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辨证辨证 1 第一节 五脏辨证 1 一 阴阳 1 二 五脏阴阳五行与三阴经 1 三三 五脏六腑病理 2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3 第三节 三焦辨证 3 一 上焦 3 二 中焦 3 三 下焦 4 四 三焦水 4 第四节 五脏与三阴经辨证 4 一 体症与三阴经辨证 4 二 出生年 月 时五行与三阴经阴阳辨证 5 第五节 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辨证 6 第六节 四诊辨证 7 一 望诊 7 二 切脉 7 三 问诊 7 四 闻诊 7 第七节 八纲辨证 8 一 表里 8 二 寒热 8 三 虚实 8 四 燥湿 8 五 阴阳 8 六 六纲辨证表 9 第二章第二章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10 第一节 八纲辨证论治 11 一 阴阳辨证论治表 11 二 寒热辨证论治表 12 三 表里辨证论治表一 13 四 表里辨证论治表二 14 五 虚实辨证论治表一 15 六 虚实辨证论治表二 16 第二节 五脏辨证论冶 17 一 五行相克病理 17 二 五行相生病理 17 第三节 五脏三阴经辨证论治 17 一 厥阴经辨证论治 17 二 少阴经辨证论治 17 三 太阴经辨证论治 18 2 第四节 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辨证论治 18 一 五脏六腑辨证论治 18 二 脏腑与十二经脉辨证论治 18 第五节 三焦辨证论治 20 一 上焦辨证论治 20 二 中焦辨证论治 20 三 下焦辨证论治 21 第六节 治则八法 21 一 汗 21 二 和 21 三 吐 22 四 清 22 五 温 22 六 补 22 七 下 22 八 消 22 第三章第三章 药物配伍与处方药药物配伍与处方药 23 第一节 中医药气 味 性配伍与功用简表 25 第二节 处方药配伍 27 一 习惯处方 27 二 处方药的君主 臣伍 辅佐 引使配伍 27 第三节 处方药概论 28 第四节 处方药实例 28 处方药实例 一 胃炎 28 处方药实例 二 慢性鼻炎 29 处方药实例 三 鼻窦炎 30 处方药实例 四 青春期痘疮 30 处方药实例 五 青春期疔疹 31 处方药实例 六 慢性胃炎 32 处方药实例 七 妇科宫颈炎追踪 33 附章附章 35 第一节 年 月 时五行与五脏三阴经阳阴辨证 35 一 十天干化五运图 35 二 出生年 月 时五行与五脏三阴经阴阳辨证 35 三 出生年 月 时五行与五脏三阴经阴阳盛衰辨证表 36 第二节 切脉 41 一 切脉 41 二 脉搏 41 三 脉位 41 四 脉频度 41 五 脉象 42 六 四季客脉与败脉 42 后续后续 43 1 第一章第一章 辨证辨证 第一节 五脏辨证 一 阴阳 阴 元阴本阳所生 以水施人为精 即葡萄糖水份 阴津 血液由阳气通化产生 是有性有形的物质 阳 元阳得阴气和 滋火予人为神 即天元之气 氧气 以阴津 血液为燃料所 产生的热能为动力 推动人体气机 经络 血脉而做功 阳气是有性而无形的能量 二 五脏阴阳五行与三阴经 1 五脏阴阳五行图 心火 肺金 肝木 脾土 肾水 2 阳经五行相通 厥阴经心包肝与少阴经心肾主阳气 如图从心肺肝脾肾循行通利气机 经络 血 脉生肌见瘦 3 阴经五行相生 太阴经脾肺肾主阴津营养 包括脾肺肾阴 如图从脾肺肾肝心循行生肉见肥 4 阴阳互根同本 2 阳气通化五脏六腑百脉 其性升散而耗阴伤血 同时又因通化脾阳而升运阴津养 血 这以阳生阴又以阴养阳 从而阴阳生生息息循环不已 正是人体生理性的阴阳平 衡过程 可想而知 脾为后天之本 实为五脏之本 体正者邪无从入 所谓机体免疫功能 也不过如此 5 五脏与三阴经脉位 1 左手脉 厥阴经心包肝脏主气 行气机 少阴经心肾主阳 行阳气 分别以心肝肾阳而主 阳应在左手寸关尺或浮中沉脉位 2 右手脉 太阴经脾肺肾主阴津营养 分别以肺脾肾阴而主阴应在右手寸关尺或浮中沉脉位 3 交感脉位 五脏脉左右手之分与五脏在体内位置的形左而脉右 形右而脉左 称之为移位交 感 即交感神经 三三 五脏六腑病理 1 实证 1 阳证气火血热为实 五行相克 盛者必乘 胜其所胜 一般指实热从心肺肝脾肾乘胜深入为之克胜 如心火盛者乘肺 则肺为之实热证 盛者去侮 胜其所不胜 盛者可逆五行相克途经 反克乘胜 为之胜其所不胜 如肝盛可侮肺经实热 2 阴证湿寒水肿寒积为实 五行相生 母子生旺 一般指脾湿或肺寒盛者从五行相生途径 循脾肺肾肝心湿寒阴胜依次而生 子盛者可胜其母 3 寒湿阴盛可逆五行相生途径 循肺脾心肝肾而阴胜阳衰 如肺寒盛者可胜脾湿寒胜 脾湿寒盛者可胜心阳而阳衰阴胜 3 久盛必有来复 一般指寒或热证时间持久极盛 必有寒热往返 反复变化 如热极必虚而因虚生寒为之热极寒复 或寒极化热为之寒极必有热复 2 虚证 1 阴虚 虚者母子同虚 一般指营养阴津血液 从五行相生循脾肺肾肝心依次而虚 所以 虚者补其母 2 阳虚 从阳经五行相通 循心肺肝脾肾依次而气虚阳衰 3 脏腑相表里 六腑出纳开放主表 五脏精气内藏为里 心小肠 肺大肠 肝胆 脾胃 肾膀胱 分别经络连通 从生理升发通降 互利共济 到病理寒热虚实燥湿表里密切相关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般指热邪从外感传里 乘胜深入而加重病势 心阳宣肺为之卫 肺气疏肝为之气 疏肝和脾为之营 脾阳通肾 肾阳升清降浊 分阴份滋血养肝 肝又主心血聚散之舍 可见外感热邪从肺肝脾肾心 即五行相克乘胜深入 直到耗阴伤血 为之热 入卫气营血而顺转 热邪也可从肺心肾脾肝反克乘胜为之逆转 第三节 三焦辨证 热邪从表浅轻到里深重为之热漫三焦 一 