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进展综述_第1页
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进展综述_第2页
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进展综述_第3页
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进展综述_第4页
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进展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外生态城市环境规划研究进展综述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 ecological urban environment planning Research Development XX XXXX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开封 摘要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生态城市的建设逐步受到人们的 重视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已深入人心 低碳 一词的兴起 更是引起了环境保护与城 市发展道路的热烈讨论 介绍了生态城市从发展初期到现代建设的探索过程 其中包括生 态城市概念的发展历程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 原则 措施 并且通过对国外生态城 市建设模型与类型分析 对比了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建设模式 同时也探讨了生态城市建 设的前景与展望 关键词 生态城市 规划建设 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城市基本内容生态城市基本内容 1 1 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 这一概念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 人与生物圈 MBA 研究计划中首次提出 1980 年代以来 逐渐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虽然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久远 研究时间也较为短暂 但是其理论早已 深植人心 中国历史上许多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歌或者画作或多或少的表达着他们寄居 与山水之间的美好愿望 然而从现实角度出发 如果想要将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相结合 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 而在欧洲古代城镇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也可以看到 生态城市的雏形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生态理念体系 现代生态城市的思想起源于 英国社会活动家 E How ard 与 1898 年提出的 田园城市 Garden city 一种近似于理想 化的城市建设模式 基本思想是建设城乡结合 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 但是真正有意识 有组织的对生态城市进行系统性研究则始于 20 世纪 20 30 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问 题和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城市社会学研究 从 1990 年至今的 20 年中 在全 球范围内共召开了 7 次 生态城市国际会议 每一次的会议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体制与方 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并逐步的完善 但迄今为止 生态城市的概念尚无公认的 确切的定义 有关生态城市的建设还在探 索当中 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 O Yanisky 1981 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 认为生态城 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 强调人类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 以期最大限度达到人的创造 力和生产力的同时 最大限度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 追求 物质 能量 信息 城市生态系统三要素的高效利用 以及系统整体的良性循环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 王如松从系统论的角度 认为生态城市系统是由社会 自然 经济三个子系统组成 与 1984 年提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在此基础上 王如松针对中国城市发展现状沿用 O Yanisky 的定义 提出生态城市是社会 自然 经济协调发展 物质 能量 信息有效 利用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王如松 1988 继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理念被提出后 也被广泛应用 与生态城市而概念与建设目标中 王如松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角度对生态城市做 出了更全面的解释 认为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通过改变城市的生产和 消费方式 决策和管理方法 挖掘市域内外可利用的资源潜力 建设一类经济发达 生态 高效的产业 生态健康 景观适宜的环境 体制合理 社会和谐的文化 以及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健康 文明的生态社区 王如松 2009 综上所述 生态城市的概念在发展历程中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其的诠 释也在逐步发展着变化并且不断完善 1 2 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的内涵 从近年来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 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 是 在一定区域内 以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 遵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 规律 把区域内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态破坏的回复以及区 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通过统一规划 综合建设 培育天蓝 水清 地率 景美的生态景观 生态城市通过其结构 对人口控制 资源利用 社会 服务 劳动就业 治安防灾 城市建设 环境整治等实施高效的管理 以保证资源的 合理开发利用 城市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的适度增长 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 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和谐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殷实 健康 文明向上的生态社 区 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1 3 生态城市的特征生态城市的特征 1 3 1 生态城市首先应是一座绿色的园林城市 城市绿地覆盖率较高 50 以上 1 3 2 生态城市是一座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 空气清新 有害气体的含量保持在最低水平 不会居民的健康带来危害 无酸雨 扬沙之虑 河水清澈 可供居民安全饮用和鱼类生存 城市垃圾经无害化处理后被安全输出 城市通风良好 排水通畅 1 3 3 生态城市是一个宁静的城市 生产和车辆发出的噪声被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工厂 铁等噪音源和居民区之间被森林 高墙等隔开 不对人们的工作 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 1 3 4 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应该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并讲究高尚的文化品味 建筑密 度较低 留有充分的空地 高层建筑被严格限制 保证城市的通风和采光条件 2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2 1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 从全世界角度而言 生态城市规划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 规 划思路 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都还不够成熟 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 环境 