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复习_第1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复习_第2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复习_第3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复习_第4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复习 2017 5 23 本专题内容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 地域分异规律 及其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从考查内容和形式上看 多以区域图 知识关联图 地理环境模 式图为背景图 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结合某区域生态问题的产 生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分布图为背景材料 综合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特别是特殊地区自然带的形成等 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从考查能力看 注意考查学 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读图能力 综合判断能力 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点细化高考命题预测 自然地理 环境的整 体性与差 异性 1 举例说明某自 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 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 举例说明地理 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运用地图分析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 律 1 以全球变暖 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厄尔 尼诺 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 考查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 考查自然带 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 因素 3 以区域图 模式图切入 考查自然带 自然景 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 利用区域气候 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 类型 分布及成因 网络构建网络构建 重点剖析重点剖析 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如下图所示 强调强调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能产生新功能 即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并不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 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而光合作用中 植物提供叶绿素 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 土壤及水圈 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 机盐 再如平衡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 但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清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 2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 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 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整体 性的表 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 程 地理要素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涵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 要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某一要 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 环境状态的改变 源 学 科 举例 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 程 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并以 此指导人们的生产 生活实践 强调强调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 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 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他要 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 到其他区域 二 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二 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图示 延伸方 向 更替方向 成因分布 水平 地域 分异 由赤道 到两极 的地域 分异 沿东西 方向延 伸 南北方向 太阳辐射随纬度变 化 导致热量由赤 道向两极递减 即 以热量为基础 低纬和高纬地 区 3 水平 地域 分异 从沿海 向内陆 的地域 分异 沿平行 于海岸 线方向 延伸 东西方向 受海洋水汽影响的 程度不同 从沿海 向内陆 干湿度差 异很大 即主要以 水分为基础 中纬度大陆地 区 垂直地域分 异 沿等高 线方向 延伸 垂直方向 水分条件 热量条 件等组合的垂直变 化 纬度低 海拔 较高的山地 三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三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 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 雪线越低 降水量越少 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 积雪易下滑 不利于积雪保存 雪线偏高 阳坡接 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 气温偏高 雪线位置偏高 阴坡则相 反 温度 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 雪线上升 冬季气温较低 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 人类活 动因素 全球变暖 使雪线上升 臭氧层破坏 使雪线上升 沙漠化造 成气候变干 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 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 粉尘污染雪面 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 导致冰雪融化 雪线 上升 气候 地貌等因素综合 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 即是阳坡 又是迎风坡 但水分条件的影响 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 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强调强调 与垂直自然带相关知识的判断与垂直自然带相关知识的判断 1 基带的判断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是相同的 2 带谱 多少的判断 取决于山地的海拔和所处的纬度 山地的海拔越高 纬度越低 带谱 越多 反之则越少 3 阴坡 阳坡的判断 在垂直自然带中 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 海拔低的为阴 坡 4 雪线高低的判断 雪线的高低取决于温度和降水 5 南北半球的判断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 则该山体位于北半球 反之位于南半球 四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四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海陆分布 地 形起伏 水分差异 洋流四个因素 具体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分布实例 海陆分布 造成一些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因为相应的纬度地带均为海洋 地形起伏 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 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虽地处西风带 但位 于背风坡 降水稀少 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水分差异如天山 昆仑山冰雪融水和雨水 在荒漠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绿洲 洋流 寒 暖流性质不同 导致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如 南美西岸的热带荒漠带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而延伸至赤道附近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1 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以北半球为例 强调强调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因为自然带是气候 地貌 水文 生物 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 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 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 带季风气候 2 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 