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场与枢纽》第四篇 编组站_第1页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四篇 编组站_第2页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四篇 编组站_第3页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四篇 编组站_第4页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四篇 编组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路站场和枢纽 重点内容之编组站 I I 第四篇第四篇 编组站编组站 1 1 编组站的作业 设备及分类编组站的作业 设备及分类 1 1 编组站编组站 在铁路网上办理货物列车解体 编组作业 并为此设有比较完善的调车设备的车 站 2 2 编组站功能编组站功能 组织车流 干线车流和枢纽地区车流的组织 供应列车动力 对机车进行整备和检修作业 使机车性能良好投入运营 确保投入运营的车辆技术状态良好 对车辆进行日常维修和定期检修 3 3 编组站作业编组站作业 1 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 解体列车 到达作业 解体作业 始发列车 集结 编组作业 出发作业 2 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 到达 出发作业 换挂机车列车技术检查作业 3 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 到达 出发作业 换挂机车列车技术检查作业 调车作业 变更列车重量变更列车运行方向进行成组甩挂 4 本站作业车作业 到达解体列车中需在本站 枢纽 装卸的车辆以及本地区 货场及工 业企业线 已装 卸完毕需挂出的车辆称为本站作业车或地方作业车 本站作业车的取送 1 编开枢纽小运转列车 本站货运量很小 枢纽内货运站运量较大且装卸车 作业点多而分散时采取 2 调车取送 编组站设有货场并有工业企业线联接且货运量较大 时 固定配属专用调机 担当取送作业 5 机务作业 机车出段 入段 段内整备及检修作业 6 车辆检修作业 列车技术检查及不摘车的经常维修 轴箱及制动装置的经常保养 摘车的经常维修 站修 站修线 车辆段 货车的段修 大修 中修 年修 7 其它作业 客运作业 旅客乘降及换乘 货运作业 包括货物装卸 换装 保温车加冰加盐 牲畜车上水 除粪便 鱼苗车换水等 军运列车供应作业 4 4 编组站与区段站的区别编组站与区段站的区别 编组站和区段站在作业的数量和性质以及设备的种类和规模上均有明显区别 区段站除提供动力外 以处理无改编为主 而编组站以处理改编 中转货物列车为主 即仅对区段内零星车流起到组织作用 因此 车站设备布置以紧靠正线的无改编中转列车到发场为主体 而调 车设备则较为简易 编组站除提供动力外 主要办理改编车流 按照列车编组计划的 要求大解大编 在路网上起到车流组织作用 因而必须具备强大 而完善的调车设备 铁路站场和枢纽 重点内容之编组站 II II 5 5 编组站的设备编组站的设备 1 调车设备 调车驼峰 调车场 线 牵出线 调车机车 辅助调车场 2 行车设备 接发货物列车的到发线 3 机务设备 机务段 整备设备 4 车辆设备 列检所 站修所 车辆段 5 货运设备 1 整倒装设备 2 加冰设备 加冰所 一般设在调车场附近 3 牲畜 鱼苗车的上水换水设备 给水栓 4 货场 6 其它设备 1 客运设备 2 站内外连接线路设备 有进出站线路 站内联络线和机 车走行线 6 6 编组站的分类编组站的分类 1 根据编组站在路网中的位置 作用和作业量 2 在一个枢纽内有两个或以上编组站时 根据作业量和作业分工 主要编组站 辅助编组站 3 根据布置图型的不同 单向横列式 单向纵列式 单向混合式 双向横列式 双向纵列式 双向混合式 向 指调车系统 单向 上 下行改编车流共用一套调车设备 双向 两套调车设备分别承担上 下行改编车流解编作业 级 指在车站一个调车系统内纵向排列的车场数 场 指全站主要车场的总数 式 指车场相互排列的形式 横列式 纵列式 混合式 条件 路网性 编组站 区域性 编组站 地方性 编组站 编组直达 到站总数 不少于6个不少于3个少数编组2个 编组列车 到站总数 单方向作业为 主不少于2个 双方向作业为 主不少于25个 单方向作业为 主不少于1个 双方向作业为 主不少15个 单方向作业为 主不少于4个 双方向作业为 主不少于8个 有调 作业量 6000辆 解编 合计 以上 4000辆 解编 合计 以上 2500辆 解 编合计 以上 铁路站场和枢纽 重点内容之编组站 III