规划 园林景观 城市地理以及文化 教育等多领域的共同协作 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的研究方法 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并适宜向以下几个方向进一步 探索与研究 1 生态城市建设方向 2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3 生态城的评判标 准与指标体系 4 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发展形态 5 生态城市的住区 6 生态 城市的交通 7 生态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 8 生态城市的循环系统 9 生态产业建 设与旧有产业结构的调整 10 生态城的城乡协调关系 11 生态城的规划设计方法 12 生态城的管理与调控机制 2 2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 同时兼顾不同时间 空间 合理配置资源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保 证其健康 持续 协调的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 纵观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与建 设工作 应审慎地看待我国目前以为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 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应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建设道路 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2 2 1 社会生态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 体现尊重 包 容和公正 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 包括政治 经济 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价值 2 2 2 经济生态原则 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 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 发展 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 这一原则要求规 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 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 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 2 3 自然生态原则 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 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 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 自净能力和稳定性 持续性 人类活动 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 许的承载能力之内 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 适应与改造并重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平 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2 3 1 充分利用保护好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 把城市周围的山岭以及河流 湖泊周围加以绿 化和美化 植树种草 整治水体 营造青山碧水的风景区 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城市自然保 护区 没有条件的 城市可以规划建造环城森林带等 2 3 2 搞好城市规划 精心安排市区绿地 建设花园城市 新规划城市应留出相当比例的空 地用于绿化 老城市应结合城市改造 舍得拿出空地搞绿化 以改变原有的城市形象 2 3 3 大力建设生态住宅小区 住宅是城市居民生活和休息的主要场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 人们对居住条件及其周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新建一般住宅小区绿地比例不应 低于 35 高档住宅小区不应低于 50 2 3 4 环境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环节 蓝天碧水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 建设中必须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工厂必须实现清洁化 生产 污水 废水和噪声只有达标后才允许排放 垃圾必须经处理后安全输送出城市 对 那些污染严重 治理无望的企业则应毫不留情地加以关闭 2 3 5 要积极使用清洁能源 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今后应多开发水能和核能等 清洁能源代替以煤发电 以天然气发动汽车 以太阳能供热等 并组织力量开发煤的洁净 化处理技术 减少空气污染 2 3 6 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变废为宝和高效率使用资源 如将污水集中处理后循环使用 将工业废渣用作建筑材料 将生活垃圾送入 专门工厂封闭焚烧用来发电和生产有机肥料等 3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与类型分析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与类型分析 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但从 20 世纪 70 年代生态城市概念提 出至今 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同时 国外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建设尝试与建设中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其他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 也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 带来参考与借鉴 通过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可将其建设模式划分为规划调控型 环境美化型 污染治理型 资源循环型以及功能转化型五大类 3 1 规划调控型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从城市整体规划 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宏观调控 层面上 应用生态学原理 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原则和途径 并指导和落实到 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上 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为代表的一些城市在这方面取得了一 些成功的经验 阿德莱德成功实践了 R Regis ter 提出的 影子规划 其根据城市的发展状况 制定 了从 1836 年早期欧洲移民到澳大利亚 到 2136 年生态城市建成 时间跨度为 300 年的生 态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该规划由代表阶段性目标的 6 幅规划图组成 并针对各阶段性目标 分别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 体现了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 循序渐进的过程 马交国 等 2005 阿德莱德的案例展示了在具有清楚的城市生态规划和发展框架情况下 应如何 创建生态城市 3 2 环境美化型 都市生活的便利与乡村优美环境的完美结合是 E Howard 所追求的理想中的城市 其田 园都市理论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 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 体现了人们要求与大自然融合 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 是城市与自然平衡的良好展示 花园城市 新加坡 环境优美 生活富裕 社会和谐 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龙泳合 2008 是环境美化 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 新加坡 花园城市 的建设 与人们对自然的关爱和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处 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分不开的 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 繁衍进化协调进行 最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 新加坡在城市建设初期开始引 入 花园城市 的理论 并坚持不懈地予以实施 将城市与自然紧密结合 鞠美庭 2007 