上焦 胸隔膜以上 心 肺 头面 上半身 包括胸隔膜为之上焦 4 二 中焦 胸隔膜以下 肝胆 脾胃 腰生板油 脐以上为之中焦 三 下焦 脐以下 肾 三焦 肾系油膜 大小肠 膀胱 子宫 小腹 下半身为之下焦 四 三焦水 心肺以胸隔膜为上焦 肝胆脾胃以腰生板油为之中焦 肾以三焦为之下焦 原三焦胸隔膜 腰板油 肾系油膜全由小大肠油膜连网归肾分清降浊入膀胱 只 因油能利水 谓之为三焦水 又名决渎之职 是水行之道 流水之职责 第四节 五脏与三阴经辨证 五脏与三阴经辨证 具有疑难顽杂辨治的独立性 又有优生预后可塑 保健养生 延寿等多重性 但是其局限性 或有些疾病根本就不属于时令 物候期与三阴经辨证 的范畴 就此不可混为一谈 一 体症与三阴经辨证 1 厥阴经型 厥阴经心包肝脏主气 行气机 经络使筋 厥阴经盛者 一般高低血压差在 40 左右 阴阳中和性体质 厥阴经衰者 偏阴体质 阳气不足病机 2 少阴经型 少阴经心肾主阳气动力 热能通行血脉 少阴经盛者 阳气有余而形体不足 高低血压差大于 40 阳性体质 阴亏病机 少阴经衰者 偏阴体质 阳气不足病机 3 太阴经型 太阴经脾肺肾主升运阴津营养 太阴经盛者 形体有余而阳气不足 高低血压差小于 40 主寒湿阴盛体质或症状 阳气不足病机 太阴经衰者 偏阳体质 脾肺肾阴津不足 5 4 三阴经中合型 无论厥阴 少阴 太阴经盛衰 凡高低血压差在 40 左右 瘦不露骨 肥无赘肉 寒热无偏 阴阳中合型体质 二 出生年 月 时五行与三阴经阴阳辨证 参看附章 35 至 40 页 三阴经辨证图表 6 第五节 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辨证 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辨证表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辨证表 三 阴三 阳 六 经 劂阴经少阴经太阴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 手心包手 心手 肺手三焦手大肠手小肠 十二经脉 同十二经络 足 肝足命门足 脾足 胆足 胃足膀胱 五脏生理主气 气机主阳 阳气主阴 阴津 五脏六腑病理 阴亏气燥为 之厥阴风木 心火实热为 之少阴君火 寒湿阴盛为 之太阴湿土 阴亏火炎 为之少阳相火妄 动 津亏化燥为 之阳明燥金 寒湿水泛为 之太阳寒天司水 7 第六节 四诊辨证 问切望闻 工巧神圣 问而知之为之工 切而知之为之巧 望而知之为之神 奇 闻而知之为之圣 绝 一 望诊 1 有其内必形于外 体症五观 神情气色 五脏与外在部位从生理到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望而知之 知识 经验和悟性就是一个硬道理 2 舌诊 舌体胖大短与瘦窄长区分阴阳 舌质淡红苔白滑湿与质赤绛紫苔黄灰黑燥干以定寒热 看舌苔多少 知阴份营亏 察舌苔前中后位 辨证分上中下焦 治病必查舌苔 吉凶细观舌底 苔之有病易治 晦暗枯脏气败 在中医学辨证之中 舌诊具有决定性诊断价值 二 切脉 切浮沉定表里 取迟数分寒热 测力度审虚实 浮表 数热 有力实主阳证 沉 里 迟寒 无力虚主阴证 右大于左 温热所感 左甚于右 阴虚阳浮 两寸洪数 热邪张展 左右无力 必主内伤 具体切脉见后 41 页附章第二节切脉或其它 三 问诊 通过病人的谈话诉说 问病 病因 病史 家族史 寒热胀痛 饮食 睡眠 汗 痰 二便 经带等 可以推断病情 四 闻诊 1 听病人诉说 听五行五声 肺气呼吸与五脏气质的变化可以推断病情 8 2 嗅气味 如味觉 呼吸 二便 经带 分泌排泻物等 可以判断病情以及寒热 虚实 第七节 八纲辨证 一 表里 表虚内伤 表实内热 寒热外感在表病情轻浅 于里深重 二 寒热 寒证阳虚 热证阴亏 寒热互损 性质相反 三 虚实 虚指气血阴阳不足 实指体正邪盛对质 四 燥湿 除热燥寒湿密切相关之外 热与湿 寒与燥也常相关 如湿热或阳虚而大汗 尿 频伤阴致燥 五 阴阳 1 在六纲辨证之中 疾病的性质寒热往往与阴阳相关密切 2 三阴经辨证为素阳体 或素阴体或阴阳中合体质 是阴阳辨证的基本参数 3 症状或标为阳证 本阴衰病机 症状或标为阴证 本阳衰病机 9 六 六纲辨证表 寒热虚实 表 风寒闭郁肺气经络 心 阳气衰病机 外感风热闭郁肺气经络 阴亏病机 表虚盗汗自汗 气血阴 阳不足病机 风热闭郁肺气 心火乘 肺无汗 里 脾肺肾太阴经阴寒湿盛 厥阴经肝 少阴经心肾阳气 虚衰病机 厥阴经 少阴经肝心火 盛阳亢 太阴经脾肺肾阴亏 病机 酒色劳食 五劳七伤 脱水失血 内伤气血阴阳 虫 食 寒积水肿或气 血郁滞热结 六腑不通 虚 气血阳虚 因虚生寒 心肝虚火阳亢症状 脾 肺肾阴亏病机 实 寒伴湿而生 寒积水肿 热邪与体正两盛对质 10 第二章第二章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11 第一节 八纲辨证论治 一 阴阳辨证论治表 症症 状状脉脉 象象舌舌 苔苔病病 机机施施 治治 阴证阴证 形有余而气不足 喜静倦 卧 少言低语 口和不渴 便 不成形 尿频清长 喜温怕冷 沉 迟 舌淡胖 嫩苔白滑腻 厥阴肝经气衰 少阴经心阳不足病 机 味甘性平或温益气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 升发 温经散寒 散风胜湿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运 脾化湿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味辛苦性温 行气化滞 活血化瘀为佐 真阴真阴 不足不足 虚火时炎 口燥咽干 头 昏眼花 身热便干 手足心热 遗精盗汗 数无力 质红苔 淡少津 阴血不足 味甘性寒生血凉血滋阴降火 