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调研报告_第1页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调研报告_第2页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调研报告_第3页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调研报告_第4页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调研报告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摘要 农业 农村 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 是 学者研究的焦点 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 三农 中国未来 的成败 也必将取决于 三农 这是显而易见的 泱泱大国 农为根本 只有 根本 的问题解决好 才是最彻底的 最有价 值的 最革命的 xx 年 4 月 国家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开展农村经济重大问题 调研的指令 按照国家发改委下达的调研课题 笔者有针对性 的深入湘潭县农村开展调研 并运用湘潭县县委基层办 县委 政研室和湘潭县政府经研室的相关调研成果 形成了综合性调 研报告 调查结果表明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农民增收乏力 村庄 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 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 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 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与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乡村 相悖的政策失衡 体制障碍 城乡隔阂 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 要做好做 活五个方面的 一 生产发展 用工业化的理念 实现经济重建 关于农村合 作经济组织研究 二 生活富裕 用产业化的布局 实现社会重建 关于增加 农民收入研究 三 乡风文明 用市场化的思维 实现制度重建 关于农村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四 村容整洁用城镇化战略 实现生态重建 关于农村环境 污染研究 五 管理民主 用科技化的手段 实现文化重建 关于农村 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近三年 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 三农 问题的三个一号 文件 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xx 年 2 月 8 日 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下发 即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 要调整农业结 构 扩大农民就业 加快科技进步 深化农村改革 增加农业 投入 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 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尽 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xx 年 1 月 30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 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下发 即改革开 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 要稳定 完善和强化 各项支农政策 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继续调整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努力实现粮食稳定 增产 农民持续增收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xx 年 2 月 21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下发 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 文件 文件要求 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 建设现代农业 稳定 发展粮食生产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 农村综合改革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良好开局 难题之一难题之一 乡村债务问题乡村债务问题 据调查 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需 15 万元左右 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 10 万元 但目前大多数村的经 济现状都不乐观 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受政策性制约 企业 改制断了收入 税费改革少了收入 招商引资没了收入 二是经 济发展空间小 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 资金和自然资源 三是财 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 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 正常运转难 以为继 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 无钱办事 这成为建设新农 村的突出难题 一 乡村债务结构分析 县乡村两级负债总额为 55161 99 万元 其中乡一级负债 42586 33 万元 村一级负债 12575 66 万元 其债务结构如下 按成因划分 a 地方上项目 办企业 造成决策失误或因 管理 市场原因亏损形成的债务 14992 45 万元 其中乡级 13814 10 万元 村级 1178 35 万元 占 27 18 b 办福利事业 普九 乡镇医院和村办福利事业建设形成的债务 5853 77 万元 其中乡级 4819 21 万元 村级 1034 56 万元 占 10 61 c 民间高息借贷 完成各种上交任务 因本金 利息形成的村级 债务 3599 48 万元 其中乡级 2484 72 万元 村级 1114 76 万元 占 6 53 d 如通乡镇油路 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 成的债务 4922 01 万元 其中乡级 3070 66 万元 村级 1851 35 万 元 占 8 92 e 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 干部因素形成的历史 性债务 1335 54 万元 其中乡级 968 14 万元 村级 367 4 万元 占 2 42 f 农户欠交税费 逐年欠款而增加形成的集体债务 10640 2 万元 其中乡级 4659 72 万元 村级 5980 48 万元 占 19 29 h 其它原因形成的债务 13818 54 万元 其中乡级 12769 78 万元 村级 1048 76 万元 占 25 05 按债权人划分 a 欠银行 农村信用社 基金会及其他金 融机构 xx1 79 万元 其中乡级 17614 