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题及答案_第1页
中药炮制题及答案_第2页
中药炮制题及答案_第3页
中药炮制题及答案_第4页
中药炮制题及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习题及答案习题及答案 项目项目1 1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1 11 1 中药炮制发展概况中药炮制发展概况 一 A 型题 l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 A 原始社会 B 春秋战国 C 梁代 D 南北朝 E 汉代 2 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总结者是 C A 雷敩 B 陶弘景 C 缪希雍 D 陈嘉谟 E 李时珍 3 三类分类法的提出者是 D A 张仲景 B 李杲 C 王好古 D 陈嘉谟 E 张元素 4 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C A 神农本草经 B 本草经集注 C 雷公炮炙论 D 炮炙大法 E 修事指南 5 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 D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 明代 E 清代 6 本草蒙筌 的作者是 C A 陶弘景 B 李时珍 C 陈嘉谟 D 张仲景 E 张仲岩 7 生熟异用学说提出者是 A A 张仲景 B 傅仁宇 C 陈嘉谟 D 陶弘景 E 孙思邈 8 提出 凡药制造 贵在适中 不及则功效难求 太过则气味反失 的作者是 C A 陶弘景 B 缪希雍 C 陈嘉谟 D 张仲景 E 张仲岩 9 提出 炮制不明 药性不确 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的炮制理论者是 A A 张仲岩 B 王好古 C 张仲景 D 雷敩 E 陈嘉漠 10 炭药止血 理论的提出者是 B A 张仲岩 B 葛可久 C 张仲景 D 雷敩 E 陈嘉漠 二 X 型题 1 中药炮制的专著有 ACE A 雷公炮炙论 B 神农本草经 C 炮炙大法 D 本草蒙筌 E 修事指南 2 在历史上炮制又称 ABCDE A 炮炙 B 修治 C 修制 D 修事 E 治削 3 药典的三类法是指 ABD A 净制 B 切制 C 炮制 D 炮炙 E 修制 4 五类分类法包括 ABCDE A 修治 B 水制 C 火制 D 水火共制 E 其他制法 三 填空题 1 中药材必须经过 才能入药 炮制 2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 净制 切制 炮炙 3 炮制的分类方法有 雷公炮炙十七法 三类分类法 五类分类法 按药用部位分类法 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的 炮制通则 采用了 分类法 即将炮制分为 三类分类法 净制 切制 炮炙 5 雷公炮炙十七法 是由 代 所总结 明代 缪希雍 四 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 是根据中医药理论 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 以及调剂 制剂的不同要求 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1 21 2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一 A 型题 1 蜜制甘草属于 A A 相资为制 B 相反为制 C 相畏为制 D 相恶为制 E 以上都不是 2 酒制黄连属于 B A 相资为制 B 相反为制 C 相畏为制 D 相恶为制 E 以上都不是 3 含苷类成分的药物 一般不选用哪种辅料处理 B A 酒 B 醋 C 盐 D 姜 E 蜜 4 炮制后可矫正不良气味的药物是 D A 百部 B 荆芥 C 地榆 D 瓜蒌仁 E 巴豆 5 含挥发油成分的的药物 一般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C A 切制 B 喷淋 C 加热炮制 D 阴干 E 抢水洗 6 通过醋炙 有助于引药入肝的药物是 B A 桑白皮 B 柴胡 C 黄柏 D 白术 E 枳壳 7 在炮制处理过程中 忌铁器 的药物成分是 B A 生物碱类 B 鞣质类 C 油脂类 D 树脂类 E 苷类 二 X 型题 1 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有 ABCDE A 降低药物毒性 B 增强药物疗效 C 缓和药性 D 便于调剂 E 便于服用 2 能缓和药性的炮制方法主要有 ABDE A 炒黄 B 蜜炙 C 净制 D 蒸法 E 煮法 3 常采用杀酶保苷的炮制方法有 ABCD A 清炒法 B 蒸法 C 烘法 D 燀法 E 煨法 4 增强药物疗效的途径有 AC A 炮制 B 煎煮 C 配伍 D 诊断 E 辩证 5 以生用为宜的药物有 ABCE A 石榴皮 B 龙胆草 C 山豆根 D 苍术 E 茵陈 6 酒适宜用于炮制的药物有 ABC A 生物碱 B 苷类 C 树脂类 D 油脂类 E 有机酸类 1 31 3 中药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中药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 一 A 型题 1 贮藏中易泛油的药材有 A A 天冬 苦杏仁 B 鲜藿香 生地 C 硇砂 青盐 D 没药 乳香 E 红花 黄芪 2 属于现代贮藏保管养护新技术的是 E A 清洁养护法 B 防湿养护法 C 密封贮藏法 D 对抗同贮法 E 气调贮藏法 3 对抗同贮法可起到的作用是 D A 防止药物粘连 B 防止药物泛油 C 防止药物风化 D 抑霉防虫 E 防止药物吸潮 4 蜜炙药物凉后 需采用的贮存方法是 C A 通风法 B 吸湿法 C 密闭法 D 对抗同贮法 E 晾晒法 5 一般中药炮制品的含水量宜控制在 A A 7 13 B 8 10 C 10 15 D 