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总论_第1页
伤寒论总论_第2页
伤寒论总论_第3页
伤寒论总论_第4页
伤寒论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伤寒论总论,主讲教师:董正华,13092952859163.com,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伤寒论总论,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伤寒论的现存版本、伤寒的涵义、学术渊源及成就、六经病证的传变及治则。2掌握伤寒论的评价、六经及六经病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3熟悉张仲景的生平、时代背景及伤寒论学习方法等。计划学时:4时,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3,伤寒论总论,一、伤寒论成书与沿革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三、伤寒的涵义四、六经的概念五、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一)伤寒论六经辨证(二) 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关系(三) 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四) 六经病证的传变六、伤寒论的论治法则 七、伤寒论的学习方法,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4,伤寒论总论,对伤寒论的评价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全面,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外感病及杂病中医四大经典著作,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5,伤寒论总论,一、伤寒论成书与沿革1.伤寒论的作者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正史 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无载。华佗(? 208) 现代所本者为后世医家记述: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载张仲景为王仲宣望色诊病的故事;(王粲177-217,字仲宣,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 ),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6,伤寒论总论,唐甘伯宗名医录最早记载其籍贯、姓名、师授、官职等。“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 宋张杲医说“南阳人,性志沉简,笃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明李濂撰写“张机补传” ;清陆九芝撰写“补后汉书张机传”; 现代黄竹斋撰写医圣张仲景传;郑建明著张仲景评传(南大出版社1998) 。,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7,伤寒论总论,中医学界是什么时候把张仲景称作医圣?汉代没有把张仲景叫医圣;晋:王叔和 、皇甫谧称仲景旧论,仲景论唐:孙思邈 、 王焘称仲景方、仲景要方宋:林亿、成无己等也没有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仲景者,亚圣也”明李濂1526年医史说仲景被“论者推为医中亚圣”;方有执1589年伤寒论条辨“称仲景曰圣”从此中医界称张仲景为“医圣” 。,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8,伤寒论总论,河南南阳仲景墓发现故事:徐中可金匮要略论注“张仲景灵异记”南阳诸生冯应鳌患病,奄奄一息,夜梦神人,给他治病而愈,且告“我是南阳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在南阳城东四里有祠,祠后77步有墓,4年后有人在我的墓上打井。希望你能够制止并重修。”后果如其言,并发掘石碑 “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9,南阳医圣祠,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0,伤寒论总论,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1,伤寒论总论,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2,伤寒论总论,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3,伤寒论总论,2.时代背景: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外戚内宦轮流专政;战乱频繁: 农民起义,群雄割据,三国战乱;曹操(155220)刘备(161-223)疫疠流行 171、173、179、182、185、217; 医学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4,伤寒论总论,3著作沿革:伤寒杂病论 共十六卷;约成书于公元200205年;因战乱而散失(208年赤壁大战 );亦作伤寒卒病论。“卒” 是“雜”的缺文 早期传本:A西晋王叔和(201280年 )收集整理编次为张仲景方论36卷,并收入脉经(315条)。B隋、唐孙思邈(581682)撰千金方,收录仲景佚文,计392条,109方。C唐王焘(670755年),收入外台秘要。,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5,伤寒论总论,正式版本:北宋成立 “校正医书局”A宋本伤寒论:于1065刊行单行本伤寒论;现存明赵开美(1599年)的仿宋影摹复刻本。B宋本金匮玉函经:于1066刊行, 是伤寒论同体异名的别本。C南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144年):既是伤寒论的版本之一,又是第一部系统的全文注释阐发书。,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6,伤寒论总论,其他版本:国外在日本发现两种:A康治本伤寒论:1849年日本发现,仅有60条原文,50首方剂。上载系“写于唐贞元乙酉岁(805年),沙门了纯重抄于康治二年(1143年)”。B康平本伤寒论:日本发现,侍医丹波雅忠抄于康平三年(1060年),后来又经过多次转抄,1937年大冢敬节校勘印行。,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7,伤寒论总论,国内三种C湖南本伤寒杂病论: 1933年刘昆湘、刘宗迈在长沙石印; 浏阳刘昆湘在江西山中遇张隐君得是书。D四川本伤寒杂病论:刘熔经1934年石印; 刘熔经张齐五袁某涪陵山中某石洞的石匣内。E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黄竹斋1939年刻印 黄竹斋(1934年)罗哲初左盛德张绍祖; 罗哲初罗继寿1956年交出,196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铅印出版。,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8,伤寒论总论,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学术渊源:伤寒杂病论自序学术成就:A方法学:创立六经辨证体系,确立辨证论治原则;B治法学:完善并且具体应用治疗八法;C方剂学:集汉以前方药之大成,方书之祖,群方之冠;此外:用药剂型多样,重视药后调护。,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9,伤寒论总论,三、“伤寒”的涵义1广义: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2狭义:指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外感病。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与、时行、温疫等概念的关系: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云:“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又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 小品方云“伤寒,雅士之辞,云天行、瘟疫,是田舍间号耳。”,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0,伤寒论总论,三、“伤寒”的涵义伤寒论所论者是广义?狭义?考察伤寒杂病论内容可知: 原书论述了感受风、寒、暑、湿等多种外邪而致中风、伤寒、温病、暑病、湿病以及杂病的辨证论治。从外感病角度看,张仲景以伤寒为名,其“伤寒”,当属广义。西医学所说的伤寒杆菌引起的肠伤寒(Typhoid Fever),又称为肠热病(enteric fever),美国“伤寒玛丽 ”故事其涵义与伤寒论的概念不同,不可混淆。,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1,伤寒论总论,四、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1六经的概念何谓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本义:阴阳本是古代哲学的一对概念,阴阳定性、三阳三阴定量。内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阳三阴”六经的来源:内经其用法主要有三,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2,伤寒论总论,2.六经病证:是指六经所属经络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证候。3.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和体系。