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范文_1_第1页
读书报告范文_1_第2页
读书报告范文_1_第3页
读书报告范文_1_第4页
读书报告范文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3读书报告范文1 读书报告模式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三、不要只读一本书2 / 43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它有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2、作者其它作品;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四、赞扬与批评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五、点与面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3 / 43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六、不要引用太多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七、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2、本书在表达、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3、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7、读后感: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本书令你引发的期望8、从本书有何收获;4 / 439、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八、读书报告的撰写步骤:写版本阅读:为了比较准确理解原著精髓,推荐阅读“全本” ;确立论题:每人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收集资料:1、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2、查书籍杂志到校图书馆,区图书馆或市图书馆,依据目录检索相关书籍。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3、上网搜索:如选用专业搜索网站: 或报告的内容:选题理由、确立观点、论述观点注意点:语言的流畅、观点与论述的一致。2 读书报告范文1老人与海读书报告老人与海是一本让你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与执着的书。老人桑蒂亚戈在与一条大鱼的斗争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与毅力,他是一位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 84 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鱼5 / 43非常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在海上老人与前来抢食的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但他还是没能保住鱼。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但他却受到了人们的赞赏。他最后被打败了,却没有失败,因为他在抗争时的坚韧已经让他得到了胜利,他在与自己的极限的抗争中已经得到了胜利。生活也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不放弃。海明威告诉我们一个人遇到挫折时要永远的抗争,永远的去拼搏,在不屈的抗争中得到永远的、无形的胜利。老人的身上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让他与大海和命运发出了挑战。他的船是旧的,船帆是破烂的,一切都昭示着他以前打鱼时并不顺利。但他顽强的精神支撑着他向所有的挫折发出不屈的音符,为他的人生谱写一曲优美壮阔的乐章。他依然坚持着依然坚持着。他不懈地与大海抗争,与命运抗争,与所有的挫折与不如意抗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不懈的抗争,跨越时间与生命的抗争!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而你能不能成功就在于你能否把它发挥出来,在与磨难的抗争中发泄出来。文章中好几次都提到了狮子。那不是狮子,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昭示着老人无冕之王的光辉!有人说老人哪里胜利了?他明明没有带回那条6 / 43大鱼。但是胜利并不在于是否带回了鱼,而是在于他有没有挑战自己的极限。老人成功了,他打到了那条让所有人惊讶的大鱼,至于到底有没有带回来已经不重要了,能打到这条鱼本身已经是个奇迹我在面对着困难时,我会想着成功就在眼前,于是就对克服困难产生了希望,会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走下去,直到成功。生活就是一个一个的困难组成的。老人那永不言败的精神,将引领着我走向成功,走向希望。海明威写这个小说的本来用意就是要我们能鼓起勇气,与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去抗争,与所有的磨难和“不可能”去抗争。困难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我们心中的畏惧,而老人战胜了心中的畏惧,于是他被万人所瞩目,他被赞美,被人们所推崇。海明威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因为生活中的种种打击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要像那举起鱼叉的勇敢的老人一样面对生活中的所有的阻碍,与风暴抗击。而你也在不断挣扎中成长,变得越来越成熟。我们所受的种种不如意,难道比老人所受的苦难要多吗?老人抗击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抗击?为什么我们不能跨越心中的那道障碍,勇敢的面对那些阻碍?请勇敢的直视前方,远处的风暴固然恐怖,但你终究要面对。人生的路上逃避不是办法,只有抗击才能得到成功与欢乐!7 / 432老人与海读书报告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899 年 7 月 21 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 6 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他的一生非常的坎坷,经历过两次世界战争。