7 20 E 12 15 6 2005版 中国药典 规定 制川乌含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 C34H47NO11 计 不得过 A A 0 15 B 0 20 C 0 25 D 0 10 E 0 05 7 2005版 中国药典 规定 马钱子粉含士的宁 C21H22N2O2 应为 A A 0 78 0 82 B 0 75 0 80 C 0 70 0 82 D 0 80 0 82 E 0 70 0 80 8 2005版 中国药典 规定 巴豆霜含脂肪油应为 A A 18 20 B 15 20 C 15 15 D 18 25 E 10 20 9 炮制品成分比较稳定的温度范围一般在 A A 15 20 B 10 20 C 15 25 D 10 25 E 15 30 10 贮存药物时 库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 A A 60 70 B 60 65 C 70 75 D 65 70 E 70 80 11 对于有效成分不清楚的炮制品 常用何法判定质量 A A 测定浸出物的含量 B 测定含水量 C 测定灰分 D 色泽 E 组织鉴别 12 评价炮制品安全性的方法是测定 A A 有毒成分含量 B 有效成分含量 C 灰分 D 水分 E 浸出物含量 二 X 型题 1 属于对抗同贮法的药对有 ABCDE A 大蒜与土鳖虫 B 花椒与白花蛇 C 细辛与蛤蚧 D 滑石与柏子仁 E 丹皮和泽泻 2 炮制品采用的理化鉴别方法有 ABCDE A 显色反应 B 沉淀反应 C 荧光鉴别 D 升华物鉴别 E 薄层色谱鉴别 3 炮制品的显微鉴别包括 AB A 组织鉴别 B 粉末鉴别 C 荧光鉴别 D 形状鉴别 E 薄层色谱鉴别 4 净度系指炮制品的纯净度 即炮制品中不应夹带 ABCDE A 沙土 B 霉烂品 C 虫蛀品 D 非药用部位 E 灰屑 5 传统的贮藏保管方法有 ACDE A 清洁养护法 B 气幕防潮法 C 防湿养护法 D 密封贮藏法 E 对抗同贮法 6 衡量炮制品质量主要通过检查 ABCDE A 净度 片形及粉碎粒度 B 色泽 气味 C 水分 灰分 D 有毒成分 有害物质 E 有效成分 浸出物 7 易出现粘连现象的药物是 AB A 乳香 B 阿胶 C 柏子仁 D 苦杏仁 E 白术 8 气调养护法是 AB A 降氧充氮 B 降氧充二氧化碳 C 降氧充氢 D 降氧充氦 E 降氧充氩 三 填空题 1 一般中药炮制品的水分宜控制在 7 13 2 灰分是指 灰分是药材或饮片经高温 500 600 灼烧后的残留物 3 传统贮存方法有 清 洁养护法 密封法 通风法 吸湿法 对抗同贮法 四 判断题 1 气调养护的原理是降氮充氧 2 辐射法是利用60Co 放出的 X 射线来杀菌的 3 一般炮制品贮存时的仓库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0 50 4 中药炮制是连接原药材与中药制的桥梁 五 名词解释 灰分 灰分是药材或饮片经高温 500 600 灼烧后的残留物 净度 指中药炮制品的纯净度 即炮制品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 项目项目2 2 净选加工净选加工 一 A 型题 1 筛选是根据药物与杂质的 B 不同来清除药物中杂质的方法 A 质量 B 体积 C 轻重 D 色泽 E 气味 2 需采用挖去毛以清除毛核的药物是 D A 枇杷叶 B 石韦 C 骨碎补 D 金樱子 E 鹿茸 3 需制绒的药物是 A A 麻黄 B 竹茹 C 谷精草 D 灯心草 E 苍耳子 4 与朱砂拌衣可增强宁心安神作用的药物是 B A 艾叶 B 茯苓 C 灯心草 D 柏子仁 E 麦冬 5 狗脊去毛宜采用的方法是 B A 刷去毛 B 烫去毛 C 燎去毛 D 挖去毛 E 撞去毛 6 净选时需要去心的药物是 E A 枳壳 桔梗 B 厚朴 丹参 C 黄柏 远志 D 五味子 山楂 E 巴戟天 地骨皮 7 根 茎作用不同 应分别入药的是 C A 蒲公英 B 大蓟 C 麻黄 D 淫羊霍 E 白茅根 8 枳壳入药需 A A 去瓤 B 去皮 C 去心 D 去核 E 去毛 9 极令净洁 的提出者是 B A 吴仪络 B 张仲景 C 李时珍 D 陈嘉谟 E 张仲岩 二 X 型题 1 多采用碾捣后入药的是 ABCDE A 自然铜 B 穿山甲 C 酸枣仁 D 三七 E 石决明 2 需要去毛的药物有 ABCDE A 鹿茸 B 枇杷叶 C 狗脊 D 金樱子 E 骨碎补 3 其他加工包括 ABCD A 碾捣 B 制绒 C 拌衣 D 揉搓 E 调配 4 常用清除杂质的方法有 ABCD A 挑选 B 筛选 C 风选 D 水选 E 刮除 三 填空题 1 净选加工的目的是 除去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除去非药用部位 分离药用部位 大小分档 2 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的方法有 等 去芦 去根或去茎 去心 去核 去瓤 去枝梗 去皮壳 去毛 去头尾 足翅 皮骨 残肉 3 去皮壳的药材大致有 三类 树皮类药材 根及根茎类药材 果实 种子类 4 去除杂质的方法有 挑选 筛选 风选 水洗 5 艾叶经 加工后 便于制成艾条 茯神 茯苓经 拌衣后可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灯心草经 拌衣后 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竹茹 谷精草等经 后便于调剂 制剂 制绒 朱砂 青黛 揉搓 6 古人对中药非药用部位论述是 去心者 去芦者 去皮 去核者 去瓤者 免烦 免吐 免损气 免滑精 免胀 四 判断题 1 芦头 一般是指药物的根茎 叶基等部位 2 风选是根据药物和杂质体积大小不同 借风力将杂质除去 3 中药去毛主要是因为其生长的绒毛能刺激人的咽喉引起咳嗽或产生其他有害作用 4 朱砂拌衣的作用是为了使药物表面美观 五 回答问题 麻黄根和麻黄茎为什么要分别入药 答 麻黄茎和根作用不同 茎 麻黄 有发汗解表 根 麻黄根 能止汗 应分别应用 项目项目3 3 饮片切制饮片切制 一 A 型题 1 质地坚硬的药物常切制成 A A 薄片 B 直片 C 丝 D 厚片 E 斜片 2 宜采用淋法软化的药物是 以 C A 苍术 牛蒡子 B 黄柏 黄连 C 薄荷 荆芥 