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余--理学发源地_第1页
江西大余--理学发源地_第2页
江西大余--理学发源地_第3页
江西大余--理学发源地_第4页
江西大余--理学发源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余大余 理学发源地理学发源地 丫山 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名人 文人墨客赏山参佛的胜地 也是影响中国 近千年 至今仍在国内外广为发扬的理学的发源地 源起于古大余宋时来了位 南安军司理参军 周敦颐 理学宗师周敦颐是赣州历史上著名哲学家 文学家 教育家 北宋庆历年 间 28 岁的周敦颐调任南安军司理 探究道学精奥 创始道学 次年 程颢和 程颐随父调迁 拜周敦颐为师 从此专心圣学 后理宗皇帝赐匾 道源 确 认南安是 道学之源 其后杨时 朱熹 张九成 陈献章 王阳明 罗洪先 等许多理学名家都来到这里寻根探源和过化 因其时常登临丫山 吟风弄月 从山山水水 花草树木间感悟到了 无极而太极 的理学至理 成就了 太极 图说 现今 我们正筹划恢复周在丫山赏莲讲学遗址 兴造濂溪祠 隽永 爱莲说 于石壁 恢复吟风弄月台 供后人参拜体悟 庆历六年 1046 年 兴国知县程珦慕周敦颐的道德情操和学问 将他的 两个儿子程颢 程颐拜周为师 学习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太极图 当时 周 就是在丫山的太极亭上手授 太极图说 与二程 这个学说经程颢 程颐所辑 的 通书 而传世 因此周敦颐获得了理学开山祖的资格 南安军即今大余获 得理学发祥地的美誉 周敦颐的学术思想 以儒家为主 兼容佛道某些思想内 容 当代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认为 周敦颐第一个 有意识地吸取佛教和道教 中的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学说 而以儒家 中庸 唯心主义神秘主义作为思想 体系的骨干 自从周敦颐以后 我国以儒家相标榜的理学才建成了一套比 较完整的宇宙观 南宋淳祐二年 1242 年 南安知军林寿公在当年周 程传习的地方创建 周程书院 宋理宗景定四年 1263 年 南安知府饶应龙上疏云 南安之 地是周子教 二程 之地 道学之源 实肇于此 南安乃道学发源之地 为此 他恭请皇帝赐匾额 宋理宗赵昀接疏后 亲书 道源书院 四字 赐 予南安 宋乾道年间 南安教授郭见义修建祀周敦颐与 二程 的 三先生祠 并作记云 人心可亡则先生之道亦可忘也 天理可灭则先生之道亦可灭也 苟人心天理无容亡灭 则学者修其祠 明其道 百世以俟圣人可矣 这说明 大余是 道学之源 丫山更是道源之源 早在宋代 朝野就已经认同了 旧 南安府志 载 宋周元公司理 程大中通守 及往来侨寓之苏文忠 张无垢 刘元城 蒙川诸君子 理学渊源 文章气节 接踵渐濡 风会遂于是 乎日上 濂溪 大中所卧护 二程子所负墙辟咡 南安实周 程学脉 流衍之地 明代从祀四先生 又载 大庾则俗尚朴淳 事简民怡 为先贤 过化之邦 有中州清淑之气 盖其风近古矣 明代理学家湛若水过南安 撰 南安府重修庙学记 云 周 程于兹 实开道源 南安府志 艺文志 明代南安知府张弼云 