46 万元 村级 2517 33 万 元 占 36 49 b 欠乡村工程业主 3418 82 万元 其中乡级 2755 70 万元 村级 663 12 万元 占 6 2 c 欠乡村干部 7682 6 万元 其中乡干部 5769 09 万元 村干部 1913 51 万元 占 13 93 d 欠乡村教师 2518 4 万元 其中乡级 2452 30 万元 村级 66 1 万元 占 4 57 e 欠民间个人 2568 06 万元 其中 乡级 l537 07 万元 村级 1030 99 万元 占 4 66 f 欠其他经 济组织 10881 74 万元 其中乡级 6049 24 万元 村级 4832 50 万 元 占 19 7 h 欠其他债权人 7960 58 万元 其中乡级 6408 47 万元 村级 1552 11 万元 占 14 42 二 乡村债务成因分析 1 财源有限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撤区并乡 农村 税费改革 免征农业税等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村集 体不再有剩余产品的分配权和经济收入的支配权 五统三提 农业税附加等乡村集体收入也随之消失 乡缜的行政事业性收 费项目大多数被取消 预算外收入锐减 乡村集体收入 被 逐渐抽空 由于人才 技术 资金 市场缺乏 企业组织化程度 低等方面的先天不足 曾经红火一时的乡镇企业 在 90 年代纷 纷破产倒闭或改制重组 每个乡镇每年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 的企业管理费收入顿时化为乌有 1988 1993 年 国家实行 划 分税种 核实收支 分级包干 的财政管理体制 地方财政的留 成比例较高 理财自主权较大 财政状况相对宽裕 而 94 年以 后实行的分税制 地方的独享税种只有营业税 地方企业上缴 利润 城镇土地使用税 印花税等小额税种 而增值税 所得 税地方只分享 25 40 地方财源严重 缩水 2 刚性支出居高不下 由于机构雍肿 队伍膨胀 乡村二 级的工资 误工补贴 办公费 交通费等基本支出使乡村不堪 重负 政策性增资只能 挂空档 旱涝灾害 山林火灾 矿山 事故等突发事件而导致的不可预算费用 使原本拮据的乡村财 力更加捉襟见肘 3 财源流失严重 分田到户后 村级集体财产被一分而尽 撤 区并乡 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人情税 关系税 税收征管力度不够 导致税收不能按国家政策足额征收 农民增 收缓慢 农业税费收缴缺口大 尾欠收缴难度大 征收成本 高 实行分税制以来 一定四年的乡镇税收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 不能完成的乡镇只能高价买税 20 30 的手续费 或高息借贷垫 交 成立于 1994 年的农村基金会 互储会 一开始就以高息和 分红疯狂吸收存款 违规大额放贷 直接威胁金融秩序 99 年 国家下令强行关闭时 乡镇财政向国家举债 1 181 亿元兑付农 民存款 农村 两会 清收不仅使县 乡 村支付了巨额的清收 成本 还承担了 1368 万元的利息债务 至今还有 9000 多万元 的不良贷款没有收回 4 盲目性建设投资强力扩张 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政企不 分 政府办企业 政府为企业担保贷款 使乡镇不得不花巨资 为企业亏损买单 为企业偿还不良贷款本息 各种达标工程 政 绩工程劳民伤财 使乡村债务陡增 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组织农民发展新的生产经营项目 并和农民 签订保产保利合同 项目失败后 政府不得不替农民交纳巨额 学费 5 预算约束力不强 挥霍浪费严重 乡镇人大会议上通过 的财政预算报告往往是一个形式 乡镇的财政支出一是拆东墙 补西墙 毫无预算可言 二是乡镇财政支出往往是书记 乡镇 长说了算 管他预算不预算 支出决策不仅脱离预算而且基本 上没有民主可言 更不要说财务制度了 三是村级财务管理混 乱 乡级财务账性违规违纪支出现象较为普遍 有限的乡村财 力 跑 冒 滴 漏 严重 乡村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四是乡镇 主要领导异动频繁 平均任期 2 年左右 在领导的潜意识中 根 本就没有长远打算 大多是过日子 守摊子 找路子 希望早 日脱离 苦海 支出的随意性也就被无限放大 五是村一级的 支出就更没有计划了 到手就是财 今朝有钱今朝用 管他明 天怎么过 是大多数村干部的理财之道 在现行的乡村绩效考核机制中 数字化强制性硬指标不少 唯独没有行政成本的考核指标 乡村干部在行政过程中 没有 成本意识 从客观上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个别乡村干 部为了自己的仕途和声誉 不惜花公款制造虚假政绩为自己脸 上贴金 在乡村财力日益拮据的状况下 办公费 交通费 通 信费 公务接待费却节节攀升 大吃大喝俨然成风 公费请客 送礼愈演愈烈 在公款消费上讲排场 讲档次 互相攀比 债 务包袱越背越重 群众怨声载道 三 乡村债务影响分析 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 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 的负面影响 1 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 乡村出现收支失衡后 乡村干 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资源 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对人收取各 种费用 因而 农村 三乱 久治不止 为了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 乡村两级均热衷于违规征用土地搞建设 通过炒地皮 从中获 取 20 30 的收益 由于经费紧张 驱使政府机关和干部采取各种 隐蔽手段经商办企业 为确保正常运转 乡村干部千方百计找门 路 以项目建设为幌子 通过非正常途径 采取非正常手段 争取上级支持 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 2 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沉重 的债务包袱 使乡村主要领导整天处于 借新债 还旧债 躲追 债 的状态下 影响了他们谋划经济发展的精力 湘潭县的干部工 资只有 市的 1 2 长沙市的 1 3 并且还不能按时发放 乡村 干部为垫交税费 垫付工作经费 每人手里攥着几千元 上万 元乃至 10 多万元的 白条 兑付遥遥无期 乡村千部人心涣散 意志消沉 面对存量和增量均严重不足且强制带病超负荷运行的 农村基础设施 亟待完善的社会事业公益设施 乡村二级无力 改造和建设 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脱节的现象更加严峻 由于缺乏 足够的资金保障 有限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教育经费被乡村 挪用已习以为常 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基础教育 沉 重的债务包袱 致使乡村二级运转困难 公共服务职能难以正 常发挥 势必影响党的执政能力 同时 由于公共投入不足 也直接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影响农民增收致富 3 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巨额的乡村债务使乡镇 政府 村委会成为农村最大的债务人 对内 欠乡村干部的工 资和公款私垫费用 对外 大到欠金融机构贷款 施工单位工 程款 小到欠水电费 运费 餐费 办公用品费 而且在目前 状况下 乡村根本不具备偿还能力 只能采取能拖就拖 能躲 就躲的应对之策 社会公信度大打折扣 债主为了早日拿回欠 款 无奈之下 只能无休止地纠缠乡村干部 围堵干部家门和 乡村驻地 封堵学校大门 强行搬走农具和办公用品 搞得乡 村干部声名狼藉 无法开展工作 难题之二难题之二 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但受多 