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_第1页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_第2页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_第3页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_第4页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绪论 1 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 熟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3 了解中药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其发展简史 2 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 机体 药理作用及机理 物质基础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动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 3 中药药理学 研究指导 中医理论指导研究方法 现代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中药药效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动学 4 一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中药药理学 Pharmac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 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是一门桥梁学科 中药药效学 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 中药及其化学成分的吸收 分布 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5 中药 机体 机体 人体 动物体及病原体 6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 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本草学 生化药理学时间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OswaldSchmiedeberg 7 药理的发展简史 8 9 神农本草经 ShengNong sHerbalClassic 我国2700BC 草药方剂治病已有记载 汉代 206 220 正式编撰 神农本草经 大约公元一世纪成 载药365种 不少流传至今 如人参 甘草 当归 麻黄 大黄 历代均有修订 增补 愈臻完善 10 2 公元6世纪 陶弘景著 本草经集注 730种 3 公元7世纪 659 唐代 我国第一部药典 新修本草 共 类844种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比意大利佛罗伦斯药典 1494 早800多年 4 明代 1578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共计1892种 插图1160幅 药方11000多个 190万字 11 本草纲目 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 李时珍 1518 1593 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 药物学家 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 写本草历时30年 明末1578年完成52卷 190万字 收药1892种 插图1160幅 药方11000条 英 日 德俄 法 拉丁7种文字 12 喻本元和喻本亨共著兽医巨著 元亨疗马集 约公元1608年 我国最早的兽医著作 收集药物400多种 方400余条 元亨疗马集 清代至今俗称 牛马经 原系明朝南直隶庐州府六安州 今安徽六安县 喻仁 字本元 喻杰 字本亨 两人所著 自明代 1608 以来 流传全国各地甚至日本 朝鲜 德国等国 出现了内容互有出入的多种版本 为中国乃至世界畜牧兽医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3 世界西药的发展 1 18世纪末生理学和化学发展为现代药理学奠定基础 法国生理学家FrancoisMagendie 佛朗哥 1783 1855 1806年德国药剂师FredrickSurturner 佛瑞德 1783 1841 从罂粟中分离出Morphine镇痛药 阿片 受体激动剂 纯化合物的出现使能重复定量给药 从而产生科学药理学 14 RudolfBuchheim 鲁道夫 1820 1879 药物作用为细胞和药物相互作用所致 受体 理论前驱者 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 写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 德国第一位药理学教授 15 ClaudeBernard 克劳德 1813 1878 证实箭毒 arrowpoison curare 作用于神经 肌肉接头 药物作用机制的最早研究者 毒药的正式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 标志是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得研究马钱子的药效开始的 16 OswaldSchmiedeberg 奥斯瓦德 1838 1921 德国药理学家 现代药理学创始人 提出一系列药理学概念 构效关系药物受体选择性毒性 17 1929Fleming发现了Penicillin青霉素药物来源于微生物 真菌秸青霉 发酵产物 18 ProcessofDrugDevelopmentTheLongRoadtoaNewMedicine 设计 合成 筛选 初步安全有效性研究 候选化合物 临床前安全有效性 药物制剂 I期临床试验 II期临床试验 III期临床试验 申领证书 上市 19 临床前药理学 临床前毒理学 Drug 11 15Years 1 2产品 PhaseI PhaseII PhaseIII 15 5 10 临床药理学和毒理学 设计方案 Pre clinical 筛选数百万化合物 0 药品成品 20 药品生产企业园区 21 研发部门 22 GMP车间通道 23 GMP车间 24 GMP车间生产情况 25 二 学科任务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提高中药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 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药学 中药学 医学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桥梁学科 26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20 40年代 陈克恢 麻黄碱 拟肾上腺素 提取 筛选 20世纪50 80年代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有效成分 新用途 20世纪90年代 研究思路 研究水平 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 面临的问题 低水平重复 成分复杂 方法学 毒理研究等 27 中国科学家作出的贡献 二 三十年代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林可胜 RobertKSLim 在胃肠道生理和神经生理有优秀工作 1942年 他在中国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位被世界科学界推崇的华裔科学家 1965年 他在美国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林可胜主要工作是在中国做的 28 二 三十年代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吴宪 HWu 