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这是本人2年博士生活的一次比较系统全面的总结,本人虽非名校之子,但是这些是自己在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后的切身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体会!如果觉得好就帮忙顶一下!科研经过近2年的博士生活,心理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兴奋、激动、忧郁、彷徨、祥和;情感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孤单、狂热、虚无;生活上经历了一段悲欢离合;个人人生观经历了绝对的自我到相对的无我;个人业余兴趣经历了秦皇汉武到佛陀舍利;实验上经历了无数的好奇、憧憬、失望、郁闷、兴奋;对待科研的态度上经历了被动、迫于形式和环境到主动、基于兴趣和驱动;在文献的阅读水平上经历了中文文献到外文文献,从普通外文文献到高水平外文文献,从几天看一篇外文文献到一天看几篇外文文献,从可以获得的有限的免费外文文献的阅读到只要自己需要的几乎所有的有价值的外文文献的阅读,从阅读文献获取背景知识到阅读文献推测前景知识,从被动地学习、欣赏地阅读到主动地带有思考和质疑的阅读;在写作水平上经历了中文文献到外文文献,从依葫芦画瓢到胸有成竹,从写作苦到写作乐,从怕写作到想写作。总之,这2年是充满酸甜苦辣、成功失败、喜怒悲欢的不平凡的2年,这将使得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得更加完美,也将使我的心理、心态历练得更加成熟和稳重,更将使我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得到提升。值此夜深人静、秋高气爽、月朗星疏之际将做科研、读文献、写文章的一点初步见解和体会与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人一起共同分享。做科研的体会1. 做科研要手和脑同时抓,重在抓脑:借用我们伟大的领袖邓小平的一句话,做科研要“手和脑一起抓,一个都不能软。”而且,我认为更要注重抓脑。脑是指科研的思维和方法,手是指实验的技术和方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具体的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在科研中科研的思维和方法是第一位的而实验的技术和方法是第二位的。但是,我们目前(至少我们肝病所是这样的)培养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培养的老板们的手,老板们也更希望我们只是他们的手而已。我同所里的师兄/弟/姐/妹们交谈时发现好多对他们实验的一些指标的具体意义、整个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明确,只知道是老板已经确定的课题和需要检测的内容,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整天只知道做实验,忙得不亦乐乎。实验后也不知道去了解这个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我真怀疑这样培养出来的是研究生还是技术员。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的训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2个月来我在论坛上看过不少牛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和一些国外学者)关于做科研的体会,都强调脑的训练。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思、学、做的问题。论语中有“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哲学中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这都强调了学、思、做的关系。2. 要敢于质疑,不要做学术上的乖乖儿:记得在高中英文课时有一篇文章讲亚里斯多德时说他“never think anything for granted”,这句话当时就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质疑往往导致重大的科研发现。亚里斯多德因为对前人的质疑建立了机械物理论,牛顿因为对亚里斯多德的质疑建立了第一、二力学定律,爱因斯坦因为对牛顿力学的质疑建立了相对论.。然而我们目前的状况是以老板为是,以权威文献为是。科学的创新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破既往的理论,在既往的理论上创立新的假设。在小的方面也是一样的,我们所里目前各种实验方法和步骤都是按照以前历届师兄/姐留下的进行,有好多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都变样啦,甚至有的以讹传讹,但是很多人在经历了很多失败后也不认真反思、调整。还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可以明显的简化也不调整。记得我刚到实验室做western时在实验中总会出现漏胶、胶不平、电泳时漏液、上样孔歪斜及内有凝胶等问题,最开始我问师兄/姐,他们只知道说实验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好结果的出现往往靠运气。但是,我做了几次实验然后在系统的学习实验方法及原理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在上样时我大胆的改变以前的操作方法,最后基本再也没有出现以前的那些问题。另外,我们在实验时千万不要被老板牵着鼻子走,说实在的有好多老板自己的科研素养和统筹能力往往是并不一定很好,他们可能今天在一个杂志上看到一个东西,然后马上想着试一试,也没有做认真、全面的调查研究,所以我们在做实验时不仅要自己对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这样做是否可行?同时,一旦有机会也要多向老板问以上问题。如果老板是一个真正有科研素养的人,他一定会欣赏一个善于动脑筋、思考的人,你问以上问题是不会得罪他。