周濂溪先生为南安军司理时 适程大中为通判 爰遣二子从学 而卒有得焉 以继往圣 开来学 而垂万世太平之术 即明道 伊川是也 张弼 吟风弄月台记 南安府志 艺文志 时任赣州司户的欧阳守道过南安 赞云 近世推本周程 以为授受之源 在此 乃若名贤自比而南 往返去留 士皆得亲其謦咳 欧阳守道 重 修南安军学记 南安府志 艺文志 清代南安府知府陈健有 梅国书院记 云 今之道源书院乃濂洛之学从 始之地 今之梅国书院能发明濂洛之旨于数百载之下 则与道源相为终始可也 南安府志 艺文志 清代江西督学王谦云 冀南安人士由文章以进理学 力追二程子之徒 则余之识靳君 虽不克如清献之识周子 而道源一席 不至为断流绝港 以失 周子有本之传 则靳君力也 王谦 南安府道源书院科举碑记 南 安府志 艺文志 清代南安府知府靳襄 道源书院记 云 道在孔孟 其源在邹鲁 断而 复续 其源在南安 后若伊洛关闽之派分 皆本于周程南安之授受 则元公之 道 由二程而先及于伊洛 由横渠见二程后 而徐及于关中 南安府 志 艺文志 清初 三大家 之一 宁都客家人魏禧在 南安道源书院碑记 中云 南安道源书院之名 赐于宋理宗 以周元公为本郡司理 程大中公摄倅 命 二子纯公 正公师事焉 南安府志 艺文志 清左副都御史雷鋐有云 顾周程之相授受 实自南安始 程大中公倅南 安 周子摄司李 二程子因受业焉 雷鋐 南安道源书院训言序 南 安府志 艺文志 清代南安知府游绍安有 层峦花秀 诗云 理学溯渊源 濂溪与洛水 生意眼前花 光风千万里 清代戏剧家蒋士铨过南安 有 玉池碧莲 诗 有句云 根来净域香宜 远 人继濂溪眼自青 意即继承周敦颐的圣学遗风 至今不衰 南安府志 补正 风俗 1 周子手授 太极图 和 通书 清代南安府知府靳襄云 而抑思非程大中公珦假倅南安 孰知司理参军 为知道 因与为友 嘱二子师事 手授 太极图 靳襄 道源书院记 南安府志 艺文志 2 孔颜乐处 与 吟风弄月 清代南安知府张弼云 颜曰吟风弄月台 盖据当时所记 濂溪志趣高远 常自吟风弄月 程子亦云 自见周茂叔后 吟风弄月以归 有 吾与点也 之意 张弼 吟风弄月台记 南安府志 艺文志 明代著名理学家 心学先驱陈白沙举明正统十二年乡试 广东布政使彭韶 总督朱英两人同时推荐他 于是陈白沙受翰林检讨官 然后南归 途经南安府 在时任南安府知府张弼的陪同下游吟风弄月台 写下了 宿中台 诗 云 黄菊花开又一年 南山无分对陶潜 不知岁月随依否 恼杀台中此独眠 南安府志 艺文志 中台 即吟风弄月台 明代理学家湛若水有 吟风弄月台 二首 其一云 金鳌阁上看山来 为爷前修陟古台 弄月吟风乃何意 芙蓉自对桂花开 其二云 台高吟弄 连君子 铁汉楼开对墨君 宇宙无穷今古事 人情类聚又群分 南安府 志 艺文志 明南安郡太守张弼有 吟风弄月台记 记述了吟风弄月台的来历和建此 台的意义 三子 即周子和二程子 衣冠容与于斯者非一日 阶墀堂序 尚 遗旧规 流风遗韵 未尽泯灭 后人朝夕于斯 宁无感触而景仰乎 故因府治 内废台 刊除草木砌而成屋 叫做吟风弄月台 盖据当时所记 濂溪志趣高远 常自吟风弄月 明瑞州守沈澜 道源书院歌寄赠游太守心水 诗云 先生妙契天人奥 真同强楚压罗郧 二程解领风月趣 宏纲阃奥传洛闽 诗中 二程解吟风月 趣 即指程颢 程颐受业周敦颐 吟风弄月以归 宏纲阃奥传洛闽 意 即周敦颐的理学理论 由二程子传到洛阳 后二传由杨时传到福建 阃奥 本 指内室深隐之处 引申指隐微深奥的学问 明黄粲有 吟风弄月台 高顶一台平 登临双目清 