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的成书与版本作者:王锺陵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9日 08版)一庄子之结集,应不晚于战国末年。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篇有“真人”一词,其对于“昔者先圣王”的描写,有类似庄子大宗师篇对“古之真人”作描写以表达理想人格的笔意。这有可能是受到大宗师篇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吕氏春秋“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藉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虽仍有争论,但包括先己篇的十二纪成于“维秦八年”(吕氏春秋序意)亦即公元前239年秋之前,学界是没有异议的。淮南鸿烈引庄子文更多。淮南鸿烈是汉武帝即位当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由刘安献上的。刘安门人在利用已有成书之外,也还可能对庄子一书有所裒集。其后,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附庄子传中明确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篋,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亢桑子”当为庚桑楚,“畏累虚”当为庚桑楚篇中所说“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一语中的畏壘山。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陆德明说,汉志所录“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内篇众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无杂。惟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经典释文序录)。余嘉锡说:“今胠篋在外篇,渔父盗跖庚桑楚在杂篇,而太史公皆以为庄子所自作。然则史公所见之本,必无内外杂篇之别可知也。刘向定著之时,始分别编次。”(古书通例)“凡一书之内,自分内外者,多出于刘向,其外篇大抵较为肤浅,或并疑为依托者也。”(古书通例)陆德明说:“庄生弘才命世,辞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弘致;后人增足,渐失其真。”(经典释文序录)对“后人增足”的情况,清人章学诚曾举例阐述曰:“诸子俱有学徒传授,管晏二子书,多记其身后事,庄子亦记其将死之言,韩非存韩之终以李斯驳议,皆非本人所撰,盖为其学者,各据闻见而附益之尔。”(文史通义文集)因此,章学诚认为:“庄子让王渔父之篇,苏氏谓之伪托;非伪托也,为庄氏之学者所附益尔。”(文史通义言公上)苏东坡在庄子祠堂记中立论曰:庄子对孔子是“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然而,盗跖渔父给他的感觉,“则若真诋孔子者”。此外,让王说剑,又“皆浅陋不入于道”。由此,他要求去此四篇。苏东坡是将庄子一书视为庄周所作,才会产生此种“昧者勦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东坡文集卷三十六)的言论。苏东坡显然不了解先秦学术的衍生状态及其典籍的编集情况。余嘉锡在古书通例中明确提出,“秦汉诸子即后世之文集”。他说:“周、秦、西汉之人,学问既由专门传受,故其生平各有主张,其发于言而见于文者,皆其道术之所寄,承其学者,聚而编之,又以其所见闻,及后师之所讲习,相与发明其义者,附入其中,以成一家之学。故西汉以前无文集,而诸子即其文集。”“周、秦人之书,若其中无书疏问答,自称某某,则几全书不见其名,或并姓氏亦不著。门弟子相与编录之,以授之后学,若今之用为讲章;又各以所见,有所增益,而学案、语录、笔记、传状、注释,以渐附入。其中数传以后,不辨其出何人手笔,则推本先师,转相传述曰:此某先生之书云耳。既欲明其学有师法,又因书每篇自为起讫,恐简策散乱,不可无大题以为识别,则于篇目之下题曰某子:而后人以为皆撰人姓名矣。古书既多不出一手,又学有传人,故无自序之例。”余嘉锡所云“又各以所见,有所增益”,正是上引陆德明所曰“后人增足”者。至于陆德明以“渐失其真”一语来论定此种情况,则过于简单化了。在“后人增足”之中,正是有着一个学派的发展与变化。