如果你的老板是一个没有科研素养的人,那么你要做科研就得靠自己啦,反正他不能交你什么,即使得罪也没有关系。在做实验时也是一样,要有一种质疑的思维存在。记得我在中科院对外服务部做蛋白质组学实验时,最初第一次做二维电泳时有一部分样品出现蛋白降解,中科院方认为是我的样品本身有问题,而我的样品之前进行过其他的实验,而且我确信我的样品在留取和保存方面应该没有问题,认真回想他们的操作步骤我觉得是他们的操作存在问题,因此我建议他们改变其中的部分操作,最初他们坚持一直都是如此操作没有出现过问题,在我的再三坚持下他们最终按我提出的方案进行得以顺利解决。第二次在进行图像分析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按照他们的参数设计,最后每张凝胶的点检测结果在3000左右,而我查阅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一般都在900-1200之间,对此我再次提出质疑。当时他们的技术人员及对外服务部的部分专业人员都说检测的点多说明电泳跑的质量好,而且他们做了那么多提交给别人的结果也是这样的,但我一直对此存在质疑,最后在一次GE公司的蛋白质组培训会议上我向图像分析仪器制造商提出以上质疑,他们告诉我需要如何调整参数,我再次到中科院服务部通过调整以上参数最终得到圆满解决。虽然他们的技术人员在操作上比较熟练,我最初也是比较盲目的相信他们的技术,但是他们毕竟对具体的理论及结果的意义缺乏充分的了解,因此也就不会发现问题。同时由于思维惯式的特点往往认为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应该没有问题。总之,在科研中不论是对理论还是对实验方法只要我们发现与客观事实不符合时应该敢于大胆的质疑,不要想当然,不要做乖乖儿。3. 要敢于质疑导师,但不要轻易否定导师:我对我导师的认识经历了崇拜和期待-怀疑-对立-否定-重新认识-佩服-崇拜的几个阶段。是在一次会议上我开始认识到我的导师的,当时他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流利英语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是那次我就下定决心要报考他的博士。后来我顺利的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投到他的门下,当时我豪情万丈期望在他的门下可以实现我科研的梦想弥补我的不足,以便将来回单位后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我人生的梦想。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科研课题的方向方面、对于一些专业问题的认识方面、对临床和科研的认识方面、对我个人的科研能力方面、对阅读文献的观念方面以及对目标的确定方面)让我和导师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我开始怀疑我的导师,直到最后我开始和导师进行了公开的对立和否定。那一段时间是我这一辈子读书以来最为灰暗的日子,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失望、彷徨和郁闷。但好在我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越是别人不认同的时候,我越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我绝不放弃自己也绝不服输。同时我这个人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受到挫折时会认真的反省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室工作和学习,最后我发现确实是我错了,许多我过去不认可或者认为导师是错误的地方都证实了他最初的观点。经过深刻的反省自己后,我再次认识到我导师的可敬之处,而且他数十年如一日对工作的热忱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更是对我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和鼓舞。我感觉到非常幸运遇到这样的好导师,我也非常佩服他的气度和胸怀,说实在的在我和他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因为年轻气盛和过于我执当时说出了一些大为不敬的话语,但是他都没有放在心上。所以我深深的体悟到我们可以质疑我们的导师,但是千万不要轻易的否定我们的导师,因为不论是在社会阅历上,还是在生活经验上还是在学术和专业上他们毕竟具有丰富的经历。如果确实有一些质疑也应该学会沟通、交流更好的解决问题。4. 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中要严谨、专心、实验后要及时记录整理:记得刚进实验室做实验时总是在实验中丢东落西、缺东少西、跑前跑后、屋里屋内、风风火火、手忙脚乱的。之前没有好的计划,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被各种事情分神,最后导致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和失败。最开始做实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好的实验结果时往往不及时记录,希望下次重新实验有好的结果再记录,但是如果时间一长往往会忘记,这次实验失败的原因,这一点我是有深刻体会的,不管实验的成功失败都有认真及时的记录、分析、整理。另外,实验的准备还包括对时间的把握。我经常看到我们实验室的一些同学经常因为实验而不能吃饭,但是他也并没有多做出事情来,看起来比较忙,废寝忘食,其实是没有在时间上做好合理的安排。记得培根曾说过:“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了时间。”5. 关于创新:以前对于创新感觉是那么的高深、神圣和遥不可及,认为对我们这种基础和平台的人而言只是一个口号而已,现在感觉其实创新也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测的,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思考和准备的头脑,我们也可以做出创新,只不过是创新的大小而已。