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_第1页
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_第2页
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_第3页
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_第4页
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5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最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做班主任的,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润物于细无声。理想的效果应该是学校、家长、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而我们,至少我们很多地方的现实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或某些领域中还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严重点说,我们很多的家庭根本就没有教育甚至是空白。所以,我们的教育往往都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在单打独斗。校园里,我们经常能听到或者看到,一些班主任因为一些事情而叫家长到学校来的。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经常被叫家长的都是一些所谓“差生”,成绩差、行为表现差、遵规守纪意识差等等。我们的目的当然是好的,通过寻求和家长的合作来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是必要的,也是真诚的,这既是一条正确的路子,又是一条相对来说较为快捷的途径。但是,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2/15题,那就是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是属于家长的教育效果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要么家长不在身边,长期在外对孩子失控;要么忙于生计,即使在家也没有时间过多的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上,属于“粗放式学习”型;要么,即使天天在身边,而从小对孩子给予的希望过大,要求过高,孩子没能达到要求,于是,失望,生气,放弃;要么自小溺爱,爱之越深,恨之也就越深,在过度爱的同时,功利性的希望孩子能到什么样的成绩或者要求,不能达到就狠狠的打一顿,然后再过度溺爱;还有一种,就是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站在同一战线上,夫东妻西,给孩子留下家教的空子,从中间逃避本该拥有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问题的结果是,家长在教育的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我们还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家长到学校来,这个时侯,真正教育的意义已经变味了。这个时候,我们班主任、老师倒不如“剑走偏锋”,走弓背而不弓弦,靠强大的集体影响力,靠个人的人格魅力,站在为孩子一生的高度,站在做人的高度,来引领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启发学生。我想教育也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境地。3/15反思勤叫家长的行为,我觉得有几点要思考:1.作为教育者,或者说明显的教育者,我们和家长联系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勤叫家长,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的家长,就显得我们专业的教育者太无能了。我们是教师嘛,我们勤叫家长,这就等于宣告,我拿你没办法,让你家长去解决吧。而家长要是能解决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答案显然。2.作为长期站在一线的老师,且“身经百战”,我们的教育水平会比这些学生的家长差吗?也不一定,那我们为什么不多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呢?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班级的集体舆论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3.经常叫家长,会给学生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学生往往会私下说“班主任就知道叫家长”,从内心里反感我们的教育,拒绝我们本该有的教育,从而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效果。4.决不能把和家长的交流变成告状。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家长、学校的和谐统一。和家长的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应4/15该的。我们和家长的交流应该是多谈论学生的表现,多分析学生的行为,多商量教育的良策,最终寻求教育的合力。切忌把交流变成指责,变成训斥,指责家长,训斥学生。从教近五年,担任班主任五年,师生关系一直融洽、和谐。细想起来,没有一次是轻易就叫家长的,遇到较为严重的问题,不厌其烦的和学生谈心,积极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助他们思考问题,站在家长的角度分析问题,有时主动走进学生的家里,站在亲情的立场,从发展的角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很多学生都很明事理,很多问题在谈话中,在活动中,在课堂上就迎刃而解了。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说说“请”家长松滋市刘家场镇初级中学余智星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教育形成合力的三个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尤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沟通与联系最为重要。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则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的关键。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方式有多种,如家访、电话随访、家5/15长会、校访等多种形式,这些都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因为诸多原因,当前家访这一联系方式正在被谈化甚至被遗忘,而校访,即“请”家长已成了我们许多科任教师和班主任与家长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当前形势下,在初中阶段,班主任动辄请家长的现象变得日益频繁,甚至对于个别老师来说,简直可以用“家常便饭”诸如此类的词来形容,且这些老师自以为这是教育学生的“医病良药”和“致命利器”,殊不知,一味地动辄请家长,会潜在地给教育学生埋下隐患,甚至会使教育与原有的初衷背道而驰,而走向了教育的另一面。不可否认,“请”家长是当前教育形势下家校沟通联系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如果请不讲“礼”,“请”之无“度”,“请”不得“法”,则“请”则无效,“请”出矛盾。因此,笔者认为“请”家长要做到“请”之有礼,“请”之有度,“请”之有法,方能“请”之有效。一、“请”之有“礼”在从事政教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我发现一些科任教师和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来,总是当着家长和众多老师的面训斥学生,有的老师和班主任甚至当着学生和老师们面把家长6/15劈头盖脸地一番训斥,这样常常让家长感到羞愧、难堪。其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没有那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子女犯错,即使犯了错,家长的心情也是非常沉重的。