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4讲--能量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_第1页
第五章--第4讲--能量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_第2页
第五章--第4讲--能量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_第3页
第五章--第4讲--能量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_第4页
第五章--第4讲--能量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 4 讲讲 能量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能量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 命题点一命题点一 多运动组合问题多运动组合问题 1 抓住物理情景中出现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 将物理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子过程 2 两个相邻过程连接点的速度是联系两过程的纽带 也是解题的关键 很多情况下平抛运 动的末速度的方向是解题的重要突破口 例 1 2017 浙江 4 月选考 20 图 1 中给出了一段 S 形单行盘山公路的示意图 弯道 1 弯道 2 可看作两个不同水平面上的圆弧 圆心分别为 O1 O2 弯道中心线半径分别为 r1 10 m r2 20 m 弯道2 比弯道1 高h 12 m 有一直道与两弯道 圆弧相切 质量 m 1 200 kg 的汽车通过弯道时做匀速圆周运动 路面对轮胎的最大径向静摩擦力是车重的 1 25 倍 行驶时要求汽车不打滑 sin 37 0 6 sin 53 0 8 g 10 m s2 图 1 1 求汽车沿弯道 1 中心线行驶时的最大速度 v1 2 汽车以 v1进入直道 以 P 30 kW 的恒定功率直线行驶了 t 8 0 s 进入弯道 2 此时速 度恰为通过弯道中心线的最大速度 求直道上除重力以外的阻力对汽车做的功 3 汽车从弯道 1 的 A 点进入 从同一直径上的 B 点驶离 有经验的司机会利用路面宽度 用最短时间匀速安全通过弯道 设路宽 d 10 m 求此最短时间 A B 两点都在轨道中心 线上 计算时视汽车为质点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 设在弯道 1 沿中心线行驶的最大速度为 v1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kmg m v2 1 r1 解得 v1 5 m s kgr15 2 设在弯道 2 沿中心线行驶的最大速度为 v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kmg m v2 2 r2 解得 v2 5 m s kgr210 在直道上由动能定理有 Pt mgh Wf mv mv 1 22 2 1 22 1 代入数据可得 Wf 2 1 104 J 3 沿如图所示内切的路线行驶时间最短 由图可得 r 2 r r r1 2 2 1 d 2 代入数据可得 r 12 5 m 设汽车沿该路线行驶的最大速度为 v 则 kmg m v 2 r 得 v 12 5 m s kgr 由 sin 0 8 r1 r 则对应的圆心角为 2 106 路线长度 s 2 r 23 1 m 106 360 最短时间 t 1 8 s s v 变式 1 2016 浙江 4 月选考 20 如图 2 所示装置由一理想弹簧发射器及两个轨道组成 其 中轨道 由光滑轨道 AB 与粗糙直轨道 BC 平滑连接 高度差分别是 h1 0 20 m h2 0 10 m BC 水平距离 L 1 00 m 轨道 由 AE 螺旋圆形 EFG 和 GB 三段光滑轨道平滑连接 而成 且 A 点与 F 点等高 当弹簧压缩量为 d 时 恰能使质量 m 0 05 kg 的滑块沿轨道 上升到 B 点 当弹簧压缩量为 2d 时 恰能使滑块沿轨道 上升到 C 点 已知弹簧弹性势 能与压缩量的平方成正比 g 10 m s2 图 2 1 当弹簧压缩量为 d 时 求弹簧的弹性势能及滑块离开弹簧瞬间的速度大小 2 求滑块与轨道 BC 间的动摩擦因数 3 当弹簧压缩量为 d 时 若沿轨道 运动 滑块能否上升到 B 点 请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答案 1 0 1 J 2 m s 2 0 5 3 见解析 解析 1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 E弹 Ek Ep mgh1 0 05 10 0 20 J 0 1 J 由 Ek mv 可得 v0 2 m s 1 22 0 2 由 E弹 d2 可得当弹簧压缩量为 2d 时 Ek E弹 4E弹 4mgh1 由动能定理可得 mg h1 h2 mgL Ek 解得 0 5 3h1 h2 L 3 滑块恰能通过螺旋圆形轨道最高点需满足的条件是 