这是我们必须确立的一个基本观点。庄子的编集时间,由“门弟子相与编录之,以授之后学”的情况来考虑,应在庄周之后,即已有初步的编录。王充曾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论衡书解)赵岐亦曰:“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孟子注疏孟子题辞)据此可知,汉代所存诸子之书是由秦代传下来的,因此,如本文开头所说,庄子一书在战国晚期即已大体成型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汉初行黄老之治,道家学说昌盛,这一时期,庄子文篇仍可能有所“增足”。崔譔曰:“齐物七章,此连上章,而班固说在外篇。”(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据此,在班固之时,庄子一书不仅已分内外篇,而且每一篇已经分章了。二篇章的增足是一种附益,而传、注、疏的产生则是另一种附益。晋书郭象传说,在向秀之前,“注庄子者数十家”。然而,经典释文序录所列注释本却只有以下几种:崔譔注10卷27篇,其中内篇7、外篇20;向秀注20卷26篇(一作27篇、一作28篇),亦无杂篇;司马彪注21卷52篇,其中内篇7、外篇28、杂篇14、解说3;郭象注33卷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李颐集解30卷30篇(一作35篇);孟氏注18卷52篇;王叔之义疏3卷;李轨音1卷,徐邈音3卷。要而言之,庄子的注本有两个系列:一是只有内、外篇的,一是分为内、外、杂篇的。至于这两个系列之间的关系,即前者是否为后者之节选,又或两者都是司马迁所见的“十余万言”之节选,现在已经无从论定。此外,我们对李颐集解本有多少篇,其与司马彪本、崔譔本、郭象本的异同,也毫无所知。我们所能推知的只有向秀本与崔譔本,郭象本与向、崔、司马本的关系。向秀的注本应该用的就是崔譔的注本。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曰:“秀本传或言秀唯好庄子,聊应崔譔所注,以备遗忘云。”这是说向秀在崔譔的注本上更益以阐释。对于向秀本篇数有三种的问题,王叔岷的解释是:“考释文叙录载崔譔庄子注二十七篇,向秀注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盖兼其未竟之秋水至乐二篇而言。世说文学篇,晋书郭象传,并言向注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卒。)”(庄学管窥庄子向郭注异同考)这一说法,虽只是一种推测,但可以参考。晋书郭象传称:“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晋书向秀传亦曰:“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为之隐解者,即解其隐义也。刘孝标所引秀别传曰,向秀“后注周易,大义可观,而与汉世诸儒互有彼此,未若隐庄之绝伦也”(世说新语文学)。“隐庄”者,即晋书向秀传所谓“为之隐解”也。冯友兰将此“隐”字解为“隐括”(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3页),并不恰当。向秀注本既然意在论其旨统,解其隐义,自然篇幅增大,这是他的注本比之崔譔注本,多出十卷的原因,因为每篇的解释多了,分卷就要细一些。三郭象的庄子注释是否窃自向秀,这在庄学史上,乃至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件大公案。杨明照先生缕述曰:“郭象庄子注窃自向秀之说,始于世说新语文学篇,晋书遂著之于传,而高似孙子略,王应麟困学纪闻,焦竑笔乘,胡应麟四部正讹,谢肇淛文海披沙,陈继儒续狂夫之言,王昶春融堂集,袁守定佔毕丛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简明目录,陆以湉冷廬杂识,复相率承之无异议。疑之者则滥觞于钱曾读书敏求记;王先谦庄子集解,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亦先后为之辨白。然皆铸词简阔,弗之详论也。近人刘盼遂乃作申郭篇,证以三事,冀雪覆盆;若子玄沈冤,可洗于千载之下焉者。”(学不已斋杂著郭象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检讨)杨先生自述,对兹案“久入胸次”,乃“弋釣子期解义之见存者,与郭注类聚并列”(学不已斋杂著郭象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检讨),加以比较,向秀解义存而郭象没有相应注释者凡三十七则不列入。