战争让他得到荣誉,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 237 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因为这些不寻常的经历,他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 太阳照样升起 、 永别了,武器 、非洲的青山 、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等。其中老人与海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 小时售出 500 万册,50 小时售出 530 万册!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1961 年 7 月 2 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8 / 43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内容简介: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 84 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 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 85 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让其他的渔夫佩服不已。老人回到家,倒在床上,沉沉的睡去。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读后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报道,说某某人因为感情不顺利就闹自杀,某某人因为工作不顺心而做一些危害他人的事。 。 。难道那些问题真的那么的难解决?难道生命9 / 43对于他们而言真的这么随意?难道他们不在意那些关心爱护他们的人?我觉得如果真的你的生活中有什么你觉得过不去的坎,可以来看看老人与海!真的,读完这本书你才知道什么事真正的人生,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他与大海,与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对抗,而我们现在只是面临一些学习上、生活上的挫折,与老渔夫相比,真的只是小巫见大巫。他的双手已经长满老茧,皮肤也已经被刺眼的阳光晒出斑点,那艘破烂的渔船也不能抵御什么风暴,自己那破旧的小屋也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那种。但是,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和那个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馆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无论有没有收获,他都会坚持出海捕鱼,这不只是因为他要依靠捕鱼谋生,而是捕鱼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种记忆。最后一次捕鱼,他抓到了一条大鱼。虽然,最后那条大鱼被鲨鱼吃光了,只剩下白色的骨架。但是,老渔夫那种不言败的精神,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勇敢去付出的那种行为,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特别是我们大学生,我们还很年轻,还有很多的机会;我们暂时还没有要为生活而奔劳,也就不知道生活的艰难。我们所说的挫折、烦恼,只能说是小小的不如意。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像那个老渔夫一样,艰难的活着。那些农民工、小贩、修补匠。 。 。 。 。 。都是现实生10 / 43活中的那个“老人” 。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我们城市的建设,是依靠他们那坚实的臂膀挑着一担担的砖石垒。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尊敬他们、也学习他们,他们就是老人与海的一种现实演义,他们也是那么坚强,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刚读完时我觉得很好奇,为什么作者没让老人最终获得胜利呢?后来想想,老人有句话正好解答了这个疑问。老人说过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这也正是这本书所揭示的意义。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永不言败,这就是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的。3 老人与海读书报告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 ,当你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了那个书中所构想的世界。因为书所有的“灵魂”不同,自然那个所构想的世界也不一样。而我所指的“灵魂” ,就是每本书,其自身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愿望。我们会因为那些感人的书,而潸然泪下,或因为那些记录屈辱历史的书,而热血沸腾,甚至因为那些武11 / 43侠、玄幻的书,而将自己想象成天下第一的人。老人与海却是一本能让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什么才是坚强的书,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地受到挫折、失败还有许多负面的情绪,许多人因此而消极、失去对生活的热爱。而老人与海却刻画出一个与大海搏斗,在艰难的环境下,奋力生活的老渔夫。大家应该记得,在书中提到过,老人的渔船上那破旧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败的旗帜,仿佛在宣告着老人永远都捕不到鱼的倒霉运气。但是,他没有放弃,仍然出海捕鱼。而在现实中,某些人却不能坚持,面对挫折就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逃避。