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forStudent测量系统分析.ppt_第1页
MSAforStudent测量系统分析.ppt_第2页
MSAforStudent测量系统分析.ppt_第3页
MSAforStudent测量系统分析.ppt_第4页
MSAforStudent测量系统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SA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SystemAnalysis2004 11 引言 MSA的问题1 为什么量具进行了检定或校准还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2 为什么经过100 检验 顾客还说存在不合格品 3 为什么品质部门经常与生产部门争吵 4 为什么QC之后仍然需要QA 5 什么样的测量系统才是可接受的 引言 内容1 引言2 测量系统分析介绍3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的准备4 测量系统的分析研究偏移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计数型量具研究 引言 ISO TS16949相关要求测量系统分析为分析每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得出的结果中出现的变差 应进行统计研究 此要求应适用于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 所用的分析方法及接受准则应符合顾客关于测量系统分析的参考手册的要求 如果得到顾客的批准 也可使用其他分析方法和接受准则 测量系统分析介绍 定义测量 给被测对象赋值 决定数据的过程就是测量过程 决定出来的数值就是测量数值 数据 量具 用来得到测量结果的任何装置测量系统 用来得到测量结果而进行的全过程 包括 程序 量具 仪器 软件 人员 操作的集合设备 量具 制造误差 人员 熟练程度 认真程度 读数等差别 原材料 被测对象 内部差别 顾客操作规程环境 温度 温度 灰尘 振动 共同作用 输出测量值 测量系统分析介绍 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分析介绍 为何需要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值 被测特性 测量误差l如测量系统不准确 测量结果不可靠l如测量系统变化过大 过程的变差不能展现 SPC过程统计控制技术不能发挥作用 测量系统分析介绍 测量系统的统计性质足够的分辨率 必须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变化仅由普通原因引起 测量系统变差必须比生产过程变差的变差少测量系统变差必须比规格范围少测量系统变差必须比过程变差与规格范围二者中较小的一个相对小 通常是十分之一 测量系统分析介绍 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 BIAS偏移 LINEARITY线性 STABILITY稳定性 REPEATABILITY重覆性 REPRODUCIBILITY再现性 寬度變差 位置變差 测量系统分析介绍 BIAS偏移 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和基准值的差值 基准值 是用现有的最精确的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观察平均值 偏移 基准值 测量系统分析介绍 LINEARITY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 偏移值之间的差值 测量系统分析介绍 STABILITY稳定性 不同时间 稳定性 或漂移 是测量系统在某一阶段时间内 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总变差 偏倚隨著時間的變化 测量系统分析介绍 REPEATABILITTY重覆性一个检验员用一个量具对相同零部件的同一特性重覆测量结果的变差 它是设备本身固有的变差或性能 重复性 测量系统分析介绍 REPRODUCIBILITY再现性 不同人员 不同的检验员用同一个量具对相同零部件的一个特性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的变差 再现性 评价人ACB 测量系统分析介绍 GageR R GR R 測量系統重復性和再現性合成的評估量具R R是重复性和再现性合成变差的一个估计 2GRR 2再现性 2重复性基准值ACBGRR 