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心得.docx_第1页
中医学习心得.docx_第2页
中医学习心得.docx_第3页
中医学习心得.docx_第4页
中医学习心得.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与中医 以前我一直埋头学习中医 只身在其中 未曾探究中医的本身如何 也知道很多人质疑中医 但没有研究过那些人为什么会质疑 只是觉得可笑 没啥好质疑的 自从学习了 自然辩证法 听老师讲课之后 我对中医本身稍有了一定的认识 虽然自近代以来一直有部分人质疑中医 百余年来争吵不休 但是中医学承载着千年文明流传了下来 即便在即将被取缔的情况下仍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中医始终坚挺地在为国人健康服务 不过很明显的是中医渐渐势微 失去了明清以前那种一统天下的伟业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 随着国际化 众多海外学者来我国学习中医 不禁想为什么外国人都追求向往的东西 很多国人却弃之不顾 不学 不用也就算了 甚至还有一些人攻击我们前辈们辛苦留下来的好东西 中医本有自己的领土 却沦落到今天这样一种被解释 被验证 被改造的对象而存在 确实挺悲哀的 记得上课时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段话 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问题研究所所长波克铁教授指出 中医是中国人对人类知识宝库的最辉煌的贡献之一 但是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倡的明智而令人鼓舞的政策 如今缺少一种始终如一的方法学概念 而是以令人惊异的速度从内部腐蚀下来 主要表现在全中国的中西医之间的令人十分痛心的不平衡 本质和内在的不平衡是 两个医学体系在方法论上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对中医的歧视 这样做的不是外人 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 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 从十九世纪到现在完全没有作出决定性的努力 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 评价确定中医的价值 为了追求时髦 用西方的术语胡乱的消没和模糊中医的信息 的确 在现实中 研究者们大都是试图以西方科学中产生的只适用于西医的方法来评判中医学 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必然导致对中医的误读 中医就是中医 不能用只适用于西医的方法来解读中医 感触最深的就是在我国的中医教育模式上 多年以来 我国中医院校没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体制 却本着与国际接轨 一直奉行着 削中医之足 以 适西医之履 的教学理念 教育模式 西化 没有凸显出中医学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 尤其是在本科教育阶段 完全摒弃了中国传统的师带徒模式 经历过的同学都知道 中医院校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时不肯好好学习中医 四大经典还未熟读 更不说背诵 以致毕业时基础知识相当不牢固 中药的功能主治 方剂配伍等记不清楚 致使临床实践能力低下 到了毕业实习阶段 却不幸的被分配到西医院实习 就这样曾好不容易积累的中医皮毛知识在强大的西医面前被磨没了 又一个中医学生被埋没了 一些幸运的在中医附属医院实习的同学平时也在抱怨接触的中医不够 各科室纯西医的医生不在少数 西医的设备 西医的诊断 西医的治疗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更可恨的是有些中医医生不开中药 我很想替患者问一句 我要是想开西药的话我来你中医附院干嘛 在这种大环境下 作为学生的我们又能真正地学习多少中医呢 这种临床教学模式不改变 如何能训练中医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呢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中医学毕业生中医不精 西医不行 在毕业后随潮流在一家中医院工作 试问一个优秀的中医师从何而来 又如何更好地用中医来治病救人 发扬中医 中医的教育是个的大问题 最基本的教育不抓好 其他的就更不必说了 大家都希望按照中医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 着力培养既有深厚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和四诊技能 又掌握现代医学技术 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人才 全国知名的老中医邓铁涛教授说过 我们不能硬把具有五千年经验的中医往只有二百年经验的西医中去塞 中医已经有五千年的经验 这不能丢 中医应该 卓然自立 有识之士也摸索了数十年 中医的教育模式也一直在改进 但效果却不理想 但又找不出更好的替代方法来 这就像高考一样 明明知道有很多缺点 有很多问题 但没有更适合的办法只好继续 面对现实 优秀的中医师数量在减少 中医从业人员不少人因各种原因已经落入西医的步调 建立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更可悲的是 在西医学如潮流般侵袭下 一些中医人也开始不那么自信中医了 这才是最危险的 就像电影 特洛伊 中所演一样 一座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克 中医人自身产生信仰危机 生存危机 那么中医真的就危险了 庆幸的是 这些人还只是极少数 但不可否认 现在的中医面临十分尴尬的地位 真正从内心热爱中医 并愿意为中医奋斗一生 将中医发扬光大的人实在是越来越少了 虽然中医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精粹 但现在很多搞中医的人并不是沉心中医研究 当然就不会学到精华 我认为老祖宗的东西不能随便丢的 当然不只是中医 现在又有多少搞西医研究的人是真正地在搞学术研究呢 我想很多是为了功名利禄 为了文章 为了晋升吧 不过 令人欣慰的是 一个伟大的事实摆在眼前 千百年来 中医以其 简 便 廉 验 的优点 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且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 凭借其强大的临床疗效 仍然对国内外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 康复保健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国内外众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 中医药在治疗月经病 不孕症 子宫肌瘤 慢性炎症等妇科疾病方面 在解决其复发问题与安全性等方面都具有西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国际医学界公认 中医药在治疗癌症 肾病综合症 糖尿病等众多疾病上均有其独特的优势 运用中医药治疗 标本兼治 既可以缓解症状 在防治并发症上有一定的优势 且医药费用较低 中医的临床疗效不胜枚举 千万病例不是用言语能表达尽的 纵然目前中医存在一些问题 但我们不能因小失大 不能由此否认中医的临床疗效 排斥中医 很喜欢一句话 医无中西 唯效是尚 学无古今 唯真是存 目前社会上对中医药的质疑也促使中医药界直面中医药的现实问题 深刻思索 探求中医药创新发展之路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植根于我们自己的土壤 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 探索出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科学的道路 那时中医理论以及中医价值中的科学内涵是一定能够逐步被揭示清楚的 一旦被揭示清楚 中医学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让全人类去接受它 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第三篇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匡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 中医药膳食疗法 课程 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另一方面 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 实用 真实 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 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 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 对于 药补不如食补 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 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 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 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 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 有时候看上去 貌不惊人 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 可以健脾益气 和胃生津 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 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 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 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 