一旦老师不能理解或感受到家长当时的心情,设身处地去换位思考的话,就会感情用事,一味地抱怨、责难,这样就会逐渐与家长产生隔膜,进而家长的心理和思想也受到压抑,不知不觉中也降低配合班主任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到头来,有些家长会破罐子破摔,从此对自己的子女不闻不问,丧失了信心与耐心,或遇事有意识地躲避或回绝班主任,不愿主动与班主任默契配合,从而使教育学生的正常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部分家长在受到老师的指责后,往往会把火气、怨气发泄在小孩身上,对学生轻则骂、重则打,这样学生家长之间的鸿沟无形中被拉大,以至于产生对立情绪,导致不良后果。因此,“请”家长首先要讲“礼”。班主任不但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的家长,不能让来访的家长因为社会地位、经济差异、文化程度、职位职业等等的差异而产生自卑。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家长是我们班主任接待家长校访的前提。在通知家长来校时,要有礼有节地向家长讲明“请”的原因和目的;家长来校后,要7/15礼节性的接待,比如:给家长倒一上杯茶水,给家长安排一个合适坐下来交流、相对独立的场合等;和家长交流情况时应有礼节性的称呼,说话语气要平和,不要大声责斥学生和家长;要善于倾听家长的陈述等等“请”之有礼,才会让家长更愿意与老师沟通,让家长能更易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建议和提出的要求,也会让家长和学生减轻“请”家长的心理压力,所以会更愿意被老师“请”来校访。二、“请”之有度在家校联系中,部分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自认为,“请”家长不失为解决学生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和良策,因此,在处理一些班级繁杂事务,特别是在身心疲惫,处于力不从心的时候,往往青睐这些做法,甚至惟“策”是从,似乎把它当作教育的万能钥匙,以至过分地推崇。深入分析这些现象的出现,往往与一些老师的教育经验欠缺直接相关,绝大多数是自己的教育方式过于陈旧、单一,教育方法的“黔驴技穷”,最终使自己的说教内容显得粗糙、机械,故而“一刀切”,试图“多快好省”,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周折,以此来减轻自身的工作压力,把压力分解并传递给家长。8/15殊不知,这样无“度”地动辄“请”家长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动辄“请”家长容易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反感,难以沟通学生心灵,使师生关系往往处于僵化的对立面,部分教师或班主任为了省事,动辄就“请”家长,把教育的责任转嫁给家长身上,甚至想借家长的手来惩罚学生,这样做的结果,除了让人对老师的教育能力产生疑虑外,无疑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对老师的信任感,降低师生之间的和谐度,久而久之,也易于造成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动辄“请”家长,也难以树立班主任的权威,且逐渐侵蚀教育的功能。如果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动辄“请”家长,一味地依赖家长教育,无疑使学生及其家长对该班主任或老师的工作能力可能产生怀疑,似乎成为其教育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日长月久,动辄“请”家长,也会让学生产生“抗药性”,大大降低教育功能,甚至效果会有悖于初衷。所以“请”家长要“请”之有度。一是不要大事小事都“请”家长。如非学生有特别重要的问题,或是非要家长来校共同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请”家长。二是“请”家长的次数不要太频繁。非特殊情况,建议一个学生的家长被“请”到学校的次数一学期不要超过两次。9/15三是在一个班上老师或班主任“请”家长的面不要太大,要考虑是否有必要,是否到了非请家长不可的地步等等。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只有“请”之有度,才能“请”到关键处,才能“请”一发而动全身。三、“请”之有法“请”家长不是简单地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让家长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让老师、班主任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状况等,通过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让家长与老师形成教育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把“请”家长仅仅当成向学生“告状”或是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那么“请”家长不仅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也许会为今后的学校教育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请”家长不仅要有“礼”有“度”,而且要得“法”。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我以为要做到“请”之有法应做好以下几个10/15方面:要做好事前的准备。对学生要详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了解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人品等;对学生的在校情况,包括各科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要有比较详细的了解,要准备相关的材料比如日常行为评价、作业、成长档案等。有了充分的了解,“请”家长才能找到教育的切入点。要事先做好沟通。在“请”家长之前要先和家长通过电话或家校联系卡说明“请”家长的目的;班主任要先和相关科任老师做好沟通,便于家长到校与之联系交流;必要时,还应与学生事先说明“请”家长的原因。做好事前沟通,“请”家长才能有一种和谐的氛围。要做到以正面鼓励为主,批评指责为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这是非常正常的。当家长被“请”到学校来后,不要一见面就是一味埋怨指责,这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使沟通受限。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我们以正面肯定为主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身上暴露出的问题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切不可武断地指11/15责家长的不是。要在“请”家长之后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渠道。“请”家长只是特殊情况的一种家校沟通方式,一次“请”家长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要辅之以其它有效途径和渠道,比如电话随访、家校联系卡、上门家访等形式,让家校联系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这样教育的合力才会越来越强。“请”之有礼、“请”之有度、“请”之得法,那么“请”家长也一定是“请”得有效的,它便能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愿我们能多一份尊重与理解,少一些抱怨和责备;多一份鼓励与肯定,少一些批评和训斥;多一些主动沟通联系,少一些出问题时的临时“被请”。愿“请”家长能形成一种健康、和谐、良性的家校互动!请家长不要这样批评孩子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或改正。但实际上,许多家长有这样12/15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着急了打一顿也还是不管用。反正就是:说不听,骂没用!打一顿,管一阵!现在又是家长思考的时候了。孩子犯错了,到底该如何管?如何教育孩子?错了就该批评吗?让我们看看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的几种错误现象与特点。批评情绪化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13/15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批评泛滥化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14/15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