味酸甘性平化阴 为主 味苦甘性寒清解虚热为伍 阴阴 亡阴亡阴 气促身热怕热 口渴冷饮 热而汗粘 躁急无力 少苔无 苔舌干少津 脱水失血阴津 枯竭 味甘性寒补阴 味酸甘性平化阴为主 味甘性 寒生血凉血 滋阴降火为伍 阳证阳证 气有余而形不足 面红身 热 口渴冷饮 声高好动 神 烦狂躁 身轻展卧 浮数有力 质降苔 黄少津 心火阳亢乘胜 脾肺肾阴不足病机 味辛性凉解透散火 味苦性寒清热为主 味苦 甘性寒利尿降火 味甘性寒凉血滋阴降火为伍 真阳真阳 不足不足 目眩自汗 咳嗽水肿 腿 脚无力 久卧不起 阳萎冷精 小便清长 大便溏稀 肢体形 寒 大而无力 唇舌质 淡苔白 心肾阳气 虚衰 味甘性平温补气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通 络 辛甘化阳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运脾化湿 味甘 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活血化瘀 为佐 阳阳 亡阳亡阳 肌肤肢冷 恶寒气微 汗 出稀冷 口和不渴或喜热饮 脉微欲绝质淡而湿心阳衰极 味甘性平或温大补元气 味辛性热补阳复脉为主 味酸甘性平固表营心为伍 12 二 寒热辨证论治表 症症状状脉脉象象舌舌苔苔病病机机施施治治 寒证寒证 面色苍白肢体欠温 喜热 怕冷 口和不渴或喜热饮 泄 泻便溏 尿频清长 沉迟苔白滑湿 厥阴经肝 气不足 少阴 经心肾阳气虚 衰 味甘性平或温补气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升 发 温经散寒 散风胜湿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运脾化 湿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化 滞 活血化瘀为佐 寒寒 真寒真寒 假热假热 高热之象 热在皮表 却 号寒冷 冷在骨髓 虽热之意 却欲加衣盖被 身热脚冷 狂 躁却无力 口和不渴或虽有冷 饮 饮亦不多 小便清白 数大无 力或沉细迟 弱 苔淡黄或 灰黑却润而不 干 阴盛在里 格阳于外 味甘性平温补气 味辛性温温经散寒 解表和里 为主 热证热证 面红耳赤 烦热狂躁 怕 热喜冷 口渴冷饮 便秘尿赤 数或洪 数 苔黄灰黑 或芒刺裂苔少 津 太阴经脾 肺肾阴津不足 味辛性凉解透散火 味苦性寒清热利尿降火 泻 火解毒为主 味甘性寒凉血滋阴降火为伍 味辛苦性 温行气活血化瘀为佐 热热 真热真热 假寒假寒 欲寒之意 恶热喜冷 口 渴能饮 声高有神 便秘尿黄 滑实有 力或虽细有 力 白而不腻 或质降苔白 阳盛在里 格阴于外 味苦性寒清里为主 味辛性温解表散寒和解为伍 寒热辨证要点 寒症得热而冷减 热证得冷而热减 以尿白黄分寒热 寒热辨证要点 寒症得热而冷减 热证得冷而热减 以尿白黄分寒热 13 三 表里辨证论治表一 症症 状状脉脉 象象舌舌 苔苔病病 机机施施 治治 证证 1 外感外伤 肌肤经络为表 2 病位轻浅 浮苔薄 气血阴阳 内虚 寒寒 外感风寒 颈强发热恶寒 有或无汗 咳嗽鼻塞 头身骨 肢关节酸楚 风寒湿痘 红肿 奇痒 辨证要点 加衣盖被却寒 冷不减 浮紧 或浮缓 苔白而润 心肺阳气 不足 味甘性平或温益气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 升发 温经散寒 散风胜湿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运 脾化湿 味辛苦性温行气活血化瘀为伍 热热 外感风热 身热恶热 表 汗不畅 口渴或不渴 或疔疹 火毒泡疮 浮数 舌尖红苔 白薄 脾肺阴亏 味辛性凉解透散火为主 味苦性寒清热泻火解 毒为伍 味甘性寒凉血滋阴降火为佐 虚虚 恶风汗出 表汗不止 上 午头痛气虚 下午头痛血虚 白天自汗阳虚 夜间盗汗阴虚 浮缓无力舌淡少苔 气血阴阳 不足 味甘性平温补益气血 酸甘化阴 辛甘化阳为 主 味酸涩性平止汗固表为伍 桂枝扶阳止汗为佐 表表 实实头身骨肢关节疼痛 浮数 有力或浮 紧 苔白薄 心火肺经 实热 味辛性温宣通心肺气机经络解表发汗为主 如 夏用香薷优冬用麻黄 味苦性寒清热为伍 味甘性 寒生血凉血 滋阴降火为佐 半表半里半表半里 寒热来往 胸肋苦满 口 苦目眩 不思饮食烦吐 弦 舌淡黄或 腻 表邪传内 化热 味辛性凉解透散火 提升中气 味苦性寒清里 和解为主 表证辨证要点 发热恶寒同时出现 表证辨证要点 发热恶寒同时出现 14 四 表里辨证论治表二 症症 状状脉脉 象象舌舌 苔苔病病 机机施施 治治 证证 五脏六腑 病位深重为里 寒寒 肢体欠温 口和不渴 呃 逆吐清 腹痛喜按 泄泻醒臭 尿频清长 辨证要点 怕冷得热而冷 减 沉迟无力 舌淡苔白 或滑湿 厥阴经肝 气不足 少阴 经心肾阳气虚 衰 味甘性平温补气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温 经散寒 散风胜湿 辛甘化阳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 运脾化湿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味辛性温 行气活血化瘀为佐 热热 烦躁闷热 汗出口渴 身 热喜冷 泄泻恶臭 下痢脓血 辨证要点 只热不冷 虽 汗出而热不减 尿短色黄 沉数有力 质赤降或 苔黄腻 心火阳亢 症状 阴津不 足病机 味辛性凉解透散火 味苦性寒清热利尿降火解 毒为主 味甘性寒生血凉血 滋阴降火为伍 虚虚 少气无力 困倦懒言 腹 痛喜按 食减泄泻 脏器下垂 二便失禁 沉细 微弱无力 舌体胖大 质嫩苔淡 气血阴阳 不足 味甘性平温补益气血 酸甘化阴 辛甘化阳为 主 味酸涩性平敛养固涩为伍 