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 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 重视保护自然环境 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 经过几十年努力 新加坡已建设成为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型城市 3 3 污染治理型 继工业革命使欧洲城市出现严重环境问题后 20 世纪 50 年代来 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工业化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特别是其工业的大发展 城市 环境也逐渐恶化 全球范围内都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灾难性事件频发 逐渐危害人 类的健康和生存 针对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环境和生态窘状 从治理污染 维护居民健 康 改善人居环境的角度 对以世界七大公害 即大气污染 水质污浊 土壤污染 噪音 震动 地基下沉 恶臭为对象进行环境治理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其中德国弗莱堡 即是针对城市环境污染进 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 德国弗莱堡在制定了可行的环境 能源和气候保护等方面规划的基础上 通过各项具 体措施的实施使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扎实有效地进行 此外 弗莱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推广 节能建筑 广泛应用高技术节能设备 并注重城市空间绿化 使得该市的城市环境保护对 德国其他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成为德国的 环保首都 3 4 资源循环型 循环型城市的建设将循环经济模式贯穿和渗透在城市发展的产业 结构 生产过程 基础设施 居民生活以及生态保护各个方面 是建立在城市功能的合理 定位 充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高科技基础之上进行生产消费活动的城市 是新形势下实 现城市新发展思路的重要探索 日本北九州即是该类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 从 20 世纪 90 年代 在对城市污染进行强化治理的基础上 日本北九州市开始以减少 垃圾 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 提出了 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 别的产业所利用 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 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 侯爱敏等 006 此外 日本川崎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推进循环经济 环境大为改善 成为以高科技和先 进环保技术著称的清洁城市 在日本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3 5 功能转化型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城市 其城市发展必然要经历建设 繁 荣 衰退 转型 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因此 资源枯竭城市的功能转型是个世界性难题 通过 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资源枯竭型城市功能转型是这些城市发展新的出路 法国洛林的城市转 型即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法国洛林 煤钢城 位于法国东北部 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 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 重化工基地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 因资源 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 场的竞争压力 洛林下决心实施了 工业转型 战略 一是彻底关闭了煤矿 铁矿 炼钢 厂和纺织厂等成本高 消耗大 污染重的企业 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 重点选择了核 电 计算机 激光 电子 生物制药 环保机械和汽 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提高钢铁 机械 化工等产 业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四是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外资 经过大约 30 年的时间 洛林变 成了蓝天绿地 环境优美的工业新区 由衰退走向了新生 徐敏 2007 4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发展 4 1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历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历程 1987 年在北京召开的 城市与城市生态研究及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应用国际讨论 会 推动了生态城市的建设 1980 年代后期 上海市进行了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设计研 究 我国也是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发展中国家之一 张坤民 等 2003 其重要 标志是于 1994 年颁布的 中国 21 世纪议程 其后 国家环保局于 1996 年编制了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 1996 2050 目标是在 2050 年全国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 50 左右 1998 年 国务院又颁 布了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提出在 2010 年基本改变城乡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 自 1980 年代以来 我国不少城市开始进行基于以生态原理的规划实践 在 全国生态 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 指导下 出现了一批生态城市规划试点 如长春 阜新 娄底 北 京 上海 天津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扬州 常州于 2001 年开展中德合 作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工作 至 2003 年底 全国已有 135 座城市在不同层次及角度提出了 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 黄兴宇 2004 国家环保局在 2003 年出台了 生态县 生态市 生态省建设指标 试行 近期 从追求城市管理的合理性与生活便利性出发 提出数字化城市 智能化城市的 建设 在全球变暖问题成为世界人们关注焦点的当今 生态城市建设更是进入了低碳社会 构建的新阶段 不难看出 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正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4 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 在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方面 我国与国外城市具有相似之处 深圳在建市之初 即提出 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 生态理念贯穿于其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之中 是我国规划调控型模式 的典型代表 环境美化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是杭州 当城市建设走过了设置完善 布局 合理的过程后 是否具有美感成为杭州城市建设的重心 交通美学 也成为其城市建设的 新理念 山东威海 辽宁大连等也属此类型 由于中国城市大都面临着多多少少的工业 交通等污染问题 污染治理是其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 资源循环型生态城市的建 设是天津 南京和贵阳等城市的主要目标 而矿产资源丰富的淮北 抚顺 大庆等城市则 面临着资源枯竭 城市发展亟需功能转型的挑战 国际上功能转化型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 案例对这些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 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景与展望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景与展望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 人们逐渐对开放空间的存在价值取得了共识 人们越来越意识 到人居环境对自身的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