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_儒、释文化_第1页
第二讲_儒、释文化_第2页
第二讲_儒、释文化_第3页
第二讲_儒、释文化_第4页
第二讲_儒、释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儒 释 道文化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王兴文 第一节儒家文化 一 儒家文化的起源和产生背景 汉书 艺文志 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叙尧 舜 宪章文 武 宗师仲尼 以重其言 于道为最高 儒家创始人孔子 前551 前479 名丘 字仲尼 英文 Confucius 俄语 兄弟中排行第二 春秋后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夏历八月二十七日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 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日 逝世 享年72岁 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 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史记 孔子世家 载 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可谓至圣矣 二 儒家文化经典儒学十三经 1 儒家本有六经 诗经 尚书 仪礼 乐经 周易 春秋 2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 论语 孝经 共七经 3 唐时加上 周礼 礼记 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 尔雅 共十二经 宋时加 孟子 后有宋刻 十三经注疏 传世 十三经 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 诗 书 礼 春秋 谓之 经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属于 春秋经 之 传 礼记 孝经 论语 孟子 均为 记 尔雅 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 四书 指是指 大学 礼记 中一篇 中庸 礼记 中一篇 论语 孟子 五经则指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三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派别 一 孔子1 天命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论语 为政 2 仁3 礼4 教育思想 二 孟子及其思想 1 仁义 学说 对知识分子 士 要 尊贤使能 俊杰在位 对于商人要减轻他们的负担 对于负贩的商人不要征税 对于耕者要恢复井田制度 对于城市居民要免除住宅税 孟子的 仁政 学说表现在政治上 主张采用 以德服人 的方法 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义 利之辨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2 性善说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孟子 告子上 三 荀子及其思想 一 天命观 二 性恶论 三 隆礼重法的主张 四 主要派别 韩非子 显学 自孔子之死也 有子张之儒 有子思之儒 有颜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 有漆雕氏之儒 有仲良氏之儒 有孙氏之儒 有乐正氏之儒 韩非认为 故孔墨之后 儒分为八 墨离为三 取舍相反 不同 而皆自谓真孔墨 四 儒家文化的特征 各家评价及历史变迁 1 儒家的特征其一 以孔子为先师 为思想领袖 其二 以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等书为经典 其三 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其四 由内圣而外王 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其五 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 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 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2 各家评儒 儒家在先秦遭墨 法 道等派的激烈批判 墨家批评孔子的 述而不作 主张 述而且作 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 致使国家 必贫而削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秦代和汉初 遭统治者排斥 在六朝先后受玄学 佛学的挑战 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 3 历代变迁 1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提出 仁 主张 礼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 他主张施行仁政 提出 民贵君轻 思想 主张 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 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 宽刑薄税 3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 以阴阳五行为框架 兼采诸子百家 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 天人三策 和 春秋繁露 4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 周易 老子 庄子 称之为 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 门阀专政 代表人物有何晏 王弼和竹林七贤 5 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 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 程颐的思想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 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7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 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心学 8 元朝的邓牧自称 三教外人 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其非君思想 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9 明朝的李贽是明后期 异端 进步思想家 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 万世之至论 揭露道学的虚伪 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10 明末清初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11 近代的研究和发展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 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 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 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必须否定和抛弃 三从四德 是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古代中国妇女应有的品德 即三从是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是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妇女的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 三从 一词最早见于周 汉儒家经典 仪礼 丧服 子夏传 妇人有 三从 之义 无 专用 之道 故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 一词见于 周礼 天官 内宰 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 其中较高职位的 九嫔 掌妇学之法 以教九御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现代的三从四德 女朋友的三从四德 男友言行要听从 男友无知要盲从 男友主意要服从男友多情要忍 得 男友薄行要受 得 男友多疑要记 得 男友小气要就 得 男人的三从四德 女朋友出门要跟 从 女朋友命令要服 从 女朋友讲错要盲 从 女朋友化妆要等 得 女朋友花钱要舍 得 女朋友生气要忍 得 女朋友生日要记 得 版本二 男人的三从四德何为 三从 就是 服从 听从 跟从 何为 四德 就是 生日要记得 心思要懂得 花钱要舍得 挨打要忍得 第二节佛教文化 佛教 Buddhism 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相传为公元前6 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 王子释迦牟尼所创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东汉时传入我国 第二节佛教文化 一 佛教的起源1 起源于印度2 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 约为公元前1027年 公元前949年 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 的太子 属刹帝利种姓 父为净饭王 母为摩耶夫人 乔达摩 悉达多 意为 一切义成就者 释迦牟尼 能仁 能儒 能忍 能寂 等 因父为释迦族 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意即 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最初教义 保存在 阿含经 中的三法印 四圣谛 八正道 缘起法等 是释迦牟尼最初的教义 释迦牟尼佛心咒 达雅塔嗡牟尼牟尼玛哈牟那耶梭哈观音心咒 嗡嘛呢巴美吽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唵阿弥爹哇舍阿弥陀佛往生心咒 唵呗玛达列吽 二 佛教的基本教义 1 小乘梵语 希那衍那 的意译 早期佛教的主要流派 注重修行 持戒 以求得自我解脱 大乘 出现后 原有的教派就称为 小乘 2 大乘大乘 梵语 摩诃衍那 的意译 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渐形成的佛教派别 传入中国后有所发展 强调利他 普渡一切众生 如发大心者所乘之大车 故名 3 三藏佛教的经 律 论被称为 三藏 4 四谛指佛教的苦 因 灭 道四谛 5 缘起论6 四法印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 涅槃寂静 7 戒 定 慧8 僧 二 佛教的传播 1 佛教在南亚次大陆的传播2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 最初来到中国传播佛经的二位法师是大月氏的竺法兰和迦叶摩腾 最早的佛寺是洛阳的白马寺 最早的佛经是迦叶摩腾 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 四十二章经 佛经的翻译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鸠摩罗什 魏晋南北朝时还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来到中国 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 四 什么是 佛法 佛法有四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