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doc_第1页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doc_第2页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doc_第3页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 汉语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他继苏轼“以诗为词” “以文为词”之后,大胆革新, ,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其传世之作有 620 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本文研究之咏史词采取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界定,既有广义的咏史词定义,即除了那种以直接写古人古事,以抒发怀抱之外,也有对历史兴亡的哲理思考、或借古咏怀,或化用前任诗句表达历史议论,或不见具体史事,只是抒发了物是人非,古今如梦之感,都划归咏史词的范畴,这些不同的类别主要是历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导致的分别。而他们共同点都在于以古代历史人物,时间等作为生命情绪的寄托。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是身为归正人,他屡遭排挤打击,长期被迫赋闲,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词,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切,激愤,对个人功业的渴望、无奈等感情都可以从他的咏史词中体会到。他的咏史词有 33 首,是两宋词人中创作咏史词最多的一位,通过这些咏史词我们可以看他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眼光。 通过整个关于咏史词的研究发展来看,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虽然在综合论述咏史词的文章中有提到,但是很浅显,不够全面,很零散,而且也只把目光放在他的名篇上,没有很系统地深入地总结,只是很表面的写这首咏史词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尽管他的咏史词有些是婉约词有些是爱国词,在婉约和爱国的论文中也被提到,但那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可以说他的咏史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找到的关于咏史词板块里只是着眼于那几篇名篇的零散赏析,因此在这33 首咏史词中我想在内容上把它们分门归类,有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侧重从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作比较,主要从咏史词发展的线路及其典型 、 、手法类型,以及辛弃疾咏史词的“即景叙事”“以典故抒情”及以“赋体”“古文章法、句法入词”等方面,深入揭示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征。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对辛弃疾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纯粹地从文学审美上分析其词的艺术性,即超功利性;一是透过人品分析词品,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以“文以载道”的标准(即功利性)来评价辛词。这必然导致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结论, 自南宋以来,对辛弃疾词的研究就愈来愈热,大致看来对辛弃疾的研究有着几方面: 八百多年来,辛弃疾研究的工作从未间断。大体说来,南宋较盛,元明衰而不废,清?葱耍执灾夥藕笤蚋庸惴荷钊搿?从建国初至 20 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研究者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对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的赞颂上,此时的研究方法机械、单一,只有少数文章较有价值。八十年代以后的研究方法多样化了,视角也广了,如对稼轩体的研究 对辛词意象的研究 对辛词咏物词的研究 辛词的用典特色 苏辛词的异同 辛弃疾对陶渊明、屈原、庄子的继承,关于词词作的版本,关于其年谱的研究等。对于辛词的语言、用韵等方面也多有关注 辛词对后世词坛的影响 辛派词人、辛词的美学特征等。也有从美学、心理学的视角从事研究者如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 对辛词的思想和艺术作了细致剖析。