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平面初探.doc_第1页
徽派建筑平面初探.doc_第2页
徽派建筑平面初探.doc_第3页
徽派建筑平面初探.doc_第4页
徽派建筑平面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徽派建筑平面初探以上溪村古建筑群为例引言:建筑是生活的载体,一种建筑类型的产生取决于一种生活方式的的形成。徽州古代先民因避战乱由北向南迁移与当地的古越人溶合,直至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徽派建筑在千年孕育中逐渐成形,成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枝奇葩。了解徽派建筑就要了解它如何形成、变迁,如何与当地、当时的生产生活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相适应。作为一种建筑类型与一种文化背景之间相关联的分析,内容可谓浩如烟海,本文试从传统徽派建筑平面形式与当时生活进行研究,从其中一个方面揭示徽派建筑的内涵。徽州在古代是一个行政区划,而如今已是一个文化圈的概念。当地先民由南迁的北方家族与当地古越人溶合而成。在族群溶合的同时,北方带来的的先进的文化、生产方式也与当地的适宜技术以及当地的独特地域文化相相互影响,呈溶合之势。徽州地区一向重视文化教育,有“三户之村不废诵读”之美称。程朱礼学便是在这种重视文教的背景下起源于此。后来这种学说对徽州以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且沿续至今。程朱理学推崇的是循规蹈矩的礼仪,同时理学在艺术中则强调主体精神,重神轻形,视淡泊为雅为真。对徽州意识形态上的影响颇深。徽州气候湿热,年降雨在1800毫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域内四季分明。当地山多谷广,是今天所说的东南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九华山脉和黄山山脉的东南,该地区周边山岭环绕,比较封闭。关于徽派建筑特征流传有一句俗语“白墙灰瓦马头墙,天井厢房夹正堂”。这后一句说的就是建筑平面的内容。天井、厢房、正堂就是平面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了。以上溪村传统建筑最常见的平面形制为例,建筑设三开间,沿进深方向分成两段。前段中间一间为天井,两边为过间,后段中间一间为正堂,两边两间为厢房。这就是平面最重要的六个部分。天井是平面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可谓无天井难以称为徽派建筑。关于天井的成因很复杂。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天井便是北方四合院中院子的变形。北方先民南迁时带来了北方四合院的记忆。但是又由于南北方的差异,四合院不得不进行变形以适应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特征。山多地少,建筑用地受到限制,院子不可能完全展开,只得缩小形制。又因当地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建筑的遮阳通风显得十分重要。院子变小变高也利于建筑内部的遮阳拔风。同时结合当地潮湿多虫障的险恶的自然环境,干栏式建筑显然有很强的适应性,防潮的同时也利于提高容积率。于是徽派的建筑便有了两层、三层、三层半的形制。建筑变高,院子变小,于是这个变小的院子真如幽深的古井一般,于是被形像的称为天井。天井这一名称在所有查阅过的资料以及所有听过的乡土名称中从来没有别的叫法,可见天井这一形式是建筑极重要部分,且为徽州地区所公认。图(1) 第183号民居天井天井具有采风通风的实用功能。