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1_第1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1_第2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1_第3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1_第4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盛华 第十一章人际吸引 本章要点 自我价值寻求 独处需要 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犯错误效应 个性与喜欢 爱情与喜欢 爱情类型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第一节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第三节爱情 第十一章人际吸引 第一节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一 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二 安全感确立的需要三 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四 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 第一节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一 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 一 自我价值感人是理性的动物 从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出现那一天起 他就开始用一定的价值观来进行自我评判 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 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更加自信 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 人的自我意识的保持和自我价值感的确立 是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来实现的 人只有将自身置于社会的背景之中 通过将自身与别人进行比较 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 自我不稳定感会引起人的高度焦虑 并促使人去同别人进行交往 进行有意无意的社会比较 以便获得有关自我状况的社会反馈 了解自我 使自已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 并使自我价值感重新得到确立 第一节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 社会比较1 意义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对于自己及周围世界关系的了解 对于别人及别人同周围世界关系的了解 都必须借助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实现 只有通过社会比较 明确了自己 他人及其他被评价事物在某一特定参照系中的位置 我们才能建立起对自己 对别人及对周围世界的明确概念 才能把握自己和周围世界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引导 并在此过程中保持明确的自我意识 保证自我价值感的确立 第一节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2 对象与过程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 人们选择的比较对象一般是与人们在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征上相接近的人 一个人往往首先认同于与自己特征最为接近的群体 以这个群体的反应或状态作为评判自己反应或状态的标准 社会比较过程是直接以确定自我价值的需要为基础的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 如Sherif 1961 见金盛华等 1995 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 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将参照群体的反应或状态 当作自己的反应或状态是否恰当的评判依据 当自己的反应或状态与别人的反应或状态出现差距时 人们会产生偏离焦虑 使心理上出现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会促使人们矫正自己的反应或状态 使其更接近参照群体的反应或状态 并最终消除心理上的不平衡 第一节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 安全感确立的需要 一 生物安全感人都需要自己所处的情境能够为其提供充分的安全感 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研究揭示 与人交往 是获得安全感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二 社会安全感社会安全感的本质 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只有在人们通过交往同别人建立起了可靠的人际关系 亦即稳定的情感联系和支持 之后 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才能得到确立 第一节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三 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一 独处需要一方面 人需要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需要进行社会比较 因而需要与别人共处 需要与别人交往并建立和维持稳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 人也需要有内省的经验 有无拘无束 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 因此需要有独处的时间 需要暂时地远离和逃避别人 二 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的平衡人的机体作为一个信息加工和综合性的需要系统 不仅需要使自己接受的刺激总量保持最佳水准 也需要保持各种刺激量的匹配和平衡 第一节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四 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 一 印刻 imprinting 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先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 就叫做印刻 印刻是一种发生在生命早期阶段的特有学习方式 二 本能 instinct 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 是一种人类祖先就已经很好地形成起来的生存能力 它可以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三 条件作用 conditioning 条件作用是人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的最主要途径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 一 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二 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三 相似规则四 互补规则五 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 一 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一 熟悉与人际吸引1 熟悉引起喜欢扎琼克 Zajonc 1968 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 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 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 结果发现 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 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 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 2 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 所接触对象的性质 也影响着人们喜欢的程度 Perlman Oskamp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 一类为正面人物 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人物 另一类则为反面人物 结果表明 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 但对于反面对象 