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案3_第1页
《短文两篇》教案3_第2页
《短文两篇》教案3_第3页
《短文两篇》教案3_第4页
《短文两篇》教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6 页 短文两篇短文两篇 教案教案 3 3 第 15 课 从容说课 谈读书 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 围绕读书 论述了知识的价值 求知的目的 读书的态度 方法 等内容 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 是邓拓 先生的一篇杂文 文章采用驳论 对否定 不求甚解 的观点作了否定 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读 书要虚心 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 篇短文 要从内容 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 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 进一步 增强对读书的目的 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背诵两文中 的名言警句 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 充 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 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 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 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 体会其表达效果 并对 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 宜采用 批注式阅读法 和 比较阅 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 注重自我评价 比 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 注重比较辨析 课堂教学要 第 2 页 共 16 页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指导点拨 答疑解惑 组织学生 互动合作 讨论探究 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 自主评 价 独立判断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词语 掌握 藻饰 狡黠 诘难 伦理 滞碍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豁然贯通 不求甚解 等词的读音和词义 并学会运用 2 理解两文的读书观 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 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 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 加强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 1 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 把握其思想内容 2 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 揣摩精练有 力的语言 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 发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充分享 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 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教学重点 1 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 掌握其论证方法 第 3 页 共 16 页 2 学习运用比较阅读法 教学难点 1 理清培根 谈读书 的论证思路 2 如何理解 不求甚解 为什么不少人批评 不求甚解 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1 批注式阅读法 让学生自读课文 直接在课文 上标注读书心得 体会 勾画出阅读的思维流程 这 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读思结合 读有所获 2 朗读法 培根的 谈读书 文辞精美 字字如 珠玑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明其意 晓其理 3 讨论探究法 4 卡片法 通过摘抄名言警句 养成制作卡片的 好习惯 5 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录音机 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第 4 页 共 16 页 重点研读 谈读书 指导学生自读 不求甚解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 理清文章论证 思路 理解作者的读书观 探究论证过程 学习论证 方法 联系实际 回顾与反思 比较阅读 内化知识 形成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设计 开卷有益 读书好处多 自古以来 几乎每一位 功业卓著 胸有韬略或文采斐然 彪炳千古的大英雄 大文豪都是从书中走出来的 抗吉舍夫就有 在知识 的山峰上登得越高 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 知识 是人类通向进一步发展的崭新道路 的论述 那英国 的大哲学家 作家培根对读书又有何高论呢 我们不 妨读一读 谈读书 设计 培根是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 正始祖 他认为科学的真正目标是给人类生活提供 新的发现和力量 他提出了 知识就是力量 这一口 号 谈读书 融注了培根许多精辟的见解 至今给 人宝贵的启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第 5 页 共 16 页 二 师生共同研读 谈读书 1 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学生听读 初步感知课 文 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选 3 位同学交流各自积累的生字生词 投影显 示 藻饰 修饰文辞 狡黠 狡诈 诘难 诘问 为难 滞碍 不通畅 味同嚼蜡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 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 搜寻 摘取文章的片断 词句 指读 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 1 文章内容驳杂 谈了读书诸多方面的内容 但一时又难以理清头绪 生 2 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 谈的是读书的好处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 秀 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谈的是读书可以塑造人 的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 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 之顺畅 一如身体百病 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谈 第 6 页 共 16 页 的是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总而言之 文 章的核心内容是读书的功用 生 3 文章还谈到了读书的态度 如 读书时不 可存心诘难作者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亦不可寻章摘 句 而应推敲细思 另外也针对读书的方法发表见 解 如 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 少数则需咀嚼 消化 教师总结 这篇随笔论述的内容相当广泛 三位 同学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交流初读课文的 感受与收获 谈得都很好 下一步 通过精读课文 理清行文思路 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2 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理解作者的读书观 学生大声读课文 结合注释 理解文句 圈点批 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 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 理清 文章论证思路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 随时答疑解 惑 各组选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 全文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 全凭观察得之 主要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 层从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到 始能无知而显 第 7 页 共 16 页 有知 主要论述读书的态度 方法 指出对不同的 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提供多读 讨论 做笔记等方 法 第三层从 读史使人明智 到结尾 主要论述读 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鼓舞人 们去求知 第二小组 基本同意第一小组的看法 另外我们 想对局部思路谈一点想法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 的 先从正面说 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 怡情 傅 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然后从反面指出读 书中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相互补 充 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 书用书 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再比如第三层 先从正面说明读书可以塑造人的 性格 再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教师总结 两位代表的回答都很精彩 第一小组 着眼于宏观 理清全文思路 第二小组着眼于微观 理清局部思路 理清论证思路是阅读议论文的第一步 通过这一步 方可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3 聚焦论证方法 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 体味其表达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法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盖天生 第 8 页 共 16 页 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自 然花草 喻 人的天性 修剪移接 是指人的有 目的的行为 用来比喻读书学习 作者用这一比喻来 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功用 