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_第1页
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_第2页
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_第3页
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_第4页
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 杜建 摘要摘要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后半期在德国兴起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 然 而接受美学内部却各种观点林立 大致有着注重社会历史性的 接受研究 和 注重文本与读者关系的 反应研究 的分野 笔者本文主要致力于阐发伊瑟尔 的 反应研究 的相关理论 其中涉及对一般文本与文学文本 审美响应理论 游移视点 召唤结构 不确定性和空白等重要理论的阐释说明 此外 本文亦 谈到了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自身向文学人类学的转变 最后本文结合我国的 实际情况 指出了伊瑟尔接受美学理论的缺陷和当下面临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 伊瑟尔 接受美学 文学文本 接受者 审美响应理论 文学人类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在西方的美学和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理 论学派 这一学派的理论主张完全超出了以往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的研究范 围 它不是将作家和作品视为自身的唯一研究对象 而是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 中的作用 这种理论被称之为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理论流派又称为康士坦茨学 派 这是由于它主要诞生于联邦德国南部博登湖畔的康士坦茨而得名 他的创 始人是由五位年富力强的文学理论家组成 包括尧斯 伊瑟尔 福尔曼 普莱 森丹茨和施特利德这五个人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 接受美学的影响几乎遍 及全球 西欧各国 美国 日本 苏联 中国等国家都纷纷引进接受美学这一 理论思潮 接受美学从而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意义的理论流派 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基本观点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基本观点 在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之前的西方美学的漫长岁月里 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 就已经注意到了接受活动在文学艺术中的一些特点和其重要性 早在古希腊时 期 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 诗学 一书中就提出 净化 的概念 2 净化 是相对于艺术的接受者而言的 是艺术作品在被接受的过程中产生的 道德功能和审美效果 接受者在观看悲剧的过程中唤起了其怜悯与恐惧之情 从而使情感得到平衡的宣泄 接着便是中世纪时的神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在论 述 圣经 的时候 也相应地提出了信徒们对 圣经 中的启示是以自己的眼 光和尺度来衡量的 信徒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圣经的 这后来也被学界视 为解释学的一个历史源头 此外 莱辛在他的美学理论中也对戏剧受观众影响 的观点非常重视 除此之外 尤其是美学上的集大成者康德在他的 判断力批 判 一书中也对审美活动中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 然 而 这些论述都只是接受美学最初时期的理论萌芽 接受者在这些理论中发挥 的作用主要还是有限的和被动的 他们只是艺术作品的附庸 创作者和艺术作 品在接受活动中具有绝对的主导权 并且掌握着艺术的基本规律 到了二十世纪 这一现象才真正地有所改观 许多文艺理论家开始认识到 接受过程以及读者在文艺中的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自身系统的接受 理论 而且他们在谈到接受者和接受活动的时候 仍旧是依据传统的理论框架 因此在本质上接受者和接受活动依然是被动的 即使是这样 康士坦茨学派的 理论家们在建构自身接受美学的理论体系的时候 上述这些理论成果对他们都 是极富启发意义的 尤其是二十世纪的那些理论成果 更是接受美学得以诞生 的一个首要的前提条件 具体来说 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有俄国形式主义 现象学美学 布拉格学派和解释学美学 然而不管怎样考察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 在此前的理论中忽视读者 文本 与文学世界的关系却是一个事实 读者的阅读效应往往成为以往文学理论家所 忽视的方面 如实证主义学派的理论家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作家的生 