和那已经生活窘迫的老渔夫相比,那些逃避的人真的是不知道什么才是挫折。我们可能会因为考试的失利,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因为别人的批评,而自暴自弃。在那时候,想想这个坚强的老渔夫,他是如何面对生活的。自己的心,自然就会释然许多。别人与大海,与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对抗,而我们现在只是面临一些学习上、生活上的挫折,与老渔夫相比,真的只是小巫见大巫。他的手已经沾满老茧,皮肤也已经被刺眼的阳光晒出斑点,那艘破烂的渔船也不能抵御什么风暴,自己那破旧的小屋也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那种。但是,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和那个小男12 / 43孩聊棒球,去酒馆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无论有没有收获,他都会坚持出海捕鱼,这不只是因为他要依靠捕鱼谋生,而是捕鱼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种记忆。最后一次捕鱼,他抓到了一条大鱼,可是,在回港的路上,他碰到了鲨鱼攻击,他毅然拿起鱼叉捍卫自己辛苦得来的劳动果实。虽然,最后那条大鱼被鲨鱼吃光了,只剩下白色的骨架。但是,老渔夫那种不言败的精神,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勇敢去付出的那种行为,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而且我们的手没有老茧,皮肤没有晒出斑点,夏天在家里吹冷气,衣服是父母帮忙洗,每天放学回家就有热腾腾的饭菜摆在桌上。我们实在是没有生活的压力,我们也真的没有受到过那些可以成为挫折的东西。我们的烦恼、挫折,只能说是少年时代的那小小的不满意而已。我们暂时还没有要为生活而奔劳,也就不知道生活的艰难,也就将自己那点小小的不满意当作挫折,而且好像还不得了了一样。我们不了解,在社会中,有许多人像那个老渔夫一样,艰难的活着,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那些农民工、小贩、修补匠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活着。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我们城市的建设,是依靠他们那坚实的臂膀挑着一担担的砖石垒。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尊敬他们、也学习他们,他们就是老人与13 / 43海的一种现实演义,他们也是那么坚强,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无论是与书中那个老渔夫相比,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与那些艰难生活的人相比,我们的生活已经是很好的了,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活,并且学会坚强的面对一切的挫折。我们的路还有很长,在今后我们会遇到比曾经更加多的,更加严重的挫折与失败,但我相信,只要想到那个老渔夫,他的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也会学着坚强,自己面对困难!3 相关内容一:本书特色:“每一种文体都有超乎平常的语言特点;每一个作家都在创作过程中使自己的语言显示出超乎平常的风格。超乎平常才能引人注目,超乎平常才能体现风格” 。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是他赖以获得 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代表作。他运用象征手法、巧妙的细节描写、简练含蓄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编织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新奇独特的具有双重审美层面的审美体,小说的“冰山顶部”峻拔易透,而“水面以下”的大千世界则深藏若虚,让读者去揣摩、联想、体会。一、象征意义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14 / 43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它可以通过意象来诱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的表现,使文学作品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深知此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象征手法来赋予这部小说的象征性。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以生命换荣誉、换尊严,从前所未有的角度震撼人心地展示了人的生命价值。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渔民以捕鱼为生,在茫茫大海上,孤独的老人划着小船连续八十四天没有钓到一条鱼,这真是“倒了血霉” ,然而,老人并没有失去信心:三)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 作者通过多处象征性描写,有意识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在故事的全过程中,老人经历了两次被钉十字架的过程。如,当老人圣地亚哥看到星鲨时,不禁“Ay”2 了一声。作者描述道:“这个词儿是没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声叫喊,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15 / 43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那种喊叫声” 。作者在这里暗示的“这一个人”就是“被钉十字架的耶稣” 。最生动的一点是老人拖着那巨大的鱼骨架回来后, “肩扛着桅杆开始往堤岸上爬去”时,曾回头望那绑在船边的马林鱼的残骸。这一静止的镜头显示出老人作为一个基督正在开始另一次苦难的历程,而鱼作为另一个基督正被绑在十字架上。这些象征性的描写是在暗示在美国耶稣重又被钉上了十字架,基督精神死亡了。通过这种隐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国现实的极度悲观。