D 大黄 何首乌 E 防风 龙胆 3 大黄切制前宜采用的软化方法是 D A 淋法 B 淘洗法 C 泡法 D 复润法 E 漂法 4 适于切段的药材为 D A 质地致密 坚实者 B 质地松泡 粉性较大者 C 皮类 D 全草类 E 叶类 5 黄芩宜采用的软化方法是 A 泡法 B 润法 C 蒸法 D 抢水洗 E 淋法 6 当归适宜切制成 A A 薄片 B 厚片 C 丝 D 段 E 块 7 可以用指掐法检查软化程度的药物是 B A 白芍 山药 B 泽泻 川芎 C 雷丸 延胡索 D 大黄 虎杖 E 枇杷叶 川芎 8 皮类药材及宽大的叶类药材宜切成 C A 薄片 B 厚片 C 丝 D 段 E 斜片 9 饮片 一词的提出者是 A A 吴仪络 B 张仲景 C 李时珍 D 陈嘉谟 E 张仲岩 二 X 型题 1 切制前需采用漂洗的药物是 CDE A 防风 B 薄荷 C 昆布 D 盐苁蓉 E 天南星 2 适合切薄片的药物有 ABD A 天麻 B 白芍 C 甘草 D 乌药 E 大黄 3 适合切丝的药物有 CDE A 羚羊角 B 山药 C 黄柏 D 厚朴 E 陈皮 4 饮片切制的目的是 ABCDE A 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B 便于进一步炮制 C 利于调配制剂 D 便于鉴别 E 方便贮运 5 药材饮化程度的检查方法有 ABCD A 弯曲法 B 指掐法 C 穿刺法 D 手捏法 E 打碎法 6 露润法适宜于软化的药材有 ABC A 当归 B 玄参 C 牛膝 D 天南星 E 大黄 7 连刀片 胡须片 是由于 AB A 药材外部含水多 B 刀具不锋利 C 药材内部含水多 D 刀具锋利 E 药材未软化 8 属于不合格饮片 异型片 的有 ABCDE A 翘片 马鞍片 B 皱纹片 鱼鳞斑 C 掉边与炸心片 D 油片 E 霉片 9 其他切制方法包括 ABCD A 镑 B 锉 C 刨 D 劈 E 切制 10 宜采用阴干法干燥的药物有 ABC A 苍术 B 当归 C 薄荷 D 白芍 E 浙贝母 三 填空题 1 凡是直接 或 用的所有药物 统称为饮片 中医临床处方调配 中成药生产 2 饮片切制的目的在于 利于有效成分 的煎出 利于进一步炮炙 利于调配 制剂 便于鉴别真伪 方便药物贮运 3 常用的软化处理方法包括 喷淋 抢水 洗 浸泡 漂洗 润 4 检查药材软化程度的方法主要有 白芍宜用 法 苍术宜用 法 延胡索适宜采用 法 何首乌宜用 弯曲法 指掐法 穿 刺法 手捏法 弯曲法 指掐法 手捏法 穿刺法 5 剁刀式切药机适宜于切制 药材 不适宜于切制 药材 长条状药材 颗粒状药材 四 判断题 1 剁刀式切药机适宜于全草类药材的切制 2 段的长度为10 20mm 3 黄芩宜采用冷水浸润法软化 4 色泽类药材宜采用日晒法进行干燥 5 人工干燥的温度一般以不超过50 为宜 五 名词解释 饮片 直接供中医临床处方调配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中药 饮片切制 是将净选后的药材进行软化 切成一定规格的片 丝 段 块等的炮制工艺 项目项目4 4 清炒法清炒法 一 A 型题 1 山楂炒焦可增强 A A 消食止泻作用 B 消积化食作用 C 活血化淤作用 D 止血作用 E 酸涩收敛作用 2 炒王不留行的目的是 C A 缓和药性 B 降低毒性 C 易于煎出药效成分 D 减低副作用 E 增强涩性 3 牛蒡子炒后能 C A 降低毒性 B 改变药性 C 缓和寒滑之性 D 矫正不良气味 E 缓和燥性 4 栀子炒后能 A A 缓和药性 B 降低毒性 C 利于贮藏 D 增强疗效 E 矫正不良气味 5 不采用清炒法炮制的药物是 D A 牵牛子 B 栀子 C 荆芥 D 山药 E 芥子 6 治疗虫积 宜选用 D A 炒槟榔 B 焦槟榔 C 槟榔炭 D 槟榔 E 醋槟榔 7 姜炭具有 D A 温中回阳 B 散寒化饮 C 活血化淤 D 温经止血 E 温肺化痰 8 炒苍耳子的主要目的是 C A 增强疗效 B 缓和药性 C 降低毒性 D 改变药性 E 利于贮藏 9 善于消积化食的山楂炮制品为 D A 焦山楂 B 山楂炭 C 生山楂 D 炒山楂 E 麸炒山楂 10 荆芥炒炭后 D A 增强解表散风作用 B 增强凉血止血作用 C 增强收敛止血作用 D 产生收涩止血作用 E 增强活血止血作用 11 炒王不留行的爆花率应达到 A A 80 以上 A 70 以上 C 75 以上 D 85 以上 E 90 以上 12 薏苡仁炒后长于 D A 利水渗湿 B 清热排脓 C 除痹止痛 D 健脾止泻 E 养心安神 13 荆芥生用善于 A A 祛风解表 B 活血化瘀 C 止血止泻 D 清热解毒 E 健脾燥湿 14 干姜砂炒所制得的炮制品为 C A 干姜 B 煨姜 C 炮姜 D 姜炭 E 生姜 15 山楂炒后药性缓和 是由于 D 含量减少 A 氨基酸 B 生物碱 C 挥发油 D 有机酸 E 鞣质 16 下列药物用中火加工炮制的是 A A 炒苍耳子 B 炒芥子 C 炒槟榔 D 炒莱菔子 E 炒牛蒡子 二 X 型题 1 牵牛子炒黄能 ABCDE A 缓和药性 B 降低毒性 C 涤痰饮 消积滞 D 便于粉碎 E 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2 影响药物炒制质量的主要因素是 ABDE A 加热温度 B 加热时间 C 机器的设备型号 D 搅拌或翻炒方法 E 投药量 3 药物炒黄的标准是 ABCD A 药物色泽加深 B 药物发泡鼓起或爆裂 C 透出药物固有气味 D 炒至焦褐色 E 炒时用文火或中火 4 山楂炒焦的目的是 ACE A 破坏部分有机酸 B 黄酮类含量增高 C 缓和对胃的刺激性 D 长于活血化瘀 E 增强消食止泻的作用 5 炒炭后增强止血作用的药物有 BCE A 卷柏 B 地榆 C 大蓟 D 山楂 E 蒲黄 6 槟榔的炮制方法有 AB A 炒黄 B 炒焦 C 炒炭 D 炒爆 E 砂炒 7 川楝子的炮制品包括 ABD A 川楝子 B 炒川楝子 C 焦川楝子 D 盐川楝子 E 醋川楝子 8 具有止血作用的炮制品是 BCDE A 侧柏炭 B 荆芥炭 C 乌梅炭 D 干姜炭 E 山楂炭 三 填空题 1 药物炒黄时常选用的火候有 和 文火 中火 2 根据药物炒制程度 将清炒法分为 炒黄 炒焦 炒炭 3 药物炒黄的目的 增强疗效 缓和药性或改变药性 降低毒性 利于制剂和贮藏 4 药物炒焦时一般选用 火或 火 中火 武火 5 药物炒焦的目的是 增强疗效 缓和药性 降低毒性 6 在炒炭过程中 