味辛性温运脾为佐 里里 实实 发热便秘 胸腹胀满 谵 言发狂 六腑不通 憋胀刺痛 或胀痛拒按 沉实有力 苔黄燥或 腻 实热或气 滞血瘀 味苦性寒清热下实为主 味咸苦性平寒软下坠 痰潜阳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化滞活血化瘀为佐 15 五 虚实辨证论治表一 症症 状状脉脉 象象舌舌 苔苔病病 机机施施 治治 证证 消瘦少食 气短声低 神 乏无力 脉细无 力 舌质胖 嫩苔少 气血阴阳 俱虚为之虚 味甘性平温补益气血 酸甘化阴 辛甘化阳 寒寒 手足肢冷 形寒欠温 下 痢清谷 沉迟无 力 质淡苔 白而润 气衰阳虚 因虚生寒 味甘性平温补益气血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 通脉升发 辛甘化阳为主 味酸涩性平固表营心为伍 热热 手足心热 骨蒸夜汗 心 烦口渴 细数无 力 质红少 苔 脾肺肾阴 津血亏 味苦甘性寒解退虚热为主 味甘性寒生血凉血 滋阴降火为伍 气气 气促心悸 头昏无力 早 晨汗出或头痛空痛 濡弱无 力 舌淡苔 白而薄 气虚 味甘性平温补气为主 味甘性平温滋血为伍 味 辛苦性温行气活血化瘀为佐 虚虚 血血 唇淡面白 心悸不宁 烦 热盗汗 头痛午后加重 细数无 力 质淡红血虚 味甘性平温补血 味酸甘性平化阴为主 味甘性 平温益气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活血化瘀为佐 16 六 虚实辨证论治表二 症症 状状脉脉 象象舌舌 苔苔病病 机机施施 治治 证证 表实无汗 里实拒按 脉沉弦或 弦数有力 舌淡苔白润 或苔黄腻 风寒寒积水肿或 气郁血滞热蕴 寒寒 寒湿阴盛 痰湿水肿 或 冷食寒积 迟弦 苔白润 或滑腻 肝经与心肾 阳气虚衰 味甘性平温补气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温经散 寒 散风胜湿 辛甘化阳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运脾化湿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活血化瘀 为佐 热热热结痰湿 火毒泡疮 数有力 苔黄或 黄腻 体质与热邪 两盛对质 味苦性寒清热燥湿下实 利尿泻火解毒为主 味辛 苦性温行气活血化瘀为伍 味苦咸性平寒软坚散结为佐 气气胸腹胀痛 口臭 吐逆 浮弦滑 或沉弦劲 苔白或 黄腻 气盛郁滞肝 肺胃肠 味辛苦气香性温或寒理气行气为主 味辛苦性温行 气化滞活血化瘀为伍 实实 血血血瘀刺痛 痛有定处 沉弦 舌红或 有紫点 气滞血瘀或 血瘀气滞 味辛苦性温或寒破血行血活血化瘀为主 味辛苦性 温行气化滞为伍 虚实辨证要点 实证怕热拒按 虚证怕冷喜按 虚实与年龄 体质 病程转化互为相关 虚实辨证要点 实证怕热拒按 虚证怕冷喜按 虚实与年龄 体质 病程转化互为相关 17 第二节 五脏辨证论冶 一 五行相克病理 1 热邪火毒 气盛阳亢 从心肺肝脾肾乘胜深入 2 气虚阳衰从心肺肝脾肾依次而虚 二 五行相生病理 1 寒湿阴盛从脾肺肾肝心依次而生 2 阴亏血衰从脾肺肾肝心母子同虚 第三节 五脏三阴经辨证论治 一 厥阴经辨证论治 厥阴经心包肝脏主气机 经络 神经 1 厥阴经盛 心包风厥阳亢症状 肝血阴亏病机 用药味甘性寒补阴 味酸甘性平化阴滋血润 气驯风 味苦甘性寒生血凉血 滋阴降火为主 味苦甘性平寒或味甘咸性平潜阳平肝 熄风为伍 味苦性寒清热为佐 2 厥阴经衰 太阴经脾肺肾寒湿阴盛滞凝气机 经络 血脉症状 厥阴肝气虚衰而少阴经心肾 阳气不足病机 用药味甘性平温补气 味辛性温热补阳 辛甘化阳 温经散寒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运脾化湿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活血化瘀为佐 二 少阴经辨证论治 少阴经心肾主阳气 1 少阴经盛 心火实热阳亢症状 太阴经脾肺肾阴亏病机 用药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利尿降火为主 味辛性凉解透散火为伍 味甘性寒生血凉血 滋阴降火为佐 2 少阴经衰 18 太阴经脾肺肾寒湿阴盛症状 心肾阳气虚衰病机 用药味甘性平或温补气 味辛 性温热补阳通脉 辛甘化阳 温经散寒 散风胜湿为主 味辛气芳性温运脾化湿 味 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活血化瘀为佐 三 太阴经辨证论治 太阴经脾肺肾主升运营养 宣降阴津 1 太阴经盛 太阴经脾肺肾寒湿阴盛症状 厥阴经心包肝与少阴经心肾气虚阳衰病机 用药味甘性平温补气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升发 辛甘化阳 温经散寒 散 风胜湿 通阳利水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运脾化湿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味辛 苦性温或辛温行气活血化瘀为佐 2 太阴经衰 厥阴肝与少阴经心火阳亢症状 太阴经脾肺肾阴虚衰病机 用药味苦甘性寒解退虚热 味甘性寒生血凉血 滋阴降火为主 味苦咸性平镇静 安神 潜阳平肝为伍 第四节 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辨证论治 一 五脏六腑辨证论治 1 五脏精气内藏为里 用药总宜甘润辛利 以升为功 2 六腑出纳开放主表 施药总宜苦降咸下 以通降为用 3 五脏六腑经络相连 升降散敛互济表里相关 二 脏腑与十二经脉辨证论治 1 厥阴经心包肝与少阳经三焦胆表里相关 