比较的结果是:在总计八十九则中,“其与郭注同者四十有七,近者十有五,异者二十有七。辜榷较之,厥同踰半”。杨先生又说,刘孝标“善于攻缪,博而且精;于世说纰误之处,多所纠弹,此独存而不论”;“张湛训解列子,向、郭并采,而所引向注,与今行郭本互校,十符其八。”杨先生的结论是:“世说所载,信而有徵。”“子玄少有才理。盖见子期所为解义,穷究旨要,妙析奇致,欲贪其功,以为己力。遂掠美因善,鸠居鹊巢,补阙拾遗,茑施松上。纵曾自我作故,要亦因人成事,与何法盛之剽郄绍,宋齐邱之攘谭峭,不过薄乎云尔,存心固无以异。”(学不已斋杂著郭象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检讨)四库全书总目曾对比向、郭注,驳斥钱曾读书敏求记之谓“世代辽远,传闻异词,晋书云云,恐未必信然”之说,并诘问道:“钱曾乃曲为之解,何哉?”王叔岷对此公案也很感兴趣,亦著有专文,他右袒钱曾说“不得斥钱氏之说为曲解也”,其理由为:“今据庄子释文列子注及他书所引,详加纂辑,得向有注郭无注者四十八条,向郭注全异者三十条,向郭注相近者三十二条,向郭注相同者二十八条,列此明证,然后知郭注之于向注,异者多而同者少,盖郭虽有所采于向,实能推而广之,以自成其说者也,妄加剽窃之名,诚诬人也!”(庄学管窥庄子向郭注异同考)王叔岷意在为郭象洗脱恶名。然而,王叔岷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向有注、郭无注者四十八条,应该像杨先生那样,不列入。下余六十条,全异者三十条,相近、相同者六十条,占三分之二。因此,郭象的窃名还难以洗脱。冯友兰所持的是另一种理由是:“若说抄的话,郭象不仅抄向秀,而且抄嵇康,还抄司马彪。”“他的庄子注用后来的说法,应该称为庄子集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3页)“集注”的说法是欠妥的,因为集注是需要一一标明原注者姓名的,并且这一说法还模糊了郭象的庄子注基本上窃自于向秀的事实。冯友兰引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聊应崔譔所注,以备遗忘”一语中的“应”字,为“隐”字(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2页),明显不符合原文,冯友兰未交待所据为何,亦不知是冯友兰误记,抑或是有意改动?事实是,冯友兰恰恰由此作出了错误的推论:“向秀的庄子注可能来源于崔譔的庄子注。隐是隐括的意思”(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2页)。这是为了替郭象窃取向秀注辩护,而诬向秀的注亦窃自崔譔。王叔岷就说得很明白了:“释文音义中所引崔向本正文相同(与郭本异者)、注文相同之例亦甚多。盖向秀亦本崔譔之义,述而广之,与郭象本向注述而广之者实同。”(庄学管窥庄子向郭注异同考)看来冯友兰、王叔岷对上引晋书郭象传“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一语的理解是相当不够的。“旧注”与“解义”相对,显然“旧注”指的便是训释音义、标出异文之类,如果崔譔的庄子“旧注”有大量的义理阐发,则向秀再作“隐解”,就只能说是于旧注外“别为解义”,不能说是“而为解义”了。王叔岷忽视了向秀的主要贡献在于“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在字句训释上,向秀承袭崔譔注的情况是存在的,故刘孝标注称向秀“聊应崔譔所注”也。“应”乃“因”之借字。“应崔譔所注”者,即谓因承、沿用、依托崔譔所注本是也。问题在于向秀为人所称道的是“解义”。因为有这样一种开辟性的工作,因此,他在训释上的承袭,便不为人所计较了。故王叔岷“独加郭象以窃名,不亦冤乎”的话,是对向秀的贡献不了解的类比之词,也就是说,王叔岷未能明白“旧注”与“解义”之区别。冯友兰又说:“郭象注可以包括向秀注;向秀注不能包括郭象注。所以唐朝以后,向秀注和其他魏晋人的注都失传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4页)这话是对的,但需要补充的是,阐述的原创性是属于向秀的,“解义”亦即理论阐述的方向是向秀开辟的。晋书向秀传称向秀“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郭象传也说向秀“妙演奇致,大畅玄风”。上文已述,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述了秀别传称向秀“隐庄绝伦”的话。此外,他还引竹林七贤论说:“秀为此义,读之者无不超然,若已出尘埃而窥绝冥。”(世说新语文学)从这些记述中可以看出,向秀注出现时,曾给读者以强烈的新鲜感以及提升了精神境界的满足感。