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 (2)_第1页
苏州博物馆 (2)_第2页
苏州博物馆 (2)_第3页
苏州博物馆 (2)_第4页
苏州博物馆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历史 第四组韩文英梁卉吴佩洲肖展业 苏州博物馆 中而新 苏而新 是全馆的设计理念 可以理解为民族性与现代感 它保存苏州传统特色的基础上 而用材和设计都非常有新意 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 为粉墙苏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内涵 贝聿铭 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 贝聿铭设计了大量划时代建筑 包括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日本滋贺县美秀博物馆及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等 他也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的 大师 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受立体主义的影响 他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喜好的材料包括石头混凝土 玻璃和钢筋 贝聿铭认为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 创造人与自然共存的环境 苏州博物馆新馆只能放在苏州 它和这个城市有关和博物馆藏品有关 贝聿铭 规划层面南北向空间布局背后的思想 东低西高建筑布置中的构思 建筑层面形 立面 轮廓和材质 体量态 空间 布局和层次 光影意 元素的提炼和文化的传承 规划层面 苏博新馆的基地 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北是拙政园西园补园 东是忠王府 南是传统街道的东北街及东北街河 西为城市道路齐门路 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 如何处理与古城 与基地周围环境尤其是忠王府与拙政园的关系 并在此前提下 设计出有创新性的和标志性的建筑 是 世界级 的难题 南北向空间布局背后的思想 南北布局相比之下唯一可以成为优点的是与传统的营建模式相一致 北 轴线 事实上东西布局存在着明显的优点 齐门路有较宽的展开面 便于设置广场 比南北布局更易组织车流和人流及解决停车问题 由于有较为舒展的广场 建筑形象更易处理 可避免与去忠王府 拙政园的游客人流交杂 混 行 作为一个新建筑可回避南北布局带来的建筑出入口与忠王府出入口紧邻并置易产生的形象冲突 然而贝聿铭的思想中始终把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最高的位置 其它因素均应为之让路 博物馆设计的前院形成了围墙与大门的传统形式 并以此保证了东北街传统街道空间的形式和尺度 同时把人流引入 减少了对东北街的影响 东北街及大门 大门朝南开 前临街 河 后筑园林 这种与苏州典型传统建筑布局一致的做法 楔入了地域的建筑文化 中轴线南端与东北街河锚固 北端指向拙政园 主庭园与拙政园西园隔墙呼应 水脉相通 既有文化之源延续之意 又弥补了原水系冗长且无结尾的缺陷 实际中并没有表达出来 使得苏博新馆妥贴地楔入了环境脉络中 东低西高建筑布置中的构思 不高不大不突出 是苏博的体量设计原则 紧邻的物建筑 新馆不能对忠王府 拙政园的视觉造成影响 同时在满足与周围空间 尺度等的协调及的前提下要有自己的时代特征 6m 15 3m 16m 本来采用地下一层 地面以一层为主 整个博物馆建筑面积已经足够 第二层的构思却没有放弃过 立面及剖面 对高度的坚持贝聿铭认为在满足与周围空间 尺度等的协调及尽量避免对忠王府 拙政园的视觉影响的前提下 建筑依然是需要有一定高度的 除了建筑轮廓线的理由外就是他对建筑标志性的追求 局部二层的位置贝聿铭的心愿是要新馆成为拙政园与忠王府的历史延续 放在西侧不仅可以避开对忠王府与拙政园的视觉影响而且西侧临城市道路齐门路 是追求标志性的最佳位置 所追求的建筑标志性 建筑层面形 形 传统的精神非传统的形式屋顶形体中的构思 几何形坡顶既继承了苏州古建筑综合交错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 大屋顶 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屋脊错落形成采光高窗的双坡顶 构成苏博新馆屋顶的基本形态 中央大厅的造型刻意地 重复 书画厅的造型 贝聿铭以此强调这一标志性形象 当人们进入博物馆大门时 人们由远观而获得的苏博新馆的意象 再次获得了 确认 与强调 二层高的中央大厅与 明四家 书画厅的屋顶 线与体的造型 几何形体组织起来的深灰色屋顶 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苏博新馆鲜明的个性 通过巧妙布局和尺度控制 博物馆和周围原有建筑环境有机融为一体 通过这些屋顶形成了与古城建筑肌理尺度相协调的总基调 和建筑本身相比我更重视它和苏州关系 贝聿铭如是说 墙体设计里的思想做像传统绘画那样进行白描和勾勒 对大墙面的划分起到了减少建筑体量感的效果 墙上部的再划分完成了墙面与屋顶的过渡 对洞口的勾勒突出了洞口的画框感 而对墙转角延伸至屋顶的勾勒 则是强调了墙线与体的造型与顶的连续性 单体的檐 脊 柱 架和群体平面铺开的线型串联组织 均强调了 线 而不是 体 这一特征 线起的是 穿针引线 的作用 我不想要一个完全苏式的灰瓦飞檐 我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来替代 发展建筑的体量 我就让墙爬上了屋顶 贝聿铭 