1 厥阴经心包肝脏主气机 经络 神经 在生理心包络风厥与肝血阴体制化相 安 于病理梦扰魂游 风厥昏迷 阴虚阳亢症状 肝经血体阴亏病机 用药味苦甘性寒生血凉血 滋阴降火为主 味咸甘性平寒坠痰镇痉熄风 味苦咸 性寒潜阳平肝为伍 味苦性寒清热泻火解毒为佐 2 少阳经三焦胆主相火之府 在生理胆火与三焦水制化 于病理胆经相火妄动 三焦阴亏病机 用药味甘性寒生血凉血 滋阴降火 酸甘性平化阴为主 味苦性寒清 19 热泻火为伍 味甘苦咸性平寒潜阳平肝或味酸咸性温固肾涩精为佐 3 厥阴经心包 肝与少阳经三焦 胆经络连通 三焦胆外通开放主表 心包肝 经精气内藏为里 所以厥阴经心包肝与少阳经三焦胆寒热虚实燥湿表里互为相关 2 少阴经心肾与太阳经小肠膀胱表里相关 1 少阴经心肾主阳气 血脉热能动力 在生理心火与肾水寒热制化 肾阳归究 于心阳 于病理心火阳亢症状 太阴经脾肺肾阴虚衰病机 用药味辛性凉解透散火 味苦性寒清热泻火解毒利尿降火为主 味甘性寒生血凉 血 滋阴降火为伍 2 太阳经小肠膀胱寒天司水寒湿 在生理少阴经心肾阳气与太阳经小肠膀胱寒 湿制化为用 于病理太阳经小肠膀胱寒湿水泛症状 少阳经心肾气虚阳衰病机 用药味甘性平或温补气 味辛性温热补阳通脉 辛甘化阳 通阳利水 味甘咸性 温温肾壮阳为主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活血化瘀为佐 3 少阴经心 肾与太阳经小肠 膀胱经络相连 太阳经小肠膀胱外通开放主表 少阴经心肾精气内藏为里 所以少阴经心肾与太阳经小肠膀胱寒热虚实燥湿表里互为 相关 3 太阴经脾肺与阳明经胃大肠表里相关 1 太阴经脾肺肾阴主升运营养 宣降阴津 在生理太阴经脾肺肾阴与厥阴经心 包肝 少阴经心肾阳气制化互济 于病理太阴经脾肺肾寒湿阴盛症状 厥阴经心包肝 气机与少阴经心肾阳气虚衰病机 用药味甘性平温补益气血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升发 辛甘化阳 温经散寒 散风胜湿 通阳利水 畅通气机血脉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运脾化湿 味甘气淡性平渗 湿利水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化滞活血化瘀为佐 2 阳明经胃大肠主燥气 在生理与太阴经脾肺阴津制化互济为用 于病理胃大 肠燥秘不畅 脾肺阴津宣降不足病机 用药味苦甘性寒清热润燥 味甘气淡性寒生津增液润燥为主 味苦性寒清热下实 为伍 3 太阴经脾 肺与阳明经胃 大肠经络连通 阳明经胃大肠外通开放主表 太 阴经脾肺精气内藏为里 所以阳明经胃大肠与太阴经脾肺寒热虚实燥湿表里密切相关 20 第五节 三焦辨证论治 一 上焦辨证论治 心肺头面上半身疾病总宜发表从汗而解 1 寒湿水肿痘疮 脾肺肾寒湿阴盛症状 心肝肾经阳气虚衰病机 处方用药 以味甘性平温补益气血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升发 辛甘化阳 温经散寒 散风胜湿 通阳利水 畅通气机血脉为主 以味辛气香性温运脾化湿 味 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化滞活 血化瘀为佐 2 实热火毒疔疹泡疮 1 热邪与体正两盛对质为实热 里实热证 处方用药 以味辛性凉解透升阳散火 味苦性寒清热燥湿为主 味苦甘性寒利尿 降火为伍 2 风热火毒疔疹泡疮 心肝经火毒症状 脾肺肾经阴亏病机 处方用药 味辛性凉解透散火 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泻火为主 味苦甘性寒生血凉 血滋阴降火为伍 二 中焦辨证论治 肝胆脾胃疾病总宜升阳散火提升中气 1 寒湿困脾 脾肺肾寒湿阴盛症状 心肝肾经阳气虚衰病机 处方用药 以味甘性平温补气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升发 辛甘化阳温经散 寒 散风胜湿 通阳利水 固表营心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运脾化湿 味甘气淡性平渗 湿利水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化滞活血化瘀为佐 2 中焦热证 1 肺胃风热 21 外感风热火燥症状 脾肺阴亏病机 处方用药 味辛性凉解透升阳散火 味苦性寒清热泻火解毒为主 味甘性寒生血 凉血 滋阴降火为伍 味酸甘性平化阴生津润燥为佐 2 肝脾湿热 热蕴肝脾 里实热证 处方用药 味辛性凉解透升阳散火 提升中气 味苦性寒清热利湿为主 味辛气 香性温运脾化湿 味甘气淡性平寒渗湿利水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化滞活血化瘀为佐 三 下焦辨证论治 小大肠 肾膀胱 子宫 小腹下半身疾病总宜从下窍利尿而解 1 寒湿水肿 太阴经脾肺肾寒湿阴盛症状 心肝肾经阳气虚衰病机 处方用药 味甘性平温补气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通脉 温经散寒 通阳利 水 味咸甘性温壮阳温肾为主 味辛苦性温运脾化湿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化滞活血化瘀为佐 2 下焦湿热 肝脾湿热流注肾经或外感蕴热下焦 处方用药 味甘气淡性平或寒渗湿利水为主 味苦性寒清热燥湿为伍 味辛苦性 温运脾化湿 行气化滞活血化瘀为佐 注意 清肝脾利肺气 因肺主水道 第六节 治则八法 汗 和 吐 清 温 补 下 消 一 汗 寒湿水肿 用药味辛甘性温化阳 温经散寒 解表发汗 散风胜湿 上焦从汗而 解 发汗也虽常用于热邪内传表实无汗 