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过热器、再热器U型布置流动机理研究_第1页
锅炉过热器、再热器U型布置流动机理研究_第2页
锅炉过热器、再热器U型布置流动机理研究_第3页
锅炉过热器、再热器U型布置流动机理研究_第4页
锅炉过热器、再热器U型布置流动机理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锅炉过热器 再热器锅炉过热器 再热器 u u 型布置流动型布置流动 机理研究机理研究 摘要 应用动量守恒原理 建立了 u 型过热器 再热器的理论模 型 获得了包括结构尺寸和流动因子的特征参数 m 依据 m u 型过热器 再热器流动可分为三种状态 并依据实验数 据 提出了 u 型过热器 再热器流量均布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提 高方向 关键词 过热器 再热器 流量均布 分支流 符号表 d 直箱直径 f 摩擦系数 f 集箱横截面 fc 支管截面 h 支管阻力系数 k 动量交换系数 l 集箱长度 m 特征参数 孔数 集箱内静压 支管流速 集箱内轴向速度 o 入口速度 x 任意 点速度 c 孔出流带出的轴向速度分量 x 轴向坐标 流动密度 壁面切应力 上标 汇流 1 引言 在大型电站锅炉中 过热器 再热器并联管组常使用 u 布置 这种 u 型过热器 再热器并联管组的流量偏差 主要来自两方 面原因 烟气侧受热偏差和蒸汽侧水动力偏差 相对来说 烟 气侧受热偏差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重视 而蒸汽侧的研究却相 对较少 1 成为近年来过热器 再热器超温管爆管的主要原因 之一 因此 在大型电站锅炉设计中 u 型布置的过热器 再 热器的操作工况 经济性 安全性等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 动力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在过去的 10 多年里 过热器 再热器的水动力特性正逐渐受到 研究者者的重视 已分别研究了分 汇流集箱内的流动机理 显然 进一步的研究应考虑集箱的布置形式 但这方面的研究 开始较晚 美国学者 baju ra 做了这方面开创性的工作 然而 bajura 的计算模型过于复杂 计算过程繁琐 必须应用计算机 计算 本文引入化工中的类似模型扩展应用于锅炉过热器 再 热器 u 型布置的计算 类似文献 获得了较简单的 便于工程 应用的计算结果 2 理论类型 u 型布置的过热器 再热器通常有两个集箱组成 如图 1 所示 因此 理论模型的建立依赖于建立分流 汇流集箱的理论模型 在建立理论模型前 我们先做以下假设 1 分流 汇流集箱内 流体流动是一维 不可压的 2 集箱是等截面 3 各支管间的 间距相等 并且各支管是等截面 等长度的 4 在分流集箱中 流体在入口处速度最大 在封闭处速度为零 而在汇流集箱中 正好相反 2 1 分流集箱 取如图 2 所示支管附近微远控制体 并按质量和动量守恒建立 方程组 图 2 分流集箱微元控制体 1 质量守恒 f f dw dx dx fcu 即 u fl fcn dw dx 1 其中 dx l n 2 动量守恒 轴向流体动量增加是轴向各力作用的结果 在微元控制体上 动量平衡 f d dx dx f ddx f dw dx dx 2 f 2 fcu c 对圆截面集箱 管壁摩擦力 2 8 忽略 dx 的高阶微量 方程简化为 1 d dx 2d 2 2 dw dx fcu flu c 0 2 c 表示支管分流带走的流体轴向分量 其大小依赖于管尺寸和 支管所处的位置 可大于或小于 由此 c 可表示为 c 2 2k 3 在锅炉设计中 k 常称为动量交换系数 将方程 1 和 3 代入方程 2 动量方程化简为 1 d dx 2d 2 2k dw dx 0 4 2 2 汇流集箱 取如图 3 所示支管接头附近微元控制体 图 3 汇流集箱微元控制体 1 质量守恒 f f dw dx dx f cu 令 dx l n 上式解得 u f l f c dw dx 5 2 动量守恒 轴向流体动量增量是轴向各力作用的结果 在微元控制体上 作用着静压力和壁面摩擦力 按动量守恒可得 p f p d dx dx f d dx f dw dx dx 2 f 2 fcu c 对圆截面多孔管 管壁摩擦力 2 8 忽略 dx 的高阶微量 方程简化为 1 d dx 2d 2 dw dx fcn f l u c 0 6 c 表示支管分流带走的流体轴向分量 其大小依赖于管尺寸和 支管所处的位置 可大于或小于 由此 c 可表示为 c 2 2k 7 在锅炉设计中 k 常称为动量交换系数 将方程 5 和 7 代入方程 6 动量方程化简为 1 d dx 2d 2 2k dw dx 0 8 由方程 1 和方程 5 可得 f f 3 支管方程 p p h u2 2 10 由方程 4 减去方程 8 可得 1 d p p dx 1 2 d d f f 2 2 2k f f 2 2k dw dx 0 11 将方程 1 代入方程 10 得 p p 1 2h fl fcn 2 dw dx 2n 12 引入无量纲变量 p p 20 w 0 u u 0 x l 代入方程 11 和 12 可得无量钢方程组 1 d p