平和现实经历对作品的影响上 而且他们将这种影响看作是决定性的 社会历 史学派的理论家只注重社会现实对文学的反映和规约 而往往忽视了文学作品 的高度个性化和独立性 形式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更把文本看作一个自足的封 闭整体 认为文本的语言结构和文学技巧才是决定作品的关键因素 在接受美学看来 这些文学理论流派都将作家和作品在对文学上的功用绝 对化 而将读者的作用看成仅仅是被动的欣赏和感受 这是十分片面化的 可 以说作品没有经过读者它就始终是不成熟的 读者是作品真正成为作品的最后 3 一步 但是这一步却是至关重要的 文学作品的构思活动 创作活动 接 受活动是一个整体 与之相勾连的作家 作品 读者也是一个动态的流动 过程 很显然接受美学理论家们关注的是接受活动和读者的反映 尧斯和伊瑟尔无疑是接受美学 康士坦茨学派 阵营中最重要的理论家 但是二人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从这种差异中也 能够看到二者的互补 可以说他们昭示出接受美学阵营内部两种不同的研究视 角 尧斯所关注的更多的是 接受研究 即对于读者接受现象作历史演变的考 察 他强调的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宏观研究 真正深入文本内部的是伊 瑟尔 他将文学文本视为一种有待读者阅读的 召唤结构 这种结构激发出读 者的阅读潜能 从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充实和再加工 可以说伊瑟尔强调的 这种 反应研究 对文学现象学和解释学是有着相当程度的继承的 在此基础 上创立了读者参与作品艺术结构创造的方法 于是这二位理论家形成了一种理 论内部自洽的对话 而接受 反应这种内外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成为接受美学 的一种基本的理论态度 本文接下来的内容正是对伊瑟尔接受美学理论的一个 介绍和评价 以求从中获得相应的启发和思考 伊瑟尔对文学文本与一般文本的区分伊瑟尔对文学文本与一般文本的区分 为了研究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和文学文本与读者间的互动关系 伊瑟尔首先 分析了文学文本和一般文本的区别 在其专著 文本的召唤结构 中伊瑟尔指 出 有如学术著作 法律条文 新闻报道等这样的一般性的文本 其主要职能 在于介绍一个事实和阐明某种道理 然而不管是事实还是道理都是先验地已经 存在的东西 一般性文本只是将这些实存的东西陈述出来而已罢了 在陈述事 实和说明道理的时候 一般性文本并不会创造自己的对象 它所使用的语言是 一种 阐发式的语言 这种语言形态要求讲述的明确性和阐发的清晰性 虽然 有时一般性文本也会偶尔在逻辑构思中创造自己的对象 但是其仍旧是没有文 学性和审美价值的一种创造 是与文学文本的基本功能没有关系的创造 文学作品的文本则与一般性文本截然不同 它是通过艺术的手段来创造着 自己的审美对象 而且文学文本并不像一般文本那样具有明确的意义指向性 4 首先文学文本不是在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 因为文学文本所叙述的故事在 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找到一个和其完完全全相同的对应物的 文学文本更多的 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构和重组 我们在其中只能看到现实的影子 在对生活 素材的选取上 作家的主观意识介入到了作品的创造中 于是作品中必然会带 有作者自己的情感 思想和价值判断的因素 在对现实进行主观意识的加工和 改造的过程中 现实已经被 主体化 了 作家的审美趣味 心理结构和个性 特征在这个时候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时渗透了作家主观意念的现实既是主 观的又是客观的 是与作家主体意识相关联的 自为之物 然而 经过了虚构 化的文学文本又与现实世界有着功能上的相同 通过文学文本 人们可以对现 实世界获得新的和更为深刻的清醒的认识 其次 文学文本是没有一个简单的特定意义指向的 伊瑟尔认为 以往的 批评家在评论作品的时候往往轻形式而重内容 他们总是给一部或者多部作品 给以一种特定的意义理解 其实这种武断的意义分析中多多少少是包含了时代 观念的影响的 这时的文学作品就被简单地等同于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产物 这 样的批评策略只能使得文学文本的意义图式变得极为匮乏和单薄 批评家作为 读者其实是将作品粗暴地简单化了 而且批评家的这种判断还会影响到一般的 读者 从而使作品的意义图式被遮蔽起来 在伊瑟尔看来 作品的意义绝不是 先天客观存在的有待于批评家去揭示的一个真理 伊瑟尔认为 一方面文学文 本以其语义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意识中 这种形象是文本自身的一种 潜能 是 文本提供的产生意义的条件 然而这股 潜能 自身却不能化为意义 其间必 须有待于读者的参与 而且另一方面 由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因受时空差异和个 体差异的影响会千差万别 因此对于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也就很难有一个一劳永 逸的绝对意义指向 文本本身蕴含的是一种 召唤结构 它无时无刻不在期待 着读者主观意识的介入 由此产生的阅读效果也就相应地会千差万别 鲁迅先生那一段对 红楼梦 的评价的话便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部 红 楼梦 