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江西农村经济的影响_第1页
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江西农村经济的影响_第2页
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江西农村经济的影响_第3页
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江西农村经济的影响_第4页
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江西农村经济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内容摘要 1Abstract 1一、引言 2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3(一)国外研究动态 3(二)国内研究动态 4三、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及江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5(一)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 5(二)江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7四、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因素分析 9(一)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因素 9(二)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因素 11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4(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4(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8六、促进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有效政策建议 19(一)微观管理措施 19(二)宏观管理措施 21七、结论 23参考文献(regerences)23致谢 25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江西农村经济的影响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7042007071 学生姓名:吴丽 指导老师:甘小文内容摘要: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也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农村都普遍存在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尤其在我国,由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存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江西省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其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其自身的特点,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数量之多、转移难度之大,在世界各国劳动力外出务工历史上都相当罕见。本文首先利用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理论进行概括、总结,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实际,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同时针对江西省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特点,以及对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分析,提出一些对促进江西省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外出务工 江西省 农村经济发展 Study on Transfer of Rural Labour and its Economic Effects in Jiangxi Abstract:Whether capitalism or socialism society and whether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of the labor force to egress for working in rural , especially in our country, because a typical dual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exist, there appear a large numb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Jiangxi,as a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 the labor force to egress for worki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tremendous migrant labor force, huge difficulty of transfering, it is quite rare in history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theory firstly made use of theory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representative the labor force to egress for working,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ization, researched the labor force to egress for working in rural areas and vill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labor migrant workers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vels,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bor force to egress for working in jiangxi province,and analysing the positive factors and negative factors, we could offer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labor force to egress for working in Jiangxi province.Keywords: egress for working in rural jiangxi provinc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一、引 言(1)研究背景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 733 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全省面积 16.69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4456.75 个,辖 11 个设区市、99 个县(市、区) 。江西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 1341 毫米到1940 毫米;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根据江西省统计局近期所公布的江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截至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江西省常住人口总数为 4456.75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3.33%,其中乡村人口为2493.10 万,占总人口数的 55.94%。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农村人口比例,给江西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目前,江西省人均耕地面积为 0.96 亩,比 2004 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还少 0.245 亩,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人均 5 亩)的 1/3。2010 年,江西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17335 元,而全国的为 28533.89 元,仅相当于全国的 60.75%。如何使江西省在有限土地资源的现实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江西省发展的难题和关键。劳动力、资本、土地是生产的三大生产要素,在土地资源既定、资本匮乏的情况下,要想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在劳动力上面做文章。党和国家也对此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支持政策,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十七大再一次将“三农”问题写入报告,并强调“要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经济增长和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具体来讲,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社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劳务经济已成为江西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鉴于江西省发展劳务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显示的影响力及本人收集数据的便利,本文选择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为题来研究。