mg mv2 Rm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v v0 2 m s 解得 Rm 0 4 m 当 R 0 4 m 时 滑块会脱离螺旋圆形轨道 不能上升到 B 点 当 R 0 4 m 时 滑块能上升到 B 点 拓展点 1 圆周 直线 平抛的组合 例 2 2017 温州市质检 半径 R 1 m 的 圆弧轨道下端与一水平轨道连接 水平轨道离地 1 4 面高度 h 1 m 如图 3 所示 有一质量 m 1 0 kg 的小滑块自圆弧轨道最高点 A 由静止开 始滑下 经过水平轨道末端 B 时速度为 4 m s 滑块最终落在地面上 试求 g 取 10 m s2 不计空气阻力 图 3 1 滑块落在地面上时的速度大小 2 滑块在轨道上滑行时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答案 1 6 m s 2 2 J 解析 1 因滑块经过水平轨道末端 B 后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 所以取滑块经过水平轨道末 端 B 时为初状态 落在地面上时为末状态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 以地面为零势能面 mv mgh mv2 0 1 22 B 1 2 解得 v m s 6 m s v2 B 2gh42 2 10 1 2 取滑块在圆弧轨道最高点 A 时为初状态 落在地面上时为末状态 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W总 WG Wf mv2 0 1 2 解得 Wf mv2 WG mv2 mg R h 1 2 1 2 1 62 J 1 10 1 1 J 2 J 1 2 即滑块在轨道上滑行时克服摩擦力做功 2 J 拓展点 2 直线 圆周 平抛的组合 例 3 2017 嘉兴市质检 如图 4 所示 一弹射装置由弹簧发射器和轨道组成 轨道由水平 光滑滑道 AB 与管道 BCDE 相连接而成 其中 BCD 是半径 R 0 4 m 管道中心到圆心的距 离 的竖直光滑圆管道 DE 是长度等于 0 4 m 的水平粗糙管道 在 D 处的下方有一直径略 大于物块的小孔 装置都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当弹簧压缩到 A 弹射物块 m1时 恰能使其 无初速度地落入 D 点处的小孔中被收集 当弹簧压缩到 A 弹射物块 m2时 则其落入 E 左 侧紧靠 E 的容器甲中 已知 m1 0 05 kg m2 0 04 kg 容器甲高 h 0 2 m 长 L 0 4 m 上沿与管道下壁在同一水平面 物块大小略小于管道内径 g 10 m s2 图 4 1 当弹簧压缩到 A 时 求弹簧的弹性势能 2 求物块 m2经过 D 点时对 D 点的作用力大小 3 若物块 m2落在容器甲的 处 求物块 m2与管道 DE 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 L 2 答案 1 0 4 J 2 0 3 0 375 解析 1 物块 m1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得 Ep 2m1gR 0 4 J 2 从弹簧压缩到 A 处到物块 m2经过 D 点的过程中 物块 m2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得 Ep 2m2gR m2v 1 22 D 由圆周运动规律可得 F m2g m2 v2 D R 代入数据得在 D 点管道对物块 m2的作用力 F 0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物块对 D 点的作用力大小 F 0 3 物块 m2离开 E 点后做平抛运动 有 h gt2 vE 1 2 L 2 t 得 vE 1 m s 从 D 到 E 由动能定理可得 m2gLDE m2v m2v 1 22 E 1 22 D 解得 0 375 命题点二命题点二 传送带模型问题传送带模型问题 传送带问题的分析流程和技巧 1 分析流程 2 相对位移 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所产生的热量 Q Ff x相对 其中 x相对是物体间相对路径长 度 如果两物体同向运动 x相对为两物体对地位移大小之差 如果两物体反向运动 x相对 为两物体对地位移大小之和 3 功能关系 1 功能关系分析 WF Ek Ep Q 2 对 WF和 Q 的理解 传送带的功 WF Fx传 产生的内能 Q Ff x相对 模型 1 水平传送带模型 例 4 2016 温州市期中 倾角为 30 的光滑斜面的下端有一水平传送带 传送带正以 6 m s 的速度运动 运动方向如图 5 所示 一个质量为 2 kg 的物体 可视为质点 从 h 3 2 m 高 处由静止沿斜面下滑 物体经过 A 点时 不管是从斜面到传送带还是从传送带到斜面 都 不计其动能损失 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 5 物体向左最多能滑到传送带左右两 端 A B 连线的中点处 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 