但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 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1 伊瑟尔的这种理 论既避免了结构主义者只注重文本内部分析而忽视读者的片面性 又克服了批 评家对作品作武断的霸权式分析 读者和文学文本形成了一个互动的整体 同 5 样 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艺术作品时 也强调读者在阅读作品 时只注重似乎代表绝对真理的思想性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的毛病 只有 那些没有知识 缺乏教养的人才忽视艺术性 艺术性是最重要的事 因为它以 鲜明的画面和形象帮助表达思想 如果没有艺术性 只引入思想 我们只能让 读者感到枯燥乏味 造成疏忽大意和漫不经心 有时会对没有正确表达的思想 和对空谈的人物产生不信任 2 在这里 陀氏妥耶夫斯基也表露出了他的创 作态度 即他的创作立场始终是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过程的 而所谓的批评家给 作品强加的一个一劳永逸的意义 也许只是作品众多不同意义的一种而已 一谈到接受美学 流行的观点总是认为接受美学将读者置放到了至高无上 的地位 读者在其眼里就像 上帝 一样掌控着作品 这显然是对接受美学的 一种误解和误读 这种观点对于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而言 就更显得荒谬无 稽了 在伊瑟尔那里文本 世界与读者是一体的 伊瑟尔只是在阐发读者对文 本的参与性 而并没有给读者妄加判断 在伊瑟尔看来 文学文本的意义既不 能等同于作者的本来创作意图 又不能完全归结为读者的主观意识 就是说文 本的意义既非 文本的固有物 又不是 读者意识的固有物 把文本的意义 局限于作品的原始存在状态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显然是忽视了读者的参与功能 而读者也不会任意将作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随便解释而不顾创作者的主观意 图 在文本的接受活动中 读者必然要将他从作品中领会到的作者的创作意图 与自己个人的经验 审美观 价值观 具体处境等联系起来 在此基础上将作 品从一种 可能的存在状态 变成 现实的存在状态 用伊瑟尔自己的话说便 是 作者的意向并不能完全保证读者所把握的一定就是其所指向的那一对象 是读者在处理作者的意向 其结构于是就未必与作者原先所意欲传达的尽相符 契 因为 这当然就是主要的原因啦 每一位读者都是在一个有别的知识与情 感的语境中生产出文本被移写的意义的 3 这时作品是文本的原始存在状态 和读者的个人心理体验的一次整合 如果单纯将意义视为接受者的主观体验 就会否认文本自身和创作者意图对作品意义的客观规定性而使意义主观随意化 接受美学其实是在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客观主义和主观唯心的相对主义之间架起 了一道桥梁 使二者都能够有的放矢 从而极大地发挥各自的功效 关于这一 6 点 在伊瑟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阐发 伊瑟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伊瑟尔的审美响应理论 在伊瑟尔的专著 审美过程研究 阅读活动 审美响应理论 的前言中 伊瑟尔就明确了他研究的大致方向 他将自己建构的理论概括为审美响应理论 从而与接受理论区别开来 伊瑟尔更加注重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效果 效果和响 应既不是本文的特性 也不是读者的特性 本文所提供的是一种潜在的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才得以实现 4 P1 与此同时 他将阅读中的情境给以很高 的定位 所以 一种审美响应理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即怎样才能处理 并且 怎样才能确定理解迄今为止从来没有经过系统表述的情境 另一方面 一种接 受理论总是论述现存的读者 他们的反应证明了某些受历史制约的文学体验 响应理论以文本为基础 接受理论则是由读者判断的历史发生的 5 P2 3 然而在阐发自己的理论之前 伊瑟尔先对以往的文学解释学进行了系统的 评估 他认为去刻意寻求一部作品的意义是 违心的阅读 寻求意义最初看 来是非常自然 不受任何限制的 但是实际上它受历史规范的影响相当大 尽 管这种影响完全是无意识的 6 P3 由此可见 在意义的追寻过程中 评 论家就会不自然地受文本之外因素的制约 一旦将他们认为的作品的意义抽离 出来的话 作品自身也必然走向了枯竭 在对现代作品的解释上 伊瑟尔说那 种寻找一个永恒意义的方法更是有害的 由于现代社会变得愈来愈复杂 这样 就使得艺术作品根本无法反映世界的全貌 而硬要用一种固定的 对称的规范 原则来强加于作品之上必然是很不恰切的 这些论述将使作品的效果黯然失色 因为它们把给定的本文和一个给定的参照系联系在一起 这样就使由虚构作品 产生的新的现实变得平淡无奇了 7 P13 在此基础上 伊瑟尔提出了本文与读者的互相对话 由于本文和读者这样 融合成一个单一的情境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界线就不再适用了 并且从这里 我们可以推论 意义不再是一种需要限定的客体 而是一种将被读者体验的效 果 8 P12 这样伊瑟尔就将解释者的重心从关注作品的客观意义转移到理 7 解的过程 解释者的目标不在于用一种意义来圈定作品了 而是要揭示出使作 品可能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效果的条件 解释者首先应该作为一个阅读者 