第一次发现是创新,第一次阐述和解释是创新,对第一次的验证也可以算得上创新,对既往错误认识的纠正是创新,对已有解释但没有解释清楚的我们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也是创新,对司空见惯但没有解释的进行合理的解释也是创新,对众多的研究进行概括综合得出更普遍的规律和理论也是创新,在旧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新的理论是创新(当然这样的大创新对于我们这样的小人物是不可能的),我们阅读任何一个领域中的文献时都会发现一些具有争论性的理论和现象,对这种理论或现象的明确也是创新,在临床中我们有太多的问题不能解决,解决任何一个问题不论大小也是创新.。总之,提供创新的机会几乎存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只是我们能不能抓住,有没有这个能力抓住的问题。当然我目前是没有任何实际的创新的,但是我感觉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创新的头脑,这应该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6. 关于知识的博和精:最开始做实验时我一直认为只需要掌握和了解和我实验相关的技术及理论就够了,感觉学习其他的东西没有多大意义。现在随着文献阅读量的增多,知识的不断积累,科研思维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学习了一些在科研上颇有建树的牛人的科研经验和体会后,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知识水平的匮乏和不足,不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不够。确实感觉自己以前有点夜郎自大。前一段时间因为要写外文文献集中时间看了大量的外文文献,受益匪浅。就我所学的肝纤维化这个领域来说吧。我的研究课题是肝纤维化的蛋白质组研究和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代谢特点,最初我仅仅将文献的阅读范围局限于以上范围,但在后来的文献阅读中逐步发现以上缺陷,特别是集中一段时间学习了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后更加感觉到以上思维和知识的局限和不足。于是,我开始对肝纤维化的机制、病生理和各种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相关的各个相关的细胞类型、细胞因子等进行了更多的学习和了解,再看近年来的文章几乎不无例外的以系统、网络及临床的研究作为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我体会到可能只有在系统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结合一个具体深入的了解才可以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和火花!我想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及“高屋建瓴”的境界吧。7. 不要怕困难,不要怕不知道:因为我以前一直从事临床,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工作都是学的和临床相关的东西。刚进入实验室时对一切都感动陌生同时充满着好奇和忐忑不安。不论是在实验理论和技术操作上都是一篇空白,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基础又特别的薄弱,当时真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我个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可能也是弱点就是有不服输的精神。既来之,则安之,只好赶着鸭子上轿。从图书馆借来相关的书籍进行恶补,但是在这个时候一个神奇的现象出现了,以前上大学和硕士时感觉到如同天书般的分子生物学对我来说已经不是那么的难啦,即便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只要是我的研究需要的、我必须学习的也可以很快就能看懂。记得,那时刚接触蛋白质组学时感觉这是目前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是多么的高深和神秘啊,想想应该是比较难的。所以当初我说要做这块时,我老板也坚决反对,说这一块涉及的知识面太广。但是我通过2个多月的学习,硬着头皮看了几本专著对蛋白质组学这个领域算是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在实验过程中又进行几个轮回的学习,终于对这一领域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记得在进行图像分析时,最初我对仪器的操作及很多概念不熟习,我竟然在2天半的时间将300多页的外文用户操作指南从头到尾进行了通读,终于明白了操作要点,记得当时在中科院时我问其中的一些问题说到这件事时他们的研究人员都佩服不已。在后来进行选点、质谱鉴定后蛋白功能的阐述都遇到了重重困难,这边没有人可以咨询,有几个做相关研究的问他们总感觉回答让我不满意,中科院那边又不愿意对这些方面提供帮助,我只好又自己不断的寻找资料,向别人咨询最后终于将一切问题都解决啦。在阅读文献时也一样,最初看一篇外文文献要几天,现在一天可以看几篇外文文献。所以,我的体会是人千万不能小看自己的能力,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往往是由于环境的限制没有发挥,也是由于环境的逼迫而历练出来的。同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学习上过去的基础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有学的动力和需求及兴趣和肯为此而付出努力。因此,在实验中不要怕困难,不要怕不知道,最怕的是不想干、不敢干、不去干。读文献的体会1. 关于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首先谈谈我阅读外文文献的历程。记得在读硕士时有一次看到一个老师在读外文文献,我当时充满着惊奇、崇拜和羡慕,心想如果哪天我也可以熟练的阅读外文文献该多好啊!