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和准备MSA常见问题哪些测量系统需进行MSA 测量风险在哪 需进行哪些研究 测量风险来源 研究对象如何选取 最大的测量风险 用什么方法 计数型 计量型 什么时间 MSA计划 判断准则是什么 MSA手册 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和准备MSA常见问题哪些测量系统需进行MSA 测量风险在哪 并不是所有产品和过程特性都需要对其测量系统进行如此详尽的研究 简单的标准测量工具如千分尺 卡尺可能不需要这样深度的战略和计划 一个基本的经验准则是被测量的零件或子系统的特性是否已在控制计划中识别或该特性在确定产品或过程是否可接受时是重要的 另外的指南是对特定尺寸赋予的公差水平 常识是任何情况下的指导 MSA3rdversion page22 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和准备1 计划所使用的方法2 确定检验员人数 样本部件数量 量度次数 在此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a 尺寸的关键性 关键尺寸需要较多部件数量和 或量度次数b 部件外形 体积大或沉重的部件可能要较少的部件数量 但较多的量度次数3 因为目的是评估整个测量系统 检验员必须从正常操作设备的人员中选取4 样本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能代表整个工作范围5 设备的分辨力必须至少能量度出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6 保证测量方法 检验员和设备 量具特性 按规定的程序进行1 测量必须是随机进行的2 在设备上读数时 必须该估读到能得到的最近似数 如可能 读数必须低致最小刻度的一半 例如 刻度是0 001 读数则要估计到0 00053 观察研究的人必须充分了解对进行可靠研究所要求的注意事项的重要性4 每个检验员必须用相同的程序相同的步骤去拿取数据 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测量系统的分辩力l选择和分析测量系统时 必须了解测量系统的分辨能力 即测量系统检测量度特性的轻微变化的能力 亦即分辨力l由于经济和物质的限制 测量系统不一定会把个别数据精细地表现出来一般会对数据分为不同的数据组 l如测量系统的分辨能力不足 系统可能不能够确定过程变化或将个别部件的特性数据展现出来l如系统不能检测过程的变化 即表示分辨能力不可接受l如系统不能检测特殊原因变化 即表示分辨能力不可接受 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控制分析 可用作控制 只当l过程变化比规格小l不可用作估计工序参数l在预期的过程变差上的l只可表示工序在生产合格或不合格品损失函数很平均l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引致均值移动l根据过程分布使用l一般不可用作估计工序参数半计量值控制技巧l可产生不敏感的计量l只提供粗略估计值控制图l使用计量值控制图l建议使用 一个数据分级 2 4个数据分级 5个数据分级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 测量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测量系统统计稳定性分析的指南取一样本并建立相对于可溯源标准的基准值 定期 天 周 测量标准样本3 5次 样本容量和频率应该基于对测量系统的了解 应该在每天的不同时间测取读数 以反映该测量系统实际使用时的情况 例如预热 环境温度 湿度等的影响 利用上述子组制作或控制图 对或图进行过程控制解释 如果测量系统是稳定的 上述测量数据可以用于确定测量系统的偏倚和重复性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 稳定性例子一个车间主管要监控量度粘度的测量系统 他没有标准 但他保持了一个标准样本 每周 他将样本分开三份 用三个计时器量度 结果显示在X R图上 l只有一个样本超过控制限 但平均数自第七周起 没有什么变化 主管认为这是因为数据分层 因为样本是以三个计时器量度l如控制图是以每个计时器编制 可以三个图比较它们的稳定性l如需要继续使用三个计时器 必须改进计时器达到相近的读数l因为R图没有失控 稳定性可以估计 标准偏差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 计量值控制图 X和R l除了控制圖分析法 對穩定性設有特別的數據分析或指數l如再计算实际过程的标准偏差 则可以评估测量系统的稳定性是否可接受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 BIAS偏移l要确定测量系统的偏移 