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0”工程设计及运行总结_第1页
“40.60”工程设计及运行总结_第2页
“40.60”工程设计及运行总结_第3页
“40.60”工程设计及运行总结_第4页
“40.60”工程设计及运行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0 60 工程工程设计设计及运行及运行总结总结8 Y9 n s P9 孟广银 黄修峰 张成胜 山东瑞星化工有限公司 东平 271509 2007 06 29 0 前言7 Z z Z q 1 1 炉型的选择 本次工程建设是我公司第一次大炉群建设 一次性建设 15 台造气炉 加上原有的 20 台 造气炉共有 35 台造气炉 原有的造气炉中有 5 台 2400mm 造气炉 4 台 2610mm 造气炉 11 台 2650mm 造气炉 全部为直筒型水夹套 单锅单塔侧出工艺 新建的 15 台造气炉全部选用 2610mm 2800mm 锥形夹套造气炉 夹套高度 2645mm 炉体总高度选取 6000mm 该炉型的选择 主要注重锥形炉的操作弹性大 不易 挂壁 半水煤气中氧含量低 便于提高碳层提高制气负荷 单炉产气量高等特点 能够满 足新扩产能的需要 1 2 系统配置及新技术应用 新增的 15 台 2610mm 2800mm 锥形炉借鉴和采用了兄弟厂家的多项先进经验和技术 1 应用了湖南仪峰优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优化控制 DCS 系统 系统在原有应用的基 础上更加成熟 同时配合全自动加焦改进了正常生产及制惰控制程序 造气生产的自动化 程度进一步提高 操作更加稳定 优化控制得以实现 c 2 采用了三炉一锅一塔的流程配置 即 3 台炉 1 台风机一个风系统 1 台废热锅炉 1 台集中洗气塔 提高了风机及废热锅炉等 wiki 设备 wiki 和冷却水的利用率 废锅的温度 变化减少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其中风机选用 D500 风机 风压 2800mmH2O 废热锅炉采用 热管式废热锅炉 不易挂灰积灰 洗气塔直径为 2800mm 选用 wiki 填料 wiki 塔 采用 不锈钢格栅填料 提高传热传质效率的同时 阻力较低且不易堵塞 为生产争取了主动 8 k4 s h7 K A7 X0 N 3 选用了全自动加焦工艺 消除了原有半自动加焦时的中心区的阻力 加煤均匀 炉面 能够实现稳定 碳层高度能够调节自如 能够大大提高制气负荷 F4 q2 a n D M O 4 采用了顶出工艺 将上行阀移至炉体正上 大大减少了上吹的带出物 节约了蒸汽用 量 结合三炉一锅一塔的配置 设置了煤总阀 两道 wiki 阀门 wiki 正常生产中动作一个 上行煤气和吹风气全部经过上行旋风除尘器 上下行煤气全部经过废热锅炉废热回收 该 流程及设备的配置 实现了投资少 除尘效果提高 热回收彻底 系统阻力小等目标 有 利于提高单炉发气量 5 设置了上下吹小加氮阀 加上原有程序中的大加氮方式 加氮的方式更加灵活 通过 小加氮操作方式的应用 炉况趋于稳定 为提高制气负荷创造了条件 5 q v1 d D y1 P 6 15 台炉全部采用皮带上煤 采用两级弹性振杆筛处理煤末 即减轻了劳动强度 又保 证了入炉煤的质量 为防止 wiki 机械 wiki 故障影响生产 预留了吊孔配置了电动葫芦及 吊斗 7 合理选择管径及阀门 降低系统阻力 提高生产负荷 上行煤气 吹风气及煤总阀选 用 800mm 阀 下行煤气和风阀选用 700mm 阀 烟囱阀因距炉体较近选用 600mm 阀 其它加氮阀及蒸汽阀全部选用 300mm 阀 8 蒸汽采用背压发电后的过热蒸汽 三炉一个蒸汽缓冲罐 六炉或九炉一个蒸汽大系统 有利于蒸汽系统的稳定 15 台炉原则上配 1 台 10000 Nm3 的气柜 气柜设置了 3 个进口和 3 个出口 为以后扩产留有余地 缓冲时间较为富余 