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城市规划分析_第1页
堪培拉城市规划分析_第2页
堪培拉城市规划分析_第3页
堪培拉城市规划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堪培拉 田园城市 规划 摘要 摘要 本文通过对堪培拉城市布局 选址 建设等方面的探讨 展现田园城市 的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阐述 田园城市 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以及对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困境的启示 关键词 关键词 田园城市 空间轴线 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 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 全国的政治中心 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澳大利亚 山脉区的开阔谷地上 东经 149 07 南纬 35 17 面积平方 2395 公里 人口 36 8 万 海拔 760 米 1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 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 是 19 世纪末英国 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 明日 一条 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他称之为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 绕 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 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 但市场不 只限于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 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 所有 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 在土地上进行建设 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 使每户居民都能极 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认为 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 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 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 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 的统一机构 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 磁性 如果 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 磁性 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他提出关于三种 磁力 的图解 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并论证了 一种 城市 乡村 结合的形式 即田园城市 它兼有城 乡的有利条件而没 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二 规划背景 2 1 政治因素 堪培拉是个年轻的城市 早在 100 多年前 这里还是澳大利亚科西阿斯科山 麓的一片不毛之地 1820 年被人发现 此后有移民来建牧场 到 1840 年发展成 一个小镇 1901 年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以后 为定都问题 墨尔本和悉尼两 大城市争执不下 一直持续了八九年 直到 1911 年 联邦政府通过决议 在两 城市之间选一个风调雨顺 有山有水的地方建立新首都 于是选了这块距悉尼 283 公里 距墨尔本 507 公里的空地 这就是堪培拉的雏形 1912 年 联邦政府主持了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设计比赛 一年之后 国会 从送来的 137 个版本中 选中了美国著名风景设计师 36 岁的芝加哥人沃尔 特 伯里 格里芬 Walter Burley Griffin 的方案 这位设计师描绘的堪培拉街 道图是他和他的妻子 也是一位建筑师 共同画在一块棉布上的 这份珍贵的原 作至今仍保留在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 建设中间 经过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 顿 共用了 14 年 于 1927 年建成 并迁都于此 后来 又为确定新首都的名字 商讨了好长时间 最终选择了当地居民的传统名称 堪培拉 意思是 汇合之地 民众又叫做 聚会的地方 2 2 社会因素 1900 年 9 月 17 日 英国女王签署声明宣布联邦将在新世纪的第 1 天诞生 1901 年 1 月 1 日澳大利亚联邦在悉尼正式成立 原 6 个殖民地改为州 澳大利亚 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后 鼓励各州 发展农牧业生产 倡导统一各州铁路轨距 兴办公共工程 扩大福利措施 设立联 邦银行 建设陆 海军 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1907 