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_第1页
高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_第2页
高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_第3页
高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_第4页
高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9 页 高二语文高二语文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教案教案 一 诵读 二 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一 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 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的正确理解 一 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 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 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一 新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规定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 理解词句的含 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了解课文的思想内 容 重视诵读 依据以上两点 特确定两个教学目 标 诵读和领悟 三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 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 习 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 其中包括诵读指导 疏通课文 四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 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 为推进 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 适当地 第 2 页 共 9 页 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 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 诗文的感知 反过来 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 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五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主要采用问答法 讨 论法和讲解法 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自己的见解 在讨论法中 群策群力 归纳提炼 通过老师的必要 讲解 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1 明确诵读要求 读出语调 读出语气 读 出语速 读出语顿 读出语意 2 了解背景材料 以课下题注为准 3 参照课下注释 疏通课文 了解大意 一 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 是谁在 桃花源记 中为我 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那么 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 不为五斗米 折腰 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 今天 我们来学 习他的另一篇文章 归去来兮辞 去了解一下他的 隐士情怀 二 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 注意听语顿的特点 三字句 2 1 顿 四字句 2 2 顿 五字句 2 3 顿 六字句 3 3 顿或 1 2 1 2 顿 第 3 页 共 9 页 三 研习课文 读悟第 1 段 在封建社会里 人们要建功立业 要 大济苍生 实现人生价值 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 而 陶潜不愿为官 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 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已往不谏 来者可追 迷途未远 今是昨非 设问 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 心境如何 明确 自责 自悔 自觉 自醒 这里的 心为形役 中的 心 和 役 显然 不能单纯理解为 心意 和 形体 应该深入理解 为 心 是 志趣人格 形 是作者 出仕为官 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 心为行役 视入仕为 迷途 的 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 1 设问 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 可看出陶潜有什么 样的情怀 明确 鄙弃官场 蔑视权贵 向往田园的隐士情 第 4 页 共 9 页 怀 读悟第 2 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 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 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 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 舟遥遥 问征夫 恨晨光 尤其一个 恨 字 迫切之情 溢于言表 2 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 可 感悟出主仆俱迎 妻子皆乐的情景 尤其具有情味的 是妻子 好似不出来迎接 但由 有酒盈樽 可知妻 子比谁都盛情 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 引壶觞以自酌 抚孤松而盘桓 既有 室中之乐 也有园中之乐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 和 刘禹锡 陋室铭 中的 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 异曲 同工 设问 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 士情怀 提示 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 2 明确 一诗一赋 表达了相同的心境 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第 5 页 共 9 页 读悟第 3 段 归去来兮 息交以绝游 作者再一次表明 自己厌恶官场 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 也是其隐士情 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 本段中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 从哪 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悦亲戚之情话 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乐琴书以消忧 与乡邻交往之乐 告余春及 有事西畴 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窈窕寻壑 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 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 自己 是旁观者 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 此乃其躬耕田园 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读悟第 4 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 陶潜是最为焦灼的 一个 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 善万物之得时 感 吾生之行休 已见端倪 在第 4 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 寓形宇内复几时 何不委心任去留 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第 6 页 共 9 页 幻灯片 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 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 生活 依据何在 明确 怀良辰以孤往 植杖而耘耔 富贵非 吾愿 帝乡不可期 从正反两方面 想象地表明自 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 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 聊乘化以归 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 陶潜顺应自然 乐夫天命超生死 有别于 立德 立功 留名于世的儒学家 也有别于炼丹 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 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 超脱生 死的旷达乐观精神 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 听天由命 的思想情绪 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 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 4 四 总结 陶潜 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 鄙弃官场是他的节 操 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 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 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 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 巩固 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 归去来兮辞 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 了 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第 7 页 共 9 页 五 布置作业 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 二 以 我眼中的陶潜 为题 写一篇随笔 一 教材处理反思 关于 归去来兮辞 一文的写作时间 说法不一 教师用书认为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 而另一种观点 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 将归之际 该如何定位 将对 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 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 悟读的心得 我采用了归隐之前 将归未归这一观点 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 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的差 异 好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 何况 辞 追溯其源 头 楚辞 本是浪漫主义之流 另一方面浪漫主义 的想象 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 童叟皆知的 桃花源记 便是典型一例 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 人未归心已先行 由心神去想象 想象总是美好的 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 一股坚毅 而现实的归家 不说旅途之苦 清贫之家 无米下锅之际 或许愁容 满面 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 再联系作者的生平 及课文之序 的由来便一目了然 陶渊明青少年时 曾有 大济苍生 的抱负和 骞翮思翥 的壮志 但 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 陶渊明并非 士族之家 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 第 8 页 共 9 页 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一方面 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上 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 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 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 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 还是作 为一首诗歌来上 课文的定性问题 关系整个教学方 法的设计 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 若 是诗歌 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 学生的感悟 依据单元提示 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 析 但体裁为 辞 根据辞的特点 虽然形式自由 句式散文化 但它仍然是诗 通观内容 不管是从句 式 韵律 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 这点教师用书也 认同 点明 此体裁重在抒情 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 若干变化 但四句一节 每句三拍的格局 还是保持 了下来 定位以诗 则以朗读感知为中心 感受并 体会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让学生读的充分 是诗的根本 读好了 字词便不是问题 意境也不再 是难题 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 贯穿阅读教 学全过程 我预设之为 预读 初探 通读 质疑 精读 解疑 解读 练习 这一教学过程 希望以一个 愉快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在熟知课文 第 9 页 共 9 页 内容的基础上 对文章的资料进行收集 判断 吸取 精华而弃其糟粕 本堂课本着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 的乐园 让语文教学既有趣味又有知识味的目标 采 用愉快教学的方式 以朗读为主 通过三读 一 学生初读 注意音义 二 教师朗读 体会文章的情感 给学生思考空 间 三 磁带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 俗话说 读书百 遍 其义自现 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 体会文 章风格 探究作者心情及归田之由 在以课文为本的同时 适当延伸课堂内容 营造 情感氛围 用情教人 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 让学生心领神会 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内容 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 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