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 因温度高 易出现 特别是 的药物 须适 当 以免引起燃烧 火星 质地疏松 喷淋清水 四 判断题 1 苍耳子炒后能降低毒性 2 决明子炒黄能缓和其寒泻之性 3 山楂炮制后其刺激性缓和 是由于所含的挥发油含量降低 4 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或焦褐色 内部颜色加深 并逸出焦香气味 5 槟榔质地坚硬 切制前应选用泡法进行软化 适宜切厚片 6 炮姜和姜炭均具有温经止血作用 因而可视为一个炮制品应用于临床 7 处方上写荆芥 龙胆 乳香时均应付生品 五 回答下列问题 1 槐花 米 炒黄入药的原因是什么 答 槐花 米 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芦丁在常温下 可被与芦丁共存的鼠李糖转化酶水解形成槲皮素 降低 其含量 槐花 米 炒后能破坏鼠李糖转化酶 保存芦丁成分 2 槐花 米 炒炭时 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70 190 答 多数实验表明 槐米在170 下加热 鞣质的含量变化不大 170 190 内加热 鞣质的含量迅速 增加高达数倍 当温度超过190 时 鞣质含量开始下降 230 左右加热 鞣质的含量可降至生品以下 故槐米炒炭时 温度应保持在170 190 六 名词解释 1 炒法 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器具中 加辅料或不加辅料 用适宜的火力连续加热 并不断 搅拌 翻动或转动 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操作方法 2 清炒法 清炒法即不加辅料的炒法 根据药物受热和变化的程度不同 可将清炒法分为炒黄 微炒 炒焦和炒炭三种 3 炒炭存性 是指药物部分炭化 不能灰化 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 花 叶 全草类药 物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其原形 4 炒黄 是将净制后的药物 置于已预热好的炒制器具内 用文火或中火加热 炒至药物表面黄色或颜 色加深 或微带焦斑 或发泡鼓起 或爆成白花样 并逸出药物固有气味的方法 5 炒焦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 置炒制器具内 用中火或武火加热 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 并逸出焦香气味的炮制方法 6 炒炭 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 置炒制器具内 用武火或中火加热 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 内部 呈焦黄或焦褐色的炮制方法 7 火力 是药物炮制时温度的高低 常用的火力有文火 小火 中火和武火 强火 8 火候 是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可根据药物内外特征的变化和附加的判别方法进行判断 项目项目5 5 加辅料炒法加辅料炒法 一 A 型题 1 砂炒穿山甲时 炒至什么程度出锅 D A 鼓起 发泡 B 鼓起 呈棕色 C 卷曲 鼓裂 断面棕色 D 发泡 边缘卷曲 表面呈金黄色 E 有爆裂声 表面棕褐色 2 麸炒苍术的作用是 B A 缓和燥性 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B 缓和燥性 增强健脾燥湿作用 C 缓和辛燥之性 用于固肠止泻 D 缓和辛燥之性 用于健胃消胀 E 缓和温燥之性 增强化湿和胃作用 3 麸炒药物时 每100kg 药物一般用麦麸 D A 20kg B 30kg C 15kg D l0kg E 5kg 4 苍术中哪种成分过量 会使人体表现明显的副作用 中医称之为 燥性 B A 苷类 B 挥发油 C 生物碱 D 鞣质 E 有机酸 5 药物土炒的主要目的是 C A 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B 增强健脾补胃作用 C 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D 增强滋阴生津作用 E 增强温肾壮阳作用 6 僵蚕炮制常用的辅料是 B A 米 B 麦麸 C 蛤粉 D 土 E 滑石粉 7 米炒斑蝥降低毒性的原理是 E A 斑蝥素氧化 B 斑蝥素分解 C 斑蝥素溶解 D 斑鳖素还原 E 斑蝥素升华 8 党参米炒后能 C A 增强益气生津作用 B 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C 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D 增强健脾益胃作用 E 增强补肾生精作用 9 土炒白术的作用是 B A 健脾和胃 B 健脾止泻 C 补脾益气 D 健脾燥湿 E 利水消肿 10 阿胶常见炮制品不包括 E A 阿胶 B 蛤粉炒阿胶 C 阿胶丁 D 蒲黄炒阿胶 E 滑石粉炒阿胶 11 砂炒醋淬龟甲的作用是 C A 养阴清热 潜阳息风 B 入肝消积 软坚散结 C 补肾健骨 滋阴止血 D 活血止痛 通经下乳 E 消食止泻 固精止遗 12 砂烫马钱子在下列哪个条件时 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异型结构和氮氧化合物含量最高 B A 200 230 加热 l 2分钟 B 230 240 加热3 4分钟 C 230 240 加热5 8分钟 D 240 250 加热3 4分钟 E 240 250 加热5 12分钟 13 具有健脾消积作用的鸡内金是 C A 生鸡内金 B 焦鸡内金 C 炒鸡内金 D 砂炒醋淬鸡内金 E 酒炒鸡内金 14 米炒药物时 每100kg 药物一般用米 A A 20kg B 30kg C l5 20kg D l0 l5kg E 5kg 15 砂炒法适用于炮制 A A 质地坚硬的药物 B 质地坚韧的药物 C 胶类药物 D 树脂类药物 E 油脂类药物 16 