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与田园诗_第1页
浅论陶渊明与田园诗_第2页
浅论陶渊明与田园诗_第3页
浅论陶渊明与田园诗_第4页
浅论陶渊明与田园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7浅论陶渊明与田园诗内容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一生中始终贯穿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几度仕隐,几度沉浮。既然“大济苍生”无望,莫如“击壤以自欢”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归隐期间,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时期还成为诗歌重要描写的内容。而且,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的美,被后人誉为“田园诗人之祖”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思想 艺术 陶渊明(365427 年) ,字元亮,一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 ()的凌云壮志。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希望能展翅腾飞,遨游苍穹,也希望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为此,他曾几度出仕。但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的周旋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从二十九岁入仕到四十二岁归隐,经过几上几下,2 / 17陶渊明对仕途彻底绝望了。在仕途展转的十三年,大济苍生的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一腔热情化为一汪冰水。他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官场对于正直的人来说无异于密网之于鱼,宏罗之于雀。无论政客军阀们打着什么旗号,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政治的黑暗就在于这帮丑类为谋私利而无所不用。既然“大济苍生”无望,莫如“击壤以自欢” () ,走一条独善其身的路。离开官场,如释重负,顿感身轻意舒,有一种挣脱羁绊重获自由的轻松感。还乡途中,小船轻快的驶进,清风拂面,晨光熹微。陶渊明的心中全然是一种恍然大悟,返朴归真的感觉。归田以后,陶渊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耕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然自得地做了躬耕田亩之民。期间,诗人通过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倾吐了自己躬耕时同农民的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陶诗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代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第一类描写恬美静穆田园风光,抒发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这些诗歌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表明了诗人脱离3 / 17樊笼的自由心境。如归田园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 ,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 、 “池鱼” ,把退处田园说成为冲出“樊笼” ,重返大自然的喜悦有如鸟儿冲破牢笼罗网,心情是那么轻松愉快,表现了他对丑恶世界的鄙视。因而,在全诗中既流露出一种心灵解放的舒畅,又饱含摆脱官场,安然归家的欢欣,于是诗人不厌其烦地一一描述自己的田园: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狗吠、鸡鸣,都是那样亲切美妙,足以安身立命。这些极其普通的景物,经过诗人的笔触,便酷似一组和平、平静的农村风景画佳作。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陶渊明以审美的目光注视田园和大自然,超脱了现实的矛盾和痛苦,达到和谐静穆的境界。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4 / 17鱼” (使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 。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 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第二类歌咏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常年的劳动生活使陶渊明和农民结下深厚的感情,与农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这种交往反映在诗歌中显得极为真挚和情趣盎然。如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农闲时节,与诗人相互来往的,不是那些骑马驾车的达官贵人,而是“披草”的农夫,他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他没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呼之欲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他所关心的也只是桑麻的长势,收成的5 / 17好坏。他的思想感情还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兴奋、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担心、忧虑。所以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移居二首也写了他与农民邻居的友好往来。与邻居们同劳作,共游乐,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其二云():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谈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里,诗人与农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被表现得如鱼儿与水一般,亲密无间。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些与农人之间和谐惬意的生活,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也是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第三类,反映了农村的凋蔽和村民生活的贫苦。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反映了他归隐后的劳动生活和淡泊的心境及描写田园的诗情画意;但作为一个正直的诗人,他的一些诗也反映了农村的凋敝景象和人民生活的贫6 / 17苦。如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座。夏日常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再如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从这两首诗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战争和灾害对诗人个人的困厄,对农村经济的破坏,对农村美好生活的损蚀。陶诗不仅开拓了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的新天地,而且在田园诗的艺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诗是一种新的开创,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久而醇香的诗味。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一)陶渊明田园诗描绘了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自然。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眼之所见,耳之所闻,细细读来,犹如身临其境。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平和的心境,与简朴7 / 17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在一起,给人一种无限回味之感,充满了欣然畅快之情。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的不同,难怪诗人像“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的返自然” 。飞鸟、游鱼、苍松、篱菊、炊烟、新苗、浊酒、清涧都是他的亲密朋友,并与之产生一种情感共鸣。他已不是旁观者,不是过客,更不是占有者,而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完全归化于自然。陶渊明对自然的爱是真诚之爱、审美之爱、非功力之爱、全身投入之爱。总之,田园是陶渊明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柱,田园即陶,陶即田园。(二)陶诗语言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率真自然地描写,极尽语言纯净之美。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风格。然而,我认为陶诗语言不仅仅是平淡,而是平淡中见警策;不仅仅是朴素,而是朴素中见绮丽。陶诗很少用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辞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实说来,他的诗句魅力全在于一切均从肺腑中自然流出,富于内在的感情力量。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然而这些事物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还有“春秋多佳日” , (移居其二)等诗句,只用白描,朴朴素素,平淡如话。但细细咀嚼,却平淡之中见绮丽,另有一番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8 / 17又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 () ,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 ,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展示了农家景象,字里行间跃动着诗人超俗的人格和恬淡的心境。他所要表达的是自己淡泊闲适的人生态度。他善于把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交互运用,于质朴中见秀丽,于散漫中见凝练,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再如: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归园田居其五) () ,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写雪,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不用“撒盐” 、 “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平平淡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陶诗除了平淡自然独特的风格和他诗歌内容完全一致外,他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也是主要特点。