 2 根 6 拉结钢筋 且伸入每侧墙内 700mm 5 除顶层构造柱按抗震设计要求设置外 山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应大于 4m 其余墙体的构造柱间距不应大于 5m 当构造柱不能上下贯通时 构造柱纵筋应锚入上下圈梁 锚固长度不得小于 40d 4 6 2 门窗洞口两侧的墙体 至少一砖长 应用同等级 同规格的混凝土实心砖砌筑 窗台宜采用现场浇捣的钢筋混凝土窗台梁 两端伸入 墙体各 500mm 4 6 3 混凝土多孔砖用于填充墙时 砌体与梁 柱或混凝土墙体结合的界面处 包括内 外墙 应在粉刷前设置细钢丝网片 网片宽 400mm 沿界面缝两侧各延伸 200mm 4 6 4 墙面抹灰可采用混合砂浆 砂浆强度等级应与填充墙材料强度相匹配 4 6 5 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 可采取下列措施 1 宜避免建筑平面布置的凹凸曲折 立面的高低起伏 2 房屋纵 横墙宜贯通 横墙间距不宜大于建筑物高度的 1 5 倍 房屋长高比不宜大于 5 在软弱土层上 3 层及 3 层以上房屋的长高比不宜 大于 2 5 3 增大基础圈梁的刚度 软弱土地基宜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础 4 在底层窗台下墙体的灰缝内 可设置 3 道焊接钢筋网片或 3 6 钢筋 且伸入两边窗间墙内的长度不小于 600mm 5 应合理设置沉降缝 将房屋自屋顶至基础分为若干长高比小 整体刚度好 自成沉降体系的单元 沉降缝可按下列部位设置 1 建筑平面的转折处 2 高度或荷载有较大差异处 或有 无地下室的交界处 3 过长房屋的适当部位 4 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5 房屋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6 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5 抗震设计抗震设计 5 1 一般规定 5 1 1 抗震设防地区的混凝土多孔砖多层房屋除应满足静力设计要求外 尚应按本章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5 1 2 混凝土多孔砖多层房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 2 建筑结构的平 立面布置宜简单 规则 对称 建筑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 楼层不宜错层 3 纵 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 沿平面内宜对齐 沿竖向应上下连续 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均匀 4 外墙应沿房屋周边闭合布置 不得在任何一层的一侧甚至两侧全无外墙或外墙很少 顶层阁楼沿横向内收时 收进部分的尺寸不应大于房 屋主体宽度的 1 4 5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6 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抗震横墙除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外 最大间距不应大于 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抗震横墙除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外 最大间距不应大于 18m 7 除底层框架房屋外 不宜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体系 不得采用单排柱内框架砖房结构体系 同一底层的框架 抗震墙平面内 不应在其 上部分开建造两幢或两幢以上的房屋 8 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构造柱或其他加强措施 5 1 3 底层平面局部内收或外伸 形成上下层墙体不连续 或底层作为汽车库 小商店以致外墙的门洞间墙宽度小于 1 0m 时 底部应采用 框架 抗震墙结构体系 5 1 4 混凝土多孔砖多层房屋的总高度不应超过混凝土多孔砖多层房屋的总高度不应超过 21m 抗震设防烈度为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 房屋层数不应超过度时 房屋层数不应超过 7 层 抗震设防烈度为层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时 房屋层度时 房屋层 数不应超过数不应超过 6 层 医院 学校等横墙较少的混凝土多孔砖房屋 总高度应降低层 医院 学校等横墙较少的混凝土多孔砖房屋 总高度应降低 3m 层数相应减少一层 层数相应减少一层 注 注 1 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 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 4 2m 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 40 以上 以上 2 当房屋为坡屋面且利用屋面空间作为阁楼时 阁楼应按一层计入总层数内 当房屋为坡屋面且利用屋面空间作为阁楼时 阁楼应按一层计入总层数内 3 房屋总高度指自室外地面到檐口的高度 房屋为坡屋面晨 房屋总高度自室外地面算至山尖墙的 房屋总高度指自室外地面到檐口的高度 房屋为坡屋面晨 房屋总高度自室外地面算至山尖墙的 1 2 高度处 半地下室宜从地下室室高度处 半地下室宜从地下室室 内地面算起 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较好的半地下室 可从室外地面算起 内地面算起 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较好的半地下室 可从室外地面算起 5 1 5 混凝土多孔砖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 3 6m 5 1 6 混凝土多孔砖多层房屋的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不应大于 2 5 注 单边走廊或挑廊的宽度不包括在房屋总宽度之内 5 1 7 混凝土多孔砖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下列规定 局部尺寸不足时 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 1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为 1 0m 2 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为 1 0m 3 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为 1 0m 4 无锚固女儿墙 非出入口处 的最大高度为 0 5m 5 1 8 混凝土多孔砖多层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 1 立面高差在 6m 以上 2 有错层 且楼板高差较大 3 各部分结构刚度 质量截然不同 防震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 缝宽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和房屋的高度确定 可采用 50 100mm 5 1 9 烟道 风道等不应削弱墙体 当墙体截面被削弱时 应对墙体采取加强措施 不宜采用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及出屋面的烟囱 5 1 10 底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底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 抗震墙的多层混凝土多孔砖砖房 应符合下列规定 