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3 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 而是热带荒漠带 2 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一般来说 东西方向延伸 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 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 域分异 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 异 如喜马拉雅山等中 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1 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5 2 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3 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强化训练强化训练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 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 其中水是比 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 1 2 题 1 判断方框 相应内容的排序 正确的是 土壤水增多 库区蒸发量增大 蒸腾加强 植被覆盖率增加 A B C D 2 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 整体性特征 B 区域性特征 C 差异性特征 D 不稳定性特征 下面图 至图 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 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 时期到图 时期 的变化过程 图 时期到图 时期气候变化甚微 可忽略不计 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分段中的中 游 读图回答 3 5 题 6 3 依据图中信息 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 B C D 4 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 反映了 A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 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 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5 下列植物分布的现象 规律 主要由热量差异造成的是 A 密林底层与上层植物种类有明显不同 B 迎风坡 背风坡树种的差异 C 由沿海向内陆出现了森林 草原 荒漠的植被景观变化 D 海南岛橡胶树 四川盆地柑橘树 山东丘陵苹果树的分布差异 读下图 完成 6 7 题 6 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 息息相关的有 A abc B def C ace D bdf 7 下列各联系的举例 不正确的是 A b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 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 c 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 破坏森林 农田 C e 三峡工程建成后 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 f 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 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 自然植被由下往上是河谷灌丛带 高山森林带 高山草原带 高山寒 漠带 季节性转山放牧的牧民人口日增 而所产的山羊毛质量上乘 近年颇受市场欢迎 少数藏 民在缓坡地栽种旱作 以补充其所需要的部分粮食 据此回答 8 9 题 8 当地已出现高山森林带上限下移 下限上移的退缩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暖变干 工矿业开发规模扩大 放牧地和耕作地面积扩展 栽培花卉和药材 燃料需求 A B C D 9 藏民所栽种的旱作以玉米 小麦 大麦 马铃薯 土豆 等为主 其中以马铃薯 土豆 的 栽培高度上限最高 主要原因是马铃薯 土豆 A 可以在霜冻期栽种 B 适合在冻土中培育 C 生长期最短 D 适宜碱性土壤 7 下图为自然界碳 水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 10 11 题 10 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其中最主要影响的环节是 A B C D 11 此图可以说明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不会跨越圈层界限 C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D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下图为 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2 13 题 12 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A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13 自然带 P 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 洋流 C 太阳辐射 D 大气环流 下图为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 14 15 题 8 14 丙地所在国家的经济 A 以畜牧业为主 B 以航运业为主 C 以长绒棉出口为主 D 以石油工业为主 15 从甲到乙 经历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D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下图为某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回答 16 17 题 16 垂直自然带谱反映了 A 该山地可能位于云贵高原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甲坡的水热状况优于乙坡 D 水分差异导致植被类型不同 17 乙坡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读下面气候 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表 回答 18 20 题 9 18 与图中 暖湿气候 相对应的植被主要有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 硬 叶林 B 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 C 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 硬 叶林 D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19 砖红壤 红色栗钙土 红色棕钙土 荒漠土壤 变化过程体现出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分别是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D 地方性分布现象 海陆分布 20 气候 植被 土壤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 三者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关系 气候在三者中居主导地位 土壤在三者中居主导地位 A B C D 10 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 1 C 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 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 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加强 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增加 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 水库周围降水增 多 2 A 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3 D 据图中信息可知 植被减少 其涵养水源 稳定径流的能力下降 导致河流径流季节 变化增大 4 B 植被的减少不仅影响到径流量的变化 且使河流含沙量增大 反映出植被对水文的影响 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增加 土壤肥沃 耕地增多 这些反映了环境的统一演变的整体性 5 D 密林底层与上层由于光照条件的差异而树种不同 B C 选项中的现象主要是水分的差 异造成的 6 B 根据图中箭头可知 d e f 反映了人类与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制约 息息相关 7 D 土壤盐碱化与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有关 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 并未加 剧土壤盐碱化现象 8 B 高山森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条件 气候变暖会使雪线上升 导致高山森林带上限 上移 故 错误 根据题意可知 当地高山森林带面积萎缩主要是农牧业发展造成的 为了放牧 更多的山羊 扩大草场面积 造成高山森林带上限下移 为满足粮食需求而扩大耕地面积 造成 高山森林带下限上移 森林面积的萎缩还与当地农民日常生活需要燃料有关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 区地势变化大 交通不便 不利于工矿业的开发和花卉的销售 9 C 随着海拔的增高 气温逐渐降低 一年内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越来越短 马铃薯 土 豆 生长期最短 故栽培高度上限最高 10 C 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夜晚释放的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白天吸收 的二氧化碳 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 火山喷发是偶然事件 绿色植物夜晚释放的二氧 化碳也有限 因此碳循环主要取决于 两环节的收支状况 C 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