年 起开始大规模接受移民 此时的澳大利亚农业 手工业等经济等待复兴 城市正 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 而当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正流行 因此田园城市的规 划思想无疑影响了新首都堪培拉的规划建设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 工业而设计的城镇 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 被乡村带包围 全部土 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这种田园城市的思想被格里芬实现在了堪 培拉的规划中 三 城市选址 堪培拉位于澳大利亚山脉区的开阔谷地上 北面有平缓的山丘 而东 南 西三面则是茂密的森林的高耸山脊 格里芬把这个地形比喻为一个不规则的露天 剧场 高山好比是剧场的顶层楼座 倾斜向水边的山坡好比是宽广的观众席 下 面的水面如同中心竞技场 堪培拉地区边缘的山脉作为城市的背景 市内的山丘 作为重要建筑物的场或城市对景的焦点 四 城市布局 空间轴线 4 1 水轴 灵动的空间 规划将国会北部的低洼谷底开凿成格里芬湖 形成以广阔湖面为中心的 城 市水轴 水轴从黑山开始 向东南方向延伸 是城市与水光山色相互映衬 4 2 地轴 多中心分布 在格里芬的规划方案中 整个平面通过与地形相关的两条巨大轴线联系起来 地轴 的两个顶点是东北部安斯利山 Mount Ainslie 和西南部宾贝里山 MountBimberi 轴线上的这两处突出地形后来分别成为国会山和议会山 期 间的大片区域布设了城市主体建筑 4 3 总体布局 包括地轴 水轴 规划以首都山为中心规划了四条轴线 把一系列具有重要 意义的建筑物与居住区连接起来 这四条轴线分别是 1 由南到北 自红山 经首都山再到安斯利山 轴线中心为三角形区域 布设国家重要政治机构及文化机构 2 东西向贯穿格里芬湖的视觉轴线 3 由首都山通向城市商业中心的轴线 4 由首都山通向文化服务中心的轴线 五 城市发展建设 5 1 城市景观 借助地形 丰富多样 堪培拉有 大洋洲的花园 之称 而其先进的城市绿化设计应首先归功于查 尔斯 温斯顿 他是一位出生于英国的园艺学家 当堪培拉奠基时 这块终年吹 拂着大风的贫瘠石灰岩平原上找不到一棵树 1911 年澳大利亚政府采用温斯顿的 建议 在阿克顿高地 今澳洲国家博物馆所在地 建立了一个绿化试验园地 这 也是澳洲政府自然保护思想的很好体现 仅在 1914 年 1920 年间 这个植物 园就成功试验培育种植了 45000 棵各种树木 此后 温斯顿在堪培拉这个干旱多 风的荒原上 在 1913 年 1926 年的 14 年中 先后栽种了 200 万棵树木和灌木 至今堪培拉城市绿地占城区总面积的 58 人均绿地面积达 70 5 平方米 宽大的 街道旁是林立的观赏树木 城市中每一片空地都被草坪覆盖 仅 6 万人口的城市 中心区就有 10 多个公园 早在堪培拉被确立为澳大利亚首都之日起 就曾以法律形式作出 不设围墙 的规定 任何机构 个人 包括外国使馆在内 都必须严格遵守 为了不使家庭 住宅 单位办公室直接暴露在外 纷纷想出妙法建起一堵堵既美观 文雅又经济 实用的 植物绿墙 作为环保屏障 从最初设计之日起 堪培拉就始终坚持了城市建筑与城市森林建设融为一体 的原则 充分利用水系 山石 海滨 景点的优势 开辟人文景观与自然条件紧 密结合的生态环保型的旅游区 5 2 城市交通 堪培拉市总的交通目标是发展供社区使用的良好的交通设施 鼓励发展高质 量公交等一切便利于民的规划 整个城市采用中心型放射性路网 它的轴线体系 和斜向的对角线非常突出 其他部分的路网是普通的格网 调整东西贯通的道 路体系 使其能成为尽可能直接连接主林荫道和两侧放射大道 远离林荫道的每 个入口均用景观修饰使其清晰可见 城市道路宽阔 没有立交桥 路面涂绘白黄 两种颜色作为行车标记 市内车速限制在 60 迈内 很少有交通事故发生 5 3 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布局严整 除了城市中部格里芬湖湖滨有一些摩天大楼外 其他地 方均是低层建筑 90 以上是单门独户的 2 层住宅 为了鼓励市民绿化环境 堪 培拉有个惯例 凡是建一处新住宅 户主均可从政府得到一份绿色礼物 40 丛灌 木和 10 株树木 在政府的帮助下 每家每户都有精致的花园和绿篱 5 4 法治 值得钦佩的是澳大利亚的法治 从城市规划的征集制订到城市建设的具体实 施 其间经历了近一百个年头 政党的更迭 人事的变迁 特别是战争的侵扰 都没有影响规划的严肃执行 如果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治保证 堪培拉 这个花 园城市有规划成为现实是完全不可能的 六 启示 毫无疑问 从各方面分析格里芬所做的堪培拉城市规划是成功的 直到现在 堪培拉不论怎么扩建 都是按最初的这个方案进行的 堪培拉将 田园城市 理论变成现实 把堪培拉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紧密结 合 最大限度的协调与统一 使堪培拉成为一个自然的现代都市 田园城市 既是城市规划的一种理论指导 也是社会改革的创想 这一理 论不仅针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和主张 还设计了一套较完整的 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制度 根据霍华德的 田园城市 理论 我国现在的所做的 城乡一体化似乎还是很表面化 完全将之称为城乡一体化是不妥的 真正意义上 的城乡一体化应是对城乡政治 经济 社会 人口 文化 生态 环境 技术 信息 住房和土地空间等进行综合整体性规划 形成类似于田园城市的点线面的 结构形式 对于我国 城市发展规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埃比尼泽 霍华德 明日的田园城市 M 商务印书馆 2010 10 2 刘少才 堪培拉 现代都市设计的典范 J 安家 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