张廷杰简论辛弃疾的归隐思想则对辛词中的归隐之思作了历史剖析。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中指出摧刚为揉,心危词苦,尤为辛词中的独创的风格。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认为,稼轩体“雄豪、博大、隽峭”,并从审美角度提出了“高峰体验”说。杨海明从创作主体入手,深刻分析了其内在气质对创作形式及风格的影响。其唐宋词史认为,稼轩词最突出的个性是“充满着一股无处不有的生气,这股生气既是一种狂放的精神,而表现形式便是 , “以气入词” 这股生气导致了稼轩词艺术形式的“解放”与语言的“换班” 、 ,词风“亦刚亦柔”“亦庄亦谐”以及“男子汉”的风格,“悲凉”和富有“野性”的美感。 在辛词分类研究方面成果也较多。如顾之京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薛祥生稼轩词物词刍议 ,李晋棠、陈北 ,张忠刚、董利伟论辛弃疾的恋情词祥先生 , 稼轩祝寿词思想内容评析 陆永品 , 论辛弃疾的哲理诗词 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也对送别词、隐逸词、酬唱词等进行了分析、论述,各有价值。 对辛弃疾咏史词的研究 “其题材之广阔,题材之 就辛弃疾所写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 ,有的奋发激越有的秾纤绵密 ,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他其人所不能比拟的。”现就今人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概括。(一)对咏史词内容的研究 八十年代后除了辛弃疾的爱国词,豪放词,婉约词等研究之后,辛词的咏史还是很新鲜的。可以说 80 年代是它的萌芽期,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一文论述了稼轩的怀古词,他称它们为珍品,认为这些数量不多的怀古词体现了稼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功败垂成,一切都取决于人的自身 、的功过”“人生的价值就在人今生今世的生命历程中”这种观念具有扩张性和外向性,不仅使其词具有并吞八荒的气魄而且也是多种典型意向和典型情绪构成的统一体。并且出现了研究宋代咏史词的论文王锡九的宋代民族斗争和咏史怀古词,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咏史词提供了资料。 (我来吊古)八声甘州 到了九十年代他的名篇念奴娇 、 (故将军饮罢归 、来)永遇乐(千古江山)依旧火热,还有了浦经州的壮怀悲慨发长歌论两宋咏史怀古词,还有1997年台湾学者郑淑玲硕士论文两宋咏史词研究和廖佑孰硕士论文两宋怀古词研究。到了二十一世纪宋代咏史的文章大大增加,高瑞琴的写尽无限感喟论唐宋词中的咏史词,刘文忠的咏史词散论,陈庆生硕士论文悠悠东逝水,流不尽,古今情论唐宋金元怀古词,张劲松硕士论文宋代咏史词研究,王亚芹硕士论文两宋咏史词研究,汪超硕士论文唐宋怀古词研究,曹会卿硕士论文两宋咏史词概论,张若兰硕士论文北宋怀古咏史词研究 ,这些是现在 ,肖青松硕士论文宋代怀古词发展史论见到比较多的对两宋咏史词的论述或者对整个咏史词的某些时期及方面的分析 ,纪胜全在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论证,还有李锋的论辛弃疾登临怀古词人物,黎修良在论辛弃疾的怀古词这些都对我们了解辛弃疾咏史词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思路,更可喜的是2007年龚贤在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一篇的略论辛稼轩咏史词的开创性成就的论文,打破了学界无人对辛弃疾的咏史词有专门的论著的空白,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篇论文也不是很系统很全 (我来吊古)八声甘州面地论说,还是单独着眼于他的名篇念奴娇 、 (故将 、 (千古江山)这三首来说,他是这样评价的:军饮罢归来)永遇乐 “辛弃疾在词中吟咏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乃至一些失败人物的经验教训,从而做到词与史,咏史与言志抒怀、史事与今事的完美结合,在艺术上将写景铺叙与抒情议论有机融合。” 但这些论文中还都是只着眼辛弃疾的名篇,并没有深入进去,只是很表面很浅显地点到为止,或者只是讲词中的典故背景。曹会卿在其两宋咏史词研究中统计出了辛弃疾的25首咏史词,并将这些词大致归类成直接咏史抒怀;使用史实、但不占全词主体;借物咏史三类。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有人以用典多为病,他却认为:“用得贴切,自然反而会增加词作容量,使之具有一种独特魅力。 “词人在词中既是在描写与表现承载 ”同时在借物咏史部分认为:着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如:字画、花草、书籍等,同时所表现的历史信息又 ”他是这样评超越了物体本身的意义,从而具有了咏物词和咏史词的双重特征。 “辛弃疾的咏史词是他心灵的写照,同时,辛弃疾的咏史词价辛弃疾咏史词的:将咏史和用典自然融合,将咏史和咏物浑然交融,咏史、写实、言情、表志自如 ”王亚芹在两宋咏史词交织,极大的扩展了咏史词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内涵。研究中通过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 (汉中开业)八声 (故将军饮罢归来)卜算子甘州 、 、 (老来曾识渊明) (千古李将军)水龙吟说明“所有这些词作,主题都倾向一处,即英雄无用武之地”。并将两宋的咏史人物分成贤臣名将、失路英雄、文人政客、隐者名士、美人才女和明证兴国、乱政误国的历史事件。张劲松在宋代咏史词研究中认为:“辛弃疾的咏史词是强有力的心的呐喊。因为有了辛弃疾,才使我们感到了人类伟大的生命意志的不 ”可战胜。“他崇拜历史上的英雄尤其是悲剧之英雄,英雄无路请缨杀敌,故慷慨悲歌, ” 此亦是自伤情怀之义。 在此列举了 (赋虞美人草) 浪淘沙 虞美人 、 赋 。虞美人草和八声甘州“辛弃疾最爱咏的是三国历史风云中的英雄,而这些词也多很悲壮”。列举了南乡子 、 (楚天千里清秋) (何处望神州)水龙吟 (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永遇乐 。纪胜全在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人物认为词中三国人物可以分成通过其写壮志难酬的失落感、借古讽今、赞颂朋友或自喻、表现物是人非的感慨四类,他是这样评价词中运用三国英雄的典故的“这是他爱国主义的体现,他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达在词中,创造了词史上的不朽的丰碑。这与三国英雄不无关系,辛弃疾被称为爱国词人,他的词被称为英雄之词,而三国英雄则在一定程度上把他推向了这一高度,使他的词愈加扩大豪迈,使他的爱国精神愈加独放异彩。”还有黎修良在论辛弃疾的怀古词中认为“其词无论是在对与古项链的链接点的拓展上,还是在由古触发的深刻性及审美情趣上,都一改花间怀古词调女性化、柔艳化为豪士化、悲概化,做到了在史事的吟咏中折射出冷峻的现实、寄托深沉的抱负,将史事、情志和现实完美结合”。李锋的论辛弃疾登临怀古词从登临怀古词的成因、深刻内蕴、艺术特色三方面来论述认为在辛弃疾的全部词作中 、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登临怀古之作。通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 、 、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论述说明,他是这样评价的“词如其人,辛弃疾的登临怀古词是辛弃疾一生悲情的写照,人品和词品相结合使辛弃疾的词具有境界开阔、用典精当、奔放豪迈的艺术风貌。”(二)对辛弃疾咏史词艺术特征的研究 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这是词学研究快速发展的时期,词学界对于词人风格和词体艺术形式的探讨热情高涨,对词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并且使词的研究形态走向成熟化。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现了梁盛楷的辛词的语言特色、梁扬辛词用典问题初探 、王水照辛弃疾词“掉 、张高宽论稼轩词的用典 、张廷杰略论稼轩词比兴寄托书袋”辨析 、谢桃坊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社会文化背景、宋景昌论辛词的用典、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九十年代以来关于辛词语言,用典仍然是热点,也出现了系统性论著如 、王兆鹏的唐宋词分类选讲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 、陶尔夫南宋词史、欧阳骏鹏金陵怀古词代表作探悉、张晶心灵的歌吟、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吴熊和通论唐宋词等。 刘克庄云:“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刘辰翁也在辛稼轩词词序中归纳了其词的四个特征,一是以诗文为词,二是用经用史,三是深刻地反映社会人生,四是用俚俗浅显的民歌语言表现重大 “在拙轩词话题材。 三息诗用于诗句一节云:古月府有三息诗,辛待制用 ”于词,各臻其妙,待制名弃疾。“又辛词用鲍明远语一节云:辛待制水调 。首句,用鲍明远四坐且勿语”今世词,是有古腔乐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辛弃疾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创作方法的肯定和赞扬。刘熙载艺概词概也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陈霆在渚山堂词话中反对某些人议论稼轩词用典太多,因而“欠流便”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转流丽,不为事所使”,真是“妙手”。