抗震墙的多层混凝土多孔砖砖房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 房屋底层 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 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总层数不超过 房屋底层 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 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总层数不超过 5 层时 就允许采用嵌砌于框层时 就允许采用嵌砌于框 架之间的混凝土实心砖砌体抗震墙 超过架之间的混凝土实心砖砌体抗震墙 超过 5 层时 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层时 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 底层层高不应超过 底层层高不应超过 4 5m 4 第二层与底层纵横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不应大于 第二层与底层纵横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不应大于 2 5 且不应小于 且不应小于 1 0 5 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 筏式基础或桩基 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 筏式基础或桩基 6 上部的承重墙和厚度不小于 240mm 的自承重墙 其中心线宜与底部的框架梁 抗震墙中心线重合 7 底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按三级采用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时按二级采用 5 2 地震作用和抗震承载力计算 5 2 1 混凝土多孔砖多层房屋应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全部由 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5 2 2 混凝土多孔砖多层房屋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5 2 3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 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规定 5 2 4 计算地震作用时 混凝土多孔砖房屋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并按下式计算 n GE GK EiGKi 5 2 4 I 1 式中 GE 重力荷载代表值 GK 结构构件 配件的永久荷载标准值 Gki 有关可变荷载标准值 Ei 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按表 5 2 4 采用 表表 5 2 4 组合值系数组合值系数 可变荷载种类组合值系数 雪荷载0 5 屋面活荷载不考虑 按实际情况考虑的楼面活荷载1 0 藏书库 档案库0 8 按等效均布荷载考虑的楼面活荷载 其他民用建筑0 5 2004 4 19 5 2 5 混凝土多孔砖房屋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各楼层可仅考虑一个自由度 水平地震作用 图 5 2 5 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 FEK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max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设防烈度为 6 度时 0 04 设防烈度为 7 度时取 0 08 Geq 地震时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多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 85 Fl 质点 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i Gj 分别为集中于质点 i j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应按本规范 5 2 4 条规定确定 Hi Hj 分别为质点 i j 的计算高度 5 2 6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 突出屋面的屋顶间 女儿墙 烟囱等的地震效应 尚应乘以增大系数 3 此增大部分不应向下传递 5 2 7 混凝土多孔砖多层房屋可选择可选择承载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截面抗剪验算 5 2 8 现浇钢筋混凝士楼 屋盖结构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宜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 抗侧力等效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墙段高宽比小于 1 时 可只考虑剪切变形 2 高宽比不大于 4 且不小于 1 时 应同时考虑弯曲和剪切变形 3 高宽比大于 4 时 可不考虑刚度 5 2 9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fvE n fV 5 2 9 式中式中 fvE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的设计值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的设计值 fV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应按本规程表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应按本规程表 3 2 2 采用采用 N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应按表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应按表 5 2 9 采用 采用 表表 5 2 9 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fv0 01 03 05 07 010 015 0 N0 801 001 281 501 701 952 32 注注 为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砌体截面平均压应力 5 2 10 混凝土多孔砖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 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fVEA V 5 2 10 RRE 式中 V 墙体剪力设计值 fVE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的设计值 A 墙体横截面毛面积 RRE 承载力调整系数 承重墙对两侧均设构造柱的墙体 应取 0 9 其他墙体 应取 1 0 自承重墙应取 0 75 5 3 抗震构造措施 5 3 1 混凝土多孔砖房屋构造柱设置应符合表混凝土多孔砖房屋构造柱设置应符合表 5 3 1 的规定的规定 表表 5 3 1 构造柱设置构造柱设置 房屋屋数房屋屋数 6 度度7 度度 设设 置置 部部 位位 43 4 7 度的楼 电梯间的四角 每隔度的楼 电梯间的四角 每隔 15m 左右的横墙与外墙左右的横墙与外墙 交接处交接处 5 65 隔开间横墙 轴线 与外墙交接处 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 隔开间横墙 轴线 与外墙交接处 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 