中国传统建筑多半是外墙封闭,四合院如此,徽派建筑更甚。沿上溪村古建筑保留完好的街巷走去,高直的墙壁上绝见不到开敞的窗户,只有仅容一人探出头来的人头窗,而且是在二层,快接近屋顶的部分,形如雕堡的枪眼,具有很强的防御性。这由于当年山区多匪盗,治安不好,而青壮多外出经商,家中老幼妇孺与家业便隐于封闭的高墙深院之中。于是采光便全由天井承担。同时这带来另一个效果,就是建筑与建筑的外墙便可以紧贴在一起,形成成片的建筑群与深弄窄巷,以利于节地。生活在其中的人便如同植物的趋光性一样,围绕着天井进行着生活,天井便是一个虚的中心。室内外的通风也完全靠天井,夏季炎热时候,走进老房子却要凉爽很多,这是由于天井拔风效应。天井也是拔风井。很多大宅子的天井在记忆中总是围着一群老人,坐在竹椅上,摇着莆扇,边纳凉边拉家常。天井后来还附会上四水归堂以聚财的意义。古代徽人多从商,能建毫宅者多为商人。商人重利,所以为了取个好彩头,以天井收集四边雨水以像征广聚四方钱财。这些美好的寓意总被人所冿冿乐道,甚至超过了天井的实用功能。以至外人谈到天井时,多半以为真是为了聚财而建,令人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但是作为平面中最核心部分的天井在村里新建的民居中却是被抛弃得最彻底的元素。甚至一些老房子也被改造,加大窗户,天井用明瓦覆盖。究其原因是天井的功能被外墙的大面积开窗所代替了,而且天井部分在下雨天气仍不影响使用,增加了室内的面积。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旦一个形式的实用功能消失,这种形式也会随之消失。至于形式的一些精神层面的寓意则可说是微不足道,丝毫不能阻止它的消失。如果说天井是虚的中心,那真正的实的中心便是正堂了。天井与正堂处于建筑对称中心轴线上,且在在轴线顶端。 “程朱理学”推崇的是循规蹈矩的礼仪,中轴线的秩序便是天生与之相应的秩序。所有的室内正式活动都以正堂为中心。室内最重要的家具都设在正堂如八仙桌、供桌(村里则叫琴桌)。在一些正式场合上,比如聚会、宴席等,最尊贵的客人便是坐在正堂的八仙桌上,一般的客人坐在两个过间的桌子上。而正堂中又上靠上的位子为尊。从家具的设计也可以看出来,桌子三面都是凳子,而北面则是椅子。这些都是平面中秩序的体现。正堂这个部分在任何新建筑中都保留着,即使没有了天井、过间、厢房,正堂的摆设形制仍然保持古制,八仙桌与琴桌仍是正堂最高权威的像征,宾客席位也丝毫不能乱。厢房在正堂的两边。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下,做为私生活的空间厢房不受重视。采光仅在厢房朝向过间一侧开窗,由天井折射光再通过窗户进入室内。厢房无不给人昏昏暗暗的感觉。不过稍稍人性化的考虑是厢房地面用木板架空,比正堂地面抬高公分左右,用以防潮。架空部分设有通风口。厢房内木板,外部石板,木材对人的亲切温暖石材冰冷严肃,材质的不同也体现了空间性质的区别。厢房与过间之间有一个入口空间的处理。在厢房门口沿建筑横轴加一道壁,使厢房的入口不直接朝向过间。这一道转折便是公私空间的分界。同时这部分也丰富了空间的形式。这个部分往往是建筑装饰的重点。门与窗是建筑雕刻精华所在。在新建的民居中,这个入口空间也消失了。究其原因在于公私空间区分减弱。如今不再是当年大族聚居的形式,正堂也不再是一个大家族的行政中心,而是一个小家的起居室,这样自然不用太过区分正堂与厢房了。至于天井两边的过间,则是建筑的多功能空间了。它即不像厢房一般的隐秘,也不像正堂一般的神圣。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当一个正屋里有几户人住一起的时候,过间有时也会被处理成一个小的正堂,摆设也如如正堂一般,成为一个小的中心,关系也是臣服于中轴线上的正堂。恰如其分的表现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同时入口一般多设在过间,这时过间则成为一个玄关。建筑入口也是平面重要的内容。首先是朝向问题。北半球南向建筑比较合理。