小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物,是圣地亚哥魂系梦萦的“那群狮子” ,它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每次梦见“那群狮子”后都给老人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群狮象征着同情弱者,仇视邪恶,既能创造人问奇迹,又能战胜各种邪恶势力的团结友爱的群体。群狮的个体模式表现在老人圣地亚哥同鲨鱼搏斗到手无寸铁的风度,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标志着后期海明威在思想上的发展与进步,寄托着他的理想及对人类的希望。小说的结尾“Theold man was dreaming about the lions”,2 这是一个富有寓意的回声,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与道德理想,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16 / 43乐观人生态度。虽然他拖回的只是一副鱼骨架,但他在精神上却始终是个胜利者。二、海明威作品的价值取向分析1、伦理观念在海明威的文本世界里, “海明威本人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反思硬汉价值取向的现实性失败、外在于硬汉的他者生命(包括自然、女人)的存在价值与硬汉的主体价值的关系等问题” 。从海明威本人和海明威创造的文本世界中,可以断定海明威既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个体、富有主体英雄情结的男子汉,又是一位富有自然生命伦理的作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个体、富有主体英雄情结,使他在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中不断迷惘、困惑。一方面夸耀自己在战场上的辉煌,一方面用整夜开灯的方式来驱逐对死亡的恐俱;一方面老人八十多天未捕到鱼仍坚持出海,一方面老人把未获得胜利果实的原因归究于出海太远。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主体优先意识、热爱生命的伦理价值理念,促使他文本中的硬汉在守护自己主体优先意识的同时,又超越并升华了这种意识,加入到一个广博的生命伦理价值的探寻之中。海明威通过硬汉子的生命价值所探求的生命伦理范畴已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主体优先伦理的单一性和狭隘17 / 43性,而正是这种狭隘、狂妄的主体优先伦理,使得个人价值要么迷失于欲望之中,要么沦陷于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一致性丧失而导致的尔虞我诈、相互隔阂之中。 老人与海中,在老人与孩子、大海、大马林鱼、大鳌鱼的相处中,读者看到了一种更加开放、拓展的多元生命伦理存在。可以说从老人钓到大马林鱼为起点,到老人失去大鱼,实际上是海明威与桑提亚哥一起进行了一次关于生命伦理的质问、反思和探寻的过程。起初,老人把船划到很远的地方,并在天亮前投出所有诱饵。不言而喻,老人的行为充满自信,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带有主体价值优先的自信。当带着这份自信同鱼搏斗时,一边惊叹大鱼之美,一边又不断反思他和大鱼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现实性关系,为自己杀死大鱼寻找借口。一方面,他认为鱼是他的兄弟、他的朋友,生命如此美丽的鱼谁都不配吃它;一方面,他又意识到打鱼是他的责任,他必须弄死它。既然老人和那条美丽的大鱼是朋友、兄弟关系,那么,生命伦理价值到底指向鱼还是指向人?老人反思的结果是:“我不在乎谁害死谁” 。 从老人的答案中,我们体会到一种突破人的主体伦理狭隘性的生命伦理,那就是大鱼与人有完全平等的生存权力。然而,生存权力的平等并不等于现实性伦理价值的平等。老人最终杀死了大鱼,但是老人并没有因为主体优先意识得以张扬而骄傲自豪,反而为杀死大鱼而痛苦难过,老人用一句18 / 43话来概括出自己最终失去胜利果实的原因就在:“只怪我出海太远了” , 毁掉了大鱼和自己的好运。此后,老人就从主体价值优先的狭隘伦理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与狮子同在的甜蜜梦乡。托梦去超越现实性伦理的困惑,去实现与大自然中所有生命共生共存的理想 2、硬汉形象海明威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冷漠无情的、荒诞的,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无从解释的,同时也是无法预料的。面对这样的世界,人仿佛被整个世界和社会异化、抛弃,变成一种孤独、痛苦和无目的、被动的生存物。可见,作为一般意义上人的海明威是极度的悲观、痛苦和失望,而作为人性保卫者的作家海明威只是观望,把笔端投向愤怒和死亡的再现上,去揭示“人的本质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性” 。 意识到世界的荒诞和人生悲观,那么人怎样才能面对现实,应该怎样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下去呢?海明威及其海明威式的硬汉们不断思考和求索这些问题的答案。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追索,最终他们自以为找到了结果,那便是选择和准则。选择对于海明威而言就是一种相对的自由。因为身处危险四伏的世界,如果人依据自己的意志进行了选择,那么就意味着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意味着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了自由。这种选择在海明威作品中表现为面向大自然,选择去过相对独立的生活。如海明威小说中的主人公,有的选择渔猎,有的选择19 / 43赌博,有的选择斗牛,有的选择暴力、凶杀等等。在海明威的眼里,准则就是选择之后的行动和行动原则,是包含勇气、尊严、忍耐在内的精神,这些精神使一个处在痛苦、焦虑、绝望中的人成为真正的人,勇敢地面对死亡,在注定要失败的斗争中英勇顽强、无所畏惧,最大限度地展现“重压下的风度” 。至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海明威的选择和准则赋予了生活和生存在海明威的世界里,当人面对来自他人的对抗和竞争时,表现出主体自由、孤独和相互间的破坏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意识把个体从一切类的本质禁锢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生命个体以自由。当然,如果把自我意识放在首位,人的感受理应是自由的。