(二)研究意义江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未来五年,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58%,生产总值达到18亿万元,年均增长11%以上,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达到2600 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要实现这一标任重而道远,江西要小康关键是农民小康,农民收入增加,首要的问题是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实现劳动力价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同时,为社会转型,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特别是我国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达以来,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作为推进“三化”进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出台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进城定居的有关政策。由于在政策障碍上有所突破,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如何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解决一些实在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以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例,通过实证调查及理论分析,对江西推进“三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研究方法和目的本文定位为应用研究,以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研究对象,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对比、归纳、演绎等基本方法,综合所学的区域管理、战略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等知识,多角度分析现有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影响,把各种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理论和模式结合起来,提出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优化建议,使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创新性。从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对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农村人口压力的需要;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迫切需要。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1)国外研究动态关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国外一些著名的学者进行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探索,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理论。李嘉图的理论。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在政治经济与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设,第一,农业部门存在收益递减规律,就是说,在不断保持某一水平的投入的条件下,农业产出是逐步下降的;第二,工业部门可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一般不会引起城市或乡村地区工人工资的上升。这两个假设己经包含着农业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初步论述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刘易斯的理论。在刘易斯的经济发展模型中,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持续,通过两种在时空上并存的形式而最终实现的。一种形式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即社会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性农业部门流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部门;一种形式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转移,因为传统的、自给性的农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农村,而先进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主要在城市。因此,农村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过程,从地域上讲,也就是农村劳动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该模型给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指示了一条清晰的正确道路。欠发达国家只有依照二元经济理论所指示的可供利用的条件,即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来抑制城市现代化产业部门实际工资水平的上升,来限制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的扩展,最大限度地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减少公开失业和隐蔽性失业,以最快的步伐步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坦途。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舒尔茨针对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对待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主流观点,指出:并不存在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部门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基本原因。欧洲、日本、墨西哥等国正是通过农业发展而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他认为,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并不愚昧,农民多年来的努力,使现有的农业要素配置达到了最优化,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要素并不会使传统农业的生产增长,外来的专家也找不到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生产配置效率有什么低效率之处。托达罗的理论。托达罗在修正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提出了新的解释,其理论被称为托达罗模型。他认为,刘易斯的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依据的,在这些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一过程。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恰恰在城市失业己经出现的条件下发生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持久倾向。对此,托达罗的解释是,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但是农村劳动力还是可以作出是否向城市流动的合理决策。托达罗模型不仅修正了刘易斯模型只侧重于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分析,指出城乡人口的盲目流动会加重城市己有的失业现象,而且还提出诸如缩小城乡差别,重视农村发展,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经济动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等一系列政策主张。(2)国内研究动态在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发展农村经济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探索。一是关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认为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必然阻碍农业技术进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所以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会带来一系列积极的社会效应: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将其收入返回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学者们也强调,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如果任由农业剩余劳动力自发的盲目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输出地区的农业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又造成了城市就业、交通、治安、住房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二是关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趋势的研究。一些人认为,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将仍然主要表现为:离土又离乡,大量农村劳动力将逐步转化成市民(杜鹰、白南生1997);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未来乡镇企业将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乡镇企业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成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虽然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慢,但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乡镇企业仍然是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重要部门(胡洪波,2003) ;还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将会呈现弱化的趋势。