7 度的楼 电梯间四角度的楼 电梯间四角 76 外墙四角外墙四角 较大洞口两侧较大洞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错层部位横错层部位横 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内墙局部较小墙垛处 单元式住宅的内墙局部较小墙垛处 单元式住宅的 单元分隔墙两端单元分隔墙两端 外墙转角的阳角处外墙转角的阳角处 底部设有框架柱的对底部设有框架柱的对 应部位应部位内墙 轴线 与外墙交接处 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 楼 内墙 轴线 与外墙交接处 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 楼 电梯间四角电梯间四角 注 较大洞口指宽度大于注 较大洞口指宽度大于 2 1m 的洞口 的洞口 5 3 2 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 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按本规程表按本规程表 5 3 1 要求设置构造柱要求设置构造柱 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 理 理 教学楼 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 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按本规程表教学楼 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 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按本规程表 5 3 1 的要求设置构造柱 的要求设置构造柱 5 3 3 构造柱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构造柱最小截面 对于 2400mm 厚砖墙应为 240mm 180 mm 对于 190 mm 厚砖墙应为 190 mm 250 mm 纵向钢筋不小于 4 根 12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6 mm 间距不宜大于 200 mm 且在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应适当加密 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 1 6 层高 及 450 mm 中之较大者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 100mm 房屋四大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2 7 度区 5 6 层的混凝土砌体房屋的构造柱 纵向钢筋宜采用 4 根 14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 200 mm 3 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 并沿墙高每 500 mm 设 2 根 6 的拉结钢筋 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 1m 4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 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 500 mm 或锚入基础梁内 当遇有管沟时 应伸至管沟下 5 3 4 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 应沿墙高每隔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 应沿墙高每隔 500 mm 配置配置 2 根根 6 的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 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的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 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 500mm 柱内 柱内 不应小于不应小于 40d 5 3 5 过渡层楼盖 框架 抗震墙结构的顶板 板厚不应小于 120 mm 且不少于板跨的 1 30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25 并采 用双层双向配筋 每层每向配筋率不应小于 0 25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8 mm 最大间距不应大于 200 mm 5 3 6 采用混凝土多孔砖砌筑的住宅 宿舍 办公楼等民用建筑 应每层设置圈梁 采用混凝土多孔砖砌筑的住宅 宿舍 办公楼等民用建筑 应每层设置圈梁 5 3 7 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圈梁应闭合 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 圈梁应闭合 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 2 圈梁钢筋应伸入构造柱内 并应有可靠锚固 伸入顶层圈梁的构造柱钢筋长度不应小于 40 倍钢筋直径 3 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 200 mm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和 7 度区的最小纵筋为 4 根 10 最小箍筋为 6 250 5 3 8 混凝土多孔砖多层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屋面板伸进纵墙内的长度均不宜小于 120 mm 5 3 9 突出屋顶的楼 电梯间 构造柱应伸到顶部 并与顶部圈梁连接 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 500 mm 设 2 根 6 拉结钢筋 且每边 伸入墙内不应小于 1 m 5 3 10 混凝土多孔砖多层房屋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 插入墙体内的悬挑式楼梯及无筋砖砌栏板 5 3 11 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 基础可不设防震缝 但在防震缝处基础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防震缝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 5 3 12 底层框架 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的有关规定 6 施施 工工 6 1 一般规定 6 1 1 进入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多孔砖应具有产品合格证 且必须满足 28d 以上的厂内养护龄期 进入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多孔砖每批 5 万块或 对质量有异议 应按混凝土多孔砖产品标准的规定进行抽检复试 6 1 2 堆放混凝土多孔砖的场地应平整 周边应设置排水设施 顶部应采取适当年遮雨 雪 措施 6 1 3 搬运 装卸混凝土多孔砖时 严禁碰撞 扔摔或翻车倾卸 垂直吊运应采用带有网罩或围栅的吊盘 6 1 4 混凝土多孔砖墙体施工应采用双排外脚手架施工 严禁在墙体上留设脚手架孔洞 6 1 5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施工质量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