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构图中的透视方法比较.doc_第1页
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构图中的透视方法比较.doc_第2页
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构图中的透视方法比较.doc_第3页
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构图中的透视方法比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构图中的透视方法比较以陕北和晋西为例摘要: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都是我国民间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所产生的时代、地缘环境以及审美习俗的相同或相似,二者在造型体系上也有着相互的借鉴和影响,在画面呈现出来的透视方法上,有着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别,体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对其它艺术品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键词:民间剪纸 汉画像石 构图 透视 陕北 晋西透视,简言之就是“透物而视”,是指对客观存在的立体物,使之在平面的纸上、壁上或其他平面上表现出具有空间、立体的感觉。1剪纸和汉画像石都属于平面构图,研究者常以绘画艺术相参。“在西洋画中,中心透视法首次创造了一个具有统一的世界中心的形象。”2在西洋画写生训练中,采用取景框对自然实景选择构图,画面中呈现的必须是从一个固定的视点望去所获得的视觉画面,这样就形成焦点透视近大远小、焦点位置的物品清晰、距离焦点越远越模糊的虚实关系,以及从这一视点望去被遮住的背面不可能呈现等一系列焦点透视的规律。这种焦点透视规律的基础是单一而固定的视角感觉。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采取的是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中的“全视角”方法。如同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视角关系一样,陕北和晋西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采用全知全能、无所不能的“叙述语言”。只是在画面上所呈现的是“二维平铺”视觉思维,即在二维平面上无所遮拦地设置各类视图,构成在大小、 内外、有无、虚实等“非逻辑”的、“超时空”的、“超现实”的布局式样。这种视觉思维完全悖谬经典艺术所恪守的中心透视法,形成了一种全角度的叙述模式。3陕北和晋西同处黄河流域中段,秦汉时期,陕北、晋西属于上郡和西河郡的辖区。两地隔河相望,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山高地瘠,沟壑纵横。这里分布着仰韶、龙山和商周文化遗址,出土过殷商青铜器,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发祥地之一。相邻、相似的地缘环境和秦汉时的行政区划渊源以及同样深厚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这里独特的农耕民俗文化,产生了有别于其它地域的、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本文拟就这一地域的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构图中的透视方法做一分析比较。一、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透视中的相同或相近之处1、跨时空透视。剪纸为了在平面中选成物象具有灵动性质常采用跨时空透视将不同时空图形组织在同一画面,甚至在同一物象之中。如,在山西中阳 一座山剪纸中,为强化效果,把不同季节的花卉、植物、果蔬放在一起,把不同地点出现的飞禽、走兽组合在同一构图内,甚至将日、月、星、辰剪刻于同一天空,形成一种生命形式的圆满和心理上的“完善”效果。2、无遮拦透视。这种透视方法就像医学上x光的透视效应。这类剪纸是在母鸡、猫、虎、狗等动物的腹部剪出小鸡、小猫、小虎、小狗,在瓜果蔬菜中剪出籽、核,在房屋的外墙上剪出室内陈设的家具器物之类。如透过雀巢看到巢内的小雏,透过母鸡体表看到腹内的鸡蛋,透过老虎肚皮看到腹内小仔等。这是民间剪纸中常见的一种透视思维方式。在汉画像石中有许多楼阁人物的画面,楼阁有装饰华丽的屋顶及挺立的楹柱,但却没有任何可以遮挡的门窗,楼内如同一个横断的切面,一眼望去,可以看到楼上楼下正襟危坐的主人,众多操持服侍的男女仆从,恭迎拜谒的门人、宾客等。又如在许多狩猎的画像中,那藏在山中的飞禽走兽,同样可以主要物象或所谓填白的方式刻画出来。在陕北、晋西剪纸和画像石中,这种透视方法占到了大部。3、多向度透视。即在同一画面的心象“平面”中,将不同视觉角度的片段加以组合,在二维平面上强行构设三维立体内容。比如在侧面马头、牛头、虎头或人头上剪出正面双目、口、鼻,或把碗口、磨盘、麦场都剪成正圆形,而把碗底剪成了一条平线;陕北剪纸耕地,作者把同拉一把犁的两条耕牛,一条四腿向下,另一条则四蹄朝天。用剪纸研究者的话说,就是将所有要表现的物象“一个不漏地平铺在画面上”,并让其互不遮挡。