不是 用一种先在的观念来规范作品 而是在阅读中体验完全不同的新奇的事物 由 此也可以看出伊瑟尔对阅读过程的强调 伊瑟尔批评了文学解释学对客观意义追寻的荒谬 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 自己关于作品意义的概念 潜在的意义 由于读者自身的有限 潜在的意 义是不可能被读者全部实现的 因此读者就不得不把本文的意义视为一种正在 发生需要去体验和感知的事件 在对本文与读者间的关系问题的处理上 伊瑟尔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概念 游移视点 本文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与客体和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根本不同 与主体 客体关系相反 这里存在的是在必需理解的本文之内移动的一种活 动的视点 9 P146 本文首先是以语言为载体的 而每一个语句相关物都包含 着一个有待于填充的空白 所以它期待着下一个语句相关物的到来 与此同时 这也是一种回溯 新到来的这个语句本身就回答了前一个语句的期望 因此现 在的这个句子已经变成了读者阅读记忆的背景部分 这样阅读的每一时刻都同 样处在保持和绵延的辩证统一之中 它传达一个未来的 有待于读者占领的视 界 并且和已经实现了的 并且正在逐渐消失 过去视界融为一体 通过既处 于同一个时间内 又离开那个视界 使它们消失在它之后 游移视点开拓着自 己的道路 10 P149 150 游移视点绝不是在阅读过程中可有可无的东西 他是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 的始终的 而且游移视点也是将现在的阅读时刻与过去阅读的记忆片段连贯起 来的一个条件 在保存记忆视野中开拓新的阅读空间 因此 现在的阅读就不 仅仅是只和现在相互关涉的 在读者阅读的时间流中 过去和未来连续不断地 汇集在现在的阅读时刻中 游移视点的综合过程使本文能够作为一个可以永远 供读者消费的联系网络 自始至终经过读者的心灵 11 P155 游移视点通过使得读者在文本中穿行 从而展示出相互视野的多重复杂性 一个视点向另外一个视点转化的过程 也就是它们之间互相抵消和补偿的过程 于是读者在阅读中由于游移视点的作用 便具有了对文本内涵的多种选择性 与此同时 游移视点也产生出三组相关对应物 建构连贯性 为读者卷入本 8 文作为一个事件提供基础 作为一个事件的文本 卷入作为读者体验的条件 此外 潜在的意义无法完全实现也和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有关 伊瑟尔借用 现象学家罗曼 英迦登的理论认为文本语言包含了许多的 不确定性的点 与 空白 而且这种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本文的 召唤 结构 这种召唤结构能够吸引读者参与到本文所叙述的事件中 在不断给以不 确定性以确定性和填补空白的过程中 从而使得本文产生出不同的意义来 正 是这种缺乏可确定性 以及缺乏限定的意向 引起了本文 读者的相互作用 在这里 这种相互作用与成对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至关重要的联系 12 P226 文学作品其实始终是在现实世界 读者的经验世界和作品的虚构世界 之间来回摆动 这三个世界构成了本文阅读过程的整体 在不确定性提供的诸多可能性中 调动出了读者的想象能力 想象的画面 组合成了阅读本文的意义形象 它是本文和读者合力作用的产物 伊瑟尔随后 又分析了那些根据作品改编之后的戏剧往往使观众失望的原因 因为读者与本 文的参与过程中 已经有了对作品想象的画面 这种想象是和电影对不确定性 和空白的处理不相一致的 而且影片加工后的文本也带有太多声光效应的物理 特性 与读者心灵建构的 想象画面 是极不相符的 其实对不确定性和空白 的填补的过程也就是文本的一种 再创造的过程 空白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 点 因为它们把本文的图式和本文视野互相区分开来 同时在读者方面引起观 念化的活动 理所当然 当读者把本文图式和本文视野连接起来时 空白 就 消失了 13 P249 空白的作用在于阻碍读者建立本文的连贯性 表面看来 这和上面说的游移视点是矛盾的 但是空白也把自身转化成激发读者观念化活 动的一种动因 空白在文学阅读中发挥着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 它们所悬置起 来的一个个 不确定的点 转化成了推动读者想象力的力量 作为存在于这些 视野部分之间的空间 空白使这些部分能够被读者结合起来 这样就给游移视 点构成了一个视域 14 P270 游移视点和文本的不确定性其实一体两面的关系 由于空白悬置了本文模 式的可连接性 这样在 良好的绵延 中产生的中断就增强了读者方面的观念 化活动 就这个方面来说 空白使作为文学交流的一种基本条件而发挥作用的 15 P258 空白能够使得读者对文本的投射能够构成一个参照性的视域 9 这种空白使经过主题 视界结构由读者不断填补的 一部作品存在的不确定 性和空白越多就证明这部作品没有说出的东西越多 也就给读者留下的思索和 想象的空间越广阔 这样作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就不能不重视读者的作用了 伊瑟尔列举了几种基本的作家制造不确定性和空白的手法 制造悬念 插入议 论来调动读者的判断力 象征和寓意的用法 电影式的蒙太奇手法 文本不再是一个被孤立封闭起来对待的对象 作家和读者在其中都分有不 可或缺的作用 伊瑟尔将文本分为 两级 文学作品具有两级 我们可以称 之为艺术极和审美极 艺术极是作品的本文 审美极是是由读者完成的对本文 的实现 16 P27 作为艺术极的文本只包含了作品所固有的潜在效果或潜 在的意义 只有在读者的阅读活动参与中 