但免不了味辛性温与味甘性寒伍配 辛凉解 透散火保津减弱发汗 22 二 和 风寒由表及里 寒热来往 或上热下寒 用药味辛性温解表 味苦性寒清里 或 用药上清下温寒热移位而和解之 三 吐 胸中胃腑 痰饮食积毒物等 用药味苦酸或性寒温摧吐 四 清 用药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利尿降火 五 温 用药味辛甘性平热 辛甘化阳通脉 温经散寒 六 补 用药味甘性平温补益气血 酸甘化阴 辛甘化阳 滋补气血阴阳 七 下 用药味苦性寒或味辛性热攻逐通导 味咸苦性平软下消坚 味辛苦甘气淡性平润 燥通便等 八 消 用药味辛甘性平温化阳 温经利水消肿 味辛气香性温运脾化滞消食 味咸性平 软坚散结消痈 味辛苦性温气行活血化瘀等 23 第三章第三章 药物配伍与处方药药物配伍与处方药 中医药以产地 形状 色泽 品质和味 气 性认识为基础 中医药以味苦 辛 酸 甘 咸分别入心小肠 肺大肠 肝胆 脾胃 肾膀胱 以及气淡 香 臭行十二经脉 通神至圣为入经 从中医药理性凉寒降下清热泻火 温热升发散寒胜湿 性平滋补随合寒热 益阴 和阳为功用 药物以味气入经到理性功用与主治 还得从每一个药品具体而论 24 第一节 中医药气 味 性配伍与功用简表 阴阳阴阳 药 气 淡 香臭淡香 苦 酸 甘 辛 咸苦酸甘辛咸 入经心肝脾肺肾 五 味 功用沉 降 燥 湿收敛补益行气 升 散降 下 软 坚 凉 寒 平 温 热凉 或寒平平凉 或 温热平 温 寒 五 性 功用清热养调和五味 合化阴阳 1 辛凉解透散火 提升中气 2 辛热补阳 辛温温经散寒 软 坚 消 痰 温 肾 药物气味品性味苦性凉或寒味酸涩性平味甘气淡性寒或平或温味辛气香性凉或温热味咸性平或温或寒 功用 1 凉血泻火解毒 2 清热燥湿 利尿降火 3 逐水消肿 1 益阴 2 止汗 止血 止 泻 固脱 1 甘寒补阴 2 甘平温补血 1 甘淡渗湿利水 2 甘平温补气 1 辛芳凉或温醒脑开窍 运脾化 湿抗外感 2 辛热补阳 辛温温经散寒 1 咸平消痰 2 咸温 温肾壮阳 酸酸 甘甘 化化阴阴辛辛 甘甘 化化阳阳 甘 苦甘寒 生血凉血 滋 阴降火 清解虚热 酸平甘寒 补阴生津 辛温甘平 温经解表发汗 散寒胜湿 利水消肿 1 咸甘平软坚消痰 2 咸甘温温肾壮阳 辛 1 辛凉解透 升阳散火 提升中气 2 辛热苦寒 和解表里寒 热 咸辛温温肾壮阳 咸 咸苦寒软坚 清热解毒 平肝熄风镇惊止痉 咸甘平或寒 潜阳平肝 镇痉 熄风坠痰 苦 苦甘寒解退虚热 苦甘淡渗湿利水 辛苦温行气活血化淤 温肾壮阳 药 物 性 味 合 化 与 功 用 酸 酸涩咸温敛肺止汗 固精 缩尿 固脱止崩带下 25 26 第二节 处方药配伍 一 习惯处方 以成药验方的功用 针对疾病的症状或病机在临床主治之中 对于有别于成药处 方功用之外的症状 采取对症加减用药处方进行疾病治疗 二 处方药的君主 臣伍 辅佐 引使配伍 1 主药 疾病的症状为标 病机为本 在临床处方用药之中 针对疾病症状调解或病机的 平衡治疗 采用从数量到质量具有绝对决定性质的用药 以 一方必有一主 为处方 用药原则 1 例如 火毒 实热 里热证 针对里热证处方以味苦性寒的药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利尿降火用药为主 2 例如 寒证寒湿阴盛症状 阳气虚衰病机 针对阳气虚衰病机 处方以味甘性平或温补气生血与味辛性温或热辛甘化阳 温 经散寒 散风胜湿 通阳利水 来作为处方主药 2 伍药 顺从处方主药功用的相关用药为之伍药 例如 寒湿证 处方药以辛甘化阳为主药 以味辛气香性温的药物运脾燥湿化痰 味甘气淡性平的药物来渗湿利水 配伍主药功用 畅通阳气为伍 3 佐药 辅助处方主药功用的相关用药为之佐药 例如 寒湿证 阳气虚衰病机 处方用药以辛甘化阳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运脾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以味辛苦性温的药物行气化滞 活血化瘀来通利气机 经络 血脉辅佐主药功用为佐 4 使药 1 以药物品性 气味入经行使处方药功用 如味辛性温温经散寒胜湿 味苦性 寒沉降清热 味甘性平滋补益阴和阳 以及苦 辛 酸 甘 咸分别入心 肺 肝 脾 肾经或心小肠 肺大肠 肝胆 脾胃 肾膀胱 27 2 气有香 臭 淡之分 气入肺气行十二经脉 通脏腑 切皮毛 入骨通圣 功效卓著 3 以某些药物理性 调和药性化解毒素 增强处方药功效 如甘草 大枣 黑 豆 绿豆 干姜等 第三节 处方药概论 从五脏阴阳五行以及八纲辨证论治到处方药配伍 涉及面广 交织复杂 能够理 多变集于一宗 用于一证 处方药就是一个综合组织能力的成度问题 一 学习成药验方 运用对症加减处方用药在临床疾病治疗的参考价值 二 遵循五脏六腑阴阳五行生理相通相生与病理五行相克相虚的模式来处方用药 三 从五脏 三焦 八纲辨证论治的处方用药模式来处方用药 四 不使用 十八反 十九畏 等禁忌药物 五 处方药中如含乌头 附子 宜用开水煎或久煎以减轻其毒性成份 六 审方 1 处方药功用与症状和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或病机阴阳要做到对号入 座 处方药功用与病证或病机起码在阴阳方向性上具有调解或平衡作用 2 复查处理处方药中 八反 十九畏 等禁忌药物 3 向病人说明处方用药功用以及某些药物禁忌食物和其它事项 4 阴证阳气虚衰病机 一般所忌酸敛 苦降 性质凉寒 生冷油腻泄泻饮食之类 阳证阴亏病机 一般所忌气芳香烈 味辛刺激耗散 性质温热助阳损阴等饮食之 类 第四节 处方药实例 处方药实例 一 胃炎 2007 年 3 至 5 月份 接诊同类男女患者 5 名 一 症状 28 脉数偏浮 右脉略大于左 舌少津苔淡黄 意欲呃逆 胃脘燥杂不舒 二 病证或病机 五脏辨证 