III 横列式 7 7 调车场线路数目和有效长的确定调车场线路数目和有效长的确定 编组站调车场线路的数量和有效长度 应根据线路用途 列车编组计划的组号 每一组号每 昼夜的车流量和到发线有效长度等因素确定 8 8 编组站的布置图编组站的布置图 考试要求 掌握二级三 三级三 三级六的布置图 优缺点 作业流程 1 1 三级三三级三 布置图布置图 通过车场的位置通过车场的位置 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分析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分析 作业流程分析作业流程分析 方案 II 设在调车场的外侧 方案三 设在到达场的外侧 方案一 设在出发场的外侧 一般采用 混合采用的条件 三和一 当上下行列车对数接近 机车出入里程少 当采用双溜放作业时 宜采用三 这里的一二三都是图中的罗马数字 反接 反向到达解体列车从 到达场出口咽喉处接入 反发 反向列车由出发场入 口咽喉端直接发车 环接 反向到达解体列车从 到达场入口咽喉处接入 环发 反向列车由出发场出 口咽喉端绕环线迂回发车 环接环发条件 反向引入线路在两条以上 时 驼峰采用双溜放作业时 反接 反发 环发 铁路站场和枢纽 重点内容之编组站 IV IV 优缺点 编组站各车场配置编组站各车场配置 2 2 二级三二级三 布置图布置图 优缺点优缺点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到达场 调车场 优点 1 各方向顺向到达的改编列车 到达 解体 编组 集结 编组和出发都顺序流水作业 2 改编列车行程短 有效长1050m 三级三场3 75km 二级四场5 4km 一级三场7 45km 3 同类车场集中设置 可以灵活机动运用站内线路 线路数量 用地面积都比双向编组站节省 全站运营 列检等人员可以节省 4 站内进路交叉较横列式或混合式都少 通过能力大 5 驼峰解体能力与二级式基本一样 但尾部编组能力 则有提高 为驼峰 峰尾能力协调创造条件 缺点 1 反向改编列车走行公里增加 到达 出发场中 心距为3 75km 比二级式多2 0km 比一级式多 3 75km 2 反向改编列车接车进路与反向改编列车出发进 路交叉 3 反向改编列车反接 反发妨碍解体 编组作业 4 站坪较长 有效长1050m 站坪6 7km 选址 困难 优点 1 取消顺向出发兼通过场 全站车场相当集中 便于车站运营管理 到发线数量可相对减少 节约用 地和工程量 2 顺向设编发线 自编列车不必转线 节省转线时间 约15m 提高尾部变阻能力 解决头尾能力不协调问 题 3 保留二级四场编组站优点 站坪可缩短 1 3 缺点 1 顺向部分改编列车车组甩挂问题 顺 向通过车场设峰前到达场一侧 不便于甩挂作 业 2 调场尾部咽喉交叉问题 尾部办理编组作业 本务机连挂和自编列车出发 咽喉交叉严重 增加妨碍时间 解编能力下降 3 编发线作业安全 4 续溜车处理 铁路站场和枢纽 重点内容之编组站 V V 车流量大且组号简单 小运转车流大 改编作业量在3500辆 日以上的中小型 地方性 编组站 或者是双向编组站的一个系统 3 3 三级六三级六 布置图布置图 作业流程作业流程 优缺点优缺点 折角车流的处理折角车流的处理 折角车流的种类 直通折角车流 在车站不进行改编 不经过驼峰和调车场 从车站一端引入 仍从该 端出发 改编折角车流 在车站进行改编 经过驼峰和调车场 由一个系统转到另一系统 进行第二次改编 2 减少折角车流的方法 正确选择进站线路的引入方向 优点 1 反向改编车流无多余折返走形 可 节省运营费和车辆在站停留时间 2 能力大 有两套调车系统 使改编能力增 加近1倍 车场多线路多 且纵向排列 进路 交叉少 使到发线和咽喉通过能力大大提高 3 灵活机动性大 车场多 线路多 线路容 量大 在运量和运输不均衡状况下 对于调 整列车运行秩序 有较大的潜力和机动性 4 当编组站衔接方向较多时 有利于减少进 出站线路布置和疏解的复杂性 缺点 1 不利于改编折角 交换 车流作业 2 车场多 线路多 铺轨量和占地面积增 加 工程费用增大 3 用地太长 4 两系统间相互协作困难 忙闲不均 铁路站场和枢纽 重点内容之编组站 VI VI 合理选择编组站的位置 设置第二进站线路 举例 3 折角直通车流的处理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1 衔接方向较多 解编作业量较大 其它图型无法承担 2 上 下行改编车流量比较均衡 而折角改编车流量比重不大于15 3 地形条件允许 4 路网性编组站 一般情况下可担任14000 20000辆 d的解编作业量 包括折角车流重复作业 如果采 取增设辅助调车场等提高尾部能力的措施 可承担200000 22000辆 d的解编作业辆 8 8 编组站正线位置的选择编组站正线位置的选择 外包式正线 一侧式正线 