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导师介绍_第1页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导师介绍_第2页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导师介绍_第3页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导师介绍_第4页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导师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 科 院Research Institute of UESTC电 科 院Research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导师简介导师姓名导师职称导师代号导师专业情况简介田忠研究员10618080902电路与系统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空中交通管理理事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宇航学会会员,美国IEEE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导航技术总体研究、设计和开发,先后承担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空军、二炮等部门各类项目近20余项,承担项目总经费逾3000万元。同时承担了多项国际间合作项目,在微波毫米波、RFID芯片设计与应用、卫星通信与导航等领域分别与美国、白俄罗斯、南非等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其研究领域中,先后到德国、香港、俄罗斯、美国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多次。目前,申请专利5项,获得授权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1项。E-mail: 张伟副研究员10620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04年12月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2007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为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算法仿真研究室主任,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系统仿真技术、目标识别与数据融合技术以及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等。近5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完成国防预研项目“防御等效模拟与突防有效性验证”、横向合作“地基中段目标识别仿真关键技术”、预研项目“3毫米相参雷达多模式信号处理机和模拟器”,获得部级鉴定一项。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的在研项目包括:“十一五”国防预研“匹配制导技术”、“十一五”国防预研“探测与目标识别仿真与突防验证”和横向合作项目“距离像识别研究”等。以第一作者在一级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EI和ISTP检索4篇。E-mail: W廖家轩研究员10622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生导师。2001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到电子科技大学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电子薄膜及集成技术、信息材料及元器件、微细加工及MEMS技术以及钝化功能薄膜及元器件。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博士点基金、国防科工委跨行业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主持过国防预研基金、博士点基金、四川省应有基础研究、电子科技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电子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等研究。在研究方向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被EI收录30余篇。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进行量子力学、统计物理本科生基础课及薄膜材料与技术研究生课程讲授。担任Thin Solid Films, Surface Coatings and Technology,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Physica B, J. Phys. D: Applied Physics等国际期刊及国内多家期刊的评审专家;2007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2008年被聘为电子科技大学纳米电子复杂系统专家;2009年被聘为中国科技在线论文评审专家;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院学术委员。E-mail: 黄子强教授10280080300光学工程1992年获得意大利政府奖学金赴Calabria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工作,其间获得欧洲专利。2000年作为人才引进回到电子科技大学从事液晶电子学的研究与教学至今。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中国激光等刊物发表文章80余篇,参编液晶显示技术,编著的液晶显示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2008年再版。多次在物理学会作特邀报告和邀请报告。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面上项目等多个重要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其中“液晶变光玻璃”成果曾在中央10套科技之光栏目报道播出。在双稳态液晶显示器、3D显示、激光相控阵列、空间光调制器、机载液晶显示器等方面有突破性的成果。中国物理学会会员,液晶与显示与现代显示编委,中国物理快报、中国物理、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等期刊的审稿人。E-mail: 周 东副教授10037080300光学工程中国通信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光纤通信系统与光电子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专业研究方向:光纤通信专用芯片设计;高速光纤总线与专有平台光纤通信系统研究;光电测控系统、设备的设计与研制等;主要的研究方向都有正在承担的项目支持。在研项目:“FC-AE-1553协议桥芯片研究”;“XX光电XX系统研制”;“XX光电XX测试系统研究”;“电力光纤信号分析仪研制”。已完成项目及主要成果:主研完成项目包括“863高技术项目实用化微波副载波光纤传输系统”、“预研基金项目L波段光纤延迟线研究”、“预研项目双向WDM光纤通信系统”、“863高技术项目实用化掺铒光纤放大器”、“光纤电缆混合(HFC)综合网总体技术研究”、“全业务接入网(FSN)总体技术研究”、“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光交换关键技术”、“CATV数据广播系统与机顶盒技术”、“硅微机械结构光纤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光纤振动测试分析系统”等,并通过部、省级鉴定。近年在SPIE、光子学报等学术刊物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获得原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金奖各一次。E-mail: 罗永伦副教授10091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籍贯四川成都。分别于1985年7月、1988年1月获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10月获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1月分配到电子科技大学微波中心,1990年起被聘为讲师;1993年公派赴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访问进修;1998年10月被聘为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并承担“微波系统工程”本科课程教学;2010年10月调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是:电磁场理论、天线与微波技术、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设计、微波毫米波固态大功率合成技术、高效率功放技术、TR组件技术、微波毫米波微组装工艺技术。在国际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6篇学术论文(其中IEEE AP 2篇、IEE 2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IBC方法、已发表在IEEE-AP上)。先后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装预研项目、横向合作项目多项。E-mail: 于鸿洋副教授10111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91年以来从事与数字电视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95年在电子科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数字视频传输与信源编码,之前曾短暂从事雷达成像信号处理研究,再之前在四川大学从事语音信号处理研究,获计算机软件方向的工学硕士学位。E-mail: 刘 丹副教授10367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网络安全、分布式并行计算和嵌入式应用技术领域。参加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242信息安全计划、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发展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和基础研究以及企业横向合作科研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3项;获国家精品课程1项,微软精品课程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1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EI检索10余篇。