必须得到部件的基准值 不是规格值 l基准值可以从工具房或全尺寸检验设备得到l基准值是用来比较观察值以计算偏移Bias 基准值 观察平均值 偏移 基准值 测量系统分析 如偏移比较大 调查可能的原因 基准值的误差 仪器需要校准 仪器 设备或夹紧装置的磨损 磨损或损坏的基准 基准出现误差 校准不当或调整基准的使用不当 仪器质量差 设计或一致性不好 线性误差 应用错误的量具 不同的测量方法 设置 安装 夹紧 技术 测量错误的特性 量具或零件 变形 环境 温度 湿度 振动 清洁的影响 违背假定 在应用常量上出错 应用 零件尺寸 位置 操作者技能 疲劳 观察错误 测量系统分析 偏移例子确定偏倚的独立样本法 MSA手册第二版 一个样本由一个检查员量度了10次 10个数据如下 X1 0 75X6 0 80X2 0 75X7 0 75X3 0 80X8 0 75X4 0 80X9 0 75X5 0 65X10 0 70全尺寸检验设备量度了基准值为0 80mm 部件的过程变差是0 70mm观察值的平均值是 X 10 7 5 10 0 75偏移 观察平均值 基准值 0 75 0 80 0 05 测量系统分析 偏移例子 续 偏移与过程变差的百分比是 偏移 100 偏移 过程变差 100 0 05 0 70 7 1 偏移与公差的百分比则以公差代替过程变差计算 所以量具的偏移是 0 05mm即观察数据平均比真值少0 05mm也是过程变差的7 1 偏移的接受准则并未给出 核心工具 MSA 确定偏倚的独立样本法 MSA手册第三版 1 把样件送到一个比该测量系统更高级的测量系统上 进行多次 10次 测量 取这些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基准值 基准值 2 安排一个人对该样件进行多次 10次 重复测量可以满足求偏倚的要求 利用该测量系统对该样件进行了n 15 10次 次重复测量 结果如下 测量系统偏倚研究的测量数据测量次序123456789101112131415测量结果5 85 75 95 96 06 16 06 16 46 36 06 16 25 66 0 3 利用测量读数画直方图 根据专业知识判断是否存在特殊原因或出现异常 如果没有 继续分析 对于n 30的解释或分析 应当特别谨慎 核心工具 MSA 4 计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0 1 2 3 4 5 6 5 7 5 8 5 9 6 0 6 1 6 2 6 3 6 4 测量值 图6 2偏倚研究直方图 5 计算偏倚B 核心工具 MSA 6 计算重复性标准差以n 5个读数组成子组 其极差R 6 4 5 6 0 8其中 是通过查附表得到的 子组容量m n 15 子组数g 1 7 计算均值的标准差其中 n是利用要研究的测量系统对样件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的总次数 8 计算偏倚的t统计量 核心工具 MSA 9 计算偏倚值的1 置信区间其中 和v 自由度 可以在附表中查到 在本例中 g 1 n 15 可以在标准t分布表 见附表 中查到 水平的默认值是0 05 如果不是这个默认值 则必须得到顾客同意 在本例中 3 47193 3 55333 10 8 2 206 偏倚值的95 置信区间为 0 1186 0 1320 因为0落在上述偏倚值的95 置信区间之内 所以偏倚等于零的假设在 5 的水平上是可以接受的 也就是说 可以在统计上判定这个测量系统的偏倚等于零 而这种判断犯错误 假设 检验的第一类错误 偏倚为零 而判断为非零 的可能性为5 核心工具 MSA 确定偏倚的控制图方法 MSA手册第三版 下面是一个利用控制图方法确定偏倚的例子 1 一个过程小组对测量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选择一个落在产品测量中程数的产品作为标准样本 它被送到测量实验室确定了基准值 小组每班测量这个标准样本5次 其测量了4周 20个子组 画出如图6 3所示的图 这个控制图表明 测量过程是稳定的 可以进行偏倚研究 2 图的中心线就是 得到 3 计算偏倚 4 计算重复性标准差R图的中心线就是平均极差 得到 0 4779 重复性标准差为其中 是通过查附表得到的 子组容量 5 子组数g 20 核心工具 MSA 5 计算均值的标准差其中 n g 5 20 100 这就是计算时所利用的数据总数 6 计算偏倚的t统计量 7 计算偏倚值的1 置信区间其中 和 自由度 可以在附表中查到 在本例中 子组容量 5 子组数g 20 可以在标准t分布表 见附表 中查到 在本例中 2 326 2 334 72 7 1 993 核心工具 MSA 偏倚值的95 轩信区间为 0 0297 0 0517 因为0落在上述偏倚值的95 置信区间之内 所以偏倚等于零的假设在 5 的水来上是可以接受的 也就是说 可以在统计上判定这个测量系统的偏倚等于零 而这种判断犯错误 假设 检验的第一类错误 而判断为非零 的可能性为5 