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犯罪客观要件刑法总论_第1页
第六章 犯罪客观要件刑法总论_第2页
第六章 犯罪客观要件刑法总论_第3页
第六章 犯罪客观要件刑法总论_第4页
第六章 犯罪客观要件刑法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犯罪客观要件,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第二节 危害行为第三节 危害结果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第五节 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本章重点:1、危害行为的概念及特征2、不作为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分类3、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本章难点:1、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2、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一、概念和特征 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犯性,而为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特征,(一)法定性(二)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是犯罪的外在表现,或称是将犯意表现于外的现象.是能为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与犯罪客体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使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三)是成立犯罪的核心要素,具有多样性,二、犯罪客观要件,(一)必要的要件只有危害行为无行为无犯罪(二)选择的要件包括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时间、地点、方法等只有要求此构成要件时,是否存在才影响定罪,第二节 危害行为,一、概念和特征 是指在人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 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特征,(一)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活动1、主体特定性2、有体性区别思想,特征,(二)主观上是基于行为人的意识支配的 即有意性(三)在客观上侵害或威胁了法益1、有害性2、违反刑法规范性,下列行为是不是危害行为?,1、反射性动作2、睡梦中的动作3、精神病人的行为4、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行为5、身体受暴力强制的行为,言论能否治罪?,言论与思想的区别言论的两分性,二、危害行为的基本形态,(一)作为1、作为的概念 积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即“不当为而为之” 行为不是仅指单个动作,一系列积极的举动构成,(一)作为,2、作为的类型(1)利用行为人自身条件的作为自己身体条件、自己的自然身份、法定身份(2)利用外力条件的作为利用物质性工具利用他人的行为(无责任的人)利用动物利用自然力,(二)不作为,1、不作为的概念 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种义务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之”,违反命令性规范不作为犯并不是指行为人没有实施任何积极的举动,而只是指行为人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其实施的积极举动,行为人可能通过实施一些积极的举动而逃避法律要求其履行的特定义务,如遗弃。,2、不作为危害行为的构成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前提条件义务来源: 其一,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 其二,职务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其三,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其四,先前(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行为人的造成某种结果危险的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2、不作为的构成条件,(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法律不强人所难.(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的义务,注意:符合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只是具备了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并不一定成立犯罪,还要看犯罪构成的其他要件。,3、不作为行为的分类,(1)纯正的不作为犯法律规定只能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2)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法律规定既可以作为形式实施,也可以不作为形式实施,(三)关于持有的问题,持有是第三种危害行为方式?持有是作为或不作为的一种?,案例1,某甲为铁路扳道工,其工作是在相向的火车来时负责将铁轨岔开,以使火车安全运行。一日某甲因奖金问题与领导发生争执,为了发泄不满,在其值班期间没有扳岔道就擅自离开,结果造成两列火车迎头相撞的重大事故。甲的行为属于哪种危害行为?该行为的义务来源是什么?不作为的故意犯罪,案例2:,被告人邹某,女,31岁,某县幼儿教师。某日上午10时,被告人邹某带领4名幼儿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个幼儿李某(男,5岁半)失足掉入路旁粪池。邹见状惊慌失措,但不肯跳入粪池中救人,只向行人大声呼救。此时,有一中学生田某(男,16岁)路过此处,闻声后立刻跑到粪池边观看,并同邹在附近找到一根小竹竿,探测粪池深浅,测得粪水深约75公分(半人深),但邹、田二人均不肯跳入粪池内救李某,只是一起高呼求救。最后,农民范某闻声赶来跳下粪池抢救,但为时已晚,幼儿被救上来时,已经停止呼吸。上述三人的行为是否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案例3,被告人赵某、何某自广州到杭州.何某生下一对孪生早产女婴后,住进杭州人民医院妇产科.根据医嘱,赵某将女婴送到浙江医科大学住院治疗.赵某交了4000元离去.经过医护人员的一个多月的抢救,婴儿病情好转,可以出院.与其父母联系,但不见回音.何某产后体弱,肝炎住院.赵某在深圳称因经济官司无法脱身.事办好后即带款接女出院.其后,夫妻两人始终未到医院接孩子,导致孩子在医院留置达10个月.赵某、何某的行为该如何评价?,第三节 危害结果,一、危害结果的概念 指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与危险状态。,二、危害结果的特征,(一)客观性是客观存在(二)因果性危害行为引起(三)侵害性(法定性)具有刑法意义(四)多样性,三、危害结果的地位与作用,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一)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例:过失犯罪(二)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例:刑讯逼供罪与故意伤害罪(三)区分犯罪形态的标准之一(四)影响量刑轻重的标准之一(五)影响诉讼程序的因素之一例:故意伤害罪中,轻伤自诉;重伤公诉,第四节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案例:某甲将某乙打成轻伤,乙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发生车祸死亡,甲是否要对乙死亡的结果负责?即甲打伤乙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一、概念,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通说)目的:解决行为人刑事责任,责任,个人责任原则,二、因果关系的认定,偶然因果关系说条件说常见问题偶然因素介入导致的因果关系的中断,则偶然因素对危害结果负责任造成特殊体质的人伤亡有因果关系,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甲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宋某,见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宋某死亡。乙的行为和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经过城铁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杨某,遂相互聊起天来,导致杨某忘记放下横杆,导致路过的刘某被快速驶来的轻轨列车撞死。丙的行为和刘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D丁故意伤害王某并致其受重伤,在王某的哀求下丁产生了悔意遂开车带其到附近的医院救治。在去医院的途中,夏某因驾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导致王某当场死亡。丁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刑事责任因果关系是客观的刑事责任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练习,甲、乙二人为儿时好友,甲海外归来,并像年轻时那样用拳击打对方。不料一拳打到乙的肚子以后,乙感觉有些不适。一小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