优质 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比如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 器官所组成的 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而且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 其生理 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证 与 症 的概念不同的 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 同病异治 或 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 给我印象最深的 应该是 药膳食疗应用 这一块 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 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 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 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 现在通过对 中医药膳食疗法 这门课程的学习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 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 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 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 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第四篇 中医内科学学习心得 中医内科学学习体会 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 经络 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 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 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 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 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 收获颇多 在此 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 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 从神农尝百草谱 神农本草经 到黄帝岐伯问答出 黄帝内经 从仲景演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到孙思邈 千金方 从金元各大家齐鸣 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 数千年来 古人们前仆后继 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 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 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 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 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 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 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 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 更能博采众方 取各家之长 取前人经验 不断创新发展 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 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 辨证 就是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 症状和体征 通过分析 综合 辨清疾病的病因 性质 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 又称为 施治 即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 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 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首先 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 其尤为关键 其辩病及辩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 治法 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 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 更是学习的难点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 原因 性质 以及邪正关系 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它比症状更全面 更深刻 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要想辩好证 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 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全面及灵活运用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 如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经络辨证等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 情志 饮食起居 体质等影响因素 全面而准确的作出诊断 在明确诊断后再根据病因病机及中医理论确定治疗的治则治法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 我们必须通过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辨清疾病的标本 主次 轻重缓急 还需谨记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正邪斗争 此消彼长 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 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 分阶段进行治疗 在治疗时更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 以临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能拘泥于理论 刻板遵循条文 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 从患者角度考虑 权衡利弊 以取得最大临床意义为目的 三 勤于总结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 也是难点学科 其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 内容繁多是学习和记忆难点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各疾病和证型进行归纳和总结 通过相似病症之间的对比和鉴别以加深对各证型的理解和记忆 除了学习和记忆基础证型外 我们应多思考 学会对于变证的诊治及临症加减运用 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学习和认识疾病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 也是我们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临床学科 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和实践 只有我们将理论的知识打牢固 才能在日后的临床中去更好的实践 运用和发展 第五篇 中医函授班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不知不觉两年的函授课程已经结束 尽管时间很短 上课的课时也不长 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 学到的知识却是无限的 在这里非常感谢两年中给我们授课的老师 感谢你们辛勤的教导 正是你们不辞劳苦的教授 才有了我今天对医学知识的熟知 我是一名教材科的老师 以前对中医知识了解不多 但自从进入了山西中医学院 我便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直都想系统的学习一下中医 可是迫于工作的限制 这个想法一直都未能如愿 两年前当我了解到学校有函授班 可以系统地教授中医 于是我便报了名 一晃两年的函授课程已经结束 在过去的两年中 授课老师先从中医最基本的课程讲起 让我对中医有了大概的了解 随后老师又给我们讲授了内外妇儿等中医临床课程 同时还有药理 病理 西医诊断等西医课程 让我们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认识学习疾病 以便能更好地治疗疾病 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更侧重于临床 由于我的医学基础比较薄弱 这让我觉得学习有点吃力 于是我便加强课余时间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