似招明月座 欲御 晓风行 久令申公去 难教辕固生 瓣香遥忆外 长天空复情 3 参禅悟水 独爱碧莲 据传 周敦颐在江西南安府做官时 公闲之余 喜欢独往大山深处的丫山 去 与古寺方丈探讨佛学道理 议论天下大事 独对丫山中那一池青莲 流连 忘返 徘徊徜徉 思索人生 吟风弄月 久而久之 竟然悟出了许多凡人所不 能体察到的道理 后来竟写出了寥寥 119 字却光照千秋的 爱莲说 他以菊 莲 牡丹三种花卉对比 象征性地写出三种不同的精神品格 其着重在对莲花 的刻划 认为莲是花之君子 用莲来表述自己坚贞不渝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并感慨现在还有什么人爱莲呢 周敦颐爱莲如痴 在他后来的为官岁月里 处 处都散淡着莲的韵味 如他自称莲溪先生 在梅林植梅种莲 在罗田岩植柏种 莲 传承大家属二程程颢 程颐自幼聪明好学 后因其父力求荐二子拜周为师 得周真传 时常与周在丫山研习理学思想 传教儒道于南安靴子 辑 通书 而传世 推向高潮在朱熹于宋乾道三年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 次年 迁江西茶盐公事 刚上任 江西遭秋旱 朱熹致力救灾 来南安和赣州察看灾情 朱熹先到赣南 的宁都 然后经于都 到赣赣县 最后到大余 一路上 他一边了解灾情 一 边在宁都的梅江书院 于都的濂溪书院 赣州的濂溪书院 大余的周程书院讲 学 传授弟子 朱熹还在大余研读了周子和 二程 留下的文章 探寻理学之 根本 并为早已完稿的 濂溪先生行实 作了部份内容的充实 在大余写下的 诗作 南安道中 云 晓涧淙流急 秋山寒气深 高蝉多远韵 茂树有余阴 烟火居民少 荒溪草露侵 悠悠秋稼晚 寥落岁寒心 诗中所阐发的 是一 个理学家 一个富有深厚传统思想的官员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意蕴 来到南安 朱熹亦游历丫山山水 探寻周程踪迹 朱熹云 先生在南安 时 年最少 不为守所知 洛人程公珦摄通判事 视其气貌非常人 与语 知 其学知道也 因与为友 且使其子颢 颐受学焉 及为郎 故事当举代 每一 迁授 辄以荐之 程公二子 皆倡明道学 以继孔孟之不传之统 世谓 二程 先生 者 其原盖自先生发之也 朱熹 濂溪先生行实 南安府 志 艺文志 登峰造极王阳明赣南明代理学出现繁荣局面是同王阳明的大力提倡和言传 身教分不开的 明正德十二年 1517 年 九月 王阳明被兵部尚书王琼推荐为 右佥都御史巡抚南 赣 汀 漳时 以赣州和南安 今大余 为大本营 统率 30 万大军 兵分十路 平息以谢志山为首的畲民起义 其中第二路军由汀州府 知府唐澶率领 自南安百步桥 浮石 合江等处推进驻兵聂都 袭上关 破下 关后 分左 中 右三路进攻左溪 三路会师后 直攻横水 第三路军由南安 府知府季 率领 自南安石人背破安义后 分四路分别进攻崇义的西峰 铅厂 稳下 左溪 第五路军由赣州守备指挥使郏文率领 从南安入石坑 沿荡坪岭 等地 会师左溪 攻横水 不久 谢志山和起义军全部被俘 斩 王阳明上书 朝廷 奏割大庾 上犹和南康三县地成立县 及茶寮 铅厂 长龙等三个巡检 司 县治设横水 并以崇义里里名为县名 隶属南安府 王阳明上书朝廷曰 以往为贼所据 今幸则平 必建立县治 以示控制 南安地处大庾岭 扼守赣粤两省的雄关 梅关 又称大庾关 就在这里 是中原通往岭南两广地区的唯一通道 被誉为中原通往海外的 