偏倚在统计上非0的原因可能有 1 基准值误差 2 仪器磨损 3 仪器制造尺寸的误 4 用仪器测量了错误的特性 5 仪器未得到完善的校准 6 评价人操作仪器不当 7 对仪器的修正运算不正确 如果测量系统的偏倚非0 应该通过调整硬件 软件或同时调整它们以达到0 如果偏倚不能调整到位 也可以通过改变程序 例如 用偏倚调整每一个读数 使用 但是这样做存在较高的风险 核心工具 MSA 测量系统的线性许多量具都有一定的工作范围 即量程 当用量具在其工作范围内测量不同大小的特性时 其偏倚可能是不同的 如图9 1所示 测量系统的线性便是表征在量具的工作范围内其偏倚变化规律的一个统计特性 基准值基准值范围的较低部分范围的较高部分图测量系统的线性 测量系统具有统计稳定性的前提下 在量具的预期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变化规律 偏倚较小 偏倚较大 观测的平均值 观测的平均值 核心工具 MSA 测量系统线性分析一个工厂希望确定测量系统的线性 根据过程所生产的产品特性的变化范围 选择了5个零件作样本 一般要求不少于5个零件 即零件数g 5 首先把它们送到比要研究的测量系统更高级别的测量系统上进行多次测量 取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它们各自的基准值 如表9 1所示 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 要研究的测量系统只具有重复性而不具有再现性问题 所以界用一个评价人进行研究即可 这个评价人对每个零件重复测量12次 一般要求不少于10次 即重复测量次数m 10 表9 1列出测量值 在进行这种测量时 应注意保持各次测量结果之间的统计独立性 即使后面的测量读数不受前面读数千的影响 具体方法就是使各个零件和测量次数的组合随机化 线性分析 第2版MSA手册采用如下方法对下表中的测量值进行处理的 计算对每个零件多次重复测量值的平均值 用它减去同一个零件的基准值 便得到用这个测量系统测量这个零件的偏倚 核心工具 MSA 表对测量系统的线性进行研究的数据表零件i12345基准值2 004 006 008 0010 00测量值12 75 15 87 69 122 53 95 77 79 332 44 25 97 89 542 55 05 97 79 352 73 86 07 89 462 33 96 17 89 5测量序号72 53 96 07 89 582 53 96 07 89 592 43 96 47 89 6102 44 06 37 59 2112 64 16 07 69 3122 43 86 17 79 4零件测量均值2 494 136 037 719 38基准值xi2 004 006 008 0010 00偏倚yi 0 49 0 13 0 03 0 29 0 62极差0 41 30 70 30 5 核心工具 MSA 在线性图 见图9 2 上画出各个 xi yi 点 横坐标是基准值 纵坐标是偏倚 低名义高拟合优度 0 98 线性 13 17 线性 0 79图9 2测量系统的线性图利用 xi yi 这些数据点拟合出一条直线 来反映偏倚随基准值的变化规律 这条直线的方程为其中 y 偏倚 x 基准值 a 直线钭率 b 直线截距 1 201 000 800 600 400 20 0 00 0 20 0 40 0 60 2 004 006 008 0010 00 基准值 9 1 偏倚 核心工具 MSA 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 求出拟合直线的钭率a 截距b和线性拟合优度 核心工具 MSA 其中 n g 这个线性拟合的结果为线性 a 过程变差 0 1317 6 00 0 79 线性 100 线性 过程变差 a 0 1317根据值的大小可以推断偏倚与基准值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在本例中 拟合优度 相当接近1 表明用线性关系来描述偏倚与基准值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 核心工具 MSA 线性分析 第3版MSA手册第3版QS9000 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 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上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 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计算对每个零件 基准值为 的每个测量值对应的测量误差及其平均值 按照定义 也就是偏倚 的估计值 即于是可得到下表 核心工具 MSA 表对测量系统的线性进行研究的数据表零件i12345基准值2 004 006 008 