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性1型糖尿病_第1页
爆发性1型糖尿病_第2页
爆发性1型糖尿病_第3页
爆发性1型糖尿病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暴发性 1 型糖尿病 暴发性 1 型糖尿病 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 FTlD 是由日本学者 Imagawa 等于 2000 年首次报道的 1 型糖尿病的新亚型 暂归类于 1B 型 发病前 l 2 周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 或胃肠道不适等前驱症状 本病起病急骤 胰岛 B 细胞迅速破坏 出现高血糖症状 1 周内 即发生糖尿病酮症 DK 或 DKA 发病时血糖很高而 HbA1c 多接近正常 常伴血清胰酶水 平升高 部分患者心电图出现一过性改变 严重者可出现横纹肌溶解及急性肾衰竭 如果 治疗不当或不及时 可导致死亡 三 临床分析 一 流行病学 本病发病人群以黄种人为主 尤以日本人发病率最高 可能与其对本病的认识较深有关 近年来 在亚洲其他国家及高加索人 西班牙裔美国人中也有报道 Imagawa 等对一组日 本人群的统计显示 FTlD 占以 DKA 就诊患者的 20 该研究还显示成人 l 型糖尿病中 本病占 7 1 但在儿童 1 型糖尿病中该病的发病率较成人少 据韩国统计 在 16 岁以下 的新诊断 1 型糖尿病中 FTlD 占 1 33 本病发病年龄从 l 80 岁不等 平均为 39 1 15 7 岁 大于 1A 型 男女患病比例相当 男性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而女性发病年龄往往较男性小 且多数与妊娠相关 大多在孕中晚期及产后 2 周内发病 Imagawa 等发现 FTlD 发病时其 BMI 高于 1A 型 20 7 3 9 对 18 8 2 8 kg m2 另外 据日本调查 FT1D 常在 5 月份发病 为一般月份的 2 倍 而来自中国的一项对育 龄期女性的调查显示 妊娠相关性 FT1D 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 PF 与非妊娠相关性 FTlD fhlminant type 1 diabetes not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 NPF 相比无地区及季节差异性 近年各地区患病率有所增加 可能与临床医 师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有关 但真正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有待进一步统计 二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普遍认为在遗传背景基础上 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及妊 娠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 研究显示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是 FT1D 与 1A 型的易感基 因 但二者 HLA 单倍型有差异 FTlD 的主要易感单倍体为 DRBl 0405 DQBl 0401 而 1A 型易感单倍体为 DRBl 0901 DQBl 0301 在遗传易感基础上 病毒感染是引发 FT1D 的关键因素 日本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 FT1D 患者埃可病毒血清 IgA 抗体滴度较 1A 型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免疫组化试验证明 在 FT1D 患者的胰岛细胞和胰腺外分泌组织中发现肠病毒衣壳 且病毒的模式识别受体 pattem recognition receptors 在胰岛细胞和浸润胰岛的单核细胞中显著表达 而在 1A 型 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没有表达或表达极弱 自身免疫在 FT1D 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病毒感染可触发自身免疫反应 其分子机 制可能是 在病毒感染时 细胞中显著表达的趋化因子配体 10 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 18 等细胞趋化因子或细胞毒素相互作用 激活树突细胞 巨噬细胞和自身免疫性 T 细胞介导 的免疫反应 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触发 细胞凋亡 细胞内质网压力也是激活内源 性凋亡途径的因素之一 绝大多数文献报道 FT1D 患者发病时胰岛相关抗体 islet