还有,为了表现放牧时防止马儿走失,需多面照看马儿的心理,将放牧者剪成三张面孔;为强调马吃草时不停地变换位置的情节,也将马剪成多头,侧面、正面互相重合。在画像石中,比如画面中的人物是平视,那些摆放在两人之间的很低而从侧面难于看到的器物,如杯、盘和陆博局盘等,经常用垂直鸟瞰透视法将捕捉到的物象直接描绘在画面上,乍一看,给人一种悬挂在空中的感觉。二、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透视中的不同之处1、 剪纸 、无比例透视。剪纸用来表现远近空间关系和物象大小关系时采用“无比例透视”无视物象的大小、长短、远近比例关系,完全按照心象构图进行创造。就同一物象而言,一般都是头部大于躯干;就不同物象而言,一般小型物象的比例超过大型物象;就远近关系而言,一般是远近物象大小同型。在这种构图中,既没有西洋画的焦点透视近大远小、距离焦点越远越模糊的大小虚实关系,也没有中国文人写意画的远景近景、浓淡相宜的水墨风格,完全顺乎心意,发乎性情。陕北、晋西的剪纸在比例安排上基本上全属此类,此不赘述。、环周透视。即以“我”为中心旋转取景,变异和展示环周对象的各角度特征。在剪纸中常出现绕屋种植的树木像被砍断后平放在房子周围,池塘边的花草似乎被割断铺在岸上,屋后捉迷藏的孩子游弋在天空等等。经过这样“剪开翻转”的处理,将处在中间观察主体周围的物象摊开放倒,一切毕现无遗。2、画像石主要采用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所谓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就是从同一方向、用等距离的视点去捕捉所有要表现的事物,并将其描绘在画面上的空间透视构图方法。4在汉画像石中,这种空间透视构图法有四种表现形式。底线横列法。这是一种将所要描绘的所有事物,用等距离散点透视法而不问其纵深位置,横向排列在画面的同一底线上的透视构图法。换言之,在用这种方法构图的画像中,现实的三维空间变为艺术的二维空间,完全看不到所描绘事物的纵深位置关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能由他(它)们的左右位置和身姿手势才能看出。这是汉画像石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空间透视构图法,已发现的汉画像石中一半以上的图像是用这种透视构图的。对事物进行正侧面描绘是这种构图法最显著的特征,图像中的人物、器物、建筑等几乎都是从侧面捕捉到的形象。底线斜透视法。这种透视构图法虽然仍将所描绘的事物横向排列在画面的同一底线上,但由于已将视点从正侧面移到了斜侧面,沿着纵深空间整齐排列的同类事物在画面上便出现了侧面轮廓线互相重叠的现象。换言之,由于对所要描绘的事物采取了等距离水平斜侧面透视,沿纵深空间整齐排列的同类事物便由互相重叠的侧面轮廓线而表现出来。例如,因为采用了这种底线斜透视法,驾车的四匹马的头部、胸部、足部的右侧,出现了重叠的极为整齐、漂亮的侧面轮廓线。一看画面便知,作者构图时采用了右斜侧面底线等距离透视法。这时,画面上的空间表现已不是二维空间,而是三维空间。这种透视法,在描绘波澜壮阔的车马出行图时经常使用。等距离鸟瞰斜侧面透视法。这是一种在底线斜透视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视点提高,不仅有沿纵深空间整齐排列的同类事物的侧面轮廓线,而且使其上部轮廓线也在画面上整齐重叠,从而画面的三维空间得到更明确体现的透视构图法。同底线斜透视法一样,这种透视法在汉画像石的车马出行图中也经常使用。上远下近的等距离鸟瞰透视法。这种透视法,为了表现沿纵深空间多层次排列的复杂事物群,将视点提得较高,从正面对每个事物群进行等距离鸟瞰透视,并将纵深空间中分布的事物按照上远下近的原则从画面底线向上展现在全画面上。这样,画面上的上下位置关系就变成了所描绘的事物群的远近关系。实际上,在第种即等距离鸟瞰斜侧面透视法中,就已经包含了上远下近的透视构图原则,但在上远下近的等距离鸟瞰透视法中,上远下近成为唯一的透视构图原则,并在构图上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的四种表现形式往往两种甚至三种并用在汉画像石的同一个画面上。换言之,在用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的画像中,经常可以看到透视法不统一的现象。两相比较,民间剪纸的透视方式更注重“表现”,而汉画像石则偏重“再现”。民间剪纸画面上并无大小比例、远近上下、内外高低、虚实有无、正视侧视、过去现在、表现再现、具象抽象、主观客观等等现代绘画理论遵循的原则、规律、理念,而是民间特有的一种“非逻辑”、“超现实”或“超时空”的平面构图思维。虽然其中含有一定文化传承与环境需求因素,但总体上是率性的、本能的直觉意念的表露5如果说,现代绘画的审美视野,在艺术表现上正进行着由“外向”到“内向”的转移,从对“自然”和“物理”的膜拜,转向对“精神”和“心灵”的开掘,在艺术形式上已显现出从“单一”走向“综合”的趋向,打破艺术上的严密分类,建立相互间的结合。那么,包括民间剪纸和汉画像石在内的民间美术所具有的脱离事物表面,强调作者自我意识对事物内在本质认识的鲜明特征、以及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不规定性,则与时代取得了不约而同的一致。6参考文献:杨絮飞汉画像石造型艺术,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9页。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