然而,晋书又是如何说明郭象注本成书情况的呢?郭象传沿用了世说新语文学关于郭象窃向秀注“以为己注”的意见,而向秀传也只是说:“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广之。”所谓“述”,即是说他的注大多是对于向秀注的复述,或曰叙述,包括直用与化用。而所谓“广”,则有三层含义:一是他的注中还包括了向秀以外的其他人的注释,二是他自己也作了一些论述上的展开,三是篇目上增加了六篇。冯友兰虽确认郭象抄了向秀的注,但他还是很肯定郭象此种做法的,称其“综合各家,集其大成成为玄学发展的顶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4页)。称郭象的庄子注是玄学发展的顶峰的说法,忽视了玄学思想此后藉助于佛学资料的进一步发展;就庄子注本身而言,冯友兰的这一说法,抹杀了上文所述向秀在理论阐述上的原创与开辟之功。中华书局版晋书在向秀传中“述而广之”后用了逗号,下连“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一语。不必细读其上文即可知,那个逗号应改为句号。也就是说,儒墨之迹鄙,道家之言盛的情况,是由上文所述向秀“发明奇趣”与郭象“述而广之”共同产生影响的结果。冯友兰为郭象辩护还举了一项理由,他说向、郭“这两个本子卷数和篇数都不相同”(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0页),这是意在划开郭象注本与向秀注本的关系。其实,郭象的注本,恰是在崔譔、向秀的本子上,如上文所说,增加了六篇而成的。寿普暄对此曾作过探索:“释文内、外、杂各篇,陆氏以司马、崔、向、郭诸家音义杂然并列,但可异者,外篇天道刻意田子方,杂篇让王说剑渔父六篇,于崔、向二氏音义一无所引。且以此六篇与二十七篇相加,正为三十三篇,与现存之郭本洽合。若然,则此六篇者,即崔、向本所不著,而为郭象增添者乎?”(由经典释文试探庄子古本,燕京学报第二十八期)无论具体篇目是否确为这六篇,除了假设存在陆德明所见向秀注本已有散佚这种可能外,那么郭象注本必定是从司马彪、孟氏这一系列的庄子注本中选取了六篇,才能有三十三篇之数。由于篇目的增多,郭象将司马彪本分为内、外、杂篇的做法也一并引入,用以部划区类了。那么有没有可能,郭象是从司马彪、孟氏这一系列的庄子注本中删减而成三十三篇呢?部分论者即持此见,以为他的三十三篇本就是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进行以意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维修的修理类别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机械加工技术-机械类-装备制造大类
- 蔬菜产品知识培训心得课件
- 《沟通从心开始 做情绪的主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四年级下册鲁画版
- 活动三 个人护眼计划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四年级下册-沪科黔科版
- 音乐合成与MIDI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类-电子与信息大类
- 第6课 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心理健康五年级下册川教版
- 中考模拟往年试卷及答案
- 2025年1月土建施工员模拟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 蒸馏法测定水分课件
- 2025年七年级数学秋季开学摸底考(人教版山东专用)含答案
-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DLT 5190.5
- 《矿物岩石学教学课件》1-2 矿物学
- 《信号完整性测试》课件2
- 摩托车的行车灯光与警示信号
- DB6101T141-2018猕猴桃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规程
- 制造业绿色生产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田站场目视化设计规定
- 园区光纤施工方案
- 体育与健康(水平二)《投掷(18课时)》大单元教学计划
- 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申请表
- 培训记录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