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功率放大器的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_第1页
宽带功率放大器的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_第2页
宽带功率放大器的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_第3页
宽带功率放大器的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_第4页
宽带功率放大器的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 郭利利 学 号: 0346106 专 业: 通信技术 设计(论文) 题目: 宽带功率放大器 指导教师: 于圣学 2006 年 2 月 21 日II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 “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本科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 15 篇(专科生不少于 10 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 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2 年 4 月 26 日”或“2002-04-26”。III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1500 字左右(本科生 2000 字左右)的文献综述(包括目前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文 献 综 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迫切地要求在远距离随时随地迅速而准确地传送信息。于是,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而高频放大器是上述通信系统和其它电子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在发射设备中,就要用高频功率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到所需的发射功率;在接收设备中,就要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将非常微弱的信号放大。由此可知,高频放大器在通信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人们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放大器是音响、有线电视、无线通信等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现在,让我们伴随着音响的发展来看看放大器的发展吧。自 1877 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至今已有 127 年了,前 70 年音响发展缓慢且大多停留在象牙塔中,后 50 余年进入民间,发展日新月异。自从 1927 年贝尔实验室发表了划时代的负反馈技术后,声频功率放大器开始进入一个崭新时代。1947 年,威廉逊(Williamson)在英国无线电世界发表了划时代的高保真放大器设计一文,介绍了一种电子管功率放大器,成功地应用了负反馈技术,其失真度仅为 0.5%,音色之靓,堪称古典功放之皇。自威廉逊的论文发表后 4 年,美国Audio杂志刊登了把超线性放大器经过适当变形后与威廉逊放大器相结合的电路。其超线性设计,大大地降低了非线性失真。可以认为威廉逊放大器和超线性放大器标志着负反馈技术在音频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和广泛,为十年后脱颖而出的晶体管放大器奠定了坚实基础。50 年代末,美国在电子器件技术领域率先跨出一步,推出了时代骄子集成电路。到了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多功能的特点开始在音频功率放大器上广泛应用。1977 年,日立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只 VMOS(Vertica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功率管。60 年代,晶体管开始问世,从此揭开了现代放大器的序幕。19701973 年,是级间全部直耦 OCL(Output Capacitor Less)方式的普及期;19741976 年是IVDC(Digital Circuit)放大器全盛时期。70 年代末至今,晶体管功率放大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设计形式已相当多,这一切都为集成电路功放技术设计铺平了道路。从此来看,放大器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 VMOS 功率管等几个时期,它们皆以各自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优势各领风骚。本系统需要自动控制增益和显示峰峰值,不可能完全由模拟电路来实现,故我们采用模拟和数字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通常情况下,放大器主要由模拟电路构成,而数字部分是起了辅助的作用,帮助系统实现对增益的控制以及人机交互功能。本系统中,前级主要由两级 AD603 连接,前边加 OPA642 作前级跟随,同时在输入端加上二极管过压保护电路,后级主要由一些分离元件组成,再加单片机控制电路。从理论上讲,本系统满足了题目的要求。V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参考文献1.江晓安. 1983.放大电路的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 2.丁炜. 2002. 放大器的电源. 中国有线电视. 3.王正齐,陈华奇,邓如岑. 2004. 宽带放大器. 电子世界4.王璟,戴娟. 2000. 利用 D/A 转换技术实现可编程放大器. 电子工程师. 5.李华. 1993. MCS-51 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6.杨世忠,邢丽娟. 2001. 增益可变运放 AD603 的原理及应用. 山西电子技术. 8.张展,余涵,张安安. 2004. 宽带放大器(B 题). 电子世界. 9.张专成,邹涛,赵怀勋. 1998. 串行 A/D 与单片机的接口技术. 电子技术应用.10.郑国君. 2002. 8 位串行 A/D 转换器 ADC0832. 电子世界. 11.胡汉才. 1996. 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2.郭云林. 2004. 宽带放大器(B 题)析评. 电子世界. 13.海涛. 1998. 低噪、宽带程控增益放大器的实现术.VI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包括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及进度安排等):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 一、输入缓冲和增益控制部分利用可变增益宽带放大器 AD603 来提高增益和扩大 AGC 控制范围,通过软件补偿减小增益调节的步进间隔和提高准确度。输入部分采用高速电压反馈型运算放大器OPA642 作跟随器来提高输入阻抗。二、功率放大部分由于采用集成电路难以实现技术指标,所以采用分离元件,使用三极管进行两级放大,第一级进行电压放大,第二级进行电压放大和电流合成。三、单片机控制部分这一部分除了由 51 系列单片机外,还需要由 A/D、D/A 和基准源组成,如图 4-5所示。使用 12 位串行 A/D 芯片 ADS7816(便于测量真有效值和峰值)和 12 位串行双D/A 芯片 TLV5618。基准源采用带隙基准电压源 TL431。采用的技术方案:一、将输入部分和增益控制部分装在屏蔽盒中,避免级间干扰和高频自激。二、电源隔离,各级供电采用电感隔离。三、所有信号耦合用电解电容两端并接高频瓷片电容以避免高频增益下降。四、构建闭路环。五、数模隔离。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之间除了电源隔离之外,还将各控制信号用电感隔离。课题进度安排:一、 指导教师下达设计任务书,制定课题进程计划,学生熟悉课题。 (一周)二、 实习调研: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调查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实践知识。 (一周)三、 进行设计:含理论设计分析,实践操作。 (三周)四、 绘制图纸、整理、撰写毕业论文。 (三周)五、 教师评阅论文,学生进行总结,准备答辩。 (一周)六、 毕业答辩。 (一周)VII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指导教师意见:1对“文献综述”的评语:该文献综述,阐述了宽带功率放大器的发展状况,也简单的论述了宽带放大器的发展,以及宽带放大器的技术指标,问题阐述的较全面。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