老建筑大部分也是南向,不过少有正南向建筑。这里有两种说法。其一:商人重利,钱属水,位北方,南方属火,水火相克,故不朝正南。其二:正南朝向非一般民宅所能承受,只有宫殿,庙宇能用,不然会折福,仿佛是一种僭越。另外东、北两个方向的朝向也有,唯独没有朝西向的大门,院门不算。因为西方属白虎,白虎在当地被视为凶神,许多事都要避开白虎。在建筑单体上,入口设计一般有三种方式。如图()所示。使用入口方式3时一般前面有一个独家小院,总之不管何种方式都避免大正堂直接与建筑外部对视。这种空间关系也是强调内外之别的生动写照吧。图(2) 民居常见入口方式徽派建筑溶合干阑式特点多有二层平面,少数有三层或是夹层(当地称为阁楼)。因为是柱子承重的框架结构,所以平面基本相似。天井两边的过间在二层上多变成厢房,朝天井开窗。楼下厢房位置对应楼上也是厢房,一层厢房入口空间对应到二层则变成走廊,楼上四间厢房的入口多设在这条走廊上。楼下正堂的位置对应也是正堂,当地称为楼正堂。仍然是尊贵的处所,不容侵犯。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围绕天井四周的走马廊。楼上围绕天井有时会设走马廊。形制有一面廊,只有天井靠近楼正堂处设一排栏干,如图(3)民居158号。也有三面廊,即天井两个短边也设廊,另一边则是外墙,这种形制最多,如民居(88)号。也有四面廊,如果楼下平面是对堂的形式,刚楼上平面则会设四面连通的走马廊。连环贯通,颇有气势。走马廊也是装饰的重点部分,因为这是建筑内部光线最好的地方,很容易吸引别人的视线,装饰效果最好。如图(1)民居(183)号可见天井四面走马廊,以及精美的雕刻。图(3) 158号民居平面图用于上下交通的楼梯最常见的是设在正堂的背后。关于楼梯有一个说法叫“顺水楼梯”。即楼梯的走势要与当地水流一致,所以村里楼梯多半东高西低(上溪村水流方向由东向西)。可能取意顺风顺水之意吧。另外一种不常见的楼梯位置是设在过间。将过间划出一部分来做楼梯间,相应的对面就也隔出一间厢房或设为入口,保持平面的绝对对称。这种形制较少见,第(158)号与(61)号住宅为此形制。(158)号民居如图(3)所示。而村里新建筑的住宅楼梯安排几乎全是位于正堂背后,成为定式。图(4) 183号民居平面图“天井厢房夹正堂”是徽派建筑中正屋的标准形制。如果是大户人家,这样一个单体显然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建筑群便以此单体为基础进行叠加。叠加的方式有多种。首先以天井的长边为对称轴,将正堂及厢房沿轴镜像,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对堂的平面形制。即由原来围绕天井的三合院变成四合院。入口仍设在龙边过间。这样平面上就有两个正堂,当然,按传统理学上来说中心当然只能有一个,所以对堂中的两个堂有主次之分。扩展出来的另一个堂只能算是小中心,地位从属于正堂。上溪村(183)号民居平面形制便是对堂,如图(4)所示。另一种叠加形式是沿进深方向叠加。通过正堂背后两边的两个门(也就是通向楼梯间的门)增加一进。再设天井厢房,以供居住。只是形制也略为简化。没有过间,直接设厢房。因为在第二进中过间作为内外过渡空间的功能是不必要的。同时可以增设几间厢房。也体现了中轴线上只能有一个中心,即使另设天井,形制也要退让。如图(5)第(184)号民居平面图。图(5) 184号民居平面图还有一种叠加形式沿开间方向横向叠加。两个部分之间通过厢房前的入口空间连接。往往横向连接的几个单体之间也不是完全对等的。多半是其它生活功能的场所。比如厨房、厕所、猪圈。如果也是正屋则形制会比主要正屋从简一些,供家族的分枝居住。因为中心只能有一个,在一个单体中如此,一个建筑群中也是如此。从上面平面扩展方式可以看出,正屋是最严格的按照一定形制修建的。生活的其它功能则尽量不安排在正屋当中。正屋是一个规整的矩形,其它的功能则可以根据地形随形安排。很多老建筑群往往连绵一个街区,形成很多可分可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