s2 求 图 5 1 传送带左 右两端 A B 间的距离 L 2 上述过程中物体与传送带组成的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 3 物体随传送带向右运动 最后沿斜面上滑的最大高度 h 答案 1 12 8 m 2 160 J 3 1 8 m 解析 1 物体从静止开始到在传送带上的速度等于 0 的过程中 运用动能定理得 mgh 0 0 解得 L 12 8 m mgL 2 2 在此过程中 物体与传送带间的相对位移 x相 v带 t 又 gt2 而摩擦产生的热量 Q mg x相 L 2 L 2 1 2 联立得 Q 160 J 3 物体随传送带向右匀加速运动 设当速度为 v带 6 m s 时 向右运动的位移为 x 则 mgx mv 得 x 3 6 m 即物体在到达 A 点前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 最后以 v带 1 2 2 带 L 2 6 m s 的速度冲上斜面 由动能定理得 mv mgh 解得 h 1 8 m 1 2 2 带 变式 2 2016 杭州市月考 如图 6 所示 皮带的速度是 3 m s 两轮圆心间距离 s 4 5 m 现将 m 1 kg 的小物体 可视为质点 轻放在左轮正上方的皮带上 物体与皮带间的动摩擦 因数 0 15 皮带不打滑 电动机带动皮带将物体从左轮正上方运送到右轮正上方时 求 g 10 m s2 图 6 1 小物体获得的动能 Ek 2 这一过程中摩擦产生的热量 Q 3 这一过程中电动机消耗的电能 E 答案 1 4 5 J 2 4 5 J 3 9 J 解析 1 物体开始做匀加速运动 加速度 a g 1 5 m s2 当物体与皮带速度相同时 mgx mv2 1 2 解得物体加速阶段运动的位移 x 3 m 4 5 m 则小物体获得的动能 Ek mv2 1 32 J 4 5 J 1 2 1 2 2 v at 解得 t 2 s Q mg x相对 mg vt x 0 15 1 10 6 3 J 4 5 J 3 E Ek Q 4 5 J 4 5 J 9 J 模型 2 倾斜传送带模型 例 5 如图 7 所示 与水平面夹角 30 的倾斜传送带始终绷紧 传送带下端 A 点与上端 B 点间的距离 L 4 m 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 v 2 m s 向上运动 现将一质量为 1 kg 的物 体无初速度地放于 A 处 已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取 g 10 m s2 求 3 2 图 7 1 物体从 A 运动到 B 共需多长时间 2 电动机因传送该物体多消耗的电能 答案 1 2 4 s 2 28 J 解析 1 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在 A 处后 因 mgsin mgcos 故当物体与传送带同速后 物体将继续加速 由 mgsin mgcos ma2 L x1 vt2 a2t 1 22 2 解得 t2 1 s 故物体由 A 端运动到 B 端的时间 t t1 t2 2 s 2 物体与传送带间的相对位移 x相 vt1 x1 L x1 vt2 6 m 故 Q mgcos x相 24 J 2 2017 温州市质检 滑板运动是一种陆上的 冲浪运动 滑板运动员可在不同的滑坡上 滑行 做出各种动作 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图 2 是模拟的滑板组合滑行轨道 该轨道有足 够长的斜直轨道 半径 R1 1 m 的凹形圆弧轨道和半径 R2 2 m 的凸形圆弧轨道组成 这 三部分轨道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依次平滑连接 其中 M 点为凹形圆弧轨道的最低点 N 点为凸形圆弧轨道的最高点 凸形圆弧轨道的圆心 O 点与 M 点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运动 员踩着滑板从斜直轨道上的 P 点无初速度滑下 经过 M 点滑向 N 点 P 点距 M 点所在水 平面的高度 h 2 45 m 不计一切阻力 运动员和滑板的总质量为 m 50 kg 运动员和滑 板可视为质点 g 10 m s2 求 图 2 1 运动员滑到 M 点时的速度大小 2 运动员滑到 N 点时 滑板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3 改变运动员无初速度下滑时距 M 点所在水平面的高度 求运动员恰好从 N 点水平飞出 时 运动员的出发点距 M 点所在水平面的高度 h1 答案 1 7 m s 2 275 N 3 3 m 解析 1 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对运动员和滑板从 P 到 M 的过程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h mv 1 22 M 解得 vM m s 7 m s 2gh2 10 2 45 2 从 P 到 N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 