蛤粉炒适用于炮制的药物是 B A 胶类药物 B 动物类药物 C 树脂类药物 D 矿物类药物 E 贝壳类药物 17 具有固肠止泻作用的炮制品是 C A 生苍术 B 麸炒苍术 C 焦苍术 D 土炒苍术 E 制苍术 18 常用米炒法炮制的药物有 A A 红娘子 B 九香虫 C 蕲蛇 D 蜈蚣 E 玳瑁 19 既可以用麸炒又可以用土炒法炮制的药物是 B A 苍术 B 白术 C 枳壳 D 僵蚕 E 枳实 二 X 型题 1 苍术麸炒的作用是 AB A 缓和燥性 B 增强健脾燥湿作用 C 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D 增强走表祛风湿作用 E 增强化湿和胃作用 2 加辅料炒时 需将辅料炒至滑利状态再投药的方法是 BCDE A 麸炒法 B 土炒法 C 砂炒法 D 滑石粉炒法 E 蛤粉炒法 3 砂烫马钱子降低毒性 保留生物活性的原理是 ABCD A 士的宁含量降低 B 马钱子碱含量降低 C 异土的宁含量增加 D 异马钱子碱含量增加 E 总生物碱含量降低 4 麸炒法适用于炮制 ABC A 补脾胃药物 B 作用强烈的药物 C 有腥味的药物 D 有毒性的药物 E 质地疏松的药物 5 山药炮制时可采用炮制方法有 AC A 土炒 B 米炒 C 麸炒 D 砂炒 E 蛤粉炒 6 常用砂炒法炮制的药物有 ABCDE A 狗脊 B 穿山甲 C 鸡内金 D 鳖甲 E 骨碎补 7 常用麸炒法炮制的药物有 ABCDE A 僵蚕 B 枳壳 C 苍术 D 山药 E 白术 三 填空题 1 麸炒枳壳可缓和其 增强 作用 燥性和酸性 健胃消胀 2 山药生用具有 土炒山药以 为主 补脾养胃 生津益 肺 补肾涩精 补脾止泻 3 白术生用 土炒白术以 力胜 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 增强 作 用 健脾燥湿 利水消肿 健脾止泻 健脾 4 鳖甲 龟甲炮制的方法一般采用 法 其共同的炮制作用是 易于粉碎 利于有效 成分煎出 并能 砂烫醋淬 质变酥脆 矫正不良气味 5 米炒一般用 火 米的用量一般为每100kg 药物 用米 kg 中火 20 6 炮制辅料是指具有 作用的附加物料 它对主药可起到一定的 作用 或 或 或 或影响主药理化性质等 辅助 协调 增强疗效 降低毒性 缓和药性 四 判断题 1 麸炒苍术能缓和燥性 增强祛风 燥湿 散寒的作用 2 麸炒枳实 枳壳能减缓对肠道刺激作用的 2 麸炒枳实 枳壳能减缓对肠道刺激作用的原因是所含的黄酮苷类含量减少 3 用低浓度的药用氢氧化钠溶液炮制斑蝥能降低毒性 其原理是斑蝥素升华 4 土炒山药能增强益肺和胃的作用 5 采用加辅料炒法炮制同种药物时 辅料可反复使用 五 回答下列问题 1 马钱子砂炒后降低毒性的原因是什么 砂炒时应注意什么 应炮制到什么程度 答 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既是马钱子中的有效成分也是有毒成分 砂炒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醚键断裂开 环 转变成它们的异型结构和氮氧化合物 被转化的这些生物碱毒性变小 且保留了或增强了某些生物活 性 士的宁及马钱子碱的毒性分别比其氮氧化物大10倍和15 3倍 炮制后毒性大为降低 一般认为砂炒时砂温宜控制在230 240 加热时间控制在3 4分钟 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异士的宁 异 马钱子碱及其氮氧化合物的含量 制马钱子应炮制到中间略鼓 表面棕褐色或深棕色 无绒毛 质地坚脆 断面红褐色 中间有裂缝 2 斑蝥为什么要采用米炒法炮制 米炒时应注意什么 答 斑蝥素的升华点为110 米炒时锅温约为128 正适合于斑蝥素的升华 其次 米中所含的淀粉能 吸附部分斑蝥素 从而使其斑蝥素含量降低 毒性减弱 另外 斑蝥呈乌黑色 单炒难以判断炒制火候 而米炒既能很好地控制温度 又不至于温度太高致使斑蝥焦化 能准确地指示炮制程度 米受热产生焦香 气味 能矫正斑蝥的不良气味 3 斑蝥和生马钱子在保管时应注意什么 答 斑蝥和生马钱子应按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 4 药物土炒时变黑或挂不上土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答 药物土炒时变黑 可能是土温过高 火力太大或炒制时间太长造成的 药物表面挂不上土粉与土温过 低或火力太小 使得药物内部水分及汁液渗出较少有关 5 如何判断米炒药物的成品规格 答 米炒药物时可以借米的颜色变化掌握炮制 火候 一般炮制昆虫类药物时 炒至米变焦黄或焦褐 色为度 炮制植物类药物时 炒至黄色为度 六 名词解释 1 加辅料炒法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加辅料炒法 依据所加辅料的不 同可分为麸炒 米炒 土炒 砂炒 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 2 麸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麸皮熏炒的方法 又称麸皮炒或麦麸炒 3 米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米共同拌炒的方法 4 土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灶心土 伏龙肝 共同拌炒的方法 5 砂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热砂共同拌炒的方法 又称砂烫 6 滑石粉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热滑石粉共同拌炒的方法 又称滑石粉烫 7 蛤粉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热蛤粉共同拌炒的方法 又称蛤粉烫 项目项目6 6 炙法炙法 一 A 型题 1 采用盐炙法炮制的药物是 E A 当归 B 芫花 C 莪术 D 厚朴 E 补骨脂 2 炙法常用的辅料有 C A 麦麸 B 滑石粉 C 酒 D 米 E 灶心土 3 熟大黄能缓和泻下 减轻腹痛的原理是 A A 结合型蒽醌含量减少 B 结合型蒽醌含量增高 C 