水上丝绸之路 古人形容梅岭路上 商贾如云 货物如雨 万脚践履 冬无寒士 因地理 位置重要 地势险要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太平寰宇记 称其为 最高且 险 是 扼百粤咽喉 的一座天然屏障 明成化十五年 1479 年 南安知 府张弼在扩修梅岭驿道时 并书其关门匾为 岭南第一关 苏轼有云 大 江东去几千里 庾岭南来第一州 正是对南安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写照 王阳 明要出兵平乱 刚好这里又是扼守崇义的重要门户 自然成了调兵谴将的大本 营 王阳明第一次到这里 军务之余 他去凭吊了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和他的两 个弟子程颢 程颐的遗迹 拜谒了 周程书院 和 四贤祠 祠周敦颐 程 颢 程颐以及 二程 之父程大中 周敦颐正是在这里 教授 二程 的 宋庆历五年 1045 年 时任分宁主薄的周敦颐 原名敦实 字茂叔 号 濂溪 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时 28 岁 南安军所在地 即今大余县城 宋代的 南安军 下辖南康 大庾 上犹三县 周敦颐在大余任职期间 正是青年时期 公务之余 就在南安军府衙后花园读书 思考和写作 研究他的 太极图说 第二年 1046 年 兴国县知县程珦 大中 调任南安军通判 与周敦颐一块 共事 程大中与周敦颐交往 视其气貌非常人 就要他的两个儿子 程 颢 程颐拜周敦颐为师 二程 就是这样 开始了理学的启蒙 后来遂成大 家 屈指可数的理学家 曾任南安知府的清代福清人游绍安有 层峦花绣 诗 云 理学溯渊源 濂溪与洛水 生意眼前花 光风千万里 明代人陈健在大余写有 梅国书院记 云 长安自周濂溪为司理 亲授 二程兄弟以道 数百年来 言湮教驰 可以说 此行对王阳明的一生来说 都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他的心学学 说 他是上承周敦颐和 二程 以及之后的心学家 而创有自已理论体系的集 大成者 同时 王阳明也在军务之余 在道源书讲学 传播他的心学思想 二经南安 王阳明第二次来南安 是他任南京兵部尚书兼两广军务 赴任时经过 并 略作逗留 在经过南安县新城圩的时候 王阳明写有一首诗 题为 过峰山城 诗云 犹记当年筑此城 广猺湖寇尚纵横 民今乐业皆安堵 我亦经过一驻旌 香火沿门惭老稚 壶浆远道及从行 峰山弩手疲劳甚 且放归农莫送迎 峰山城 今名 新城 位于县城东北 33 公里的新城圩 明正德十二 年 1517 年 王阳明平伏崇义谢志山起义时 曾驻兵此地 越二年 1519 年 平乱已毕 乡民在王阳明的要求下 筹款建城 以防寇乱 后辟为圩市 清 雍正元年 1725 年 乡人捐修官路及河埠码头 乾隆五年 1740 年 又捐 建通衢大街及风雨亭 城狭长 北靠 323 国道 南濒章水 面积约 50 万平方米 是大余县最大的圩镇 解放后为公社 1983 年政社分设 建立乡政权时又设置 新城区 是江西省全省唯一保留区建制的地方 后改区为镇 新城处于大余 信丰 南康三县交界 又临国道和章江水运航道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王阳明这首诗回忆了当年筑此城的情况 