h R2 mv 1 22 N vN m s 3 m s 2g h R2 2 10 2 45 2 滑板在 N 点时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FN m v2 N R2 解得 FN mg m 275 N v2 N R2 由牛顿第三定律 滑板滑到 N 点时 滑板对轨道的压力 FN FN 275 N 3 运动员恰好从 N 点水平飞出时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m 对从 P 到 N 的过程 vN 2 R2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g h1 R2 mvN 2 解得 h1 3 m 1 2 3 2017 金华十校 联考 金华某商场门口根据金华 双龙 元素设计了一个精美的喷泉 雕塑 两条龙喷出的水恰好相互衔接 不碰撞 形成一个 字形 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 喷泉的运行原理 将喷泉简化成如图 3 所示的模型 两个龙可以看成两个相同对称圆的一 部分 近似看成在同一平面内 E B 两点为圆的最高点 抽水机 M 使水获得一定的初速度 后沿 ABCDEFG 运动 水在 C F 两处恰好沿切线进入管道 最后回到池中 圆半径为 R 1 m 角度 53 忽略一切摩擦 g 10 m s2 sin 53 0 8 cos 53 0 6 求 图 3 1 水从 B 点喷出的速度大小 2 取 B 处一质量为 m 0 1 kg 的一小段水 管道对这一小段水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 3 若管道 B 处横截面积为 S 4 cm2 则抽水机 M 的输出功率大小 水的密度 1 103 kg m3 答案 1 3 m s 2 0 8 N 竖直向下 3 49 2 W 2 解析 1 水从 B 点做平抛运动 竖直方向 h R Rcos 1 6 m 根据 v 2gh 得 vCy 4 m s 2Cy2 又因水在 C 点刚好与圆相切 得 tan vCy vB 所以 vB 3 m s 2 2 以 m 0 1 kg 的一小段水为研究对象 当水在最高点 B 受到的管道作用力是 0 时 有 Fn mg m v临 m s 3 m s v 2 临 R102 故水在 B 点受到管道竖直向下的压力 mg FN m 得 FN 0 8 N v2 B R 3 以单位时间 t 1 s 从 B 点喷出的水为研究对象 m0 SvBt 以 A 处所在平面为零势能参考面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Pt m0g 2R m0v 1 22 B 得 P 34 8 W 49 2 W 2 4 2017 湖州市质检 如图 4 所示 AB 为半径 R 1 m 的四分之一光滑竖直圆弧轨道 OB 竖直 有一质量 m 2 kg 的物体 可视为质点 从 A 点的正上方距离 A 点 H 1 m 处由静 止开始下落 CD 段为长 L 2 m 的粗糙水平面 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 1 0 2 DE 段 是一个可以改变倾角的长斜面 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为 2 轨道 AB CD DE 间 3 3 均光滑连接 物体在经过连接处动能损失均不计 空气阻力不计 g 取 10 m s2 图 4 1 物体能沿轨道 AB 到达最低点 B 求它到达圆弧轨道最低点 B 时对轨道的压力 2 当斜面倾角 30 时 求物体上滑的最大高度 3 当斜面倾角 在 0 90 范围内 为某值时 物体上滑的最大距离具有最小值 求此最小 值 答案 1 100 N 方向竖直向下 2 0 8 m 3 60 m 4 5 3 解析 1 物体由初始位置运动到 B 点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 mg R H mv 1 22 B 到达 B 点时由支持力 FN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FN mg m v2 B R 解得 FN 100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物体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 100 N 方向竖直向下 2 设最高点高度为 h 从开始下落到上升到最高点 由功能关系得 mg H R h 1mgL 2mgcos 0 h sin 解得上升的最大高度 h 0 8 m 3 设物体在斜面上上滑的长度为 s 从开始下落直至运动到最高点 由动能定理得 mg H R 1mgL mgsin 2mgcos s 0 s mg H R 1mgL mg 2cos sin 32 20 1 2 2sin 8 5 1 3 3 2sin tan 2 30 3 3 所以当 60 时 有最小值 smin m 4 3 5 5 2017 嘉兴市质检 某同学设计了一款益智类的儿童弹射玩具 模型如图 5 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