在生化和营养方面有出色的研究 他在哈佛留学期间对血糖分析方法有重要改进 回国后研究蛋白质变性达世界领先水平 他的妻子严彩韵和助手刘思聪等参与这些工作 29 药理学家陈克恢 KKChen 于1923到1925年在协和医学院药理系短期工作 他从中药麻黄中提取和研究麻黄素 其中对麻黄素的药理作用是他成名世界药理学界的工作 他的发现是中国药学家对世界的一个贡献 一般西方现在日常用的感冒药里都有他研究的药物成分 1925年后他再到美国学医而获医学博士学位 以后 成为美国大药厂礼莱药厂的研究部主任和美国药理毒理学会理事长 而他最有名的工作是他在协和做的 30 不良反应及毒性问题 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中药毒理作用研究有了较大发展 对雷公藤 关木通 朱砂等中药的毒性问题 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31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 包括药品的副作用 毒性反应 依赖性 特异质反应等方面 如服药后出现皮疹 头痛 头晕 器官损害 致死等情况 都属于药品不良反应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 使用医疗器械 例如配戴隐形眼镜 使用用于人体内的支架 关节等 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也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 32 药品的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也叫毒性作用 是指药物引起身体较重功能紊乱和组织病理变化 一般是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 病理状态或合用其它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而引起的 那些药理作用较强 治疗剂量与中毒量较为接近的药物容易引起毒性反应 此外 肝 肾功能不全者 老人 儿童易发生毒性反应 少数人对药物的作用过于敏感 或者自身的肝 肾功能等不正常 在常规治疗剂量范围就能出现别人过量用药时才出现的症状 33 什么是学科 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 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 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 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 34 什么是重点学科 从纵向看 重点学科是在中医药学科群中对中医药学术发展起主导的 发挥关键作用的学科 从横向看 重点学科是在同一学科中 条件占明显优势 学术水平在全国领先的学科 其发展可带动 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35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点学科 作为课程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 其基本理论 知识和方法学等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36 课后思考 1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 学习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 3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37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1 掌握中药四气 五味的现代药理研究 2 了解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 3 了解归经 中药有毒 无毒的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38 药性 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 39 第一节中药四性 四气 的现代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代谢功能 减轻或消除热证 减轻或消除寒证 药物 40 中药四性 四气 的现代研究 药效学研究 对环核苷酸的影响 四性的物质基础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41 中药的四性 寒 热 温 凉四种药性 古时也称四气 是古代医药学家根据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反应和获得的疗效基础上 经反复实践而概括出来的 包括寒 热 温 凉四种 四性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温与热 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 温次于热 凉次于寒 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42 中药四性与中枢神经系统 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 解热 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如钩藤 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 黄芩 桅子 苦参等具有镇静作用 金银花 板蓝根 连翘 穿心莲 知母 桅子 柴胡 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 温热药 如五味子 麻黄 麝香等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43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热证 中枢兴奋症状 表现 寒证 中枢受抑状态 表现 温热药 寒凉药 动物实验 热证模型 寒证模型 寒凉药 温热药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 HT 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 大鼠脑内TH活性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抗惊厥 解热 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活动量 等 44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热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 温热药 寒凉药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45 动物实验 寒证模型 寒凉药 心率 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 D H 耗氧量 阳虚证模型 甲状腺切除 体温 温热药 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 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 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 46 临床 热证 阴虚 交感神经 受体 cAMP系统 寒证 阳虚 副交感神经 M受体 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寒凉药 滋阴药 动物实验 T3 HCA注射 大鼠阴虚 脑 肾 R最大结合点位数 M R 甲硫氧嘧啶po 小鼠 甲减 阳虚 副交感神经 M受体 cGMP系统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受体 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 