如果把中国传统建筑墙体与屋顶的关系看成是叠加的关系的话 贝聿铭的形体处理是减法 是把建筑看作一个体块进行切割 这是他常用的手法 但以往这样的切割通常是二维的 如东馆等 而在苏博新馆是三维的 因而墙面与屋面乃至升起的顶部造型是整体的 连续的 具有体积感的 苏 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 新 主要体现在用材上 外墙水泥灰浆和花岗石装饰CementPlasterandgranitetrims斜面屋顶花岗石Granite天窗与屋顶结构建筑用涂漆结构钢StructurePaintedarchitecturalstructuralsteel天窗玻璃低辐射膜透明绝缘璃璃ClearInsulatedglasswithlow ecoating天窗铝材金属银色和深灰色涂漆铝型材Extrusionpaintedmetallicsilveranddarkgrey天窗遮光板木制遮阳帘 数码式塑料贴膜铝型材woodsunscreen digitizedplasticfilmlaminatedtoAluminumextrusions室内地板花岗石及地板Ganiteandwood内墙水泥灰浆和花岗石装饰CementPlasterandgranitetrimsandwoodpaneling 唯一的争议来自屋面石材的使用 当时有人提议既然是坡顶还是应该延用苏州传统建筑的屋面材料 小青瓦 但经过研究瓦片作坊式的加工方法并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况且青瓦易碎易漏 需经常更换 石片还被加工成棱形 有着近似于青瓦的层次 贝聿铭酷爱三角几何造型 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 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 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 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 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 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 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态 园林式 的空间组织各类空间中的匠心园林式的空间组织是以建筑平面铺开 廊道串连为基础 室内外空间作为整体 视线设计作为核心的一套设计手法 态 九宫格 将平面拓扑处理 我们可近似得到一个九宫格 用建筑实体和开放空间区分格子 开放空间可以看作部分格子消解 延续拙政园的意味 反方向来看可以说是渗入拙政园 而每个格子单独来看 则是一个向心的方形空间 身处于方形空间的中心 四方的稳定性和完整感能让人停下脚步 展开思索 这种由感受生成的行为是和博物馆建筑功能相符的 甚至是一个优秀博物馆在藏品之外所期待的 一层平面图 西廊 东廊 大厅 中央部分为入口 中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的主展区 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 服务设施区域 参观者进大门过前院 首先进入中央大厅 大厅南北东西四个方位 往南看是入口方向 博物馆的门楼框出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 往北看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及对围墙后面的想象 东西两个方位是平面对称的长廊 视觉的终点东面是室外的 紫藤院 西面是室内的 荷花落水庭 通过长廊空间的不同处理及长廊终点视觉内容的差异巧妙地明确了流线的主次 沿着视线往前走 空间或收或放 视线或通或阻 引导着你继续向前 有节制的窗景往往出现在视觉通道上 散落着的小院与自然光影时而出现 强化着我们熟悉的空间感受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 其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 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 大厅的设计源自传统建筑的厅堂 沿用苏州园林惜景 移步换景的处理手法 从西廊看莲花池 从西廊看紫藤园 开敞性是廊的基本属性 但是博物馆中 尤其是展区组织展厅的走廊 这样设计显然是不合适的 设计上沿着走廊一侧排列开来的展厅敞向走廊 廊的另一侧几乎是封闭的墙 这样做符合博物馆的主题 规定了人们的视线 但仅仅如此 廊就只是使用功能上的交通道而失去了自我 贝聿铭巧妙地把廊敞向天空 既使廊获得了一定的开敞感 配合顶部两坡形式的木色遮光条 又让人获得了似曾相识又新颖独特的空间感受 木色遮光条传达着传统的信息 控制着光照的进入量 并形成了变动的光影 找回自我的廊 显现出一条清晰的交通道 其功能性也更加突出了 窗景 西门外景 空间的布局采用了 欲扬先抑 的手法 各类空间如中央大厅 贝先生有意控制着它适当的尺寸 四面通透 八方玲珑 加上收缩升起的采光顶 使得大厅糅合了传统与现代 现代感的造型中透着明显的地域建筑的空间精神 配合茶室设置的静态特征的紫藤院休息空间 结合竖向交通构筑的动态特征的荷花落水庭等各类空间 也都透射出贝聿铭的匠心 对于大部分的展厅 贝聿铭认为 苏州博物馆的收藏以小件工艺品为特色 建筑比例应该与陈列物品相称 小件的东西你放在大的柜子里看 好象是友谊商店一样 摆满了 不对的 所以 我做了很小的 给每一个宝贝有一个柜子 有它的照明 这是新的 这是美国 欧洲都投有 他们的收藏跟我们不一样 适宜苏州自己的收藏 贝爷 八边形的展厅形成环状空间 给人一种向导感 诱导人们沿着空间轴线的方向前进 设计师在空间的中心位置放置了一个展品更加加强了这种感觉 简约的设计风格保证空间应用的效率 橱窗的设汁保证了观众的最佳观赏角度 