这种观点强调农业和农村内部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性,提出农业内部吸纳能力的提高将是解决未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彭连清,2001) 。三是关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途径的学说。一些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靠多方面的联动效益来高效、稳步的推进(朱巧玲,2003) 。特别是要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加大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尽管类似的研究都将城镇化发展道路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不同学者之间的观点却也难分伯仲。另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中国的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严峻现实。特别是认为通过小城镇的发展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并提出了应当以科学、有效的城镇化道路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齐刚,2003) 。还有学者认为尽管小城镇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而不应以小城镇作为主要或唯一的渠道(董文柱,2003) 。虽然这些都是反对以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道路。但也有人提出小城镇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选择(李新伟,2001) ,他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较低下,大城市自身的基础建设还较薄弱,难以转化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则拥有相对的优势。四是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村、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认为:第一,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也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将直接缓解农业人口与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高迎斌,2000) 。第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能给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以进入农业领域空间,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转换农业结构,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吕雁玲等,2002)。第三,有利于农村非农经济发展。一方面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智力回流”带来的机会、技术更有利于搞活农村非农经济,缩小城乡差距(陈华,2001) ;潘晨光、娄伟,2004) 。第四,有利于劳动者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劳动者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发生变化,为人口的本质城市化创造条件(商华,2002) 。以上国内外研究表明,虽然西方国家人口流动以向城市转移为主,仍然从以上经典理论和国内研究回顾可知,他们在强调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同时,不仅认识到外出务工对对农村发展的贡献,也大都认识到并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城市发展的支持。国内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在积极的方面进行研究,对负面影响涉及较少。三、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及江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一)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分析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近年来,随着江西经济快速发展,江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目前该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省外输出队伍是当前全国规模最大队伍之一。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订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 ,把江西“建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输出的基地”的战略定位,并出台了多项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政策,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了很大变化,相对于全国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特征,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体现在:“一个明显滞后”和“四个逐步转变” 。1.农村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明显滞后于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幅度江西省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率明显快于农业人口比重和农村人口比重下降的速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的速率又快于农业人口比重下降的速率。2004 一 2010 年,农业劳动力比重由 77.2%下降至 40.5%,下降 36.7 个百分点;农村人口比重由 83.3%下降至 55.9%,下降 27.4 个百分点;农业人口比重由 85.6%下降至 73%左右,下降 12.6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由于诸多阻碍的存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并未有效带动农村人口的转移。2.以外流为主逐步到向内流转变作为全国的劳务输出大省,江西省劳动力主要输向省外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从 2000年到 2004 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加 200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40 万人。从 2003 年到 2008 年,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每年增加 18.8 万人。近年来,随着江西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茶,不少国外、省外知名企业进驻江西。其中 2009 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园区达到 21 个,这 21 个过百亿园区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3768.5 亿元,加上省内私营企业发展迅猛,用工需求激增,吸纳了大批农村劳动力。目前,虽然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是以向外省流动为主,但流向省内各市、县、乡(镇) 内企业也逐渐成为主流。据统计:近年来,江西省农村外出从业人员流向省内企业的人数增幅越来越大,以前的几个省外劳动力输出地,基本上变成了劳务输入基地。据统计:2000 年至 2010 年十年期间,江西省常住人口净增加 316.95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31.70 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74%。 2010 年江西省常住人口的城镇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有 1963.64 万人,占总人口数的 44.06%;居住在乡村人口 2493.10 万人,占总人口数 55.94%,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上升了 16.39%个百分点。省会城市南昌市市区人口由 170 万人增加到 504.26 万人,其镇人口的增量占全部城镇增加人口的 79.6%。3.以流向小企业为主到逐步流向大企业、知名企业转变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实施以来,江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增加家庭收入,逐步开始外出务工,但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狭小,加上务工心切,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沿海发达地区手工作坊为主的小型企业。近年来,随着江西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一些世界知名企业如沃尔玛等入驻江西,国内、省内一批大中型企业迅速发展,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导致用工需求量大幅增加。导致民工工资水平增加。江西各地地方政府劳动部门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农村青年到这些工资、待遇、人身有保障的企业务工,既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又实现了农民增收。