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和解剂_第1页
第三章    和解剂_第2页
第三章    和解剂_第3页
第三章    和解剂_第4页
第三章    和解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 中的“和法”。 和解剂原为治疗伤寒邪人少阳而设,少阳属胆,位于表里之间,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惟有和解一法最为适当。然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经发病可影响及肝,肝经发病也可影响及胆,且肝胆疾病又可累及脾胃,导致肝脾不和;若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又可导致肠胃不和。故和解剂除和解少阳以治少阳病证外,还包括调和肝脾以治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证;调和肠胃以治肠胃不和证。所以本章方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三类。 和解剂组方配伍较为独特,往往既祛邪又扶正,既透表又清里,既疏肝又治脾,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作用和缓,照顾全面。此为本类方剂的优势所在,也是其应用范围较广,主治病证较为复杂的原因。 然而,和解剂毕竟以祛邪为主,纯虚不宜用,以防其伤正,且因兼顾正气,故纯实者亦不可选,以免贻误病情。,第一节 和解少阳,和解少阳剂,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的病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常用柴胡或青蒿与黄芩相配为主组方,兼有气虚者,佐以益气扶正之品,并防邪陷入里;兼有湿邪者,佐以通利湿浊之品,导邪下泄。代表方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等。,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三两,炙(9 g)半夏半升,洗(9 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人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方解】方中柴胡苦平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黄苹之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月,以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则诸症自除。原方“去滓再煎”,使药性更为醇和,药汤之量更少,减少了汤液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大柴胡汤金匮要略,【组方】柴胡半斤(15g) 黄芩三两(9g) 芍药三两(9g) 半夏半升(9g),洗 生姜五两(15g),切 枳实四枚(9g),炙 大枣十二枚(4枚),? 大黄二两(6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2次,去滓,再煎,分2次温服)。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方解】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和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4.5-6g) 淡竹茹三钱(9g) 仙半夏钱半(4.5g) 赤茯苓三钱(9g)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4.5g-9g) 生枳壳钱半(4.5g) 陈广皮钱半(4.5g)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钱(9g) 【用法】原方未著用法(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隔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方解】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两药相合,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能透邪外出,共为君药。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隔,四药相伍,使热清湿化痰除,共为臣药。赤茯苓、碧玉散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为佐使药。综合全方,可使胆热清,痰湿化,气机畅,胃气和,诸症均解。,达原饮温疫论,【组成】摈榔二钱(6 g) 厚朴一钱(3 g) 草果仁五分(1.5 g) 知母一钱(3 g) 芍药一钱(3 g) 黄芩一钱(3g) 甘草五分(1.5 g) 【用法】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主治】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方解】方用摈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为君药。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共为臣药。以上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白芍、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共为佐药。配以甘草生用为使者,既能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之功,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津得复,则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故以“达原饮”名之。,第二节 调和肝脾,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证。其证多由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或因脾虚,营血不足,肝失疏泄而致院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足不温。常用疏肝理气药如柴胡、枳壳、陈皮等与健脾药如白术、茯苓等配伍组方。代表方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四逆散伤寒论,【组成】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各十分(各6g)【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皖腹疼痛,脉弦。,【方解】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逍 遥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15g)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白芍药 白术 柴胡去苗,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共为散,每服69g,煨姜、薄荷少许,共煎汤温服,日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亦有丸剂,每服69g,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方解】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木郁不达致脾虚不运,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既能实土以御木侮,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用法中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运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亦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气血兼顾,肝脾同调,立法周全,组方严谨,故为调肝养血之名方。,痛泻要方丹溪心法,【组成】白术炒,三两(90g) 白芍药炒,二两(60g) 陈皮炒,一两五钱(45 g) 防风一两(30 g) 【用法】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方解】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泻自止。,第三节 调和肠胃,调和肠胃剂,适用于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常证。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常用辛温药与苦寒药如干姜、生姜、半夏、黄连、黄芩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组成】半夏半升(12g),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各9 g) 黄连一两(3 g) 大枣二枚(4枚),擎 甘草三两(9g),炙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