游离型蒽醌含量减少 D 游离蒽醌含量增高 E 番泻苷含量增高 4 大黄的炮制品一般包括 C A 醋大黄 酒大黄 姜大黄 蜜大黄 清宁片 B 大黄 酒大黄 大黄炭 炒大黄 清宁片 C 醋大黄 酒大黄 大黄炭 熟大黄 清宁片 D 大黄 熟大黄 大黄炭 炒大黄 E 以上都不是 5 酒炙药物时 每100kg 药物一般用黄酒 B A 5kg B l0kg C 15kg D 20kg E 30kg 6 盐炙时 采用先炒药后拌盐水方法炮制的药物是 C A 补骨脂 B 益智仁 C 车前子 D 乳香 E 杜仲 7 姜炙药物时 一般每100kg 生姜应制备姜汁 B A 5kg B l0 C l5 D l2kg E 8kg 8 具和中缓急作用的白芍炮制品是 A A 酒白芍 B 炒白芍 C 白芍炭 D 醋白芍 E 土炒白芍 9 炒白芍的炮制作用是 B A 敛阴平肝 B 养血敛阴 C 降低酸寒之性 善于和中缓急 D 柔肝和脾 E 活血止痛 10 血虚而又便溏的患者应选用 C A 当归 B 酒当归 C 土炒当归 D 当归炭 E 醋当归 11 酒炙时用白酒浸渍 需时常搅动呈稠膏状的药物是 E A 乌梢蛇 B 靳蛇 C 乳香 D 地龙 E 蟾酥 12 能突出破酶保苷作用的炮制方法是 B A 炒焦 B 炒黄 C 炒炭 D 砂炒 E 盐炙 13 盐炙后能增强补肾作用的药物是 B A 知母 黄柏 B 杜仲 巴戟天 C 砂仁 小茴香 D 荔枝核 桔核 E 车前子 泽泻 14 醋炙乳香的作用是 B A 行气止痛 B 活血止痛 C 疏肝解郁 D 活血化瘀 E 散瘀止痛 15 醋炙商陆的作用是 B A 引药入肝 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B 降低毒性 缓和峻泻作用 C 增强疏肝理气止痛作用 D 增强清肝退热作用 E 矫正不良气味 16 醋炙柴胡的作用是 E A 解表退热 B 清肝退热 C 活血祛瘀 D 散瘀止痛 E 疏肝止痛 17 具疏肝止痛 消积化滞作用的香附应是 B A 生品 B 醋炙品 C 酒炙品 D 四制香附 E 香附炭 18 盐炙时文火炒至断丝的药物是 B A 黄柏 B 杜仲 C 车前子 D 知母 E 泽泻 19 盐知母的作用是 E A 清热泻火 B 生津润燥 C 清肺胃之火 D 利尿 固精 E 滋阴降火 20 盐杜仲炮制的主要作用 C A 温补肝肾 B 滋阴降火 C 温而不燥 增强补肝肾作用 D 补肾缩尿 E 利于存贮 21 杜仲盐制后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主要是因为破坏了 C A 苷类 B 树脂 C 杜仲胶 D 鞣质 E 生物碱 22 炮制后能缓和苦燥之性 增强滋阴降火的是 D A 黄柏 B 酒黄柏 C 蜜黄柏 D 盐黄柏 E 黄柏炭 23 炙甘草的作用是 B A 润肺止咳 B 补脾和胃 益气复脉 C 燥湿健脾 D 润肺通便 E 清热解毒 24 欲增强黄芪补中益气的作用 应采用的炮制方法是 D A 麸炒 B 酒炙 C 米泔水制 D 蜜炙 E 米炒 25 蜜炙枇杷叶的作用是 C A 益卫固表 B 降逆止呕 C 润肺止咳 D 缓急止痛 E 利尿退肿 26 蜜炙能缓和对胃的刺激性 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的药物是 D A 甘草 B 黄芪 C 枇杷叶 D 百部 E 麻黄 27 麻黄各种炮制品发汗作用最缓和的是 E A 生麻黄 B 炒麻黄 C 蜜麻黄 D 麻黄绒 E 蜜麻黄绒 28 表证己解而喘咳末愈的体虚患者宜用 D A 生麻黄 B 蜜炙麻黄 C 麻黄绒 D 蜜炙麻黄绒 E 炒麻黄 29 蜜炙时 若蜜粘稠不能与药物拌匀时 可以 B A 增加用蜜量 B 加适量沸水稀释 C 减少药量 D 加冷水稀释 E 加适量酒 30 厚朴姜炙的目的是 E A 缓和药性 B 抑制寒性 C 增强止呕功效 D 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 增强化痰的功效 E 消除刺激性 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 31 蜜炙药物时 一般每100kg 药物用炼蜜 C A l0kg B 20kg C 25kg D 30kg E 50kg 32 处方中写厚朴应付给患者 D A 生厚朴 B 川厚朴 C 净厚朴 D 姜厚朴 E 盐厚朴 33 油炙淫羊藿的作用是 C A 补肺益肾 B 补中益气 C 温肾壮阳 D 补肝肾 E 补益脾胃 二 X 型题 1 炙法不同于加辅料炒法之处是 ABCD A 用液体辅料 B 要求辅料渗人药物内部 C 温度较低 D 炮制时间较长 E 增强药物的疗效 2 醋炙后能降低毒性 缓和峻泻作用的药物是 ABC A 甘遂 B 商陆 C 芫花 D 延胡索 E 香附 3 醋炙乳香的作用是 ABCE A 缓和刺激性 B 利于服用 C 便于粉碎 D 补中益气 E 增强活血止痛 收敛生肌的作用 4 盐砂仁的作用是 A 缓和辛燥之性 B 清热燥湿 C 温肾缩尿 D 滋阴降火 E 清湿热兼具涩性 5 香附常见的炮制方法有 A 盐炙香附 B 酒炙香附 C 醋炙香 D 四制香附 E 香附炒炭 6 泽泻常见的炮制方法 AE A 盐炙泽泻 B 酒炙泽泻 C 醋炙泽泻 D 泽泻炒炭 E 麸炒泽泻 7 蜜炙的目的有 BCDE A 增加有效成分溶出 B 增加润肺止咳作用 C 增强补脾益气作用 D 缓和药性 E 矫臭矫味 8 蜜炙后能缓和药性 消除副作用的药物是 BD A 枇杷叶 B 麻黄 C 百合 D 百部 E 甘草 9 蜜炙麻黄的作用是 ABD A 降低挥发油含量 B 润肺止咳 C 利尿消肿 D 缓和辛散发汗作用 E 发汗散寒 10 厚朴姜炙法有 AC A 姜汁炒 B 姜汁浸 C 姜汁煮 D 姜汁蒸 E 姜汁炒至微焦 11 采用油炙法炮制的药物有 BCD A 杜仲 B 淫羊藿 C 蛤蚧 D 三七 E 诃子 12 盐炙法适用于炮制 BCDE A 降逆止呕药 B 补肾固精药 C 疗疝药 D 利尿药 泻相火药 13 醋炙法适用于炮制 ABC A 疏肝解郁药 B 散瘀止痛药 C 攻下逐水药 D 止咳平喘药 补脾益气药 14 宜采用先炒药后加辅料法炮制的药物是 ABCDE A 知母 B 车前子 C 乳香 D 五灵脂 E 百合 15 蜜炙法多用于炮制 BD A 降逆止呕药 B 止咳平喘药 C 辛温解表药 D 补脾益气药 E 清热解毒药 16 醋炙后增强疏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有 