如今老百姓安居乐业 天下升平 当他路过这里的时候 老百姓箪食壶浆相迎 想当初峰山抗敌 劳民费资 所 以好言相劝大家勤于农耕 不要劳神费力迎来送往了 字里行间 充分体现了 王阳明爱民如子的思想 诗的风格也是王阳明一贯的风格 朴实自然 不重 奢华 感情真挚 长于说理 三入南安 明嘉靖七年 1528 年 十一月廿九日 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兼两广军务的王 阳明 因患病 带领数名亲兵匆匆从南宁起程 回故里浙江余姚 途经大余 到了梅岭山脚下 旧地重游 王阳明兴致顿时高了起来 于是一行人坐轿的坐 轿 牵马的牵马 挑担的挑担 络绎登上了梅岭 到了梅关关楼 王阳明叫道 落轿 落轿 我要下来看看 亲兵们忙 扶王阳明下了轿 缓步走到关楼前 王阳明站在关楼下的驿道上 眺望层峦叠 翠的群山和远处隐约可见的南安城 俯视弯弯曲曲的鹅卵石铺就的古驿道 还 有被梅树掩映的亭阁驿站 此情此景 不由想起了当年带兵平谢志山的往事 那时时逢动乱 梅岭梅花有灵情 在战争动乱年代 梅花就衰萎不开 正象 谪居大余的南宋理学张九成诗中所描写的那样 诗人常说岭头梅 往往春风 自此来 我到岭头都不见 空将春梦又空回 可时下 适逢清平 虽未到梅 花开放的时候 但表枝绿叶 郁郁葱葱 肯定来年春至 梅必盛绽 王阳明情 不自禁地吟起了元代丞相伯颜的 度梅岭 诗 马首经从梅岭归 王师到处即平夷 担头不带关南物 只插梅花一二枝 吟罢 王阳明无限感慨地对亲兵们说 你们跟随我也有些年头了 这还 是第一次欣赏梅岭吧 梅岭的风光确实与别处不同 我从政几十年 到过不少 有名地方 但像梅岭这样集军事要塞 自然风光 人文底蕴和商繁荣于一处的 地方 还是不多见 十多年前 我领兵在这里平定刁民的叛乱 就曾数次登上 梅岭 对于这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的关楼和 南枝花落 北枝始开 的梅 花奇观 我是终生难忘的啊 南安知府何宗伊闻知兵部尚书来到 自然不敢怠慢 热情有加 早早地带 领府 县的全体官员到驿使门外夹道欢迎 又在南安府衙后花园的牡丹亭摆下 宴席 盛筵款待王阳明 何宗伊竭力颂扬王阳明 自大人于正德十二年亲统 大军 剿灭畲民十余年的叛乱以来 南安府一府四县 辖大余 南康 上犹 崇义 连年丰衣足食 商贸繁荣 学风纯厚 这与前十年相比有天壤之别 大 人 您功德无量啊 接着 众官员也极力颂扬 频频敬洒 王阳明心里高兴 开怀畅饮 宴罢 王阳明不顾旅途劳顿 拖着病体 在道源书院向热情的弟子和各界 人士讲授他的 心 学 清代人游绍安有 重修道源书院记 云 夫濂洛 薪传自宋 阳明先生以三百年后名儒 上接瓣香 其临卒于南安舟次也 犹津 津讲学不置 星落南安 第二天 王阳明弃轿舆 在南安东山大码头乘船 准备顺章江而下 经赣 州 沿赣江 转长江 再经钱塘江转余姚 当船行至青龙铺 今大余县青龙镇 赤江村 离大余县城 古南安所在地二十华里左右 江面时 王阳明便舍舟 乘轿前往丫山寺 探访周敦颐当年在南安时经常去并曾与寺内高僧讲经论佛的 地方 此时正是仲冬时节 山区的冬天 气候寒冷 路上行人稀少 有占潇瑟苍 凉的咸觉 王阳明不由想起了理学先师朱熹的诗 南安道中 对秋冬时节南 安道所作的描述 晓涧淙流急 秋山寒气深 高蝉多远韵 茂树有余阴 烟火居民少 荒溪草露侵 悠悠秋稼晚 寥落岁寒心 丫山灵岩寺 是 江西有数 赣南为甚 