却没有这种效应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 二 居住环境邻近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居住位置越近的人之间关系往往更亲密 相比之下 那些距离较远的人之间关系可能就不是那么亲密 接近性增加了熟悉程度 接近性常常和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以相对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 基于认知一致性 如果和我们住在一起或者一起工作的人是我们不喜欢的 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焦虑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 二 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一 才能1 才能与人际吸引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 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例关系 才能越高 越受人喜欢 超出这个范围 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 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 2 犯错误效应1961年美国当时的总统肯尼迪试图在猪湾入侵古巴 结果计划遭到惨败 可是 令人费解的是 猪湾惨败 非但没有使肯尼迪总统个人声誉下降 相反却大大提高了 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 后来心理学家称这一现象为 犯错误效应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 二 美貌与外在吸引力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 radiatingeffect 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有吸引力的人被认为拥有与外貌毫不相干的优秀品质 如健康 智力等一般情况下美貌会产生辐射效应 但是 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 则会反过来倾向于对她们实施更为严厉的惩罚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 三 个性品质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 而且这种吸引比较稳定和持久 在吸引人的个人品质方面男性和女性存在着差异 男性吸引他人的品质有真诚 果断 勇敢 理智 忠诚 冒险 胸襟开阔 坚强等 而女性吸引他人的品质有开朗 活泼 温柔 体贴 善解人意 待人热情 随和等 心理学家安德森 Anderson 1968 进行的一项研究中 将555个描绘个性品质的形容词列成表格 让大学生被试评价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一个有这些特点的人 结果表明被试评价最高的品质是真诚和诚实 而评价最低的是虚伪和说谎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 三 相似规则相似性是另一个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很多种情况的相似都能引起程度不同的人际吸引 诸如道德观念 宗教信仰 社会地位 教育程度等的相似都影响着人际吸引 在相似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方面 社会心理学家已经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证实了相似会导致人际吸引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 四 互补规则互补性 指双方在交往时所产生的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 双方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 往往在感情较深的朋友 夫妻间发生作用 另外一种互补的情况是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自己的理想 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喜欢的程度 这不是严格意义的互补 而更是补偿作用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 五 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一 相似与互补的协同表面上 相似与互补是矛盾的 但事实上 二者有时是协同的 二 相似与互补的不同作用当交往双方社会地位接近或平等 社会角色作用相同时 如通常的友谊关系 决定人际吸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相似性 当互补涉及人际吸引中最关键因素或社会角色相互对应时 互补就成了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爱情 一 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二 爱情与喜欢三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四 爱情与性 第三节爱情 一 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 一 爱情的三角理论爱情三角理论 R Sternberg 1986 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要素 亲密 intimacy 激情 passion 承诺 commitment 这三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三角形的面积越大 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 若三角形的形状越不像正三角 则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被特别凸显 这种爱情越不均衡 第三节爱情 爱情类型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李 Lee 基于人们在爱情中的不同行为表现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不同的爱情类型 lovesty情欲之爱 eros 游戏之爱 ludus 友情之爱 storge 现实之爱 pragama 激情之爱 mania 奉献之爱 agape 第三节爱情 二 爱情与喜欢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 喜欢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 一是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与喜欢不同 爱情有如下三个最重要因素 依恋 卷入爱情的恋人对伴侣有着高度的依恋感 尤其在孤独时 会特意地去寻求伴侣的伴同和宽慰 而别人不能有同样的慰藉作用 关怀与奉献 恋人之间彼此会高度关怀对方 愿意为对方不计回报地付出 同时感到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 并且对对方的不足表现出高度宽容 亲密 被爱情所裹挟的恋人 对对方有着高度的信赖 并且也有特殊的身体接触的需要 第三节爱情 三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Romeo Julieteffect 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 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 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心理学家德瑞斯考尔等人 Driscoll 1972 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 他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抗拒心理 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 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 第三节爱情 四 爱情与性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爱情的动力和基础是人的性欲 是延续种属的本能 人类的性行为并不仅仅是纯生物的本能的表现 而是生理 性欲和精神渴求的一种有机结合 是爱情与性欲的统一 也就是说 异性间互相吸引 情欲的产生都是性本能的反映 作业与思考题 1 简述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2 交往是否是越多越好 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如何平衡 3 人际吸引形成的途径有哪些 4 运用人际吸引的规则 分析自己喜欢的人 看看是什么导致了人际吸引 5 简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6 简述爱情三角在分析爱情问题上的价值 建议读物 金盛华 杨志芳 赵凯 1992 沟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