然而,人在感受这种缺乏任何本质界定的自由的同时,又会感受到一种空前绝后的孤独。这种以自我快乐为标准的自由,就不可避免地把别人生命当作手段和工具,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别人的手段和工具,也就是说,人既是破坏行为的施动者(在狩猎、战争、斗牛、拳击中杀害动物或人类),也是破坏结果的承受者(在战场上被人打死打伤,斗牛场上被公牛抵伤抵死)。由此来看,在主体优先的伦理价值驱使下,任何外在于自我的伦理秩序都失去了约束力,人与人之间必然会陷入互相倾轧、摧残的泥潭之中, “正是这种源自个体生命欲求的相残意识,使近现代西方文明史上人们孜孜以求的20 / 43理想化伦理道德秩序只能在乌托邦世界里发散其眩目的瑰丽色彩。呈现在现实层面上的却是:将博爱的旗帜撕成碎片的伦理灾难。 ” 海明威注意到了个体欲望的野蛮与残忍,因此,他将文本中的硬汉子的生命价值,规定在对现实性个体角色责任的理性承诺的范围中。这样处理的结果,使海明威避免了走向要么一味地构筑抽象伦理道德的蓝图,要么不停地诉说残酷无情的个体私欲的极端。军人、斗牛士、猎人等坚守着自己的现实性角色承诺,同外在力量抗争。在为理性承诺的斗争中,体验出了硬汉子的人格尊严。如果再做进一步地剖析,就会发现,硬汉子的生命价值取向虽然超越了个人私欲与某一确定的理性责任,但事实上还是一种追求个人主体价值和尊严在现实层面上一无所获的个人奋斗。以本质和本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很多,其中较好的是漓江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的译本,译者董衡巽,译者还编选有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 可供参考。古巴老渔民桑地阿哥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这一天碰上了好运气,他捕到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他把六盘绳子拧在一起拖鱼都险些把绳子绷断。正当老人高兴地返航时却遇到鲨鱼。鲨鱼不断地袭击那条大鱼,老人一个人在小船上同鲨鱼战斗,用浆打、戳、刺,累得筋疲力尽,鲨鱼还是把这条大鱼能吃的地方都吃掉了。老人21 / 43拖着硕大的鱼骨架爬回岸边。但老人说:“人可不是造出来要给打垮的。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 ”老人的话成了美国文学界“硬汉子”形象的精神的标志。由于老人与海这部中篇小说以及其他作品,海明威获得了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论及他的艺术风格时说:“他能把一篇短小的故事反复推敲,悉心剪裁,以极简洁的语言,铸入一个较小的模式,使其既凝练,又精当。这样,人们就能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牢牢地把握它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艺术风格达到极致。 老人与海1952 正是体现他这种叙事技巧的典范。”转摘自老人与海第 358、359 页,漓江出版社 1987年版这本书的故事非常的简单,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过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篇文章是根据真人真事来写的。老人与海是一本让你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与执着的书。老人桑蒂亚戈在与一条大鱼的斗争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与毅力,他是一位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八十四天之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22 / 43林鱼。鱼非常的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在海上老人与前来抢食的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但他还是没能保住鱼。老人最好拖回家的只剩一副光秃秃的鱼骨和一身的伤,但他却受到了人们的赞赏。他最后被打败了,却没有失败,因为他在抗争时的坚韧已经得到了胜利,他与自己的极限抗争中已经得到了胜利。生活也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放弃。海明威告诉我们一个人遇到挫折时要永远的抗争,永远的拼搏,在不屈的抗争中得到永远的、无形的胜利。老人的身上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让他与大海和命运发出了挑战。他的船是旧的,船帆是破烂的,一切都昭示着他以前打鱼并不顺利。但他顽强的精神支撑着他向所有的挫折发出不屈的音符,为他的人生谱写一曲优美壮阔的乐章。他依然坚持着,他不懈地与大海抗争,与命运抗争,与所有的挫折与不如意抗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不懈的抗争,跨越时间与生命的抗争!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而你能不能成功就在于你能否把它发挥出来,在与磨难 此资料转贴于学习网 ww.zu21.om 的抗争中发泄出来。文章中好几次都提到了狮子。那不是狮子,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昭示着老人无晃之王的光辉。有人说老人哪里胜利了?他明明没有带回那条大鱼。23 / 43但是胜利并不在于是否带回了鱼,而是在他有没有挑战自己的极限。老人成功了,他们到了那条让所有人惊讶的大鱼,至于到底有没有带回来已经不重要了,能打能到这条鱼本事已经是个奇迹了。当我面对着困难时,我会想着成功就在眼前,于是就对克服困难产生了希望,会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走下去,直到成功。生活就是一个一个的困难组成的。老人那永不言败的精神,将引领着我走向成功,走向希望。海明威写这个小说中的种种不如意去抗争,与所有的磨难和不可能抗争。困难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我们心中的畏惧,而老人战胜了心中的畏惧,于是他被万人瞩目,他被赞美,被人们所推崇。海明威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因为生活中的种种打击是生活失去热情。要想老人举起鱼叉那样的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阻碍,与风暴抗击。而你也在不断挣扎中成长,变得成熟。我们所受的不如意难道会比老人多吗?