但由于当时在读研时那边的氛围,我们几乎没有阅读外文文献的意识和需求(不过当时我几乎将学校图书馆所有本专业的中西医书籍看了一篇,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奠定了一个相对来说较好的基础),所以一直以来直到读博之前,自己的专业外文文献阅读水平都是非常低下的。但来到上海读博之后,在导师和师兄/姐/弟/妹的影响之下,深深感觉到自己这方面的不足,于是开始外文文献的阅读。刚开始读外文文献时遇到太多的障碍(专业词汇不熟习、背景知识缺乏不足、速度慢),一篇文章需要几天的时间才可以看完,有时看完后面的已经忘记了前面的,因为大部分的时间和注意力都集中到对词、句的理解上因此很少上升到对整个文章的意境的认识层面上。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词汇的学习记忆和继续的外文文献的阅读,以上情况逐步得到好转和提高。接下来,谈谈对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的阅读认识。中文文献的阅读是基础,通过中文文献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定义、了解主要相关的一些进展同时熟习一些相关的专业外文词汇,为下一步的外文文献的阅读奠定基础。但是,单纯的中文文献的阅读是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的,我个人体会中文文献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中文文献由于版面的限制对一个问题的阐述往往不够深入和全面,该说的问题没有说清楚。其次,中文文献往往存在对结果的不可信性和对结果解释的不真实性。外文文献往往众多的结果去说明一个问题,而中文文献则刚好相反以很少的结果去说明多个的问题。另外,中文文献的引言和讨论部分往往是套话,流于形式看了后对我们没有什么大的启发。而外文文献特别是影响因子高的杂志的文献其引言部分相当于一个小的综述,有时我感觉就象是课题申报标书的摘要一样可以发人深省。其讨论部分也是的,不仅阐述了自己研究结果的意义、特点,还指出了该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这往往也给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再次,由于国内学术界受SCI之风的影响,一些稍微高水平的研究都发到国外的一些高水平的期刊上。这觉得这是我国出版界的一种悲哀!更是我国学术界的一种悲哀!最后,我个人还有这样一个体会:在阅读中文文献时总是读着读着脑子就开始犯困,但是在阅读外文文献时因为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要求大脑处于一种不断的活跃的思考状态,因此神经细胞总是处于一直兴奋状态,虽然看很长时间的文献也不会又疲乏的感觉。以上中文文献的不足之处正好是外文文献的长处,所以我们的文献阅读应该是以中文文献为先导,以外文文献为核心。2. 关于全文和摘要、泛读和精读:这里都是指外文文献。对我们来说大部分的文献是不用阅读全文和精读的,只需要阅读摘要和泛读就足够啦,这其中的理由是不需要详谈的。我只谈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阅读全文和精读,在什么情况下阅读摘要和泛读。我们在已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或准备进行一个研究方向时首先要收集相关的资料,最好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文章题目及摘要的泛读(如果有文献管理器,应用起来就相当的方便啦)。从中我们可以对该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其研究方法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如果你在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你会发现为什么这个领域会发生这样的发展和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其实就是在间接的告诉我们科研选题的思维和创新的思维。我们还可以知道在该领域研究的一些经典的文献和一些很好的综述。接下来就是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综述和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进行重点的精读。最后在进行文章的写作时还要对相关和相类似的研究进行再次的精读和比较。对于有些特别经典的文章要进行反复多次的精读,当你的知识水平在不同的层次是你对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记得2007初是我读博士的第一年年底,当时我的老板给了一篇文章“hepatic fibrosis 2006: report of the third AASLD single topic conference”是由肝纤维化方面的著名专家Scott L. Friedman所撰写,让我们阅读,当时我看了一遍基本读懂了文章的意思,但是在思想上感觉也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启示,也感觉比较平凡,但是记得后来我老板说“这篇文献所覆盖的信息量非常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太多。”当时我仍不以为然,还觉得老板故作深沉。但是2周前我再次阅读时深深的体会到老板当时的评价,觉得这篇文献确实包含了巨大的信息,不仅是对过去几十年的总结,更是对今后研究方向的指引。此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总之,我们在阅读文献的时候有些文章只需要看题目,有些只文章需要摘要,有些文献需要通读全文,还有些文章需要反复多次的咀嚼。这最终需要根据我们的阅读目的和文献类型而定。3. 关于做笔记:以前我读书和听课时都不喜欢记笔记,但现在发现如果在阅读外文文献时如果不做比较,不进行标记和注释对今后的再次查询和文章的写作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时间长了以后,如果你对一篇文献阅读后没有做笔记和标记往往必须从新重头阅读,这样对时间是一直浪费。