肺胃外感时疫风热 脾肺伤阴 八纲辨证 外感由表及里蕴热 阴亏病机 三 处方药立意 1 用药味辛性凉解透散火 味苦甘性寒清热泻火解毒生津润燥降逆为主 2 以味酸甘化阴生津增液润燥 降逆止吐为伍 3 以味甘性平润湿 泻火解毒 调和处方功用为佐 四 处方药 牛蒡子 柴胡 升麻 石膏 知母 芦根 银花 白蔹 大黄 乌梅 甘草 1 2 乌梅生津利胆润燥降逆 甘草润湿 泻火解毒 调和药性 处方药实例 二 慢性鼻炎 1994 年 10 月 3 日接诊某男 31 岁 一 症状 脉沉 舌质淡苔白润 鼻塞不通 形体有余而阳气不足 二 病证 病机 五脏辨证 脾肺肾寒湿阴盛症状 心肾肝经阳气不足病机 八纲辨证 里寒湿证 阳气虚衰病机 三 处方药立意 1 用药味甘性平或温补气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升发 辛甘化阳 温经散寒 散风胜湿 通阳利水 宣肺通鼻为主 2 以味辛苦气芳性温运脾化湿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3 以味辛苦性温行气化滞活血化瘀为佐 4 以味酸甘性平化阴滋血 益阴和阳 调和处方功用为使 四 处方药 党参 白术 大枣 桂枝 远志 白芷 细辛 辛荑花 鹅不食草 苍术 29 1 炒苡米 川芎 郁金 香附 姜黄 当归 白芍 2 3 4 处方药实例 三 鼻窦炎 2006 年 10 月 7 日接诊某男 50 岁 一 症状 脉沉缓 舌体胖质淡苔白润 鼻塞不通 不时挤压流出少量黄稀鼻涕 形体有余 而阳气不足 二 病证或病机 五脏辨证 脾肺肾寒湿阴盛 肺窍化热症状 心肝肾经阳气虚衰病机 八纲辨证 里寒湿证肺窍夹热 阳气虚衰病机 三 处方药立意 1 用药味甘性平或温补气 味辛性温升发 辛甘化阳 温经散寒 散风胜湿通阳 利水 宣通鼻窍经脉为主 2 以味辛苦气香性温运脾化湿行气化滞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 味苦性寒清热 燥湿为伍 3 以味辛苦性温行气化滞活血化瘀为佐 4 以酸甘化阴 益阴和阳 调和处方功用为使 四 处方药 党参 白术 桂枝 桔梗 白芷 细辛 辛荑花 鹅不食草 苍术 苡米 1 2 银花 鱼醒草 川芎 郁金 香附 姜黄 当归 白芍 大枣 3 4 处方药实例 四 青春期痘疮 1994 年 10 月 3 日接诊某男 21 岁 30 一 症状 脉沉缓 舌大质淡苔白润 颧骨腮膀痘疮较为严重 形有余而气不足 二 病证或病机 五脏辨证 脾肺肾寒湿阴盛症状 心肾肝经阳气虚衰病机 八纲辨证 里寒湿证 阳气虚衰病机 三 处方药立意 1 味甘性平或温补气 味辛性温升发 辛甘化阳 温经散寒 散风胜湿 解表寒 湿滞凝为主 2 以味辛苦气香性温运脾化湿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3 以味辛苦性温行气化滞 活血化瘀通络为佐 4 以酸甘化阴 益阴和阳调和药性 平衡处方阴阳为使 四 处方药 黄芪 白术 大枣 桂枝 干姜 远志 荔子核 苍术 炒薏苡仁 川芎 1 2 郁金 香附 姜黄 当归 白芍 3 4 处方药实例 五 青春期疔疹 2006 年 2 月 12 日 接诊某女 22 岁 一 症状 脉数 舌体瘦长质红苔淡少津 颧骨疔疹如妆 阳气有余而形体不足 二 病证或病机 五脏辨证 心肾肝经火甚阳亢主证 脾肺肾阴虚衰病机 八纲辨证 里热证 阴亏病机 三 处方药立意 1 用药味辛性凉解透散火 味苦性寒清热泻火解毒为主 2 以味甘性寒生血凉血 滋阴降火为伍 3 以味甘性平润燥 泻火解毒 调和药性为佐 31 四 处方药 牛蒡子 柴胡 升麻 连翘 银花 青黛 黄芩 生地 紫草 玄参 甘草 1 2 3 处方药实例 六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从浅表性胃炎 脾胃虚寒 慢性胃肠炎 结肠炎到胃溃疡 萎缩性胃 炎 甚至于胃癌 结肠癌 可谓之为慢性胃病三步曲 无论那一步曲 寒湿阴盛为标 阳气虚衰为本病机相同 即就是寒滞化热也是同 中有异 另外病程与疗程以及疗效相差悬殊甚大 一 症状 一般脉沉迟 舌大质淡苔白润 便不成形 小便频数清长 肢体形寒等 二 病证或病机 五脏辨证 脾肺肾寒湿阴盛症状 心肝肾经阳气虚衰病机 八纲辨证 里寒湿证 阳气虚衰病机 三 处方药立意 1 五脏以升为功 处方用药总宜味甘性平或温补气 味辛性热补阳 味辛性温升发 辛甘化阳 温 经散寒 散风胜湿 通阳利水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运脾化湿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 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化滞 活血化瘀通络为佐 味酸甘性平固表营心补正为使 2 六腑以通为用 处方药总宜味辛性温或热行气通脉活络 兼用味苦性寒攻下逐瘀 一通为用推陈 出新为主 味辛气香性温运脾化湿 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 味辛苦性温行气化 滞 活血化瘀为佐 味甘性平调和药性平衡处方阴阳为使 3 益气宣心固肺卫 固表营心强其中 心肺肝脾阳气通 散寒胜湿气血行 四 处方药 黄芪 白术 大枣 当归 白芍 五味子 桂枝 干姜 远志 荔子核 1 2 吴萸 黄连 苍术 厚朴 大腹皮 川芎 郁金 香附 姜黄 瓦楞子 32 3 4 1 固表营心强中 调和药性 益阴和阳 2 温经通脉散寒胜湿 通阳利水 降下通腑 3 行气运脾利水 4 行气活血化瘀 处方药实例 七 妇科宫颈炎追踪 1989 年 5 月 13 日接诊某女 32 岁 一 症状 脉数 舌体瘦长苔淡而黄 腰痛小腹胀坠不舒 黄白带下 已确诊为宫颈糜烂 并有咽狭炎 类风热病证等 