同时据各地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反映,前期,各地方政府门己组织几十万农村青年,到省内、外各知名大中型企业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4.以临时性、兼业性为主到逐步向长期性、稳定性方向发展转变近年来,江西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对就业的状态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劳动技能,千百年来形成的在家守业务农、临时性、兼职性外出务工的传统观念正在改变。自主创业、稳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队伍正在逐渐壮大,全省各地农民离乡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如波阳、抚州等县市将劳务输出形成了当地一定程度的优势产业链。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占比也越来越多。稳定性也越来越大,即使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在全国各地出现各种形式的“返乡潮” 、 “民工荒” ,但江西的返乡率也仅为 5%,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5.以转向第一产业为主到逐步转向第二、三产业转变据江西省年鉴统计表明:江西省从 2004 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2004 年,江西省第一、二、三产业就业占比分别为 77.2%、13.0% 、9.8%,到了 2010 年,产业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二、三产业就业占比分别为 41.0%、27.0% 、32.0%。数据表明第二、三产业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贡献越来越大,其中,第三产业发挥的作用更大。(二)江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全省各地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工作,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农村外出劳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 1.农村外出劳务经济规模增大,收入增长较快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2004-2010 年,全省新增加在乡以外从事劳务活动的农民(以下称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民工)184.58 万人,年均增加 61.53 万人;全省人均外出务工纯收入增加 326.27 元,年均增加 78.76 元,年均增长 7.11%,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9 年,全省农村外出劳务人员为 649.62 万人,比 2004 年增加 44.3 万人,增长 7.32%;占全省乡村从业人员的 35.59%,提高了 2 个百分点;年劳务总纯收入 300 亿元,增长 9.25%;农民人均外出劳务纯收入为 894.28 元,增长 8.9%。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 27.39来自外出劳务收入。 2.农民外出务工地域多元化,市场开拓更广近年来,江西省经济深入对接长珠闽,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工业园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增强,不少国外、省外知名企业入驻江西。全省工业企业迅猛发展,用工需求激增,吸纳了大批农民就业。2010 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为 718.3 万人,比 2009 年增长3.03%。在外务工农民中,省内外出务工的占 20.29%,省外务工的占 79.71%。另外,去年全省返乡农民工人数为 26.3 万人,占外出务工农民人数的 3.7%,基本上是家庭原因、认为务工收入低和回家过年等原因而正常返乡,其中返乡前在省内、省外务工的分别占 24.64%和75.36%。 江西省农民在省外务工,遍及全国各地,远达海外,参与各地经济建设。2010 年,全省农民在省外务工人员中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占 84.11%,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占 15.37%,在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务工的占 0.5%。在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务工的占 78.08%。这三省经济较发达,又是邻省,成为江西省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地。但与 2004 年比,在东部地区务工的比重下降 0.4 个百分点,在中西部地区务工人员比重有所提高。 3.务工长期性有所增强,品牌劳务增多2010 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外出时间超过半年的人员比 2004 年增长 5.01%,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 92.42%,所占比重提高了 4.3 个百分点;外出时间在 6 个月以下的人员比 2004 年减少 64.13%,所占比重下降 4.3 个百分点;外出务工返回人员比 2004 年下降40.21%。调查反映,所有返回人员都能够找到工作,主要是他们回家结婚生育、或因家中缺少劳动力而返回,属正常返回。以上说明,目前江西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长期性和稳定性都有所增强。按行业分布来看,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制造业是目前外出务工人员从业最多且增长最快的行业。2010 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制造业的比 2004 年增长 13%,占 56.53%,所占比重提高 5.5 个百分点;按务工从属企业类型看,务工人员由过去集中在小企业,向到大企业、知名企业务工转变。由于小企业用工制度不够规范,存在着一些随意延长劳动时间、随意克扣工资,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等问题。尽管各地劳动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仍有发生。而大企业、知名企业的工资、待遇、人身安全保障条件较好。许多民工随着自己技术、经验积累的增加,不断转向大型企业就业,务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增强;从品牌劳务发展看,目前江西省已形成了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品牌劳务。如“吉水保安” 、 “新余金牌保姆” 、 “新建厨师” 、 “宜春建筑工” 、 “资溪面包” ,一批“缝纫之乡” 、 “电焊之乡” 、 “车工之乡”等正在崛起,品牌劳务正引领着江西省农民务工从临时性、兼业性向长期性、专职性方向发展。 4.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整体技能有所提高,择业能力增强2010 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 8 年,比 2004 年提高 0.2 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人数比 2004 年增长 14.69%,占 22.94%,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8.9 年,基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比例为 43.55%。农民文化和技能水平整体上不断提高,择业机会更多 2010 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发生行业转移的人数比 2004 年增长了 18.49%,发生跨地区转移的人数增长 5.01%,其中跨省转移的增长5.79%。越来越多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意愿,主动地选择更好的行业,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 5.劳务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成效进一步显现江西省是全国农村劳务输出重要地之一,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劳务经济,大力支持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初步建立了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机制,主要包括“一大工程、两大体系” 。 “一大工程”为农民培训“阳光工程” 。 “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江西省自 2004 年实施“阳光工程”以来,一批有实力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先后挂牌运作,提高了农民工的专业培训率和从业率,推动了农民外出务工向组织化发展。 “阳光工程”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形成了支持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投入增长长效机制;“两大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和跨省劳务合作体系。在省内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劳动力市场及就业服务站,并逐步向一些乡(镇)延伸,形成了四级站的网络体系。一些县区与上海、浙江等地企业建立了长期劳务协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向外输送劳务人员,建成了农村劳务输出基地。丰城市 2004 年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县级劳动力市场,现有 5 个街道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26个乡( 镇 )建立了劳动就业工作站,80%的村委会配备了劳动就业信息员,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农村劳务输出服务体系。 