的江南名刹 自南唐时期始建 以后一直香火鼎盛 古往今来 许多名士高流如张九龄 周敦颐 张九成 游 绍安 王奇 刘节 袁枚等 都慕名前来观赏 有的还留下了诗文佳作 古人 有诗咏灵岩寺 两峰高插白云层 入暮烟耕积翠凝 山磐微风吹断后 疏林明灭是禅灯 诗里透出灵岩寺浓浓的禅意 不知不觉间 王阳明一行来到了灵岩古寺山门 此门为砖石结构牌坊 双 顶三门 抬头看时 坊门上书 灵岩古刹 匾额 两侧楹联云 灵山曾寄游踪 爱竹院僧闲 松龛佛静 岩穴从多胜境 看双峰云锁 一水烟横 禅意浓浓 王阳明感到已经到了禅的境界 走过狮子桥 放生池和舍利塔 来到了灵岩寺 寺前有石狮一对 寺门楣 上有 灵岩古寺 匾额 寺门两边有楹联一副 云 灵感三千界 岩藏五百僧 王阳明的心情进入了禅的世界 王阳明进得寺时 恰逢寺里有位高僧将要入寂 高僧命僧徒将他的禅门紧 紧地关锁起来 并告诫他们不得打开 还说了句 姑俟我至 王阳明来到这 里 见禅门紧闭 甚为奇怪 便向僧徒探问 僧徒将师父之嘱告之 王阳明听 后笑道 固候我也 遂命僧徒将禅门打开 他发现室内案几上有本书 他 拂去灰尘 将书页掀开 轻声读了起来 五十七年王守仁 启吾钥 拂吾尘 若问前身事 开门人是闭门人 王阳明轻念数遍 细细体味后离山回船 一 路上 病情加重 回船后便病死在船上 思想找到了归宿 生命达到了极乐 享年正好五十七岁 一代理学大师与丫山的最后一次碰撞 竟然是这般的空灵 和禅意 亲兵见王阳明忽然病逝 惊慌得乱成一团 不知如何是好 幸好船家有主 见 要亲兵忙派人急报南安府 南安知府何宗伊闻讯后 连忙派出快马飞报江 西行省 直至北京嘉靖皇帝 同时 另外组织人力将王阳明遗体运回县城 用 上等棺材装殓 并在府衙内布设灵堂 当时南安府及所属三县的官员 王阳明 的弟子 各书院的学子 以及商贾 豪绅等闻凶讯后都来吊唁 几天后 南安府派出官员与王阳明的亲兵一起 用船载着王阳明的灵柩 回浙江余姚 所到之处 江南各地的军民官商学都身着缟素 前来吊丧和送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王阳明的弟子 江西于都籍理学家黄宏纲 黄宏纲 1495 1561 字正之 称洛村先生 官至刑部主事 王阳明在赣州讲学期 间 黄宏纲知道后立即登门拜师 听讲三天后就领悟到 心理合一 的道理 深得王阳明赞赏 从此二人亲密无间 这次 黄宏纲恰逢在家 听说老师病逝 大余青龙圩 立即赶赴南安吊丧 并护送王阳明的灵柩回余姚安葬 像孝子一 样为王阳明守灵 还帮助料理其家务 当时有人向朝廷进谗言 嫁祸于王阳明 全家 企图革去其封爵世禄 并放逐其儿子 黄宏纲挺身而出 多方周旋 多 方调护 使之幸免于难 并偕钱德洪 王畿 为王阳明的儿子请命成婚 后弃 官归里 时常还与聂豹 邹守益 王阳明弟子 罗洪先 王阳明弟子 等 研究和讲解王阳明理学 黄宏纲死后配享阳明祠 王阳明落星亭 王阳明落星亭 位于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附近的章江西岸 古为青龙铺 原为王阳明去世处 离大余县城二十六华里 离 323 国道约 500 米 建在临 河的一处阶梯平台上 由亭阁 黄竹林组成 平台基石呈长方形 亭为四角亭 高约四米 琉璃瓦盖顶 四角飞檐翘角 宝葫芦顶 地面由多边形大理石镶拼 而成 四周有水泥条凳供人们憩息 亭中立一座大理石碑 碑高 2 14 米 宽 1 4 米 朝西碑面阴刻 王阳明先生落星处 落款是 