AB A 香附 B 柴胡 C 三棱 D 甘遂 E 没药 17 盐炙后增强泻相火作用的药物有 AE A 黄柏 B 砂仁 C 补骨脂 D 巴戟天 E 知母 18 醋炙后降低药物毒性的药物有 A 芫花 B 甘遂 C 商陆 D 蟾酥 E 百部 19 醋炙后增强活血止痛 收敛生肌作用的药物有 AE A 香附 B 乳香 C 三棱 D 五灵脂 E 没药 三 填空题 1 根据所用辅料的不同 炙法可分为 酒炙 醋炙 盐炙 姜炙 蜜炙 油炙 2 酒炙法多适用于炮制 及 类药物 活血散瘀 祛风通络药物和动物类 药物 3 一般 多用黄酒 多用白酒 酒炙药物时 酒的用量一般为净药量的 炙药 泡药 10 4 姜炙法适用于炮制 的药物 降逆止呕药 祛痰止咳 5 姜炙药物时 一般生姜的用量为每100公斤药物用生姜 若用干姜 其用量则为 10公斤 3公斤 6 盐炙时 一般盐的用量是每100公斤药物 用食盐 溶化食盐时水的用量一般为食盐的 倍为宜 2公斤 4 5倍 7 盐炙法多用于炮制 和泻相火的药物 补肾固精 疗疝 利尿 8 目前常用白酒炮制的药物是 蟾酥 9 麻黄生用 作用较强 蜜炙后 作用缓和 作用增强 发汗解表和 利水消肿 辛散发汗 润肺止咳 四 判断题 1 五灵脂宜采用先拌酒闷润至酒被吸尽后再用文火炒干 2 盐炙杜仲采用先拌盐水闷润至被吸尽后再用文火炒干 3 盐车前子采用先拌盐水闷润至被吸尽后再用文火炒干 4 乌梢蛇 蕲蛇 蛇蜕等常用白酒拌润后再用文火炒干法炮制 5 蜜炙百合时 每100kg 药物用炼蜜5kg 6 先炒药后加酒多用于含树脂类成分的药物 五 回答下列问题 1 延胡索醋制后行气止痛作用增强的原因是什么 答 延胡索生品中所含的止痛成分延胡索甲素 乙素及丑素等游离性生物碱难溶于水 醋制可使所含的 游离性生物碱与醋酸结合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 提高煎出率 增强行气止痛作用 2 为什么大黄加热炮制后其泻下作用缓和 答 生大黄主要含有结合型蒽醌 有较强的泻下作用 酒炒后结合型蒽醌含量有所下降 以游离型蒽醌为 主 泻下作用稍缓 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经酒蒸后 结合型蒽醌含量下降 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 番泻苷仅余微量 鞣质含量降低约50 泻下作用缓和 3 甘草的解毒机理是什么 答 甘草对药物中毒 食物中毒 体内代谢物中毒 细菌毒素等有一定解毒作用 是由于甘草甜素对毒物 有吸附作用 能减少毒物的吸收而解毒 甘草甜素还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能增强肝脏的解毒作用 保护机体免受毒害 甘草甜素水解后生成的葡萄糖醛酸 能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生成在体内不易 吸收的产物 分解物从尿中排出 达到解毒的作用 4 为什么麻黄蜜炙后其发汗作用缓和 润肺止咳平喘作用相对增强 答 蜜炙后 其发汗成分挥发油 麻黄油 含量下降 辛散发汗作用得以缓和 而对其止咳平喘的主要成分 麻黄碱 的含量影响不大 且蜜能与麻黄的止咳平喘功效起协同作用 从而增强宣肺平喘止咳的效力 5 比较麻黄炮制品的作用及应用 答 麻黄具有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作用 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 用于风寒感冒 胸 闷喘咳 风水浮肿 支气管哮喘 麻黄蜜炙后辛散发汗作用缓和 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多用于表证已解 气喘咳嗽的患者 麻黄制绒后作用发汗解表缓和 适于患有风寒感冒的老人 幼儿及体虚者 麻黄绒蜜炙 后作用更缓和 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 幼儿及体虚患者 用法与蜜炙麻黄相似 6 比较加固体辅料炒法和炙法的区别 答 药物加液体辅料炒与加固体辅料炒在操作方法上有相似之处 但二者又有许多区别 加固体辅料炒法 用的是固体辅料 辅料除与药物起辅助作用外 还能使药物受热均匀 炮制时温度较高 常用中火 翻炒 时间短 炒制后的辅料全部筛去 而炙法用的是液体辅料 并要求辅料渗入到药物组织内部 辅料只与药 物间起辅助作用 炮制时温度低 常用小火 翻炒时间长 以药物炒至近干为宜 四 名词解释 炙法 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 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 并使辅料逐渐渗入到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 方法 酒炙 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 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醋炙 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 加入一定量醋拌炒的方法 盐炙 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 加入一定量食盐水溶液拌炒的方法 姜炙 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 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 蜜炙 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 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油炙 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 与一定量的食用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 项目项目7 7 煅法煅法 一 单选题 1 