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研究进展PPT课件.ppt_第1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研究进展PPT课件.ppt_第2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研究进展PPT课件.ppt_第3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研究进展PPT课件.ppt_第4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研究进展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一 病名演化及确立二 病因研究三 病机学说四 病类诊断五 证候诊断六 临床研究七 预防研究八 用药规律研究 2 一 病名演化及确立 中风相关描述 基源于 内经 立论于 金匮 首见于 中藏经 自 内经 至明清相关描述多达43个病名 1 从肢体功能表现命名的 偏枯 偏风 瘫缓 瘫痪 左瘫 右痪等 2 从病人的意识状态命名 大厥 薄厥 煎厥 风懿等 阳气者 大怒则行气绝 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3 从病势命名 中风 卒中 仆击等 内经 卒中暴死 4 其他命名 中风先兆名曰微风 内经 3 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及对中风内涵的认识 确立完善了类中风的概念经典中风 五大主症 偏瘫 神识昏蒙 言语蹇涩 偏身麻木 口舌歪斜 前循环 类中风 风眩 风痹 风痴 风搐 视岐 行走不稳等 后循环 一 病名演化及确立 4 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专题学术会议称脑血管病为 脑卒中 正式引用了卒中的概念 1983年 提出定 中风 为病名 指类中风 别称卒中 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学组 1992年 正式统一以 中风 作为病名 使之与CCD TCD 编码中西医一致 全国中医脑病急症会议 一 病名演化及确立 5 二 病因学研究 1 外风论 唐宋之前1 古人受风凉之后瘫痪认为中风为外风所致 含贝尔氏麻痹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巅高之上 唯风可到 2 受凉 低温 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 Grau认为近期细菌或病毒感染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4 牛文剑认为气温突降 湿度大 风速大均为中风诱因5 牙周炎 牙龈炎 口腔溃疡为中风的危险因素 已写进口腔科教材2 内风论 唐宋之后3 外风引动内风论 内风是根本 外风是诱因 已达成共识 气象 感染因素 6 三 病机学说 1 气血说2 痰邪说3 风火说4 毒邪说 7 三 病机学说 急性期 谨慎调控血压 1 气血说 气血 气虚气逆 血压低 低灌注 栓子清除率下降 大怒则形气绝 交感 副交感紊乱 血虚血瘀 消化道出血 脑梗死 不通 8 三 病机学说 2 痰邪说 内皮损伤 肥胖 脂质代谢紊乱3 风火说 炎症反应 感染 4 毒邪说 痰毒 瘀毒 湿毒 化学毒性 自由基 兴奋性氨基酸等 等 9 四 病类诊断 10 四 病类诊断 阳闭阴闭 元气败脱气阴两脱 左右 左补血 右补气 丹溪心法 在左属血瘀 血虚 在右属痰 有热并气虚 现代研究发现中风气虚证 左侧病变显著高于右侧 11 标准化研究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了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7型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痰湿蒙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 五 证候诊断 12 量化研究 数字医学 风 火 痰 瘀 虚 气六端 有无轻中重中风病证候量化标准 中风证候辨证标准 轻度 7 14分为 中度 15 22分为 重度 23分为 五 证候诊断 13 五 证候诊断 量化研究风证评分标准1 48小时达到高峰 2分 24小时达到高峰 6分 病情数变 6分 发病即达高峰 8分 2 肢体 两手握固或口噤不开 