related autoantibodies IRA 阴性 日本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 GAD Ab 阳性率只有 4 7 且滴度很低 但有一篇文献报道 患者外周血谷氨酸脱羧酶反应性 T 细胞增多 且后期 GAD Ab 出现转阳 其与 FT1D 是 否有相关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近期有报道显示 发生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mme DIHS 的患者其 FT1D 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 平均发病年龄偏大 为 53 4 岁 从出现 DIHS 到发生 FT1D 平均时间为 39 9d 其易感基因为 HLAB62 由此推测 在遗传易感基础上 DIHS 引发的免疫反应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其机制可能是 T 淋巴细胞 和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释放炎性细胞因子 破坏胰岛 B 细胞 导致本病发生 妊娠女性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妊娠期新发生的 1 型糖尿病几乎都是 FT1D 研究发现 PF 患者其 HLA 单倍型与 NPF 有明显差异 PF 的发病除了与 HLA 抗原的特质有关 妊娠 期间的特殊生理改变 与本病的发生可能有关 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 临床表现 1 前驱症状 70 患者发病前常有类感冒样症状或胃肠道不适 多在发病前 2 周内出现 感冒样症状如发热 头痛 咳嗽 咽痛等 胃肠道不适中 最常见的为腹痛 腹泻 恶心 呕吐等 另外 低血糖症状可出现在本病发病之前 可能由于 细胞迅速破坏 其内已合 成的胰岛素在短期内释放人血所致 这在动物模型中已被证实 2 高血糖及代谢紊乱表现 表现为严重的烦渴 多饮 多尿等高血糖症状 几乎所有患 者在高血糖症状出现 1 周内即发生 DK 其中大约 90 为 DKA 其酸中毒程度明显较 lA 型严重 在发病时血糖很高而 HbA1c 多接近正常 大约一半患者 HbA1c 6 2 12 胰岛素 C 肽水平显著降低 一般检测不到 IRA 3 其他系统表现 1 98 患者血清胰酶水平升高 但胰腺 CT 及超声检查多无明显异常 极少数患者可有胰腺水肿 有学者通过尸检发现胰腺病理性改变 但这与急性胰腺炎不同 多数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可轻度升高 2 相当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清 CK CK MB 肌钙蛋白 BNP 升高 甚至心力衰竭 这在 老年患者更多见 心电图可出现一过性改变 如心肌梗死 房颤 室颤 束支传导阻滞或 其他非特异性改变等 DKA 时的炎性反应 酸中毒 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高脂肪酸等内环境 紊乱可影响心肌细胞传导及细胞膜去极化 在一些患者还可引起一过性冠脉痉挛 心电图 出现一过性 ST 段抬高 极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 3 本病合并急性肺水肿 脑水肿 横纹肌溶解导致急性 l 肾衰竭等也有报道 一般认为 上述表现与 DKA 时的内环境紊乱 微循环障碍 缺血缺氧有关 往往提示病 情严重 如果治疗及时得当 随着高血糖和 DKA 的纠正 上述异常可以完全恢复 四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日本糖尿病学会 2004 年提出的标准 必须满足以下 3 点才可确诊 FT1D 1 高血糖 症状出现 l 周内即发展为 DK 或 DKA 首诊时血或尿酮体升高 2 首诊时血糖 288mg dl 且 HbA1c 8 5 3 发病时尿 C 肽值 10mg d 或 FCP 0 3ng ml 且刺激后 胰高糖素或进食 0 5ng ml 另外其他常见的临床特点有 1 70 患者发病前有感冒样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2 在前驱 症状出现 1 2 周内出现血糖升高 3 98 患者血清胰酶 淀粉酶 脂肪酶 弹性蛋白酶 1 及磷脂酶 水平升高 4 IRA 常阴性 5 可于妊娠期或产后发病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 主要与 lA 型鉴别 lA 型发病年龄较轻 发病时 HbA1c 水平较 高 IRA 可呈阳性 结合 FT1D 的发病特点应不难鉴别 2 FT1D 出现胃肠道症状及血尿 淀粉酶升高 特别是合并胆石症者 应与重症胰腺炎所致的继发性糖尿病 DKA 鉴别 后 者腹部症状 体征更明显 血淀粉酶升高大于正常上限 3 倍以上 