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系统_第1页
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系统_第2页
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系统_第3页
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系统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系统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 inmarsat 国际移动卫星 c b m f 标准和低极 轨道搜救卫星系统 cospas sarsat 都加入了 gmdss 并已 是 gmdss 的主力 地面无线电通信系统 是利用数字选择呼叫终端 简称 dsc 是 一种先进的数字技术通信系统终端 通过海岸电台中频 高频 甚高频无线电通信设备发送或接收全自动遇险报警 报警后可 自动或人工地用无线电话或窄带直接印字电报功能进行后续的 遇险安全通信 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 gmdss 是为改善海上遇险和安全通 信而建立的一个全球性的遇险和安全通信网络系统 概括地说 整个系统包括遇险安全报警及处理和遇险安全预防两个方面 涉及到两大通信系统 即卫星通信系统和地面无线电通信系统 遇险安全报警及处理 船舶一旦发生海事 要求岸上的搜救机构 sar 和遇险船舶附 近的其他船舶能够立即收到该船遇险的报警信息 并以最短的 时间延迟进行遇险救助 搜救协调中心 rcc 可迅速地通过卫星地面站或海岸电台与遇 险船 救助船 救助飞机或其它有关搜救机构进行搜救协调通 信 救助指挥船与救助现场的其他船舶 飞机 船舶与救生艇之间 可迅速建立救助现场通信 通过 inmarsat c 中的安全网或地面通信系统中的奈伏泰斯等设 备定时向船舶发布海上安全信息 包括航行警告 气象警告 气象报告和其它海上安全信息 gmdss 在我国的实施 我国是海运大国 也是 imo 理事国 从维护我国的权益出发 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 gmdss 岸基设施 承担国际国内值班义务 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保障海上人命和设施安全 均有十 分重大的意义 早在 1985 年 有关部门就组织专家对我国实施 gmdss 进行论证 1990 年交通部向国家计委申请工程项目建议 1991 国家计委批复同意我国建设 gmdss 岸基工程方案 我国 gmdss 岸基工程由 6 个子系统组成 在北京海事卫地面站内增设海事卫星 b m 标准岸站 设低极轨道搜救卫星系统 cospas sarsat 中的搜救卫星终端 站 lut 和任务控制中心 mcc 在各海岸电台建设 18 个数字选择性呼叫 dsc 值班岸台 其 中 上海台在高频 hf 中频 mf 和甚高频 vhf 共 7 个频 段按承担西北太平洋海区国际值班台的规模建设了 dsc 窄带 直接印字电报 nbdp 和单边带无线电话 ssb 电路 广州 天津 大连等 15 个海岸电台在中频 mf 和甚高频 vhf 按 国内值班台的规模建设了 dsc 窄带直接印字电报 nbdp 和 单边带无线电话 ssb 电路 秦皇岛和海口两个海岸电台在甚 高频 vhf 按国内值班台的规模建设了 dsc 窄带直接印字电 报 nbdp 和单边带无线电话 ssb 电路 在上海 广州 大连 福州和三亚建设了 5 个 navtex 播发台播 发海上安全信息 船舶报告计算中心和端站 中心与端站的信息传输依托于交通 专用卫星通信网 陆上搜救协调通信网 依托于交通专用卫星通信网 船舶配备设备方案 我国除了建设 gmdss 岸基工程外 还要考虑船舶配备方案 根 据 1974 年 solas 公约 的 1988 修正案要求 所有 300 总吨 的国际航行船舶都必须按航区配备相应的无线电设备 为此 gmdss 定义了 4 个航区 其中 a1 航区 vhf 岸台覆盖范围的海域 a2 航区指 mf 岸台覆盖范围的海域 但不包括 a1 航区 a3 航区 指 inmarsat 卫星覆盖区 但不包括 a1 a2 航区 a4 航区指 a1 a2 a3 以外的航区 也就是说船舶配备的无线电设备必须 与其所航行的航区相适应 这就为船舶配备 gmdss 无线电设备 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国现有公约船约 1000 艘 都已按国际要求配齐了 gmdss 设备 一些航运企业也根据 gmdss 在不久的将来最终会取代原海上遇 险安全系统这一客观规律 积极争取主动 使一部分非公约船 自愿安装了 gmdss 设备 总体上说 我国的船 岸电台在 gmdss 实施方面是符合国际要求的 不远的将来 原系统将最终退出其历史舞台 届时 gmdss 将 作为唯一的系统 在我国的海难救助中更加发挥其突出的作用 然而 目前该系统仍有一些不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