为生产波动的处理争取时间 7 w6 K q2 I P W6 9 吹风气回收系统为 1 套 50 t h 的装置 生产中温中压蒸汽并入中压蒸汽管网后入背压 发电机组 发电后的 0 45 MPa 280 过热蒸汽直接补入造气系统 锅炉为单锅筒隧道 式设计 燃烧炉为 08400mm 的中燃式燃烧炉 该装置设计配套 20 台炉 产汽 45 50t h 10 油路系统设计为三炉一个泵站 DN600 以上工艺阀门全部采用电液阀驱动 确保动 作速度 三炉配置 4 台储能器 确保安全应急处理 w R P1 X l S s 11 循环水系统采用了徐州水处理研究所的微涡流闭路循环水处理系统 循环水悬浮物 降至 30mg L 以下 凉水塔的降温效果明显提高 为洗气塔使用填料降温和污水零排放创 造了条件 12 注意了造气炉本体的细节问题 如炉栅选用了七层六边和八层六边两种进行优化摸 索 破渣条的设置 防流板的安装 夹套出汽口的调整 下吹蒸汽的分布 下行煤气的除 尘等等小问题都进行了优化设计 T S7 E r F s X N 1 3 造气系统的运行情况 半水煤气成分 CO2 8 O2 0 25 CO 32 H2 37 2 N2 21 5 单炉产氨 总氨 45 50t d 其中 4 台 2400mm 炉烧煤球 X e p7 4 P4 m7 n D 1 s K 吨氨耗煤 1325 1350kg t 含煤球 煤种较杂 o U s p N Z9 x 吹风气产汽量 80t h 1 M5 c7 s O U r o 2 半水煤气脱硫系统 6 K6 K E q8 O e8 A9 V 半脱原有两套装置 1 套 3500mm 系统 1 套 5000mm 系统 由于系统配置较差 降 温效果不好 生产负荷加不上去 最多通过 44 机约 110000Nm3 h 的气量 为确保 400kt 氨醇能力的实现并留出一定余量 争取淘汰小装置 新设计了 1 套 6600mm 脱硫系统 6600mm 脱硫系统设计规模为 220kt a 合成氨 进工段煤气中硫化氢含量为 3g Nm3 脱硫后硫化氢达到 50mg Nm3 最大处理气量为 105000Nm3 h 最大满足脱硫液 量 3000m3 h 脱硫装置除了脱硫的任务外 还是系统净化的第一关 同时净化降温又是脱硫 再生控 制的重要一环 为了搞好气体的净化 本系统中设置了气柜出口除尘塔 6000 mm 脱硫 前静电除焦器 脱硫前冷塔 6000mm 脱硫后清洗塔 6000mm 脱硫后静电除焦器等 五级净化装置 其中气柜后除尘塔循环水与脱硫循环水是分开的 确保煤尘及焦油不进入 脱硫系统 系统的流程为 J0 t6 L n s n j d8 Y j 硫化氢 脱硫前 1 0 1 5g Nm3 脱硫后 34mg Nm3 k2 T1 P L3 o5 Y 脱硫塔压差 2kPa 0 P8 b O9 F e2 b 中变上段温度 309 448 中变下段温度 400 436 2 5 I W k7 b 低变上段温度 210 239 低变下段温度 188 198 4 B r4 b3 W1 T6 x 脱碳 正序原有两套 1 70MPa 碳丙脱碳 1 套 2800mm 系统 1 套 3600mm 系统 各 自的生产能力为 60kt a 和 100kt a 为扩大脱碳工序的生产能力 于 2004 年建成投产了 1 套变压吸附脱碳装置 该装置原设计为抽真空工艺 设计气量为 146000Nm3 h 250kt a 在施工设计过程中改为全吹扫工艺 生产能力打了折扣 实际 运行最大处理气量为 113000Nm3 h 年产合成氨能力 200kt 3 套装置能力距 400h 的能力 仍有差距 故决定进一步改造碳丙脱碳装置 2 D9 t O3 W F8 E 4 常解段淋降板段更换为填料段 消除腐蚀问题 确保长周期高效率运行 5 增加 1 台 280m3 h 脱碳泵 高负荷生产时循环量加至 1200m3 h 增加液气比 Q L4 p k M0 4 e G A 6 引入低温水冷却碳丙液 控制碳丙液温度在 30 以下运行 6 h4 O G x U c E 经过上述改造 生产能力增加了 30 净化气 CO2 含量在 