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教案设计_第1页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教案设计_第2页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教案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 体会作者感情 2 再读诗歌 抓住关键词 化身 化成 3 诵读诗歌 理解诗歌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的生命的旷远性与万物之关联性的看法 强调了人与自然生命信息的沟通与关联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 朗读诗歌 抓住关键词 化身 化成 2 诵读诗歌 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 朗读诗歌 抓住关键词 化身 化成 2 诵读诗歌 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 诵读式 讨论式 教学媒体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课前检测课前检测 一 给下列字词注音 山巅 广漠 蹊 径 二 解释词语 1 山巅 3 交错 2 广漠 4 蹊径 三 填空 1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2 我们走过的城市 山川 都 了我们的生命 3 我们随着风吹 随着水流 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4 十四行诗 又译 商籁体 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最初流行于 彼特拉克的 创作使其臻于完美 又称 彼特拉克体 后传到欧洲各国 这种诗体有固定的格式 有两部分组 成 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 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 共十四行 因此得名 特点 语句 富有 代表诗人有 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新课 三 检查预习 四 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 一 作者简介 冯至 1905 1993 原名冯承植 1923 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 年浅草社停止活动 和杨晦 陈翔鹤 陈炜谟另组沉钟社 出版 沉钟 周刊 半月刊和 沉钟丛刊 出版的诗集有 昨日之歌 1927 北游及其他 1929 十四行集 1942 冯至诗选 1980 等 其他作品有散文集 东欧杂记 1951 传记 杜甫传 1952 译作 集 海涅诗选 1956 诗集 西郊集 1958 诗集 十年诗抄 1959 论文集 诗与遗产 1963 译海涅长诗 德国 一个冬天的童话 1978 等 二 文学常识 十四行诗 又译 商籁体 为意大利文 sonetto 英文 Sonnet 法文 sonnet 的音译 欧洲 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最初流行于意大利 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 又称 彼特拉克 体 后传到欧洲各国 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 每行 11 个音节 韵式为 ABBA ABBA CDE CDE 或 ABBA ABBA CDC CDC 另一种类型称为 莎士比亚体 Shakespearean 或 伊丽莎白体 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 每行 10 个音节 韵式为 ABAB CDCD EFEF GG 五 新课学习 1 朗读诗歌 体会作者感情 2 全诗四个自然段 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 一 试想象自己立于高山之巅 各种动态的和静态的自然之物往来于身边 呈现于眼前 感受本诗的意境 二 本诗所写均是常见的景物 事物 而诗人把个人感受升华为人生经验 借此思索人生 的意义 对此有何感悟 三 作者服膺的德国诗人里尔克提出 诗是经验 的诗歌理论 从本诗中可否有所体会 六 课堂总结 诗歌语言素朴润实 风格内敛 而意蕴深沉 境界高远 经得起细细体味 七 课堂巩固 八 布置作业 1 如何理解诗中所说的我们 化身 为远景 化成 为平原和蹊径 城市 山川 化成 了 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