二 病证或病机 1 八纲辨证 据症状综合分析为之里热证 阴亏病机 2 三阴经辨证 此人生于 1958 年 4 月 20 日 11 时许 即戊戌年 巳火月 午火时 从 实用中医 上册附章 36 至 40 页年 月 时辨证表查知如下 从表 1 得知 此人生于戊戌年 从表 2 查知生年五行 戊心火运 盛行 属少阴 经主火 总归厥阴经与少阴经心肝火盛阳亢病证 太阴经脾肺肾阴津虚衰病机 从表 4 月支 表 5 时支得知月时五行并火主阳 有助于阳性体质偏盛 唯表 3 年支六气辰戌太阳寒天司水 年气寒湿抑制戊心火运 总之出生年戊心火 运盛行 同时出生月时五行并火生旺势不可挡 所以此人有生厥阴经与少阴经心肝火 盛阳亢病证 太阴经脾肺肾阴津虚衰病机 3 五脏辨证 心火乘肺实热证 咽炎 肺热胜肝 类风热 肝脾湿热下注或心火侮肾水 反 乘克胜 下焦湿热顺理成章无疑 三 处方药立意 1 味苦性寒解热清热泻火解毒为主 33 2 味甘气淡性平或寒渗利湿热为伍 3 味甘性寒生血凉血滋阴降火为佐 四 处方药 连翘 黄芩 茯苓 猪苓 生地 麦冬 玄参 1 2 3 3 付水煎服 方中黄芩有解肌表热 清热燥湿之功 猪苓有偏利下焦湿热之能 当日下午服药 次日诸症荡然无存 但 3 付用药半年之后旧病复发 如方再次用 药 3 付基本无效 第二次处方 白术 当归 白芍 龙胆草 桅子 黄柏 茯苓 猪苓 桂枝 红花 桃仁 香 附 元胡 本处方用药要求 10 付以下 以绝后患之忧 2005 年时隔十七年之后 此人旧病第 二次复发 也因黄白带下量小和偶有时无而不以为然 2006 年日趋加重病势 黄白带 下夹血 小腹正中坚硬抽胀疼痛 经彩超拍照为子宫颈肥大 后经输液 中西医结合 用药基本无效 此时已怀疑宫颈癌潜在性大 第三次处方药外用 以生南星醋浸炒干合龙葵草为主 马钱子 乳香 硼砂 皂刺 血竭少许共研为 末 用蓖麻仁适量捣为硬泥状 制片栓剂 每晚睡前放阴道深处一粒 约 10 天后自觉症状大有改善 续用 50 天左右以绝后 患 本人自觉身体轻松舒适 用药初期 流出液致外阴刺痒难忍 应注意清洗保洁 如肿痛难忍 应考虑配药 比例不合 或停药待症状缓解后续用 出血量多者可稍加重血竭用量 34 附章附章 第一节 年 月 时五行与五脏三阴经阳阴辨证 一 十天干化五运图 单数盛 偶数衰 戊火盛生己土衰 己土衰生庚金盛 庚金盛生辛水衰 辛水衰 生壬木盛 甲己化脾土 乙庚化肺金 丙辛化肾水 丁壬化肝木 戊葵化心火 二 出生年 月 时五行与五脏三阴经阴阳辨证 出生年 月 时五行运以及五脏三阴经归属阴阳辨证 可参看 33 页 处方药实例 七 妇科宫頚炎追踪 二 2 三阴经辨证 35 出生年干五行运与五脏三阴经分阴阳盛衰辨证谓之 运 出生时辰五行分阴阳盛衰 辨证谓之 时 时 运 病 命通过时间空间的位置 以阴阳盛衰为形式而各归其 所 出生年干五行运与五脏三阴经分阴阳盛衰辨证 出生时支五行分阴阳盛衰辨证 病证与病机分阴阳盛衰辨证三者各有其独立性 如三者偏向统一 阴阳盛衰极端 三 者之间矛盾对持 阴阳制化或阴阳不和寒热不化在同一人体的不同脏器而同时存在 出生年干五行运与五脏三阴经分阴阳盛衰辨证 出生时支五行分阴阳盛衰辨证是 一定的 出生年支六气 六淫 归阴阳盛衰 出生月支五行归阴阳盛衰只可作为出生 年干五行运与五脏三阴经分阴阳盛衰辨证的增减 参数 三 出生年 月 时五行与五脏三阴经阴阳盛衰辨证表 1 1 出生年干支对照表 出生年干支对照表 年以立春节气为介 年以立春节气为介 象 属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年 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年 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 公元年 1924 1984 56789 1930 1990 12345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丙丁 6789 1940 2000 1234567 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 89 1950 2010 123456789 庚辛壬癸甲乙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咨询导师规划方案模板
- 起重机械维修工基础考核试卷及答案
- 贵港市配套道路施工方案
- 跨境电子商务师数字化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会计定项考试题目及答案
- 列检值班员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惊蛰节气银行营销方案
- 第二节 动能定理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基础课-机械建筑类-高教版(2021)-(物理)-55
- 一般现在时句型讲解与习题集
- 教学自动化系统安全性评估报告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 医院成本考核管理办法
- 皮肤病饮食护理
- 联通标志设计专业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25版)
- 渔人跨年活动方案
- DB43∕T 2638-2023 文物建筑属性数据采集技术规范
- 年产5.2GW光伏组件项目环评报告表
- DB42T 1049-2015 房产测绘技术规程
- 基于Spring Boot的服装店铺管理系统论文
- PLC基础知识入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