老人抗击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抗击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越过心中的那道障碍,勇敢的面对那些阻碍?请勇敢的直视前方,远处的风暴固然恐怖,但你终究要面对。人生的路上逃避不是办法,只有抗击才能得到成功与快乐。:24 / 43文学院读书报告专业_ _ 班级 _ 学号 _09041101 姓名_封面填写说明:1.专业:文学院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广告 4 个专业,同学们请照此填写。2.学号:填写 8 位数的学号,见上面范例。目 录抒写个性与济世载道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读书报告摘要:周作人的人生观和文学观始终交织着表现个性和国民性的矛盾运动。他的“言志”和“载道”的文学史观可以用彰显个性和济世载道来加以阐释。关键词:言志与载道 明末文人 周作人 出世 25 / 43入世一 “言志”和“载道”的辨析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的文学观不是静止的,在他创作的各个不同时期,他的文学观都有所不同。1927 年前1908 年周作人在河南上发表的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可以概括他早年的文学观点,即反对梁启超小说为政治“载道”的文学观,但承认文学对时代对民族的“非实用”的“远功” 。周作人认为文章的使命是“一曰在裁铸鸿思汇合阐发之也。二曰在阐释时代精神的然无误也。三曰在阐释人情以示世也。四曰载发扬神思,趣人心以近于高尚也。 ”1简言之,文学的使命就是振奋国民精神,关注国民性。只是文学所载之“道”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远功” 。同时,受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影响,他接受了强调人性发展的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文学观,高度重视个体的意义。周作人在谈龙集的同名文章中阐释了“个性的文学”应具备的特点:1.创作不宜完全抹杀自己去模仿别人2.个性的表现是自然的3.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26 / 43的共同点4.个性就是在可以保存范围内的国粹,有个性的新文学便是这国民所有的真的国粹的文学219271937 年五四落潮之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左右两派的激烈冲突,使周作人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夹缝之中,于是他逃回了“自己的园地” ,选择了回归自我的个人主义道路。表现个性的文学思想成为影响他后来文学观的主导。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周作人对“言志”和“载道”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在他看来, “言志”的文学核心是抒发感情,所以又可称为“即兴的文学”或是“革命的文学” 。与之相对,“载道”的文学则以儒家思想、说教意识等内容作为主体,是“赋得的文学”和“遵命的文学” 。周作人尊前抑后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他认为“,言志之外所以又生出载道的原因,是因为文学刚从宗教脱出之后,原来的势力尚有一部分保存在文学之内,有些人认为单是言志未免太无聊,于是便主张以文学为工具。再借这工具将另外的更重要东西道表现出来。 ”3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思想是存在矛盾的,他在排挤一切“载道”派的同时,实际上潜意识中已经承认了“载道”对于是文学必不可少的。于是他开始27 / 43打破“言志”和“载道”之间的界限,改变了言志和载道的机械对比,指出“言他人之志是载道,载自己之道是言志” , “以此言志,言志固佳,以此为道,载道亦复何碍?”可见,周作人并不绝对的反对“载道” ,只不过“载道”的文学必须以“言志”为前提。19371945 年进入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文学观出现了表面上的大反扑。周作人竭力地将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视人本性的求生意志的儒家本位主义,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的传统道路,主张“凡国民应以国家民族为前提,文人也在其内。 ”4他对 30 年代自己提出的“言志” “载道”的观点作了实质性的修改,把文学“直截了当地以诚与不诚分别”5。他所“真实” ,本于人生、本于心。说这种思想的转变是表面的,是因为周作人的这些观点不是来自于一个文学家,而是来自于政治家。这一时期出任说的“诚”是儒家所强调的基本思想之一,大概是指文学的伪职的特殊经历,使他不得不重新阐释自己的观点,以求精神上的解脱。把周作人所提出的“言志”和“载道”的理论用于他自身文学观的发展与转变的分析,而不是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似乎更为恰当。 “言志”和“载道”的斗争是以“载道”为主转变为“言志”为主的过程。由对国家社会民众28 / 43的积极关注到钻进以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基础的象牙塔。最后,周作人将言志所表现的个性与载道所在的济世同归于“诚” ,实际是超越了“言志”和“载道”的狭隘束缚,将文学与艺术、人生合而为一,随心所欲不逾矩了。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对周作人的思想变迁有着精确生动的概括,他说:“周先生十余年思想的变迁,正是从孔融到陶渊明二百年间思想变迁的缩影。 ”6二 明末文人与周作人周作人对晚明文学的情有独钟一个重要原因是晚明文人和他们的文章与周作人的人生观存在共鸣。思想的矛盾性周作人不是没有看到他所欣赏的晚明文人在思想和创作方面存在的矛盾性,只是这些矛盾的思想与周作人自身人生观的双重性是同构的。明末社会的动荡和黑暗使明末文人不得不退居于艺术的世界。他们的隐逸是被迫之举。周作人评述说“明朝的名士的文艺诚然是多有隐遁色彩,但根本上却是反抗的?大多数真正文人的反礼教的态度也很显然。 ”7正因如此,他们的文章既具有闲适的风韵,又隐含着“亡国之音”的怨愤。周作人在自传中介绍了一个关于自己是老和尚转世的说法。无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是周作人的确具有古代名士的精神风貌。他就29 / 43像一个活在现代的古代书生,面对着出世和入世的思想困境。