3分 肢体抽动 5分 肢体拘急或颈项强急 7分 3 舌体 舌体颤动 5分 舌体 斜且颤抖 7分 4 目珠 目珠游动或目偏不瞬 3分 正常 0分 5 脉弦 是 3分 否 0分 6 头晕头痛 头晕或头痛如掣 1分 头晕目眩 2分 14 证候演化规律研究急性期 风 火 痰数日后 火热渐减 痰 瘀为患恢复期 气虚 阴虚 肾虚整个病程中 痰 瘀贯穿始终急性期病机的两个转折点1 发病至3天 风显著下降 痰 火显著上升 2 发病第3周 火热明显下降 气虚阴虚明显上升 证候组合开始转向单一化 五 证候诊断 15 中风病舌脉规律及预后舌质急性期多为黯淡 黯红 苔黄或黄腻为主 舌质红绛无苔 阴液不足 内风动越 易复中 脉象弦滑大者 病虽重 预后尚好 脉沉细 沉缓 结代者 病多危重 预后不良 五 证候诊断 舌质 正气 扶正 舌苔 邪气 祛邪 16 六 临床研究 一 治则治法研究1 化痰通腑2 活血化瘀3 清热解毒4 平肝熄风5 醒脑开窍6 扶正护脑 17 化痰通腑法研究 中风病时多伴有 上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 六 临床研究 屏障功能受损 肠源性感染细菌移位蠕动功能受损 易产生浊气 黄厚苔 昏迷 氨类 吲哚 硫化氢 硫醇 组胺等 损伤神经系统 胃肠是第二大脑肠道是 机体应激的中心器官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动机 屏障功能受损 蠕动功能受损 18 六 临床研究 化痰通腑法研究可通畅腑气 祛瘀通络 敷布气血 恢复肢体 可清除胃肠内痰热积滞 使浊邪不能上扰神明 醒脑治昏迷 治肺部感染 可急下存阴 以防阴竭于内 阳脱于外 降腑压就能降颅压 19 六 临床研究 化痰通腑法研究 星蒌承气汤应用指征 便干便秘 舌苔黄腻 脉弦滑 强调 腑实可用 腑气不顺不降也可用 应用时机 下不厌早 强调早期应用 坏症治疗 气利者 诃利勒散主之 20 六 临床研究 二 辨证论治研究1 按照证候要素辨证论治风痰火亢证 天麻钩藤饮风火上扰证 羚羊角汤痰热腑实证 星蒌承气汤风痰瘀阻证 化痰通络汤痰湿蒙神证 涤痰汤气虚血瘀证 补阳还五汤阴虚风动证 镇肝熄风汤 21 二 辨证论治研究2 按照主症辨证论治 六 临床研究 偏身麻木 凉 麻顽疼 丘脑综合征小活络丹李秀林 虫 藤 四藤三虫汤中风回春片中风七虫益髓胶囊以岭通心络 步长脑心通 22 二 辨证论治研究3 按照变症辨证论治 六 临床研究 4 吞咽困难 真假球麻痹 心气虚则悲 心气实则笑不休 地黄饮子针刺 阿呛穴等 开窍利咽棒 23 三 缺血性中风综合治疗方案研究1 治疗原则 疗程28天2 治疗模式 内科基础治疗 辨证论治口服中药 静脉滴注中药制剂 针灸治疗 常规护理 康复措施 第一时段 发病72小时以内 3 治疗方法 第二时段 发病3 14天 第三时段 发病15 28天 六 临床研究 24 第一时段痰热证 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1 静脉制剂非痰热证 碟脉灵注射液元气败脱证 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2 辨证选用中药汤剂治疗 口服或鼻饲3 酌情使用甘露醇等 4 加强护理5 康复训练第二时段1 2 3 4 5 6 静脉营养支持 第三时段1 辨证选用中药汤剂治疗 口服或鼻饲2 配合针灸治疗3 康复训练 六 临床研究 3 治疗方法 25 四 中医康复研究 重心后移康复理念 早期 持续 心理康复 现代中医康复 中药汤剂 注射剂 外洗 药浴 熏蒸 针灸 推拿 精神调养等综合治疗 六 临床研究 26 四 中医康复研究 综合康复方案干预措施 六 临床研究 1 中医康复技术 推拿 针灸 2 中医基础治疗 1 中药注射剂前期介入 2 口服中成药后期介入 3 辩证汤剂常规应用 4 中医健康教育 27 四 中医康复研究针灸方案研究上肢伸肌 采用上肢阳经穴位 肩髃 曲池 合谷等 下肢屈肌 采用下肢阴经穴位 太冲 血海等 软瘫期 采用补法硬瘫期 采用泻法神昏醒脑开窍针 人中 内关 三阴交 石学敏院士 六 临床研究 28 预防 关口前移重心下移1 预防中风发生2 预防中风复发3 预防中风变症及后遗症 痴呆 抑郁 偏瘫等中风轻型化趋势 腔隙性脑梗死 无症状脑梗死 辨证治疗的挑战 七 预防研究 29 八 用药规律研究 历代中风药物应用规律 自 内经 始共401首 单方165首 复方236首 用药共246味 包括24类 古代至民国 甘草 人参 当归 防风等较多应用 内虚邪中 民国以来 祛痰药物应用较多 祛风药大为减少 近20年来 活血化瘀药物应用广泛 急性期 通腑泻热活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