橱窗设汁的尺度与展品体积的关系保证了展品的地位 莲花池及周围空间 二层平面剖面图 地下层平面 室内莲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来联系上下空间 这个大型瀑布叠水的水幕墙按用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 裙着横向或斜向突起的黑色大理石墙面 微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 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 净化空气 光是空间的点晴之笔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光环境设计不同于其他博物馆 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窗的做法 光线透过屋顶中间的天窗 百叶窗式样的金属遮光条将之调节 分割 过滤 使得明暗变幻的光影映人大厅 廊道上方铝型材 木格栅 柔和室内光线并形成律动感 让观众获得轻松的参观氛围 展陈灯光设计充分考虑到展品的特点 看到光 但看不到光源 既满足了照度要求 又塑造了雅致的空间氛围 小结 新馆作为现代主义建筑 在 极简善义 和 少即多 的理论下 追求宅间上的极端简洁 简约的没计理念主张 使得展示空间提升为一种高度简缘概括 风格一致 造型统一 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的抽象形态 在设计卜采用单体元素系列化的手法 提炼新概念 摈弃传统的俗奁 运用新材料 新技术 新手法 使人们耳日一新 运用泛光灯 射灯等灯具 有效的突出重点展品和图文内容 为参观者提供最佳的视觉环境 但整个展并不豪华 只是局部有所装饰 展厅的主题是展品本身 而展示空间环境过于繁琐 只会喧宾夺主 起到相反的作用 主庭园作为这组建筑群的灵魂采用了极简的设计手法 仅用少量的元素反映出传统园林的精神 并巧妙处理了与拙政园的关系 不同于传统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 曲水环绕整个园子里几乎都是直线 岸是直的 水是直的 桥是直的 墙是直的 连亭子的汀步都是直线 贝先生给自己的任务是设计一个现代的但又是苏州的园林 但如何现代又如何苏州 显然困扰着贝先生很长一段时间 最终贝先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保留传统园林的构成要件及要件的组合方式 对各要件自身的形式进行创新 主园方案的变迁 对比着看一下 网师园 我们应该能从中悟到对园的组织思路异曲同工之处 贝先生试图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内在精神 使得他在对园林各要件进行创新以使主园呈现出时代的面貌时 不会失去它的灵魂 网师园局部 放弃了传统的形态和做法 彻底地采用了直线硬接 呈现了现代感的明快 简洁 植物放弃了传统园林追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突出了单株的观赏 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现代感 亭的形象脱胎于传统 而进行了换骨 钢骨架的支撑体系加上玻璃顶 使亭有了新的形象和空间效果 而横贯水面的桥 先是放弃了传统的 九曲 后是不断地加长并简化 以突显增加景观层次的作用 并表达造园所追求的 人在景中 景在人中 的思想 而桥的最后改变 表面上看是桥的简化和观景台的独立 并且在形式上似乎没有改变前好看 但其背后的思想与效果一是把造园讲究的 动观与静观 即桥的动观与台的静观 明确地区分了出来 二是以此进一步突出了景观的主题 以白壁为绘的假山 用片石营造假山是这次园林艺术中的一个创意 希望能够成功 园林专家也许会提出批评 但是 这里用太湖石不协调 在这样的建筑里 园林要有另外的风貌 但源头还是中国文化 以壁为纸 以石为绘 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 新旧园景笔断意连 意 伴独特地点产生尾山水营造而来 在处理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过程中 建筑师贝聿铭并不是简单的堆砌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和文化符号 而是将其概括和抽象后 未画其形 而取其神 冰裂纹式漏窗 仿古宫灯 典型古典元素 新馆的每一扇窗外必有植物 每一道门外必有树 水 景 窗外树景 窗外竹林 以墙为纸以树为画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 相互辉映 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 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 以中轴线及园林 庭院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 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当我们将新馆庭院水景和拙政园的原有部分作比较和放在一起看的话 就会发现 原来补园僵直的水体 有了结束和汇聚 使得原有的园林更为完满和充盈 苏博与美秀的对比 建筑性质都是文化类的公共建筑 虽然一个叫美术馆 另一个被称做博物馆 功能主要都是储藏与展示 因地制宜 强调建筑与所在环境的融合 以尊重原有环境 不破坏原有环境为基础 建筑延续传统文脉 充分反映历史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 苏州博物馆与美秀美术馆中对当地历史生活再现的小空间 美秀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