0 8 以下 系统阻力不到 0 10MPa 达到了预期目标 4 1 2 3600mm 系统5 a9 t g2 G4 9 B J 3600 mm 吸收塔原设计为四段 6 m 填料 塔直径相对较大 改造的余地大 改造的内 容及项目同 2800mm 系统 系统增加 1 台 720m3 h 脱碳泵 高负荷生产时循环量加至 2100m3 h 增加液气比 经过改造 生产能力达到了 150kt 增加了近 50 净化气 CO2 含量在 0 8 以下 系统阻力不到 0 10MPa 两套碳丙脱碳的成功改造 使脱碳工序有了生产余量 各装置间可以相互倒气便于检修 v y1 S D 4 1 3 变压吸附脱碳 v k H F s5 U 变压吸附脱碳共有 33 台吸附塔 提纯段 20 台 总容积为 57 5m3 净化段 13 台 总容 积为 48 63m 由于变压吸附脱碳是由抽真空工艺改成全吹扫工艺的 吸附剂量明显偏小 管道口径及使用杂乱不匹配 且当时大型装置的吹扫工艺工程数据和经验还没有 故技术 和工艺程序不够成熟 自一开车就开始进行摸索调整 最后经过三次改造和程序调整 最 终确定为目前的全吹扫工艺 提纯段为五塔吸附十三次均压一次顺放和逆放一次二段升吹 扫再生 净化段为五塔吸附四次均压四次顺放一次逆放四次吹扫 在该程序运行下 基本 实现了气体的最大回收 系统电耗较低 装置的动力消耗主要有油泵 二氧化碳风机 吹 扫气回收风机 总功率 250kW h 0 k X Q c V i8 G 中间气 CO2 含量 4 65 净化气 CO2 含量 0 61 二氧化碳纯度 98 1 油泵运行 6 台 功率 18kW 台 p0 W u K D v 电单耗 9kWh tNH3 9 K3 i2 D B Y7 1 j t 装置投用后 分析甲醇系统进口气体的 H2S COS CS2 的总含量 40 06 10 6 满足 了联醇生产的需要 其中 1400mm 甲醇系统使用近 2 年半了 热点温度仍在 240 左右 使用寿命将大大延长 F7 a m9 S M d6 6 h 5 醇烃化精制 精炼工 序原为铜洗工艺 共有两套铜洗装置 1 套为 1000 mm 铜洗 配有 600 mm 联醇 1 套为 1200 mm 铜洗 由于铜洗工艺物料及动力消耗高 污染多现场差 难于管 理 易发事故 且自用氨的回收利用既浪费脱盐水 蒸汽 还浪费动力 占用人员多 自 动化程度低 诸多因素迫使寻找一种节能 洁净的精制工艺 在 40 60 工程建设中 新增 能力部分选用了醇烃化精制工艺 生产能力为 200kt a 在保留原有铜洗及 600mm 甲醇装 置的基础上 新上 1800mm 1400mm 甲醇各 1 套 新上 1 套烃化装置 基本形成三套 装置 600mm 甲醇与 1000mm 铜洗串联 1800mm 甲醇与 1200mm 铜洗系统串联 1800 mm 甲醇串 1400 mm 甲醇后再回压缩机然后配高压烃化工艺 压缩机五六段的具体 的流程见图 2 Q h U x 6 Y8 f a O c 醇烃化工艺投产后 显示出了突出的优势 1 醇烃化精制工艺运行成本较低 每吨氨的成本相对铜洗要低 30 50 元 2 生产操作和控制稳定 CO CO2 微量较低且稳定 有利于合成氨生产及催化剂的保 护 3 生产 wiki 环境 wiki 较好 减轻了因铜洗用氨产生的氨水等一系列环保压力 I6 M e9 j8 d2 9 t Z7 t3 C 4 甲醇的产量大幅度增加 单机出力上升 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4 V N n p 1200mm 烃化后 CO CO2 12 10 6 q5 K6 Z M V g3 o l 醇化塔热点温度 1800mm 240 5 1400mm 235 5 烃化塔热点温度 235 5 中间槽粗醇醇含量 85 0 R b S4 R q0 k l T3 h3 粗醇产量 150 180t d 6 氨合成 氨合成工序有 4 套装置 两套 800mm 合成 1 套 1200mm 合成 1 套 1800mm 合成 由于全部并在一起运行 