在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中 “稼轩词不但能把词用来咏物、抒情,而且用以写景、叙事,用以寄感慨,也说:发议论。” 在咏史词的艺术研究上刘扬忠在唐宋词流派史里就稼轩体的新变也说:“稼轩体为行气入词的崭新词体,创体者以绝大的阳刚之气,将词的缘情而 、至于绮靡的势头往诗骚的正轨上回拨,以复古求解放,用词言志抒怀,用词来干预家国大事和关涉政教人伦,提高和强化了词的文学功能,挖掘出词的尚未发挥的抒写潜力。使词变成体现创作主体完整人格与表现多方面生活的工具,吸收柳耆卿体的以赋法为词和东坡体的以诗法入词外,还大量引进古文入词,大大丰富词的表现力。”在其辛弃疾词心探微的第五章稼轩词的艺术创新及其历史地位中也有论述到。姚里军在辛弃疾登临词的艺术特色中认为:“辛弃疾的登临词所以具有特别有感人的力量,既在于他写出了真景物,更在于他在景物描写之中注进了自己的感情。”并表示“辛弃疾不是寄情山水的人,他的登临词实际上是一些激昂排宕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显示出他那非凡的学力, 。敏锐的才思,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那志于青云的爱国抱负”“里面超凡的语句来自他长时期政治生活和斗争的感情积累以及从历史书卷中陶冶的远见卓识表现了他的爱国抱负”。对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是大加赞赏认为“诗句语浅意深,清理并胜,感情豪迈而思想精深,语意沉郁而精力弥满,确是一般登临 。咏怀的作品所不能及的” 桂琳稼轩词用典探微中说:“稼轩词中那些明心志、抒怨愤的用典,不只是表现上对仕途多舛、壮志难酬的情感抒发,其中还沉淀着宋代文人的无奈,渗透着中国之士的追求,更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深层的内质。”杨永锋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认为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辛派。他认为辛词艺术特色是意境宏阔,在表现手法上一方面注意以传统的比兴来曲折地表现战斗精神还恰切地运用大量的典故以古喻今在语言技巧方面不仅采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而且吸收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及经书上的句子,风格豪放而谐音律寓“雄心高调”于传统词风的“温婉”之中形成豪雄悲郁的格调。许杜丽浅谈辛弃疾词作的语言风格中说:“为了充分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功能,辛弃疾创造性地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艺形式优长于词之一身,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了辛弃疾词作独特的语言风格。”此外还有陈东辛词艺术个性略论、杨信义辛词艺术风格独特与多样的统一、秦克喜谈谈稼轩登临怀古词的思想特色 、周炫 、陈开梅简论辛词比兴寄托的特点 、杨柏松浅谈稼轩词用典与“以才学为词”、白福才论辛词用典的成因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臧甲友稼轩词风格论、左虓略论辛词的艺术特色 、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林律光论辛词”用典“之艺术特色 、苏向东试论稼轩词的艺术风格等。(三) 对辛弃疾咏史词及与其他词人的比较研究 关于稼轩词的比较研究,古已有之。不但出现了稼轩词与他人诗歌的比较研究,如袁行霈的辛词与陶诗 ;也出现了稼轩词 、刘扬忠的稼轩词与老杜诗与同时代或不同时代词人作品的比较研究,如李莱、郭发云苏轼与辛弃疾田园创作风格异同简析 、廖从云南宋词风及辛姜 、马积高论党怀英与辛弃疾词 ,在这些比较中苏辛词比较是最常见的。在词词风上的评论有元好问二派词人 :自题乐府引“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元贯云石阳春 : ”两家词风有着一脉相承之处,范白雪序“盖士尝云:东坡以后,便到稼轩。 “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学坡也”开稼轩词序中说: 。苏辛词风相似,但也有同有异,这些在范开稼轩词序、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都注意到了。至今关于苏辛词风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且成果也很丰富。八十年代至今关于苏辛比较的论文有一般认为“苏辛并举,同中见异,也有的认为苏辛词差异大,不宜作为一派,苏词虽豪放,然旷而失其雄,放而不见劲,辛词则在顿挫折叠间迸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