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_第1页
《诗经二首》_第2页
《诗经二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二首二首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了解 诗经 有关常识 感受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 认识古代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反复咏唱的章法特点 体会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来只称 诗 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 改 称 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 也称 诗三百 诗经 中的诗歌分为 风 雅 颂 三个部分 风 又叫 国风 是各地的 歌谣 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 是 诗经 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 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雅 分多为贵族祭祀 之诗歌 祈丰年 颂祖德 颂 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1 注意以下加粗字词的读音 睢鸠睢鸠 窈窕窈窕 好逑逑 荇荇莱 寤寐寤寐 芼芼之 蒹葭蒹葭 伊伊人 溯洄溯洄 晞晞 湄湄 跻跻 坻坻 涘涘 2 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大意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 3 自由诵读 关雎 概括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4 关雎 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 蒹葭 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文所 呈现的画面 感受其意境之美 6 蒹葭 的第二 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 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 这样写有何妙处 2 7 比较阅读 两首诗在内容 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堂反馈课堂反馈 1 阅读古诗 回答问题 寒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 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 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 竹炉 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才 仅 1 请展开合理想象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 二句的情景 2 试从 梅花 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阅读诗歌 完成题目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 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3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题目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上阕前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 以取封侯 的典故 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 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1 1 冬天的夜晚 来了客人 用茶当酒 吩咐小童煮茗 1 分 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 起来了 水在壶里沸腾着 屋子里暖烘烘的 1 分 2 梅花 有高洁的志趣 1 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 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1 分 写出了诗人的 热情 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 具有高洁的志趣 1 分 解析 1 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 要用形 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 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2 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 所谓意象就是寓 意 之 象 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解答时要结合 梅花 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 再根据具体的情境 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2 示例 久别重逢的 惊喜 示例 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考点 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 第 题是体会诗人情感 这首诗前两句中 十年曾一别 极言分别时间之久 征路此相逢 是说就别后相见 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 第 题是 赏析诗句 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解答这题 要注意 景 和 情 的融合 同时 情 包含 与友人又别 和 对前途迷茫 两层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