种因素制约 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 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 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 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 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 力很弱 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 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 贴 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 无形中增加了生产 成本 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 二是产业化带动难 近几年 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 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 农民进 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 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 公司加农 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 公司 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民几乎 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 有的地方将合作经 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 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 还 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 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 济组织在贷款 纳税 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 严重妨碍其 发展 三是转移性增收难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 三产业 的比例逐年增加 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 但 由于综合素质低 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 技术 型 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 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农民工 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 四是政策性增收难 自 xx 年起 国家 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 一免三补 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 极性 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 没有更多途径 一 农业政策执行情况 税费改革前的 xx 年 县农民的税费负担情况为 农业税 28404509 元 农业特产税 5160000 元 生猪屠宰税 1352700 元 乡统筹 47604645 元 村提留 18886556 元 共 101408410 元 人平负担 98 元 亩平 按计税面积计算 负担 108 元 一些临时 性摊派和搭车收费 约 30 元以上 人 尚未计算在内 xx 年税费改革时 湘潭县核减一批不合理计税面积 合理 确定计税产量 取消农业特产税 生猪屠宰税和 五统三提 将农业税费门类规范为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 xx 年和 xx 年因 税费改革使农民减负约 30 元 亩 xx 年农业税税率由 7 下调至 4 全县农业税及附加总额 3304 万元 人平负担 31 98 元 亩平负担 35 30 元 较 xx 年下 降 67 42 xx 年 农业税全免 全县预计免征农业税 6046 4 万元 从此 农民完全从税费负担的梏桎中解放出来 xx xx 年 县共减免农业税 10116 4 万元 得到了上级财 政等额专项转移支付 xx xx 年 县共下援农业税灾社减免 2163 7 万元 重点 照顾贫困村组的农户 五保户 烈军属 残疾人 受灾群众和 水库库区内的困难群众 xx 年 县严格执行国家政策 发放直补资金 970 万元 粮补资金 1544 4 万元 使农民直接增收 2514 4 万元 人均增收 24 51 元 二 xx xx 年 县农民收入情况 一 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构成的变化情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xx 年的 2644 元增加到 xx 年的 3681 元 5 年内增加 1037 元 增长 39 2 年均递增 8 62 xx xx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度增长具有极大的不均衡性 xx 年较 1999 年增长 3 97 xx 年较 200xx 年增长 5 3 xx 年较 xx 年增长 5 7 xx 年较 xx 年增长 7 5 xx 年较 xx 年增长 16 3 5 年中 农民收入虽稳步上升 但有四年的年间增速低 于 8 62 的年均增速 其增长规律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明显的跳 跃性 前四年为低速期 年均增速仅 6 17 xx 年为快速增长期 较 xx 年增加 516 元 增长 16 3 首次超过城镇居民纯收入增返 5 3 个百分点 若没有 xx 年的高速增长支撑 就不可能实现 8 62 的年均增速 5 年间 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基本稳定 家庭经营收入占 60 78 5 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 58 2 5 之间 工资性收入占 36 19 5 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 34 3 38 9 之间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仅占 0 87 2 16 湘潭县 xx 年农业总产值 44 3 亿元 农业增加值 25 21 亿元 粮食种植面积 187 4 万亩 粮食 总产量 85 72 万吨 出栏牲猪 234 49 万头 农民人均纯收入 3681 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 8 6 8 5 17 3 14 7 8 4 16 3 以上数据显示 随 着一系列以 多予 少取 放活 为核心的支农扶农政策的颁布 实施 农业和农村取得了多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好形势 粮食生 产在短期内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农产品全面丰收 农业效益明 显提高 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成为国家宏 观调控下 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大县县域经济的最大亮点之一 二 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 