0010 00测量误差10 71 1 0 2 0 4 0 920 5 0 1 0 3 0 3 0 730 40 2 0 1 0 2 0 540 51 0 0 1 0 3 0 750 7 0 20 0 0 2 0 660 3 0 10 1 0 2 0 5测量序号70 5 0 10 0 0 2 0 580 5 0 10 1 0 3 0 590 4 0 10 4 0 2 0 4100 40 00 3 0 5 0 8110 60 10 0 0 4 0 7120 4 0 20 1 0 3 0 6偏倚yi0 490 130 03 0 29 0 62在线性图 见下图 上画出测量误差和偏倚在下图上 横坐标是基准值 纵坐标是偏倚或测量误差 核心工具 MSA 246810测量系统的线性图利用 这些数据点 i 1 g j 1 m 拟合出一条直线 来反映偏倚随基准值的变化规律 这条直线的方程为 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即可求出拟合直线的钭率a 截距b和线性拟合优度 其中 n gm 5 12 60 下面是计算过程 1 10 90 70 50 30 1 0 1 0 3 0 5 0 7 0 9 1 0 偏倚 测量误差 基准值 偏倚 0 73666 0 13167 基准值 拟合优度 0 71432 线性图 偏倚 0 回归要偏倚 95 置信区 核心工具 MSA 由于拟合优度数值过低 表明线性模型对于数据是不适合的 从上图也可以看出 数据点比较分散 与拟合优度提示的情况相符 这表明 测量数据的质量值得怀疑 应该找出原因 进行适当改进以后再徕进行测量 但是 在这里旨在介绍数据处理方法 所以继续进行数据处理 对于任意给定的基准值水平下偏倚的置信带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核心工具 MSA 低限 高限 其中 的默认值是0 05 自由度为n 2 查附表示 t分布表 可以得到 2 00172 下表给出回直线和偏倚的95 置信限坐标的计算结果 在线性图上画出回归直线和偏倚的95 置信限 画出 0偏倚线 为了使测量系统线性可以被接受 0偏倚线 必须完全位于上述置信限之内 核心工具 MSA 在本例中 不满足这个要求 测量系统的线性是不可以接受的 表回归直线和偏倚的95 置信限坐标 测量系统分析 l如回归线有好的拟合优度 接近直线 线性或线性百分比就可根据回归线的斜度来评估是否足够l如回归线没有好的拟合优度 不接近直线 偏移平均值和主值可能没有线性关系 测量系统的线性是否可以接受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如果一个测量系统有非线性度 要找出可能的原因1 设备在操作范围的最低最高端没有适当2 最大最小的标准有误差3 设备磨损4 设备内部的设计特性 核心工具 MSA 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只有当测量系统处于统计稳定状态时 进行重复性研究才有意义 如图所示 在重复性误差分布上以0为中心的5 15范围为重复性 在5 15范围内正态分布概率密度曲线下的面积为99 称为重复性标准差 有时也简称为重复性 重复性的意义 一个人用一把量具对同一个被测特性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测量值落在重复性 范围内的概率为99 99 测量系统的重复性 以0为中心的范围 核心工具 MSA 测量系统的再现性只有当测量系统处于统计稳定状态时 进行再现性研究才有意义 如图所示 在再现性误差分布上以0为中心的5 15范围为再现性 称为再现性标准差 有时也简称为再现性 测量系统的重复性的再现性常用R R或GRR表示 即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意义 在用测量系统进行测量时 所引入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误差落在5 15范围内的概率为99 99 图7 2测量系统的再现性 核心工具 MSA 确定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性的方法极差法为了用极差法确定一个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GRR 或R采用2个评价人 他们应用同一把量具对每个零件各测量一次 以两个人对同一个零件的测量值构成一个子组 下表列出子组和测量值 然后 计算平均极差 重复性和再现性标准差 查附表可以得到 其中子组容量 2 子组数g 5 假设以前对该制造过程进行过过程能力研究 已知该过程的总变差TV 0 40 则有 表应用极差法确定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子组和测量值 零件号评价人A评价人B极差R10 850 800 0520 750 