我们在阅读时可以利用Adobe Acrobat专业版2007对相关新的观念和重要的语句和对自己的启发随时进行标记和注释,这一条非常重要,记得我在第一次写综述和这次刚开始写外文文献时,是深深的体会到不进行标记和注释带来的麻烦的,你明明知道自己好像在一篇文章中读过一个非常好的观念或语句可以在这里借用的但是你怎么都找不到,将文献翻来覆去,既浪费时间又严重的影响自己的心情。做笔记还要一个重要的意思是随时记下你从文献中获得的启发和灵感(这一点在诗人、艺术家那里是表现得最为明显的),这有时可以让你得到科研的选题,有时可以为你的文章写作提供思路。在这方面因为我的认识还只是在停留在体悟和储备阶段,还没有让这些东西真正的转化为最终的实践,所以就不进行过多的阐述,要不然就显得空洞啦。4. 关于文献的分类整理:当你收集的资料越多时,文献管理对你来说就显得越为重要。我们如果不借助文献管理工具,单纯的应用在电脑系统内部进行分区、分文件夹的方式管理文献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的。借助文献管理器我们不仅可以建立各种文献夹进行文献分类,而且可以对每篇文献进行注释和标记其重要性,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我用的是医学文献王。该文献王可以和Pubmed自动链接,对于Pubmed文献检索更加方便、快速、便捷,导入文献也非常方便,当我们在进行论文写作时更是可以轻松的实现参考文献的自动插入处理。论坛上不说人都推荐应用endnote文献管理器,据称对外文文献的管理更加方便,以后我也会试试。5. 关于文献检索:说到读文献不能不提文献检索。要想读好的文献,如果不懂得文献检索技巧和获得文献的技巧是不现实的。获得文献的能力应该是科研的一项基本的能力。以前我在刚来读博时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是比较差的,不知如何检索,要从哪里检索,获得文献的能力就更差啦,获得的外文文献仅限于pubmed上的免费外文文献,说实在的以前对看到的好文献而又没法得到,那种滋味别提是多么的难受。但是现在通过在论坛上学习了一些文献检索和获取文献的方法后不论是中文文献还是外文文献基本上只要是自己需要的都可以得到,只要拥有网络可以真正做到“闲居斗室而获天下文章”。中文的维普、知网可以通过google/baidu的搜索功能寻找免费入口、还可以通过各种论坛上寻找如鸭绿江论坛/?fromuid=492492、免费读书网/htm/f7.html、小木虫/bbs/(当然丁香园也是很好的,但是我以前因为密码忘记不能进入,让他们给我密码没有成功后我就再也不上丁香园)等论坛上提供的密码进入,总之进入中文文献库简直是太简单啦。获取外文文献全文首先可以通过pubmed上查看是否有免费的文献,如果没有可以再查/htm/index.htm及 highwire press等免费数据库,另外还可以应用google及Google scholar的搜索功能进行查询;还要一个方法是通过代理的方法进入相关的数据库,这个比较复杂可以上以上论坛学习代理的方法,目前我应用得还不好比较费时,以后希望在论坛上提高威望后可以参加其内部培训以期进一步提高文献代理的水平。还有一个方法是通过以上论坛的文献求助获取免费文献,这个比较方便,但获取的文献数量有限。6. 关于论坛交流:论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这点对我而言体会深刻。说实在的我们肝病所这边在学术和学习的交流上,氛围不是太活跃。可能因为自己一直以来相对而言是比较刻苦和勤奋而且对自己也是比较严格的,也看了不少文献,但是一直都缺乏和其他人的交流。因此,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当我近期在论坛上和别人交流后才感觉自己有点井底之蛙,才感觉到与别人的差距。通过论坛交流扩大了视野,增加了见识,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获得了无尽的优秀资源。有时在论坛上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时也是提高自己的一个好的机会。最初我们在论坛上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写文章的体会1. 文章的写作是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完整的科研过程可以看成三个部分即最初的假设(科研课题申请部分)、实验的实施(做实验部分)及最后的成果展示部分(科研的写作)。以前我一直认为科研的重要部分是好的思路和实施部分,认为写文章只不过是将以上工作简单的分析、综合和整理。现在通过一篇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的写作实践后,开始真正认识到写文章的重要性。其实写文章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科研选题,因为我们一切的可以假设最终是以文章的方式展现在别人面前的,别人最终对你科研水平的评价体现在对文章的评价上。同时,写文章的过程也是我们进一步对课题进行重新审视和与他人工作进行比较的过程。通过写文章可以进一步考验我们科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锻炼我们的科研思维。这是为什么有人可以通过对并不多的实验结果发出较多的文章,而有的人得到了很多的实验结果却只发了很少的文章。这就是看我们是否具备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结果进行阐述的能力。2. 在写作之前要学习写作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写文章之前学习一些写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最开始写文章时说实在的不知如何动笔,特别是对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部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这简直就是两座大山横跨在我的写作之路上。