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归园田居其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饮酒第五首)如同口语,但情景宛然如在眼前。山花人鸟,偶然相对;鸡鸣犬吠,寻常生活,均能信笔写出,天真自然,陶9 / 17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极致境界。(三)陶诗真率而自然,讴歌了对美丽纯洁大自然之热爱。所谓“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读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 。当他在仕途上不得志以及其“济世苍生”的伟大抱负又无从施展时,心情格外忧郁。于是,他更加怀念那种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最终走上了与上层社会完全决裂之路,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所以,我认为,陶的田归,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遁世,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士大夫对整个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归隐之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第五首)的无法言喻的恬静和愉悦之情,正是诗人置身于大自然怀抱里悠然自得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由衷的歌唱。这一方面是由于陶渊明“性本爱丘山” ,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久在樊笼里,复的返自然” ,个性得以自由舒展。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他获得了一种自由恬静的美妙心境。于是,在这种田园心境中,诗人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表达了对美丽纯洁的大自然的一种由衷的热爱和歌唱。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10 / 17村。 ”诗人通过朴素、淳厚有味的语言,又通过细致的描摹,摄取自然中美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描写了平淡而美丽的田园风景。真情、真意、真景、真境尽在此诗中,自然淳朴。正是由于对描写的田园风物观察之细,体验之深,感情之真,诗人对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绘是一种真实而贴切的吟咏,是真正的吟咏之作,而并非呻吟之作。陶诗从不矫揉造作,注重从田园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素材,并依靠自己的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生动的形象,使其感情像一股泉水渗透在诗中。如陪伴诗人锄草归来的月亮,与诗人对酌的友人,依依升起的炊烟,张开了翅膀的禾苗,无不富有情趣。当诗人在生活中有了感悟,就诉诸于笔端,既无矫情,又无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自然,自然就是诗人最高的美学思想。陶诗看似平平淡淡,但平淡中又有瑰奇之处。他怎么能将诗写到如此纯熟自然的地步呢?原因就是他对极其平常的田园风光产生了这种平和宁静的感觉,才会更真切、更深刻地感到复返自然是他最大的精神安慰。言耕作之事,尽显田园之乐。(四)笔法清新,描写细腻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把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体现其革新精神。陶诗刻画田园山水,决不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且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1 / 17(饮酒第五首)这幅在南山映衬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全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 “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妙在对南山之景的自然勾勒,是诗人采菊时偶然视线的触及,也是心境悠然之显。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适应了。这首诗典型的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所以,在陶诗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无不显示出无限生机,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又如:归园田居之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棒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大意是说,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得发烫的脚。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这首诗无不展示其浓厚的生活情调,以及对质朴民风的讴歌,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如:和郭主簿二首 ()中:“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坐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已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12 / 17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堂前有树可以乘凉,闲暇之际读书弹琴,蔬菜粮仓小有盈余,新酿美酒自斟自饮和学语稚子嬉戏身边。全篇似乎只随意拈了几个极平常的生活情景,但诗人紧扣一个“乐”字,将它们组合起来,整个生活的纯真之趣就跃然纸上。首两句写景,只用一个“贮”字,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翁清泉,伸手可拘一般,平淡中有醇味,朴素见奇趣。又如:“卧起弄书琴”的一个“弄字” ,用在此处微妙地表现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居的乐趣。全诗“无夸张,无虚浮” ,以淳朴真情动人,我们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了那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悠的琴韵,看到了小康和谐的家庭,自斟自酌的酒翁和父子嬉戏的乐趣,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娇柔做作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五)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我们知道,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事四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13 / 17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情,源与景,缘与事,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在仲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他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理念的。如归园田居其四,先说自己久游而归,携子侄去访故友,却只见一片“荒墟” , “依依昔人居” ,又见“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可想而知,屋舍荒芜已久,借问路过的“采薪者”始知“死没无复余” ,不由悲叹“一世异朝市” ,最后体悟到:生命是虚幻的,最终不过归于空无。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浑融,可以说达到物我合一,主客交融的浑然天成之境界。还有归园田居 (其一) ,从诗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鸟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了一种境界: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又如: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14 / 17“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 “荒草” 、 “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有情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 ()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杂诗其二) ()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其一)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饮酒其十四) ()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 ()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 ) ()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15 / 17总而言之,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可伦比的成就,一下子便将田园诗推向了峰巅。从而赢得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田园诗人”的雅号,享誉后世。注释:(1)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并序 陶渊明诗文赏析集李华主编 巴蜀书社 1988 年版(2)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五陶渊明诗文赏析集李华主编 巴蜀书社 1988 年版(3)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并序 陶渊明诗文校笺王孟白校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 6 月第 1 版(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25 页(5)陶渊明陶渊明诗文校笺王孟白校笺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6 月第 1 版 83 页(6)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28 页(7)陶渊明陶渊明诗文校笺王孟白校笺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6 月第 1 版 48 页(8)陶渊明陶渊明诗文校笺王孟白校笺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6 月第 1 版 66 页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