700 0531 000 950 0540 450 550 1050 500 600 10在MSA第3版上 把重复性和再现性标准差定义为重复性和再现性 即假设通过以前的过程能力研究已知该过程的标准差 则有应用极差法可以快速地评价一个测量系统的重复性的再现性 但是 由于测量数据较少 影响了其分析结果的效果 另外 极差法不能把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开 通常极差法所得结果不能用于PPAP 均值 极差法应该指出 第3版QS9000 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 上的 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数据表 均值 极差法 与第2版手册的完全相同 5 15 1 均值 极差法的优点是可以把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别求出 下表给出测量系统重复性的再现性分析数据表 利用这个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最多允许安排3个评价人 10个零件 每个人对每个零件最多重复测量3次 注 2次试验时D4 3 27 3次试验时D4 2 58 7次试验以内D3 0 UCLR代表极差图 图 的上控限制 圈出那些超出上控制的限的值 查明原因并纠正 同一评价人采用相同的仪器重复这些读数或剔除这些值并由其余观测值再次平均计算 和极限值 表A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数据表 均值极差法 核心工具 MSA 进行数据测量的方法 1 选择日常使用量具的人员进行测量 给他们编号为A B C 2 测量的零件数n 5 它们应该代表实际的或期望的过程变差范围 取样方法是 每天从过程中随机抽取 件 共抽取n天 对这些零件进行编号 3 让测量者 以随机顺序测量这n个零件 把测量值输入第 行 4 让测量者 以相同的随机顺序测量这n个零件 而且他们之间不能看到彼此的结果 把测量值分别输入第6 11行 5 以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第2次重复该循环 把测量值分别输入到第2 7 12行 6 以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第3次重复该循环 把测量值分别输入到第3 8 13行 7 当测量者属于不同的班次时 可以使用如下替代方法 让测量者A测量所有n个零件并把读数输入第1行 然后 让测量者A以不同的顺序测量所有n个零件并把读数分别输入第2 3行 让测量者B C同样做 1 核心工具 MSA 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1 以每个人对同一零件进行的多次重复测量值为子组 容量为重复测量次数r 计算均值 表中的第4 9 14行 和极差R 表8 2中的第5 10 15行 其中 每一个这样的极差都是在测量者 零件 量具一定时得到的 所以它只反映测量系统的重复性 而上述每下个均值既反映重复性 又反映再现性 2 利用上述级差作极差图 R图 在极差图中没有超出控制限的点 这表明 所有测量者的表现都是一样的 如果只是中一个测量者的极差图中有点超出控制限 表明他的方法与其他人不同 如果在所有测量者的极差图中都有点超出控制限 则表明测量系统对操作者的技术太敏感 需要改进才能获得有用的数据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如果量具公用于检验新产品是否合格 则应该按照下式计算 取公差而不是总变差 MSA练习用前表A的数据完成GR R研究 使用附表9的格式 核心工具 MSA 测量系统重复性的再现性R10 R R30 说明测量系统不可以接受 需要进行改进 测量系统数据分级把在零件间变差 范围内的零件分成的读数组的组数为ng 接受准则为 核心工具 MSA 注 所有计算都基于预期限 在正态分布曲线之下99 0 的面积 K1为5 15 d2 d2取决于试验次数 m 和零件数与评价人数的乘积 g 并假设该值大于15 d2数值来自附表 AV 如果计算中根号下出现负值 评价人变差缺省为0 K2为 式中取决于评价人数量 m 和 g g为1 因为只有单极差计算 K3为 式中取决于零件数 m 和 g g为1 因为只有单极差计算 来自附表 均值 极差法 MSA第3版的数据 见下表 核心工具 MSA 表第3版QS9000 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 上的 测量系统重复性的再现性分析报告表 均值 极差法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零件号的名称 量具名称 日期 特性 量具号 完成人 规范 量具类型 