以六经所属经络脏腑、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正气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借以判断其病位、性质和病机,并据此作出诊断、提出治法方药,说明调养护理,指出预后转归等。,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3,伤寒论总论,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应用六经辨证方法去辨析处理六经病证是伤寒论核心内容。张仲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归纳外感病的证治,是通过对以脉证为中心的六经病证,进行综合、分析,辨明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等,并给予立法处方,说明煎服禁忌,调养护理,指出预后转归。五、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1.与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谁提出来的?,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4,伤寒论总论,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夫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 “八要”即虚、实,冷、热,邪、正,内、外。明王执中东垣先生伤寒正脉指出“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明方隅医林绳墨说:“虽后世千方万论,终难违越矩度,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明张景岳(15631640),景岳全书 “二纲六要”;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强调“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祝味菊(1884-1951年),伤寒质难首次将“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称为“八纲”。六经辨证早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中应用了八纲辨证的分析方法。,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5,伤寒论总论,五、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2. 与经络脏腑辨证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经络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六经所属的经络与脏腑是六经病证产生的生理病理基础,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转归,不能脱离经络脏腑而孤立存在,所以经络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基础,六经辨证中包含了经络脏腑辨证的内容。,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6,伤寒论总论,六六经病证的传变传变的含义:影响传变的因素: A正气,B邪气,C治疗,D宿疾等。传变的方式: 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等。特殊类型: A合病, B并病, C直中,D两感,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7,伤寒论总论,七、伤寒论的论治法则包括治则和治法。治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防治疾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大原则;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针对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伤寒论的治则可概述为四个方面,而具体治法则贯穿其中。(一)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治则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学原则,含有预防医学意义。,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8,伤寒论总论,(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治则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治疗原则。这里的“本”就是病因,就是病源,就是病机,即疾病的本质所在。 治病求本包括了正治和反治。 (三)调理阴阳,祛邪扶正,以平为期 调理阴阳是指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以恢复阴阳相对平衡的治疗原则。 (四)明确标本,区分缓急,因势利导,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9,伤寒论学习方法,八、伤寒论的学习方法简介首先要明确从伤寒论中学什么?1、掌握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包括六经病证,各经病证的本证、兼证、主要变证的辨证要点、治法方药)2、熟悉伤寒论临床辨证思维的原则和方法3、培养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奠定基础。,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30,伤寒论 学习方法,八、伤寒论的学习方法简介(一)提高认识,明确目的(二)了解文法特点,弄清字词含义(三)熟读背诵原文,领会精神实质 (四)六经病为纲,方证为目:类证类方鉴别(五)学以致用,联系临床实践(六)参阅注本,结合现代研究(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名家讲稿、视频、精品课程等,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31,伤寒论 教学方法,九、伤寒论教学方法1原文讲授:把握课程的特点,逐条解析。阐发蕴含于原文中的临床指导意义和辨证论治思维方法。2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突出伤寒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开展病案讨论。 3.课堂理论教学与自学相结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探究式教学方法。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研究方法的学习训练。,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32,伤寒论常用参考书籍,文献研究1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19932李顺保.伤寒论版本大全.学苑出版社出版,20013张启基、王辉武合编.伤寒论手册. 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4年出版4刘渡舟主编.伤寒论辞典.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5杜雨茂主编.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 陕西科技出版社1988年6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33,伤寒论常用参考书籍,原文注释阐发7李心机编著.伤寒论通释.2003年8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1992年9聂惠民.伤寒论与临证,1993年10熊曼琪.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200011杜雨茂.伤寒论辨证表解1984年12姜建国, 李树沛.伤寒析疑,1999年13杜雨茂.伤寒论释疑与经方实验,200314姜建国.伤寒论释难.2007年5月,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34,伤寒论常用参考书籍,药物研究15王占玺.张仲景药法研究 ,1984年16林乾良.经方中药研究集成 ,1992年 17张树生.经方用药真谛 ,1997年 18黄煌.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1998年 19王付.经方药物药理临证指南,1999年,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35,伤寒论常用参考书籍,诊法研究20 .王占玺.伤寒论脉法研究. 198021. 陈家旭.张仲景医学全集张仲景诊断学2005年出版。22. 王付编著.伤寒杂病论症状鉴别与治疗2005年出版,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36,伤寒论常用参考书籍,临床应用研究23. 关庆增.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 1998 24.王晓光.当代名医经方应用赏析2005 26.曾福海.伤寒论方证辨析与新用1998 27.尚炽昌等.仲景方药研究应用精鉴1999,2017/12/20,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37,伤寒论常用参考书籍,现代实验研究28林立松.伤寒论方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2005年29彭鑫、王洪蓓.张仲景医学全集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