一方面他有儒者的风范,即使声称要闭门读书,深入到骨髓的儒者气质也使他时刻关注着世态炎凉;另一方面,他又是道家尤其是释家文化滋养长大的宠儿,因此质朴、单纯、自然的生活态度,闲适、优雅的精神状态也同样是输入到他的潜意识之中。解决矛盾的途径为了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晚明文人和周作人选择了相同的道路,即尊重、提倡文学的个性、反对枯燥干瘪的宣扬道统。其不同之处在于晚明文人的张扬个性,来自于其“入世”不得的无奈,周作人的表现个人似乎更多的与他的性格相关,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周作人对晚明文人的好感几乎是从不掩饰的。追求率真与自然的真性情、真趣味,在他看来,这本身就是摆脱假道学与八股文之后的一种人性的复归。晚明文人“以文自娱”的写作姿态也源自于他们的生活态度一种庄子式的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独抒性灵,不拘俗套” 、 “信腕信口,皆成率度”的主张被周作人视为是新文学的来源。正是人格中散发着的个性魅力,使晚明小品普遍具有为争取精神自由而表现出来的洒脱、自娱的心境;具有那种超脱政治功利而表现出来的满足自我、发泄自我的审美体悟式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情调,异于秦汉古30 / 43文、六朝骈文、唐宋八大家散文而自成一格8。周作人看似矛盾的思想是以一条主线来贯穿的以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他的个人主义与现在所说的西方个人主义是有区别的。同五四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周作人追求的个人主义更近于尼采所说的“成为你自己” ,即确立真正的自我。对自我价值的过多强调,最终使周作人将济世的情怀理想化了,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成为一种“爱好”和“趣味”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高远的理想到底只是我们心中独自娱乐的影片” ,于是释家道家生活态度最终占了上峰。同样的体现自我价值和表现趣味的倾向,使周作人自觉地选择散文,自觉地将生活审美化,人生艺术化。周作人归于个性的原因周作人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同时接受了众多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但是他没有专一的采用一种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主体,而是博采各家。日本评论家本山英雄说,在周作人的思想深处相信“个人”和“人类”之间具有一种无媒介的一贯性,而不肯承认在生活层面上填充着两个极端的人之关系的各个阶段宗教、乡党乃至民族、国家9。他认为个人的也是人类的。文学家对济世的关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变得毫无意义,既然从个性中可以看到人类,那么只要写个性就可以完成儒家“文以载道”的31 / 43使命;文学家也就不必因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总之,个性和国民性在周作人看来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存在质的差异。三 出世与个性,入世与载道中国人的出世和入世中国人是偏感性的,圆融、中庸的,我们是通过体悟来了解这个世界的。如果一定要用两个元素的相互作用来解读中国文学几千年来的发展轨迹,那应该是中国知识分子出世和入世两种思想随着时代的此消彼长带来的文学上的出世抒情和入世阐道。冯友兰先生说“:因为儒家游方之内 ,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 ”10出世和入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共有的心理模式。长期以来入世思想的压倒性地位林毓生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中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论点,即中国的社会政治与文化道德两个体系因为普遍王权的瓦解而导致崩溃,因而引起了“五四”时期,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的兴起;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在潜意识中相信,思想文化的改革是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基础。从他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普遍王权和思维定势的共同作用导致几32 / 43乎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具备入世思想的必然性。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真实情况看,历代文人都是在入世不得的情况下转为出世的。中国的文人在潜意识中都有一种充当社会导师的热忱。他们是“带着重新安排社会秩序的伟大激情与无比强烈的演说冲动”11来到这个世界的。因此,后代文人多以圣贤作为效法的对象,想通过立言来达到教化国民的目的。五四时期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的解放个性、宣扬民主科学、传播人道主义等活动,其最终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通过思想革新改造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出世和入世对文学的影响出世和入世对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章的取材、内容,更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出世的道家、释家思想与入世的儒家思想总是处于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当前者的力量较强时,文人会暂时忽略社会现实和他们的政治理想,转而以闲适的心情,行云流水地描写人在自然中的快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在这时,他们开始注重文笔的锤炼,重视文章的辞藻和神韵,用审美的眼光对待文学创作。当后者的力量较强时,大丈夫齐家治国平天子的雄伟抱负就会不自觉地成为文章的主体。