读书与经验的关系 书亦可请人代读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 味同嚼蜡矣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 细揣摩 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人之才智但有滞 碍 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一如身体百病 皆 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 射箭 漫步 骑 术 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 各种缺陷 比喻论证能够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 并 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具体可感 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如文章第一层和第三 层 另外 狡黠者鄙读书 无知者羡读书 惟明智 之士用读书 对比鲜明 使读者感觉到 清者更清 浊者更浊 读书使人充实 讨论使人机智 作文 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 不常讨论者 须天资聪颖 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 正反结合 强 调读书应与讨论 做笔记结合起来 正反对比论证 可以使说理更加全面 有力 使人信服 除了以上两种论证方法 还有一种归纳论证法 如 读史 读诗 数学 科学 第 9 页 共 16 页 伦理学 逻辑修辞之学 凡有所学 皆成性 格 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这种论证方法 叫归纳论证法 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 最后 得出的论断就会使人信服 4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并说明理由 5 联系实际 体验反思 教师提问 本文富含哲理 论断颇为精辟 警句 纷呈迭出 对作者的读书观 你如何评价 请淡谈你 的认识与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生 1 谈读书 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 结晶 文中的观点很精辟 见解很深刻 特别是 读 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一观 点 实乃真知灼见 因为读书 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 从无知走向通达 从单调走向丰富 从自我走向宇宙 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 我爱读书 生 2 前几天 看到一则网络消息 读书无用 论抬头 福建农村中学生三成辍学 青少年厌学现 象严重 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青少年往往被眼前的脑 体倒挂 知识贬值等现象迷惑 感到读书无用 吃亏 再加上大学收费颇高 家庭不堪重负 辍学现象的产 生有社会根源 也有辍学学生自身的因素 读了 谈 第 10 页 共 16 页 读书 我对此现象深感忧虑 缺少知识的滋养 这 些辍学的孩子前景堪忧 生 3 读书的态度 推敲细思 这一点我 做得很不够 书是读了不少 可都是囫囵吞枣 结果 弄得自己精疲力竭 而又两手空空 岂不痛哉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联系自己读书的体验来谈 力 求使他们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 三 指导学生自读 不求甚解 1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掌握本文的 论证思路 方法 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多媒体显示 不求甚解 是何意 作者是如何解释 不求甚 解 的含义的 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为什么不少人批评 不求甚解 的读书方法 学生讨论 明确 不求甚解 多指读书只求懂 得大意 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 不求甚解 有两层意思 一是表示虚 心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 不要固执一点 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 了解大意 本文是一篇驳论 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 又 第 11 页 共 16 页 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 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 不 求甚解 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 然后从正反两方 面举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 会意 接着全面解 释 不求甚解 先从反面否定 又从正面引用陆象 山的语录佐证 最后总结全文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 阅读 引证法 引用陶渊明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 会意 便欣然忘食 引出论题 并加以分析 提出论 点 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 再次论证 不求甚解 例证法 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 从反面证明读书 一定要虚心 不要死抠字句 而须理解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 证明古代就有以 不求甚解 的 态度读书的人 对比论证法 详见前面有关论证思路的分析介绍 部分 叶圣陶先生在 读 中说 陶不求甚解 疏狂 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 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 遵 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 他强调阅读 就是顺着作者思路 进入作者胸境 这样甚解可致 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他批评陶渊明 疏狂不可循 第 12 页 共 16 页 叶圣陶先生批评陶渊明 实际上是儒道两种阅读 方法之争 儒家对待读书 讲究严谨 精细 字求 其训 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 则不敢求其后 未通乎 此 则不敢志乎彼 如是循序而渐进焉 道家对待 读书 讲究意会 2 学生自由质疑 互动探究 四 比较阅读 内化知识 形成能力 学生自由选点 比较两文的异同 示例 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都 围绕读书来谈 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 方法 论证思 路清晰 结构严谨 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 谈读书 是立论 正面 提出观点 逐层论证 不求甚解 是驳论 先立批 驳的靶子 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 谈读书 运用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 不求甚解 运用 引用论证 事例论证 对比论证等方法 两文语言风格不同 一精练华美 一严谨质朴 一如夏日牡丹 一如秋菊傲放 异彩纷呈 各具特色 五 说话训练 第 13 页 共 16 页 请同学们用 别人都说 而我觉得 因 为 的句式说一段话 学习运用驳论 学生交流 六 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 都是作者心智的结晶 读 谈读书 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 读 不求甚解 如同聆听 长者的谆谆教诲 是他们 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 穿行 是他们 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 两文思路清晰 论证方法灵活多变 有理有据 是议论文中不可多得的精晶 明晓读书的要义 掌握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 是学习本文不菲的收获 同学们 你们做到了吗 七 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培根 谈读书 的其他译文 与本文 进行比较 体会语言运用的奥妙 2 课外阅读邓拓的 燕山夜话 中的其他杂文 体会其创作风格 3 模仿 谈读书 写一篇谈交友的文章 4 自创一则关于读书的格言 备课资料 课文补遗 1 培根其人 第 14 页 共 16 页 弗兰西斯 培根 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 哲学家 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在人类思 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曾誉之为 英国 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十二岁入剑桥大学读书 毕业后就一直为英 国王室服务 曾当过律师和国会会员 担任过掌玺大 臣和英国大法官 晚年受宫廷阴谋的连累被逐出朝廷 此后即脱离政治生涯 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著述活动 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 伟大的复兴 新工具论 另外 他以哲学家的眼光 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 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 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 后集成 论说随笔文集 2 对于培根 人生论 随笔的评论 雪莱曾这样赞扬培根的这部随笔集 他的文字 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 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 他 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 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也有评论者把蒙泰涅的 随笔 培根的 人生论 和巴斯卡的 沉思录 称作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 大代表作 黑格尔曾指出 他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 第 15 页 共 16 页 最聪明的言论 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 通常只需要 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 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 格言 3 培根随笔 透彻的说理 隽永的警句 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学领域内的建 树 他在一系列著述中批判了欧洲中古经院哲学和唯 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