四、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因素分析(一)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因素1.社会观念的改变有助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向型经济不断改善,为促进经济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但由于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政策跟不上,管理和服务不匹配,给城市管理、铁路运输、社会治安、生活品供应和服务带来了压力,引起了部分民众尤其是城市人民的强烈不满,将农民工流动称之为“民工潮” 、“盲流” ,视其为洪水猛兽。将城市中的不好的因素归咎于农民,对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历史作用以及心理均造成一定的阻力。随着我国城乡管理体制的不断理顺,相关的管理和配套措施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逐步得到承认,社会、政府等各方面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 2004 年的中央1 号文件进一步指出,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 ,就是对农民工的历史贡献和社会地位的肯定。在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专门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成立机构,并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工作任务列入了政府目标责任制和政府工作业绩考核。所有这些,均有助于江西农村劳动力顺利外出务工排除思想和认识上的障碍。2.政策的变化有助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前期阶段,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错误地认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是由进城务工的农民造成,并称之为“盲流” 。因此,在我国的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规定中,过去较长时期内,对农民进城就业实行的是以堵为主的政策,制定了各种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办公厅于 1989 年 3 月发布了关于严格控制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 ,并于 1990 年 4 月提出:“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实行有效控制,严格管理,同时建立临时务工许可证和就业登记制度。 ”1994年,劳动部对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实行“证卡”管理,以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所有这些,都是社会、国家和政府对农民工的不利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近十年,这一态势发生了明显逆转,国家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 2002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02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提出了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十六字方针。2003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等问题。这个阶段,江西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例如,近几年江西省政府各部门相继清理和取消了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进城就业的行政性收费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政策促进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变化,必将对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产生积极影响。3.农民工权益保障不断加强有助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劳动力转移的管理政策还不明朗,基本处于打压状态,社会舆论对农民工的报道也几乎是反面,农民工与城市人员的就业政策和待遇相差甚远,农民工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近年来,农民工权益保障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2003 年,国务院公布工伤保险条例首次将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2003 一 2010 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且专款专用,来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同时,农业部等部门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等等。大致同时期,江西省也先后出台了江西省最低工资规定 、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和关于建立工资保障机制的通知 ,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制度、企业欠薪报告制度、欠薪不良记录制度、欠薪责任追究制度等。4.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成为我国尤其是处于竞争前沿的东部沿海地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曾经是中国加工贸易基地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房地产价格逐步提高,加工贸易的成本越来越高,利润也逐步下降甚至消失。为扭转这一发展态势,转型、和降低成本就成为首要选择。而要作到成本领先优势,就必须把加工贸易转移到内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内地。江西由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就必能成为沿海加工贸易转移的主要地区之一。由于目前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还处于发展之中,大部分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对内地有着极大的劳动力要求。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 ,以及把江西“建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输出的基地”的战略定位。如果劳动力输出基地能够成功实现,那么江西既可以实现本省富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又可学到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奠定物质和技术基础。5.进城务工农民管理服务提高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近年来,我国政府为吸引和留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了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管理和服务。主要体现在:一是有较为宽松的户口政策。例如 2001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 , 通知指出: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二是有较为优惠的行政事业性收费。2001 年,国家计委、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除证书工本费外,暂住费等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2004 年 3 月,财政部还决定,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三是有较为公平的教育权利。2003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 ,该通知明确指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四是较为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于农民工的生产条件,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就高度重视,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包括国家加大安全生产监察工作力度,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而且事故多发的煤矿、建筑、烟花爆竹等行业的安全治理整顿等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及职业病防治措施。在江西,自 94 年以来,为维护江西籍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以及及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服务,省劳动保障厅先后在广东、深圳等地设立了劳务管理机构,同时在全省建立了 140 个劳务输出基地和 1508 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或工作站)。培训上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全省已初步形成覆盖省、市、县、乡(镇)四级就业培训体系,其中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训练中心 116 所、社会力量培训机构675 家。(二)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消极因素1.科学文化素质低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功能性障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技能缺乏和对新的就业环境不适应,都是影响劳动就业的功能性障碍。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阵地。