作者对一切人和事物的描写都会以便于阐述自己的政治意图为旨归,行文中处处可见一种潜在或显现的人格力量。文章的审美33 / 43艺术特质和丰富的情感力量在两种思想的运动中逐渐加以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独有的风格12。出世与个性,入世与载道对应关系传统的观念一般认为儒家思想形成了人们的入世思维,而道家、释家的观点又使人们淡然出世。这种区分只是大致上的,这几种中国传统思想各自有十分复杂的体系,很难绝对的判定何者出世、何者入世。出世和个性,入世和载道的对应主要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角度来分析的。“独善其身”之时所作的文,记录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文人墨客从这点滴中找到聊以自娱的精神源泉;“兼济天下”之刻所作的文,关注的是国家民族苍生的事,文人从中表现自己的爱国、忧国之思,入世、济世之才。至于入世的文章中同样张扬了个性,出世的作品中也有载道的倾向,应该算作是一种相对的现象。“言志”和“载道”至今还是两个无法说清的概念,似乎也没有说清的必要。我们只要知道,这是两个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术语,对历代文人的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文论统治中国文学理论的时代,这种从中国传统中为新文学的发生寻根的努力,格外值得称许。参考文献:34 / 431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 ,转引自黄开发: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体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68.2周作人.谈龙集 个性的文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2.3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7-18.4钱理群.周作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XX,397.5周作人.药堂杂文汉文字的前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29.6程光炜.周作人评说八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XX,223.7高瑞泉.周作人文选,永日集燕知草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310.8尹龚洪.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15.9本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本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M.赵京华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93.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9.35 / 4311李壮鹰,李青青.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17.12郭绍虞.照隅室古典论集上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神” “气”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613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14李金.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1992.15关锋.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XX.16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读米勒管理困境关于科层失灵的探讨政法 xxxxxxxxxxxxxxx读米勒管理困境关于科层(企业)管理困境的探讨 对于作者盖瑞.J.米勒()知之甚少,只了解其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分校 John 商学院的政治经济学教授。相比作者36 / 43而言,译者信息较充足。韦森,原名李维森,1953 年 10月 5 日生,汉族,籍贯山东,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2002 年与王勇、赵莹、高笑梅、季虹等合译Mangerial Dilemmas一书,并名为管理困境科层政治经济学 。这是一本由一位当代政治学家所撰写的“企业内部的经济分析” ,是一本为学术界和管理界所撰写的非同于“管理经济学”的“企业经济学” 。这是一部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科层之存在理由、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及其困境的理论性著作。一、科层自从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以来,市场在经济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经济学主要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评论:“自由市场是无形的手” 。市场看似自由、杂乱,但是竞争性的市场会有效地地配置资源。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自身缺陷和外在不足,它也有它自身难以弥补的缺点那就是市场失灵。(正文 P37-39)以下详细介绍市场失灵的原因:(正文 P25-26,P39-49)1、信息不对称。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消费者与生产者难以达成互利的市场交易,这主要因为人是理性37 / 43的,这也是导致科层管理的困境主要原因。2、外部性。在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参加交易人的行为影响第三者,例如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的生产力水平可能取决于其他人的努力水平,随意可能导致卸责。3、市场垄断。市场之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