中穿式正线 9 9 各车场相对位置的确定各车场相对位置的确定 驼峰前设有到达场时 应设绕过峰顶和车辆减速器的迂回线 并满足推峰作业需要 调车场与出发场纵列配置的编组站 可在调车场每侧约半数线路的线束尾部道岔至出发场进 场端最外道岔之间留出到发线有效长一半的长度 在困难条件下 可适当缩短 10 10 机务设备的配置机务设备的配置 横列式编组站的机务段应与车场纵列配置 当双方向的到发场分别并列在共用调车场两侧 时 宜设在驼峰端 单向混合式编组站的机务段 宜设在到达场旁反驼峰方向的一侧 单向纵列式编组站的机务段 宜设在到发较集中的出发场或到达场旁反驼峰方向一侧 当 采用环到环发时 宜设在调车场旁反驼峰方向一侧 双向编组站的机务段 宜设在两套系统之间并靠近车流强大的出发场和通过车场的一端 必要时可在另一端设置整备设备 11 11 单向和双向调车系统的选择单向和双向调车系统的选择 单向编组站双向编组站 3 折角直通车流的处理 在进站线路上增设渡线 通过车场的部分线路设为 双进路 到达场与出发场之间设置环线 R 4 折角改编车流的处理 两系统间设置联络线 两系统调车场中间设置共用的交 换车场 供两系统间折角改编车流 集结 铁路站场和枢纽 重点内容之编组站 VII VII 优点设备集中 便于管理 少占 用地和节约投资 双方向改编列车和车没有多余的走行 可节省列车公里运营支出和相应的机车 车辆购置费及货物滞留费 缺点反方向改编列车和车辆走行 距离长 当折角车流量较大时 重复作业影响车 站能力 维修管理费用高 占地面积大 最大解编辆数8000辆 14000辆 14000 20000辆 20000 22000辆 最大解编辆数 58 7 41 3 1212 单向和双向调车系统的选择 单向和双向调车系统的选择 当双方向改编车流量大 折角改编车流量占总改编车流量的比重小于15 且地形条件允许 时 或单向编组站能力满足不了需要时 可采用双向编组站 减少重复解编作业量 但在实 际设计时 经常遇到满足单双向设计要求的车流量 例如车流量在8000 10000辆左右时 就比较敏感 需要更加详细的进行比较分析 编组站在一个系统的作业能力可以负担的情况 下 采用单向图型还是双向图型有利 可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决定 如果双向图型多支出的费 用小于节省费用时 则采用双向有利 大题 铁路站场和枢纽 重点内容之编组站 VIII VIII 13 编组站调车方向的选择 编组站调车方向的选择 与改编车流方向一致 与地面高程相适应 与风向一致 14 14 车站中轴线的确定车站中轴线的确定 车场中轴线一般是指通过一个车场中心点并与该车场线路平行的一条假想线 车站中轴线一般是指主要调车方向主要车场中轴线的连线 车站中轴线折角理论换算上可以设在以下位置 到达场进 出口咽喉 调车场头 尾部 出发场进 出口咽喉 15 15 到发场的平纵断面设计到发场的平纵断面设计 编组站各车场和相关线路的纵断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峰前到达场宜设在面向驼峰的下坡道上 在困难条件下 可设在上坡道上 其坡度均不应大 于1 并应保证车列推峰和回牵的起动条件和解体时易于变速 到发场和出发场宜设在平 道上 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 的坡道上 到发场 出发场和通过车场当需利用正线甩 扣修车时 正线的纵断面应满足半个列车调车时的起动条件 改建车站 到达场 到发场 出发场和通过车场采用上述标准引起较大工程时 经主管部门批准 可保留原有坡度 但应 采取相应的防溜安全措施 编组站车场间联络线的坡度应满足整列转场的需要 16 16 编组站各场咽喉区的布置及设计编组站各场咽喉区的布置及设计 1 到达场咽喉区设计 入口咽喉区 到达解体列车接车 连挂调机 准备推峰解体 反驼峰方向到达列车本务机入段 出口咽喉区 车列上峰解体和调机返回 反驼峰方向列车到达 顺反向到达列车本务机入段 几个问题几个问题 1 引入接车方向数 一般情况下 直接引入编组站的线路 顺反两方向加起来不要超过四个 进口 1 3个 2顺向 1环接 出口 1个 合并引入 2 机走线 调机 1条时 顺向接车线之间 2条时 顺向间 顺反向接车线间 本务机 机务段与出发场并列 设在顺反向接车线间机务段与到达场并列 不设机走线 3 平行进路 进出口设置渡线 4 顺驼峰方向本务机入段进路疏解 闸式线路 图4 3 4a 峰下跨线桥 图4 3 4c d 5 入口处尽头线 图4 3 4a 铁路站场和枢纽 重点内容之编组站 IX IX 调机和本务机折返用 l效 l机 10 图示P127 128 可以看下图 2 出发场咽喉区设计 进口咽喉区 顺向无改编中转列车接车 出发场牵出转线 反向自编列车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