p dx 1 2 d d f f 2 w2 2k f f 2 2k wdw dx 0 13 p p 1 2h f fcn 2 dw dx 2 14 3 方程组的求稳 对锅炉过热器 再热器集箱 集箱长度相等集箱直径并不大 其摩擦作用相对于动量作用很小 所以 忽略摩擦项不会产生 明显的误差 因此 方程 13 化为 d p p dx 2k f f 2 2k wdw dx 0 15 把方程 14 代入方程 15 我们可获得两个常微分方程 d2w dx2 m2w 0 16 dw dx 0 16a 其中 m2 2k h k k f f 2 1 fcn f 2 方程 16a 表示过热器 再热器内无流体流动 方程 16 的解依 赖于 m2 的符号 u 型过热器 再热器的边界条件为 在 x 0 时 w 1 在 x 1 时 w 0 按 m2 的不同 我们可得到以下三种流动状况 1 m20 或 k k f f 2 方程 16 的解为 w c1emx c2e mx 代入边界条件 可确定积分常数 c1 和 c2 由此 我们可获得 方程的特解 w em 1 x e m 1 x em e m shm 1 x shm 17 将方程 17 代入方程 9 可得 w f f w f f shm 1 x shm 18 考虑方程 4 和 8 在忽略摩擦项后 从 0 到 x 积分 可得 p p0 k 1 sh2m 1 x sh2 19 p p 0 k f f 1 sh2m 1 x sh2 20 p p h 2 f nfc 2m2ch2 1 x sh2m k k k f f 2 1 ch2 1 x sh2m 21 2 m2 0 或 k k f f 2 1 在此情况下 方程 16 化简为 d2w dx2 0 22 从 0 到 x 积分上述方程 方程为通释为 w 1 x 23 应用上述的边界条件 分流和汇流集箱的速度分布为 w f f 1 x 24 代入动量方程 4 和 8 在忽略摩擦项后 从 0 到 x 积分 我们 可得分流 汇流集箱的静压分布 p p0 p 0 kx 2 x 25 将方程 23 代入方程 14 可得 p p h 2 f nfc 2 26 3 m20 或 k k f f 21 令 m12 m2 解方程 16 分流和汇流集箱的速度分布为 w sinm1 1 x sinm1 27 w f f w w f f sinm1 1 x sinm1 28 将方程 27 和 28 代入方程 4 和 8 在忽略摩擦项后 从 0 到 x 积分 分别得到分流和汇流集箱的静压分布 p p0 k 1 sin2m1 1 x sin2m1 29 p p 0 k f f 1 sin2m1 1 x sin2m1 30 将方程 27 代入方程 14 可得 p p h 2m2 f nfc 2cos2m1 1 x sin2m1 31 4 结果和讨论 依据上述计算得出的三种流动状态 我们可得出下列的流动图 图 4 是分流集箱内的速度分布 图 5 是分流集箱内的静压分布 图 6 是分汇流集箱间的静压差分布 明显地 无论 m2 是大于 还是小于零 流量都不可能达到均布 只有在 m2 等于零时 才达到流量均布 对锅炉过热器 再热器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分 汇流集箱的 横截面是相等的 即 f f 因此 m2 的正负就只依赖于 k k 由实验数据可知 6 k 0 4 0 72 k 1 1 2 也就是说 汇流集箱的动量交换系数大于分流集箱的动量交换系数 即 k k1 所以 m2 总是大于零的 m2 小于或等于零都是不实际 的 在图 6 中 当 m2 0 时 在入口处支流流量偏大 而在封闭处流 量偏小 并且 m 越大 偏差越大 只有当 m2 0 时 流体才 达到均布 所以 u 型过热器 再热器达到流量均布的条件是 m 0 通过对 m2 的分檄 由 m2 的定义可知 当 f f 时 m2 2 h k k fcn f 2 即 m2 的大小与 h k k fcn f 有关 因此 调节流量均布的基本手段有以下三种 1 调节支管的阻 力系数 h 这在锅炉的设计 制造中 常通过在流量偏大的支 管内加节流圈来实现 目前已虱到实际应用 2 调节集箱横截 面与总的支管截面之比 nfc f 该比值减小时 m2 值也相应地 减小 在实际设计中 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该途么的应 用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3 调节 k k k 和 k 越接近 m2 值就越 小 流量就越均布 但研究表明 6 k 和 k 主要受集箱内速度 分布的影响 而速度分布又受支管间距 d d nfc f 的影响 在计算时较复杂 详细的可参见王峻 日 华 等 锅炉过热 器布置流动机理研究 中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 1998 14 5 2 6 5 结论 通过建立的 u 型过热器 再热器理论模型 分析了 u 型布置的 流动行为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调节 u 型过热器 再热器流量 均布的三条途径 调节支管的阻力系数 h 调节集箱横截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