编著译著计算机概论、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教程、计算机操作系统等3部教材。E-mail: 金 龙副研究员10807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电科院主要微波毫米波研究人员之一,发表论文SCI检索2篇,EI检索1篇,两项研究成果鉴定国际先进水平。曾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863创新课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某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因此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完成国内目前最小体积70*12*12mm的毫米波T/R组件,最大脉冲功率接近5W,目前主要承担多个毫米波电路与系统新品的预研项目,包括毫米波T/R组件,频率源以及MMIC研究。E-mail: 曾志毅副研究员10808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主要从事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微波器件与组件、电子元器件研究。研究领域包括LTCC器件设计与制造, LTCC系统集成封装(SIP技术),微波器件与组件、电子元器件等。主持总装及横向科研研项目低噪声放大器、微波功放、WLAN功放、LTCC片式滤波器、高温大容量片式电容、雷达模拟器模块、LTCC混频器等。发表论文6篇。E-mail: 张顺生副研究员10898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2007年9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成像技术、雷达系统仿真及电磁环境仿真技术。近3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防基础研究项目1项,主研“十一五”预研项目2项,承担校科技青年基金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已发表文章10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7篇,申请国防发明专利2项。E-mail: 曹建蜀副研究员10978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2007年12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在重要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7篇,ISTP收录2篇。现主要从事雷达系统仿真,雷达信号处理,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宇航协会会员。发表论文8篇,承担项目4项,科研经费共183万,年均60多万。E-mail:js_李 炜副研究员11257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2003年7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学士),200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博士)。2010年,由Erasmus资助在马德里理工大学工业电子中心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技术的博士后研究。2008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从事科研工作。E-mail: 汪 澎副研究员11258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19951999 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读本科,19992002 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表面活化剂原子与电子结构研究,20032009 在新加坡攻读博士学位及工作,主要从事基于铁电体的可调微波薄膜器件研究,2010 年初从新加坡回国进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在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从事微系统封装技术研究。发表了学术论文近10 篇,参与了近10 项科研项目研究。E-mail:P张 可副研究员11359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IEEE/ACM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宇航学会会员。于电子科技大学分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计算机系统结构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泛在网络、传感网与物联网、数据融合、系统仿真以及网络处理器应用设计,长期在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承担及参与包括重大/重点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目前在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电子与信息学报等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及录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并担任了IEEE Globec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ystems, IET Wireless Sensor Systems,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等多个会议与学术期刊审稿人。作为主研之一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编写“十一五”普通高等学校信息安全规划教材一部,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十项。E-mail:李 磊副研究员11360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004 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并进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从事VLSI设计研究。2007 年硕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进入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从事VLSI设计、低功耗技术和抗辐射设计技术研究。2010 年博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05 年起参与和主持了多个芯片的设计或研究工作,在相关领域的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0 余篇,SCI期刊论文8 篇(含录用)(均为第一作者),其中包括抗辐射集成电路的世界顶级期刊IEEE 核科学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SCI 源刊)3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2项,转让1项。现为IEEE 会员,国际知名期刊Circuits, Systems & Signal Processing(SCI)审稿人。主要研究领域为VLSI设计,低功耗设计和抗辐射集成电路设计等。E-mail: 高 鹏副研究员11361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1982年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200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获得工学学士,201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获得工学博士。2007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于2007.10-2009.12作为联合培养博士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学习深造,作为助研师从IEEE Fellow, Prof. John Booske,参与毫米波与亚毫米波器件研制,同期获得外方奖学金资助。2010年3月至今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参与完成重大项目一项,获得“国际领先”鉴定结果。目前承担与负责重大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多项。近年作为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 on Electron Devices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大部分已被SCI或EI检索收录,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宣讲,申请发明专利3项。研究方向:微波毫米波器件与系统,超宽带电子技术等。E-mail:王中华(兼职)高级工程师11264080902电路与系统中国宇航学会理事。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空军装备部高级工程师, 中国宇航学会理事。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空军军事理论研究成果特等奖。蔡爱华(兼职)高级工程师11265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雷达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工作,在雷达抗干扰、雷达系统总体、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总体承担了大量研究工作。1982年至2000年期间,主要从事中频旁瓣对消技术、双基地雷达、超视距雷达等雷达技术研究和雷达产品型号的研制工作。2002年起主要从事国家重点工程电子信息系统总体设计、集成实验、试飞等工作,分别担任几个型号的总设计师助理、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李俊生(兼职)研究员11266080902电路与系统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