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教学之文本解读_第1页
略谈语文教学之文本解读_第2页
略谈语文教学之文本解读_第3页
略谈语文教学之文本解读_第4页
略谈语文教学之文本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谈语文教学之文本解读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强调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是大势所趋。公开课备课前,大都数教师是煞费苦心地想着如何出大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在众多成功课堂的背后,却是学生日渐萎缩的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了12年语文,热衷阅读的只是读者这类文化快餐式刊物,看纯文学类文章依然云山雾罩,那不能不让人质疑: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应该是如何培养的。我认为准确解读文本首先应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文本阅读前的准备 (一)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用意 教师只有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单元编排重点,把握该课在该单元中乃至在教材中的地位,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二)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 “与作者对话”,是品味、探究文本的过程。是阅读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 上述两点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内涵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本,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 (三)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的感受 教材解读时,教师应从学生的人生体验、阅读感受出发。放下身子,而不是从教师自己的体验、感受出发。其实也就是常说的备课要备学生。 二、提高准确解读文本的策略分析 做好准备工作后,怎样引导学生准确解读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呢? (一)文本解读以文本为根 祝福一课中,祥林嫂的死是情节发展的主线。分析评论大多认为,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也有学者进一步明确:祥林嫂主要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致死的。 我也是按照上述理解解读祥林嫂的死因的。但在上课时,一个学生突然说:“祥林嫂是自杀死的。”我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他说:“祥林嫂被鲁四老爷解雇了,她已经别无生路,所以我觉得她是自杀的,而且小说中也有多处暗示。”语惊四座,同学们议论纷纷。在他的启发下,大家找出了四处关于祥林嫂是自杀的暗示。首先祥林嫂一出现,就向“我”询问人死后的情状,可见此时她已有死的念头;其次鲁四老爷对她的死非常恼怒,骂她是个谬种。如果是一般的冻饿而死,鲁四老爷反应不会那么强烈。再次“我”在祥林嫂死后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应也是强烈的。最后,短工含糊地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由于自杀属凶死,在这年关祝福时,短工忌讳说出真相。这些以文本为根的解读,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二)文本解读要“再走一步,再走一步” 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流于情节或人物形象表面,应该深入思考“再走一步,再走一步”。如:边城教学片断:真正的悲剧在于唤醒。 ?提问:面对翠翠婚事的无望,翠翠爷爷仅仅是悲伤、担忧吗?作者展现翠翠爱情悲剧的目的何在? 投影图片:(林黛玉、祥林嫂、普罗米修斯) 师:纯真的翠翠,葬花的林黛玉,年末雪夜死去的祥林嫂,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毋庸置疑,都是悲剧的人生,让人伤感甚至悲愤。但是,真正的悲剧在于唤醒。作家展示悲剧不单单是让读者流泪,而是在唤醒。唤醒人们心底的良知和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三)文本解读要在多元中寻找“核心价值” 比如对项链这篇小说主旨的理解,有的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时,探讨出了11种理解:虚伪、一曲爱的颂歌、小人物的命运、一次精彩的人生突围战、偶然决定人生等等。每种理解都能在文本里找到依据。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但我们在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时,更需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感情倾向寻找作品多元价值中的“核心价值” (四)文本解读要关注常规阅读的盲点 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紫毛大衣;朱红的橘子。我的叔叔于勒: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我们在解读教材时,父亲“黑色”的背影,紫毛大衣,朱红的橘子,于勒叔叔的信,都是常规阅读的盲点,值得我们细细咀嚼。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精读”文本。 三、文本解读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规律 现在,教师备课时常常在寻找教材解读的切入点,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这样辛苦的伏案备课,其实是害了学生。切入点找好了,只是说明教师解读文本的角度巧了,但教师实际上是在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加给学生。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很多时候需要先用心听学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如散步中的“熬”字: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个“熬”字的分量,大多数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觉得用词过重。我也是直到2009年,我的父亲大病一场,才深切地体会到对于老年人过冬真是在“熬”啊!而子女们又何尝不是在熬呢? 文本解读的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全部当作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全然不顾文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