有幸的是在这个时期我在论坛上看了不少人介绍的实用的写作方法,特别是学习SCI的写作方法让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就此,我觉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先学习高水平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有助于提高写一般文献的技巧,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论是写中文文章还是写外文文章都应该好好的学习一下SCI文献的写作技巧(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在前面的前面提到的论坛上去寻找,那些确实都是真知灼见,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这一条我在打乒乓球中得到了参悟。记得刚上博士时我对乒乓球可以说是连发球都不会,但是我宿舍的同学是个乒乓球迷而且球也打得特别好。于是在他的带动下我就经常和他打打球,最开始我和他打11个球时他经常让我吃零蛋,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不断的思考、体悟发球和接球及防他进攻的方法和技巧(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一直没有看相关的教学片,所以我的动作一直都不规范),慢慢的我的一些方法产生了效果,我可以接到的球开始越来越多,我赢的球也越来越多,到后来我竟然偶尔可以打赢他,一学期以后由于学习和实验任务比较重,每个星期只能打一次球,我的那个同学是每天都有打球,但是我在多次的失败后慢慢的掌握了一些乒乓球的技巧,最后在第二年的时候竟然在全校新生乒乓球比赛中得到了第4名(我的同学自然是第1名),现在我打胜他也是经常的事,经常气得他直跺脚。这件事情给我启发很深,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善于思考,在失败中不断的吸取经验和教训。其次,虽然基础差但是起点高。我想如果我最初和我同样水平的人打球,到今天我的水平可能还是在原来的水平。人们说美国的白宫是培养总统的地方,这一点确定不错,我们看看现在的小布什就可以理解。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一样,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可以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3. 写外文文献要和文献阅读结合:对我这种刚开始写外文文献的人来说,要自己去组织任何一个句子都担心不地道而引起歧义和误解。因此,我采取论坛上说的办法。首先要避免先将文章写成中文然后按照中文翻译成英文。然后大量的阅读相关的类似文献,尤其是阅读英美等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献,然后套用相关的句型和词汇。因此,在平时阅读文献时一定要进行大量的句型和词汇的积累,这在前面的文献阅读中我介绍过,要不然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我这次在上面就浪费了不少的时间,我将30几篇外文文献摆在桌子上,有时为了找一个我曾经有印象的句型会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4. 一定要迈出敢于写的第一步:最初我一直将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这两部分放在那里,觉得难以起笔,反复的看文献。后来被老板逼急了要我一个星期内必须完成。我只有开始写,但是就在这一刻我向忽然来了灵感一般,预计花2天时间完成的introduction不到一个白天的时间就写好啦!discussion部分也只用了2天的时间也完成了。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不管是多么的困难,行动起来的重要性。我想我再写2篇外文文章就会有更深的体会啦。鄙人博士2年来写作科技论文的体会(主要针对full paper,letter可能写法有点不同?俺没写过),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互相学习,呵呵。我觉得在写paper之前,根据评估自己得到的理论和实验结果的创新性和重要性,比较参考文献的阅读结果,先大致给要写的paper定个基调:长还是短?期望的影响因子是1+、2+或者3+等等。本人觉得给自己定个稍微偏高一点的目标,会给写作过程带来一些希望和信心。比如,俺最近刚接受的一篇Acta Materialia,总结了俺1年来在某一方向的研究结果,写完第一稿,算算时间,居然花了大概2个月(这2个月主要精力就是完成论文),word文档足足有30页(双倍行距,小四字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甜八宝数据监测报告
- 快递考试题目及答案
- 空中乘务考试题及答案
- 果蔬坚果加工工岗位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炼钢准备工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中国多功能平板跑步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矿用发电车操作工基础考核试卷及答案
- 综合布线装维员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精神控制考试题及答案
- 金蝶软件考试题及答案
- 《高铁信号连锁设备》课件-(一) 平面布置图的识读
- 泥浆护壁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
- 初中地理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
-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课件
- GB/T 36287.1-2025轨道交通地面装置直流牵引供电能量利用第1部分:储存系统
- TY/T 3501.5-2024高山滑雪板性能测定第5部分:弯曲振动
- DB42∕T 1496-2019 公路边坡监测技术规程
- 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英互译
- 工勤技能考试职业道德试题
- 《红色的天空》话剧剧本
- 2025版地热能钻井服务合同范本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