气体成分存在差别 尤其醇烃化工艺与铜洗工艺并用 精炼氢存在 较大差别 装置的运行效率偏低 故此考虑在现有的装置上进行改造 增加生产能力 以 确保实现 380 400 kt a 的合成氨产量 满足 600kt 尿素的需要 h5 D e S 0 N U O 1 1200mm 合成装置更换合成塔为 1400mm 合成塔 原 1200mm 合成塔作为烃化塔 更换两台原 4m3 min 循环机为 9m3 min 循环机 确保更换合成塔后的循环量 换下的 循环机扩缸改造为 8m3 min 循环机作为甲醇循环机 更换热交和冷交内件 加大换热面 积 这样使生产能力扩大至 140kt a 4 m H0 s2 u7 k7 A8 a3 m 2 对 1800mm 合成装置实施串塔改造 一方面增加生产能力 同时实现节能降耗的目 的 串塔改造就是在原系统废锅和热交之间串入 1 台合成塔和 1 台废锅 使出一塔的合成 气经废锅降温后再进一步反应 提高氨净值 反应热再经第二废锅用来产蒸汽 然后去热 交进一步降温 由于该项改造在没有增加循环量 动力消耗 的情况下 提高了氨净值 吨 氨循环机功耗及冷冻功耗自然会得到降低 故该项改造既增加产量又节省动力消耗 V Q 3 U i2 v9 s6 j1 c 0 G I i4 g x4 n2 改造后操作控制基本较为方便 只有在系统压力降至 18 0MPa 以下或氢氮比严重失调时 二塔才有可能送电保炉温 在生产不正常时 仅串塔 1 套装置补气量可达 96000Nm3 h 生产强度增加较多 从产量增加上看 达到了改造的预期目标 保证了合成氨系统顺利达 产达标 7 氮氢气压缩 40 60 工程 新增生产能力的压缩机选用了上海大隆机器厂生产的 6M50A 306 314 型的 压缩机 共 4 台 六级压缩 设计一入吸入压力弹性较大 0 121 0 140MPa 绝 可调 该 压缩机电机功率 5200kW 转速 333r min 全部为单缸设计 该压缩机投产 1 年以来 主 要受力部件和大件运行较好 尽管也出现过一些小的问题 如串缸 十字头销断 缸套断 裂 活塞环寿命短等 但经过改进已经消除缺陷 另外 由于做好了一段进口气体的净化 和降温 压缩机活门使用周期较长 为生产高负荷运行创造了条件 p d3 k8 W X7 j 8 尿素 原有尿素生产装置两套 其中一期为年产 60kt 装置已改造到 180kt a 的能力 二期为 130kt a 的设计 实际生产已达 200kt a 的能力 尽管这样 为保证尿素生产能够应对自 如争取主动 新建尿素装置仍设计有 300kt a 以上的能力 t2 v 新建三期尿素装置仍采用水溶液全循环工艺 装置除了选用设备都比较大之外 也大量 采用了新的技术和工艺 以实现高产低耗的目标 主要设备见表 5 8 R1 E B H8 j r S0 u D y2 P6 g 1 合成塔采用 GC 型塔盘 使合成转化率明显提高 1 k6 B 7 b 2 一分 二分 一吸塔等设备内全部应用了 GC 型塔盘 提高了传质传热效率 7 X8 j S 9 l 3 一分 二分 闪蒸等加热部分全部采用了降膜式加热器 4 采用了具有专利技术的惰洗器 精洗器 5 采用了新的热回收工艺 对二甲液进行了提温 6 采用了水力喷射器 减少了蒸汽消耗 Q f J4 C 7 所有加热设备全部采用液位罐 可以减少蒸汽跑漏现象 8 R s 由于选择设备余量较大 又有新的技术和工艺作支撑 本套尿素以尿塔和机泵能力为准 已经达到了 900t d 的生产能力 各项消耗基本受控 但还有改进的余地和空间 B4 i g1 x U h 具体运行参数如下 O6 m x7 f n s U g i 5 一段蒸发压力 280mmHg 绝压 6 二段蒸发压力 35mmHg 绝压 7 尿素合成塔底部温度 174 顶部温度 188 0 X n M9 S B w9 V9 h3 X v 8 一段分解温度 156 e1 E U n K 9 一吸塔顶部温度 45 z3 I b3 H1 N v Z 10 二氧化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