胰腺 cT 或超声等一般 有急性胰腺炎的相应改变 3 FT1D 合并心肌酶学异常 心电图改变时 要与急性心肌梗 死鉴别 后者常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胸痛较剧烈 并具有特征性 心肌酶学及心电图可 出现一系列特征性动态改变 肌钙蛋白升高明显 有些患者心电图改变还需与束支传导阻 滞 房颤等相鉴别 一般来说 FT1D 心电图改变多为一过性 随着代谢紊乱的纠正而消失 五 治疗 1 高血糖及代谢紊乱的治疗 一旦怀疑本病 应立即积极治疗 DKA 的治疗原则无特殊 当 DKA 纠正后 由于 细胞功能极差 血糖波动大 强调以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控制血 糖 基础胰岛素最好选择长效 条件允许 可考虑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 可辅以二甲 双胍 糖苷酶抑制剂减少血糖波动 减少胰岛素剂量 另外需要特别精心管理 做好糖 尿病教育 2 合并症的治疗 当出现血清胰酶升高 肝肾功能异常 心电图改变时 轻者无需特殊 处理 但需严密观察 一般随着高血糖和 DKA 的纠正而改善 重者如合并心衰 横纹肌 溶解及急性肾衰竭时 在纠正代谢紊乱同时 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六 预后 FT1D 起病急骤 病情凶险 预后较差 目前对本病的病死率尚无统计资料 FT1D 患者 细胞几乎完全破坏 胰岛功能远比 1A 型差 迄今为止尚无 p 细胞功能恢复的报道 由 于本病 细胞功能极差 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也更高 FTlD 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 lA 型高 日本的 FT1D 委员会对全国 4l 例 FT1D 和 76 例 1A 型患者进行为期 5 年的追踪观察发现 二者 HbA1c 相当 但本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明显高于 1A 型 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发生率分别为 9 8 12 2 和 12 2 而 1A 型则分别为 0 1 3 和 2 6 但另一项对 16 例 FT1D 和 60 例 lA 型患者进行为期 10 年的调查发现 两者微血管病变的累积发病率无差异 四 本文病例的诊断 治疗 随访情况及临床特点 本文卷首 2 个病例均完全符合 FTl D 的诊断标准 因此诊断明确 2 例患者 DKA 纠正后改为每日 4 次胰岛素强化降糖 血糖仍然波动较大 易出现低血糖 呈现脆性糖尿病特点 这与胰岛 细胞功能极度低下有关 辅以 糖苷酶抑制剂 二甲双 胍后能改善高血糖 减少低血糖及血糖波动 减少胰岛素用量 2 例患者出院时胰岛素用 量分别为 0 57U kg 1 d 1 0 73U kg 1 d 1 其中病例 1 甘精胰岛素用量为 0 2 U kg 1 d 1 诺和锐 0 37 U kg 1 d 1 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 0 5gbid 阿卡波糖 50mg tid 病例 2 来得时 用量为 0 25 U kg 1 d 1 诺和锐 0 48 U kg 1 d 1 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 0 5g qd 伏格列波 糖 0 2mg qd 2 例患者随访情况见表 1 例 1 出院后 20 d 左右移居外地 电话随访血糖控制良好 例 2 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 期间曾在外院改变治疗方案 HbA1c 呈逐步上升趋势 2 例患者分 别在发病约 1 个月和 7 个月时随访胰岛 细胞功能 结果均未见好转迹象 例 2 动态观察 7 个月 在 2 个多月时胰岛 细胞功能与发病时无明显差异 但在 7 个月时呈明显下降 究其原因 是发病因素继续对胰岛 细胞产生破坏还是后期糖毒性的影响尚不清楚 但从 前期不变而后期下降的趋势来看 推测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2 例患者糖尿病自身抗体随访 仍然呈阴性 本文 2 例患者 1 发病前分别有感冒样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2 出现前驱症状 l 周内血糖升 高 3 IRA 阴性 4 血清胰酶 淀粉酶 脂肪酶 水平升高 这些均符合前文所述 FT1D 最 常见的临床特点 但两者发病年龄分别为 58 岁和 62 岁 明显高于文献所报道的平均发病 年龄 39 1 岁 另外发病月份接近 在 10 月前后 与日本报道的好发季节 5 月 也有所不 同 本文 2 例患者年龄较大 起初均被误诊为 2 型糖尿病 病例 1 曾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