煅后失去结晶水的药物是 A A 石膏 B 牡蛎 C 赭石 D 花蕊石 E 炉甘石 2 煅石膏的作用是 D A 清热泻火 B 除烦止渴 C 解毒杀虫 D 收敛生肌 E 清热泻火 3 牡蛎煅制的主要目的是 D A 增强平肝潜阳作用 B 便于调剂 C 增强重镇安神作用 D 增强收敛固涩作用 E 便于服用 4 矿物类药物煅淬的主要目的是 D A 增强收敛作用 B 矫臭矫味 C 便于服用 D 利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E 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5 不采用明煅法炮制的药物是 D A 石决明 B 石膏 C 白矾 D 磁石 E 瓦楞子 6 自然铜煅淬后的主要成分是 C A FeS2 B 硫化铁 C 醋酸亚铁 D Fe3O4 E FeO 7 煅淬后增强散瘀止痛作用的药物是 B A 自然铜 B 磁石 C 赭石 D 炉甘石 E 花蕊石 8 血余炭能缩短凝血时间 与下列哪些离子有关 D A 钙 钠 B 钠 铁 C 铁 锌 D 钙 铁 E 锌 钠 9 宜用扣锅煅法炮制的药物是 C A 厚朴 B 地榆 C 棕榈 D 地黄 E 没药 二 多选题 1 明煅时应注意 ABE A 药物大小分档 B 一次煅透 中间不得停火 C 反复锻至酥脆 D 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 E 不密闭 不搅拌 2 煅制后可失去结晶水的药物有 CE A 磁石 B 炉甘石 C 明矾 D 芒硝 E 石膏 3 白矾煅后的作用是 CE A 祛除风痰 B 解毒杀虫 C 降低酸寒 涌吐作用 D 燥湿上痒 E 增强收湿敛疮生肌作用 4 煅淬法操作时应注意 ABCE A 煅淬需反复数次 B 使液体辅料吸尽 C 药物应全部酥脆 D 煅时不能搅拌 E 煅红后要趁热淬制 5 煅淬法常用的淬液有 ABC A 醋 B 酒 C 药汁 D 水 E 盐水 6 扣锅煅时应注意 ACD A 出现漏气时用湿泥及时堵封 B 趁热启锅取药 C 煅透后需放凉再启锅取药 D 锅内药料不宜放得过多过紧 E 盖锅上要压一重物 7 生品不入药 煅炭后产生止血作用的药物是 CD A 荆芥炭 B 灯心炭 C 血余炭 D 棕榈炭 E 黄柏炭 三 填空题 1 药物在 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称扣锅煅法 高温 缺氧 2 煅淬法适用于 的矿物药 质地坚硬 经高温仍不能疏松的矿物药 3 扣锅煅的主要目的是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降低毒性 四 判断题 1 制炉甘石的淬液是水 2 药物煅制效果与其粒度的大小无关 3 棕榈煅后能增强其止血作用 4 自然铜煅淬后可降低毒性 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5 炉甘石生品仅供外用 煅制后可得洁净细粉 便于胃肠道吸收 五 名词解释 煅法 将净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上或装入适宜的耐火容器内 在有氧或缺氧的条件下煅烧至所需程度的 方法 明煅 将净药物砸成小块 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上或装入适宜的耐火容器内煅制至所需程度的方法 煅淬法 将净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 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 如此反复煅淬至所需程度 的方法 暗煅法 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 六 简述题 自然煅为什么多煅淬后入药 答 自然铜主含二硫化铁 煅制后二硫化铁分解成硫化铁 经醋淬后一部分硫化铁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亚 铁 且药物质地酥脆易碎 提高了铁离子的溶出率 有利于机体吸收 项目项目8 8 蒸煮燀法蒸煮燀法 一 单选题 1 蒸制何首乌所用的辅料是 D A 酒 B 蜂蜜 C 醋 D 黑豆汁 E 甘草汁 2 制首乌的主要目的是 D A 增加结合型蒽醌含量 B 增强润肠通便作用 C 增强解毒 消痈作用 D 增强补肝肾 益精血 乌须发 强筋骨作用 E 增加鞣质含量 3 蒸法的目的不包括 E A 改变药物性能 扩大用药范围 B 减少副作用 增强疗效 C 保存药效 利于贮存 D 便于切制 E 矫臭矫味 4 欲增强五味子的酸涩收敛作用 宜采用的炮制方法是 D A 酒炖法 B 酒蒸法 C 黑豆汁蒸法 D 醋蒸法 E 醋炙法 5 桑螵蛸的宜采用炮制方法是 A A 清蒸法 B 酒蒸法 C 醋蒸法 D 酒煮法 E 水煮法 6 酒蒸女贞子的作用是 B A 滋阴润燥 B 增强补肝肾作用 C 酸涩收敛 D 滋阴补血 E 引药上行 清上焦实热 7 具有滋阴补血 益精填髓功能的地黄炮制品是 C A 鲜地黄 B 生地黄 C 熟地黄 D 生地炭 E 熟地炭 8 酒从蓉的作用是 C A 敛阴止汗 B 补肾止浊 C 补肾助阳 D 固精缩尿 E 滋阴补血 9 不采用煮法炮制的药物是 B A 吴茱萸 B 当归 C 藤黄 D 远志 E 硫黄 10 藤黄炮制的最佳方法是 B A 清水煮 B 豆腐煮 C 黑豆汁煮 D 姜汁煮 E 高压蒸制 11 炮附片的作用是 C A 回阳救逆 B 散寒止痛 C 温肾暖脾 D 祛风除湿 E 温经止痛 12 洁净珍珠常用的辅料是 E A 白酒 B 醋 C 水 D 盐水 E 豆腐 13 蒸制后便于保存有效成分的药物是 C A 大黄 B 黄精 C 黄芩 D 白附子 E 川乌 14 制远志常用的辅料是 C A 黄酒 B 姜汁 C 甘草汁 D 米醋 E 盐 二 多选题 1 现代研究表明 何首乌炮制 BCD A 结合型蒽醌含量增高 B 结合型蒽醌含量降低 C 还原糖含量增高 D 磷脂含量增高 E 结合型蒽醌含量没有变化 2 根据乌头类药物的去毒原理 去毒效果最佳的方法是 CD A 漂法 B 干热法 C 蒸法 D 煮法 E 泡法 3 熟地黄的作用是 CE A 清热凉血 B 凉血止血 C 滋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