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收入 渠道依然狭窄 2 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 xx 年农民收入的 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效应 免征农业税不仅使农民减轻了负担 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根治了农村乱收费的痼疾 使各种巧立名目 的搭车收费失去其依附的载休 广大农民群众可谓欢呼雀跃 拍手称快 直补 良补给了农民一条稳定的政策性增收渠道 减负和增收使农民在长期的 高负低收 的恶性循环下解脱出来 3 较长时期内农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徘徊 以 xx xx 年为 例 年均增速仅 8 62 其中 xx 年较 1999 年仅增长 3 97 xx 年增长 5 3 xx 年增长 5 7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xx xx 年的农民收入增长处于停滞和负增长状态 4 农民收入的内部分化日趋加剧 xx 年 我们调查了 8 个乡镇 20 个村 50 户农户的收入情况 户均收入 8400 元 其中 年收入 10000 元以上的 17 户 占 34 年收入在 5000 10000 元 的 26 户 占 52 年收入 1000 5000 元的 5 户 占 10 年收入 1000 元以下的 2 户 占 4 三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1 农民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 1998 年以来 农民收入持 续低迷的原因除政策等因素外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历了 10 多年的家庭经营后 农村生产力 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已 经发挥到了极至 在新的经济体制 产业格局 生产经营模式 没有出现以前 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必然进入 休眠期 xx 年 的增产 增收 增效缘于政策好 市场旺 人努力 天帮忙 政策的引扶效应和市场的刺激效应又一次发挥到了极至 要保 持 xx 年的良好发展态势已属不易 要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 难 度可想而知 xx 年 农作物产量和价格也接近峰值 依靠提高单产和市 场涨价增收显然 内存 严重不足 在世界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不 断集中 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垄断性经营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 行巨额补内贴并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设置绿色壁垒的国际 背景下 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xx 年 我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从 45 下降到 17 许多农 产品的关税普遍下调 20 30 国际农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价格 也将下降 20 30 农产品价格回落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家一 户的小生产已经无法经受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冲击 国内农产品 生产和加工企业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进入鸡年 农产品价格就遭遇 寒潮 首先是稻谷价格比 xx 年下跌 5 8 元 50kg 接着是 4 月下旬 5 月下旬的牲猪价 格直线下跌 良杂猪由去年的 10 2 元 kg 跌至 8 4 元 kg 良良 猪由去年的 11 元 kg 跌至 8 4 元 kg 在经历了一个月的低价运 行后 牲猪价格才触底反弹 小幅上扬 但仍然没有恢复到 xx 年的价格水平 工资收入己成为农民收入的 创业板 受国民 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和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的影响 尤其是城 镇建筑业 制造业等对农民工需求大的产业增长强劲 民工外 出务工寻找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 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将 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估计在近几 年 工资性收入会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因子 但 从发展的角度看 劳务经济也面临诸多制约 一是竞争越来越 激烈 全国共有农村劳动力 42 亿 农业自身的劳动力需求只有 1 7 亿 尚有 3 1 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上城镇下岗失业工人 和新增就业人员 城市的承载能力相对有限 二是随着工业化 程度的不断提高 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三是劳动力的供 大于求 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体力型务工人员的薪 金待遇会越来越低 四是湘潭县的劳务经济至今是一种自发经 济 管理松散 组织化程度低 若不引起高度重视 就有可能 失去部分劳务输出市场 2 农民增收的风险性系数大 农村是一个庞大的 露天工 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农民是 靠天讨吃 目前 我国尚末 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 一遇自然灾害 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 资源 环 境压力也与日俱增 众所周知 过度开发和盲目扩张所带来的 环境污染 水士流失 生态失衡 资源紧缺必然导致气候的反 常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农民增收的风险系数也就不断放大 3 农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受思想观念 认知水平的限制 农民死抱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 地不放 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浪转机制难以形成 产业结 构调整步履艰难 作田 养猪 打工不可能使农民收入出现量 的飞跃和质的变化 增收动力明显不足 农产品价格是农业的 晴雨表 农资价格又是农业的 风向 标 农民对 二价 只能无条件的被动接受 农民增收的不确定 因素增加 今天以来 农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跌 农资价 格却一路飚升 尿素零售价 下同 1950 元 吨 同比 下同 上涨 14 9 钾肥 2200 元 吨 上涨 29 4 碳胺 540 元 吨 上涨 17 4 复合肥 1050 元 吨 上涨 32 9 种子 9 元 kg 上涨 28 6 农地 膜 14 元 kg 上涨 4 抛秧盘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