它才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审美作品 因而每一次的阅读都成为对本文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填充 艺术极和审美极 确 定性和非确定性 空白和填空的整合决定了阅读时本文与读者之间的一种 双 向交流 真正实现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既有文本自身的特性 又有读者的个性 心理特征的 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物 伊瑟尔的伊瑟尔的 反应研究反应研究 的缺陷以及对我们的启示的缺陷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接受美学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维 而伊瑟尔对接受美 学的贡献更是不可或缺的 他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文本从 可能的存在 向 现 实的存在 转化的道路 此外 他发展了现象学和解释学的观点 将不确定性 和空白视为文本的基本结构和产生作用的条件 而且他始终认为文学文本是不 可能全解的 文本始终都是一种动力结构 可以说伊瑟尔的这个观点是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的一种总结 确实注重 主观心理的真实 创造时空体的颠倒错位 制造一些荒诞 变形 象征 隐喻 梦幻等效果这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事实 伊瑟尔用不确定性和空白来解 释这类多义或晦义的作品无疑是很恰当的 而且随之引发的阅读方式的改变对 于我们也极富启发意义 但是 伊瑟尔对读者关于文学本文的效果影响给以过 高的评价 这样的话就会让人往往忽视这种效果和填空也是经常流动和变动不 居的 片面的以一部作品的局部效果和读者影响来判断作品的优劣本身就是片 10 面的不可取的 我们首先要将文艺的全过程看做一个整体 然后才能提及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伊瑟尔提出的文学文本的 召唤结构 理论 无疑是极富创新性和启发意 义的 这种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是文本产生阅读效果的重要条件 但是这种 不确定性和空白也是应该有种 度 的限定的 就是说在这个 度 的范围内 能够发挥接受者的能动作用 一旦超过了这个 度 就可能对本文造成一个错 误的阅读 甚至是对于本文的一个事实歪曲 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一千个读 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固然是对的 但是哈姆雷特也绝对不会成为奥瑟罗 于 是对 召唤结构 的理解就很容易导向后现代主义 认为文本根本就没有一个 固定的意义 所谓的潜在的意义也只是理论家的一种空想 既然有无数的不确 定性和空白 那么对文本的解释也就是任意的 可以随心所欲的 这样的话阅 读活动就成了一种纯粹的语言游戏 可能这种局面也是伊瑟尔本人不想看到的 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这个问题 读者的阅读活动的 度 到底应该如何限定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面临的有待解决的困惑 因此对接受美学的思 索尚未结束 其实伊瑟尔本人也对他的接受美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反思 伊瑟尔 在他后来的学术生涯中 由接受美学研究逐渐转向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并非偶然 的现象 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因果关联 文学人类学的任务是双重性的 第一 它旨在回答接受理论所遗留的 悬而未决的问题 即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 我 们为什么迷恋于阅读 第二 文学尽管是虚拟的但在何种程度上向我们揭示了 我们人类自身构成的某种东西 17 在他的 虚构的与想象的 一书中 便是 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延伸开来的 文学既然是虚构的 但为什么文学又具有如此 亘古不变的魅力 文学对其潜在的接受者和接受者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伊瑟 尔将选择 selection 融合 combination 和自我揭示 self disclosure 作为 三种基本的文学虚构行为 文学虚构不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单的模仿 而是能指 进行的一种文本游戏和自我表演 虚构的意义不在于对现实的再现 而是对现 实的超越 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越界行为 由此可见 接受美学并不是代表着 一种理论的完成与终结 而是始终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伊瑟尔的这种转向也 提示我们理论的未完成性 一个好的研究一定是留下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1 而不是单单只是几个最终的结论 伊瑟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