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 授 冈田武彦手书体 1994 年五月竣工 冈田武彦 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 国际著名学者 日本当代儒家 落星亭自建成以后 每年都有许多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后学前来凭吊 王阳明 落星 以后 县城原纪念周敦颐和 二程 的 道源书院 旁 建有 阳明祠 香火鼎盛 他为了 破心中贼 把理学提到压倒一切的地 位 王阳明一生事业的奠基是在赣南 自剿灭了福建漳州和赣南崇义农民起义 后 升官晋爵 从此平步青云 一直做到兵部尚书 两广巡抚 王阳明理学的 核心理论 致良知 是在赣南完善的 他的理学思想的代表作 传习录 也是在赣州第一次刊刻出来 其 训蒙大意示教读 也在赣州撰写 并刻古本 大学 和 朱子晚年定论 一时名声大振 四方学者云集其门 相聚赣南 赣南的学子也纷纷拜王阳明为师 如王阳明名弟子 著名理学家邹守益 欧阳 德 陈九川 徐爱 钱德洪 罗洪先 薛侃 王畿等 都围聚在王阳明身边 探讨理学精要 赣南的一些学子 在王阳明的教育和熏陶下 也成为一代理学 名家 这个时候的赣南理学 可谓繁荣之甚 得人之甚 是全国理学的两个中 心之一 另一个是浙东 吉水籍理学家罗洪先一生的许多时间都是在赣南游历和讲中度过的 吉水 也是赣南的邻县 他到过赣南的许多地方 于都 瑞金 宁都 赣县 南康 大余等地方 与黄弘纲 何廷仁等人探讨理学精妙 一生不改初衷 罗洪先年 十五时 读王阳明 传习录 欲往受业 因父阻未能成行 但他一辈子宗王 阳明致良知之学 另一位吉水人邹守益 王阳明的高足弟子 举进士 授编修 一年后告归 谒王阳明于赣州 并讲学 他笃守阳明之学传统 落职后 穿梭 于赣南和吉水之间讲学 史称 四方从游者踵至 邹守益是王阳明的诸多弟 子当中过从最密的弟子之一 他不仅从学王阳明 而且同王阳明一起从戎 为 王阳明出谋划策 为王阳明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击败宸濠的叛乱立下了汗马功 劳 所以王阳明对他另眼相看 书信来往和诗词唱酬都较多 江西泰和人欧阳德 初见王阳明于赣州 年最少 时已领乡荐 王阳明亲 切地叫他 小秀才 听了王阳明首倡的 致良知 时 说 此正学也 其识见异于世儒 王阳明还派遣他去服役 随时服务在王阳明的身边 欧阳德 欣然从命 虽劳不怠 王阳明非常器重他 他常与其江西乡人邹守益 聂豹 罗洪先等讲学论道 学者甚众 称南野门人者半天下 江西临川人陈九川 与王阳明过从甚密 在赣州刊刻的王阳明 传习录 里 专门有一章与陈九川的答问录 王阳明对他循循善诱 向他详细解释了 致良知 的深刻内涵 陈九川离开赣州时 写了一首告别诗给先生 良知 何事是多闻 妙合当时已种根 好恶从之为圣学 将迎无处是乾元 表示他 对先生之学的理解 如被誉为王阳明 四大弟子 之一的何廷仁 黄弘纲 何廷仁的二兄何春 管登 以及死后王阳明为其写祭文的袁庆麟等 都堪称一时之理学俊秀 而这 五个人的乡籍都是赣南于都 时称于都 理学五子 历代理学名家在南安自周敦颐在南安创立理学以后 许多理学家或宦游南 安等地 或到南安寻访周子的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