测量单元分析 总变差 TV 重复性 设备变差 EV 再现性 评价人变差 AV n 零件数r 实验次数 试验K120 886230 5908 评价人23K20 70710 5231 核心工具 MSA 重复性和再现性 GRR 零件变差 PV 总变差 TV 综上所述 第3版QS9000 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 上的 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报告表 均值 极差法 即表8 4 与第2版手册 即表8 3 的差别在于 EV AV GRR R PV TV都仅是相应的标准差 而不是5 15倍标准差 K1 K2 K3都是相应的倒数 而不是的倒数的5 15倍 零件K320 707130 523140 446750 403060 374270 353480 337590 3249100 3146 核心工具 MSA 引起测量系统重复性 再现性问题的可能原因一个测量系统重复性比较差的原因可能包括 1 仪器需要维护 2 量具应该徕设计以增大其刚度 3 夹紧或测量点的位置需要改进 4 存在过大的零件变差 一个测量系统再现性比较差的原因可能包括 1 需要对测量者进行更好地培训 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操作测量仪器 2 量具刻度盘上的刻度不清楚 3 需要某种夹紧来帮助测量者更一致地使用量具 计数型量具研究 计数型量具研究 MSA手册第二版 小样法 所谓计数型量具就是把各个零件与某些指定限值相比较 如果满足限值则接受该零件 否则拒收 绝大多数这样的计数型量具用来接受或拒收一套基准件 不象计量型量具 计数型量具不能指示一个零件多么好或多么坏 它只指示该零件被接受还是拒收 小样研究是通过选取20个零件来进行的 然后两位评价人以一种能防止评价人偏倚的方式 见第3节 两次测量所有零件 在选取20个零件中 一些零件会稍许低于或高于规范限值 如果所有的测量结果 每个零件四次 一致则接受该量具 否则必须改进或重新评价该量具 如果不能改进该量具 则不能被接受并且必须找到一个可接受的替代测量系统 一个典型的用于计数型量具研究小样法的表格见下表 橡胶软管内径通过 不通过塞规 计数型量具研究 计数型量具研究 小样法 核心工具 MSA 计数型量具研究 MSA第3版 信号探测法 在利用信号探测法进行分析时需要有3个测量者参加 需要测量的零件为50件 下面以一个例子说明这种分析方法 一个工厂需要对一个计数型测量系统进行研究 为了进行研究 从过程中随机抽取了50个零件作为研究的样件 并且都确定了它们的基准值 这种零件的规范限为 LSL 0 45 USL 0 55 选择3个日常使用这种量具的人参加测量 每人用这种计数型量具对每个零件测量3次 以随机顺序进行测量 表12 5给出测量结果 核心工具 MSA 表12 550个零件的测量结果 信号探测法 0代表 拒绝 1代表 接受 代码 代表 区 代表 区 代表 区 核心工具 MSA 核心工具 MSA 下面介绍近似确定 区域宽度的方法 并认为其宽度等于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GRR 下表表示对50个被测零件按照它们的基准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的结果 同时给出每个零件所处区域的代码 设是在下规范限处位于 区 代码为 并且最靠近 区 代码为 的零件的基准值 是在下规范限处位于 区 代码为 并且最靠近 区 代码为 的零件的基准值 在下规范限处 区的宽度近似为 设是在上规范限处位于 区 代码为 并且最靠近 区 代码为 的零件的基准值 是在上规范限处位于 区 代码为 并且最靠近 区 代码为 的零件的基准值 在上规范限处 区的宽度近似为 核心工具 MSA 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GRR可以近似表示为和的算术平均值 即利用下表中的数据 得到或者在此应该指出 信号探测法系近似计算 在得到顾客同意的情况下 才可以应用 12 8 核心工具 MSA 表对50个被测零件按照它们的基准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的结果以及每个零件所处区域的代码 核心工具 MSA 核心工具 MSA 计数型量具研究 MSA第3版 风险分析法 风险分析法仍采用前述数据 计算如下 假设检验分析 交叉表方法A与B交叉表 核心工具 MSA B与C交叉表 A与C交叉表 核心工具 MSA 假设检验分析 交叉表方法用科恩的Kappa来测量两个评价人对同一目标评价值的一致程度 设 对角线单元中观测值 比例 的总和 对角线单元中期望值 比例 的总和 则有下表的结果 大体上 Kappa 0 75 一致性好Kappa 0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