绝大多数进城农民主要分布在建筑、纺织、餐饮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和岗位,从事苦、脏、累、险等工作。近年来,随着进城打工农民增多,这些行业吸纳新劳动力的能力已经下降。新增岗位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建筑施工、机械电子、冶金化工、食品加工、物业管理、物流配送等行业,虽然对劳动力的吸纳力较强,但这些产业技术含量和标准化生产程度高,对上岗者的素质要求远远高于农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这就使得一方面劳动力很难进入层次比较高的二、三产业,另一方面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的恶性竞争。农村劳动力素质不够高,制约了劳务输出。例如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的新兴行业,却出现了某些工种和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现象。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2010年全国需要农民工的企业中,90 %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其中30 %以上的岗位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0 %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其中17 %的岗位要求具备中级工的职业资格。科学文化素质还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2.组织服务机制不健全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的影响一是外出务工缺乏必要的组织。2005 年农村自发外出的占68.4%,亲友介绍外出的占29.5%,,政府组织和召工单位组织的仅占2.1% ,社会上赢利性民办中介结构却过多过滥,严重扰乱了劳力市场秩序。从总体上讲,江西务工市场仍处于培养发展的初级阶段,服务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自发为主。这既不利于政府宏观控制和管理,也影响了劳动力转移效果。二是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难得到保障。近一个时期,农民进城务工工资被拖欠,无端遭搜身、殴打及由于工作环境恶劣所致工伤得不到赔偿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地侵扰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松散型劳动力转移,一旦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发生劳资纠纷,处于被动和受害一方往往总是农民工。目前全国各地对劳务市场的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务工人员的利益在受到业主侵害时,往往很难找到相关部门帮助调节和处理,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风险。三是农民外出劳务办证乱收费的问题。四是缺乏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这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据调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劳动力总量的5%。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影响了农民向国内城镇转移,更无法向国外转移。江西省很少向国外转移,而沿海发达地区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就有农民到国外劳务,且比重逐年提高。3.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接近饱和乡镇企业从发展之日起就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江西省乡镇企业就业吸收速度明显趋缓。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国有商业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额不断下降,导致乡镇企业融资困难。二是企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产品不能适应市场变化, 行业结构雷同,产业分布不合理是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力弱化的深层原因。三是一些地方向乡镇企业乱收费、乱集资的现象相当突出,加剧了乡镇企业的负担,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发展。四是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有相对减弱的趋势。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中用于设备、技术的资本不断增加,用于雇请劳动力的资本不断减少。五是素质升级和技术改造是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弱化的最直接原因。4.城市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从城市角度看: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虽然正在逐步消除,但目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碍仍然是巨大的。如:城市本身出于对城镇职工的就业考虑而设置层层“壁垒” ,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对农民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专为农民工设置的登记项目及收费;特殊行业和工种要求的技术资格和健康条件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不一视同仁等,这些都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和求职风险。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设置高门槛、高收费,使许多农民工的子女不能享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对进城务工农民在管理上的歧视性做法等等。至于各种劳动保障、保险制度更是滞后,农民虽然进城了,但是安定下来生活还很难。从农村角度看:打工办证手续复杂,收费较高,也有一定影响。据调查,农民外出打工必须办齐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 、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身份证、技术等级证等证件,前往边境地区的还须办理边境证。办齐证件往往需要来回跑几趟,路费、食宿费、办证费等高达几百甚至上千元。5.全省外出从业农民收入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据调查,2010 年我省农民外出务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 1573.71 元,比上一年增加 228.3元。分产业看,第二产业人均月收入为 1554.99 元,增加 214.24 元;第三产业人均月收入为 1619.71 元,增加 264.41 元。从务工行业看,收入水平靠前的是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 1763.38 元、1612.83 元和 1601.39 元;收入较低的分别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1525.46 元、1516.92 元和 1505.11 元。春节后,劳动密集型行业、普通服务业等行业用工量大,但这些行业利润不高,涨薪幅度有限,招工难成为必然。虽然由于“民工荒”的出现,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但从在城镇生活的费用开支来看,2010 年,江西省会城市居民生活人均年消费开支平均为 13899 元,南昌以外的其他设区市城市平均为 10000元左右,农村平均为 2000 元左右。假定进城农村家庭为三口之家、两人就业,估算家庭月收入平均为 5788 元左右,这一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持农民全家迁入城市生活的开支。何况农民在城镇存在就业不稳定、工资被拖欠的风险,还不包括连城里人都难以对付的购买住房、就医看病、小孩上学等增加的大量额外开支。表 4.1 2010 年各设区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区 2009 年(元) 2010 年(元) 同比增长率(%)全省 5075.01 5788.56 14.1南昌市 6296 7193 14.3景德镇市 5705 6521 14.3萍乡市 6344 7219 13.8九江市 4819 5588 16.0新余市 6445 7477 16.0鹰潭市 5510 6249 13.4赣州市 3856 4182 8.5吉安市 5019 5570 11.0宜春市 5077 5799 14.2抚州市 5119 5848 14.3上饶市 4701 5317 13.1资料来源:江西省统计局图 4.1 2010 江西各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6.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差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为发展小城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创造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宽松环境,使小城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距离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一是大多数小城镇人口规模偏小,缺乏聚集能力。人口规模太小导致土地资源使用率低下、资源聚集能力弱、就业门路狭窄、城镇功能难以完善和健全等问题,弱化了小城镇对农村经济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导致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成本偏高。二是一些地方小城镇建设还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或规划约束不严格,盲目建设,随意性较大;有的甚至出现后任否认前任的规划、另起炉灶重搞建设的现象;在全省建制镇中,7.4%的镇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