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状况社会调查报告_第1页
大学生就业状况社会调查报告_第2页
大学生就业状况社会调查报告_第3页
大学生就业状况社会调查报告_第4页
大学生就业状况社会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大 学学 生生 就就 业业 状状 况况 社社 会会 调调 查查 报报 告告 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前中国大学生毕业情况不理想 许多大学生的就 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针对 2009 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 就业流向 工 作能力 求职 就业与教育公平 自主创业 读研与留学 高考志愿填报 大 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分析 通过走访进行有效的问卷调查 1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 就业期望趋向现实 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 工作区域等方面 就业方向 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 前三项是 先就业后择业 先择业后就业 继续深造 调查显示 在面对就业压力时 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 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 续深造 这选项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 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 且 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 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 二是就业 竞争激烈 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 三是心理素质 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 解就业压力 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其利弊何在 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 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 改善我国人才结构 增强我国高级 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忧虑的是它反应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面欠缺 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 避的方式 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 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有不 容客观的评价 这里除了客观因素外 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 由此可 见 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室必要的 就业取向 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在选择就 业地区时 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 66 5 这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经济发达地区 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 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 更能为就业者 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 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 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密切相关的 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 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 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 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 价值取向 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 各单位的薪资基本保持在相对 稳定的水平 只有少部分单位存在降薪的现象 大多数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都 表示 岗位薪资不可能高于招聘薪酬 但会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这种情况下 大部分求职者应对人力资源市场和薪酬采取主动迎合态度 针对现阶段形式自 身作出相应调整 2 本科院校就业率有所下降 高职院校持平 据调查 2009 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 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 往年持平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 2008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 86 2009 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比起 2008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 降了 2 个百分点 2009 届 211 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 89 非失业率 90 非 211 本科院校为 87 高职高专为 84 而 2008 届半年后就业率 211 院校为 93 非失业率 94 非 211 本科院校为 90 高职高专院 校为 84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2008 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 559 万 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 约为 529 万 本 专 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 2009 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 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为 21 43 万 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约为 434 万 2010 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在毕业半年后的 73 56 万失业大学毕业生中 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 有 51 59 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 有 5 46 万人无 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 另有 16 51 万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即所谓 的啃老族 该报告中定义为待定族 3 越是经济发达地区 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 2009 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 1 与 2008 年 1 2 的比例接近 云南大 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 为 1 9 吉林 1 7 宁夏 1 5 而广东 北京 江 苏 上海等省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排名靠后 自主创业的主要地区是就业 比较困难的中西部地区 主要城市类型是地级及以下城市 总体而言 越是经 济发达地区 越是大城市 就业环境越好 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 自主创业的 毕业生最多的是工科类 其次是财经管理 2009 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类 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零售行业和文体娱乐业 其月收入大大高于受雇 应届毕业生的月收入 调查结果表明 2009 届大学毕业生中 来自 私营企业主 企业经理人 员 个体工商户 等家庭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 见图三 大学毕 业生创业受其家庭的企业家文化影响较大 而且 其创业资金 82 以上依靠父 母 亲友和个人储蓄 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只占 1 所以 有创 业意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就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 政府需要在启动 资金方面帮助经济困难的创业者 4 工学 管理学就业率最高 法学和哲学最低 2009 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 见图四 最低的是法学和哲学 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资源开发与测绘 最 低 2009 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 2008 年毕业半年后 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 10 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 10 75 万人 占本科失业量的 35 9 其中有 8 个专业同时也是 2007 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法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英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管理 汉语言文学 电子信 息工程 会计学 此外 2009 年就业报告还指出 统计数据表明 制造业雇用了本科毕业生 的 27 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 31 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就业行业 民营企业 和个体企业是 2008 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 5 本科生收入下降 男女同工不同酬 2009 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 211 院校的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是 2549 元 非 211 本科院校为 2030 元 高职高专为 1647 元 而 2007 届这三 类大学毕业生收入分别为 2949 元 2282 元 1735 元 2008 届毕业生平均月收 入下降幅度分别为 14 11 5 本科毕业生收入下降特别明显 2008 届本科 毕业生的半年后月收入经济学大类最高 医学类最低 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 月收入最高是公安大类 半年后月收入最低是医药卫生大类 虽然 2009 届大学毕业生男女之间的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别 但即便在女性毕业 生占优势的专业中 男性毕业生薪资全部高于女性 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 资歧视 2008 届大学毕业生中 同层次 同专业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 接近 800 元 6 大学毕业需改进沟通和创新能力 2009 届大学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工作要求较好的依次为科学思维 能力 动手能力 理解与交流能力 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 管理能力 而本 科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 谈判技能和说服他人等 高职毕业生则是有效的口头沟通 积极学习和说服他人 这些亟须改进的能力 归属于沟通和创新能力 统计分析表明 本科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对雇主的满意程度分别为 70 和 68 工作要求与压力 不满意度最低 不满意度最高的是 薪资福利 和 个人发展空间 其中 2008 届大学毕业生对 政府机构 科研事业 类雇 主的满意度最高 对 民营企业 个体 类雇主的满意度最低 然而民营企业是 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 2008 届大学毕业生对不同规模雇主的满意度的总 体趋势是 雇主规模越大 满意度越高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 2009 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 86 比 2008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 2 个百分点 但工学 管理学就业率分 别为 90 和 89 成为 2008 年就业率最高的两个专业 最低的两个专业是法学 和哲学 就业率为 79 和 76 蓝皮书指出 2008 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 10 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 为 10 75 万人 占了本科失业量的 35 9 其中有 8 个专业同时也是 2007 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包括法学 计 算机科学与技术 英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管理 汉语言文学 电子信息 工程 会计学 从专业中类来看 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 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 响较小 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 有 8 个为理工类专业 专业小类的就业率 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 蓝皮书的作者麦可思 MyCOS 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介绍说 就业蓝皮 书抽样人数达到 44 4 万人 回收有效问卷 21 8 万份 共涉及全国 31 个省 直 辖市和自治区的 3080 所高校或分部分院的 1196 个专业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今天解释说 就业情况与高校当年招 生规模 师资力量及学生家庭条件和校友等各种关系均有联系 2004 年开始 国家开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制造业密集地区进行政策扶持 经过几年的发展 制造业行业对人才需求比较大 是制造业吸纳毕业生众多的 原因之一 从大的趋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