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47 中药四性与植物神经系统 中药四性对植物神经的递质 受体以及环核苷酸水平也有明显的影响 寒证 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 M受体 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热证 阴虚证病人的交感神经 受体 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 48 中药四性与内分泌系统 中药四性可明显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 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 肾上腺皮质 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 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49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轴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 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寒凉药 温热药 不同动物模型 50 中药四性与基础代谢 临床上寒象 热象的表现 多与能量代谢 体内产热量过多或不足密切相关 鹿茸 附子 干姜 肉桂及组成的温热药复方均可增加大鼠的饮水量和脏器组织的耗氧量 生石膏或黄连等所组成的寒凉药复方则可使其耗氧量和饮水量减少 黄连解毒汤和附子分别有降低动物体温和延缓寒冷环境下动物死亡时间或体温下降的作用 表明温热药对代谢功能有一定增强作用 寒凉药表现为抑制 51 4 基础代谢 热证 阴虚 基础代谢率偏高 寒证 阳虚 基础代谢率偏低 临床 血清T3 T4 血清T3 T4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轴 寒凉药 温热药 甲亢 阴虚或 甲低 阳虚动物模型 动物实验 52 寒证 阳虚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ATP 临床 动物实验 寒凉药 温热药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 53 寒凉药具有抗感染 细菌 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 多属于中医的热证 临床常用于热证的清热药 辛凉解表药药性多属寒凉 其中许多药都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 机理有二 一是对细菌 病毒的直接抑制或对抗作用 如清热药黄柏 黄连 板兰根 金银花等 辛凉解表药的菊花 柴胡等 二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达到对细菌 病毒的抑制作用 如黄连 穿心莲 野菊花 白花蛇舌草 黄芩等 54 寒凉药对肿瘤有抑制作用 在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草药中 以寒凉性的清热解毒药所占的比例最大 主要的抗肿瘤中药有 喜树 枣树碱 羟基喜树碱 野百合 野百合碱 鸦胆子 鸦胆子油乳剂 三尖杉 三尖杉酯碱 长春花 长春新碱 青黛 靛玉红 冬凌草 甲素 乙素 山豆根 苦参碱 肿节风 挥发油 总黄酮 藤黄 藤黄酸 斑蝥 斑蝥酸钠 山慈菇 秋水仙酰胺 龙葵 龙葵碱 穿心莲 七叶一枝花 白花蛇舌草 白英 白毛藤 半枝莲等 55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 酸 甘 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是味道和功效的概括和总结 五味 56 中药五味 五味 就是辛 甘 酸 苦 咸五种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味相同的药物 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至于其阴阳属性 则辛 甘 淡属阳 酸 苦 咸属阴 五味也是中药固有的性质 是产生药效的物质基础 与其所含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关系 57 辛 甘 酸 苦 咸 味道与功效的概括和总结 辛味药 挥发油 苷类与生物碱酸味药 有机酸类成分 鞣质甘味药 糖类 蛋白质 氨基酸 苷类等营养成分苦味药 生物碱 苷类成分咸味药 碘 钠 钙 镁等无机盐成分 58 辛味药 在460种常用中药中 有辛味药183种占39 8 化学成份 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 其次为苷类 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 发汗 改善微循环 抗菌 抗病毒 解痉 镇痛 59 辛味药 辛味药具有发散 行气 辛润等功效 多分布于解表 行气 活血化瘀药中 主要有解热 发汗 镇静 镇痛 中枢兴奋以及影响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等作用 据统计 28种解表药中有26种为辛味 药理实验表明 麻黄 桂枝 紫苏 细辛 防风 生姜等解表药均有发汗 解热作用 其中多数并有抑菌或抗病毒的效果 60 辛味药 14味行 理 气药中的13味为辛味 如枳实 陈皮 厚朴 木香 香附等分别具有兴奋胃肠平滑肌 促进胃肠蠕动 或抑制胃肠平滑肌 缓解痉挛等作用 活血化瘀药物中 辛味药占一半以上 如川芎 红花 益母草等 分别能扩张冠脉 增加冠脉流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形成等 61 酸味药 酸味药数量较少 在常用酸涩味药42种中 单酸味者16种 单涩味者14种 酸涩味者12种 化学成份 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 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 抗菌 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 在创面形成保护膜 起收敛止泻 止血 62 酸味药 酸味药具有收敛 固涩等功效 酸味与涩味共存者较多 大多含有酸性成分如枸橼酸 苹果酸 抗坏血酸等 其次为鞣质 多分布于收涩药中 主要有止泻 止遗 止带 止血 止汗 止咳喘 抗菌 抗炎等作用 63 苦味药 化学成份 生物碱 苷类药理作用 抗菌 抗炎 解热 利胆 泻下 止血 64 苦味药 能泄 能燥 能降 能坚 苦寒药主要含有生物碱和苷类成分 苦温药则主要含有挥发油成分 65 药理作用 以抗感染为主消化系统 如泻下 行气药 呼吸系统 如平喘止咳化痰药 心血管系统 如活血化瘀药 等作用为主 主要分布在清热 泻下 祛风湿 理气 驱虫 止血 活血化瘀 化痰止咳平喘药中 在解表及利水渗湿药中亦有一定数量 66 甘味药 化学成份 糖类 蛋白质 氨基酸 苷类 药理作用 补养机体 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 67 甘味药 甘味药 具有补益 和中 缓急等功效 化学成分以含糖类为最多 次为蛋白质 氨基酸及其他活性物质 主要药理作用 对免疫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血液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 68 甘味药 甘味药约70 的补虚药为甘味药 其他主要分布在利水渗湿 消食 安神药中 如滋补强壮药党参 熟地等 养阴生津药葛根 知母 生地等 缓和拘急疼痛 调和药性的饴糖 甘草 大枣等 69 咸味药 化学成份 碘 钠 钾 钙 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 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 泻下 补益 70 咸味药 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 泻下等功效 化学成分以钠 钾 钙 镁 碘等无机盐 蛋白质 氨基酸及其他活性成分 71 咸味药 药理作用 影响内分泌 免疫 神经 消化系统者偏多 咸味药多来自矿物 动物及海产类 如海藻 昆布含碘 可防治甲状腺肿 芒硝含硫酸钠 在肠内不易被吸收 保留肠内水份 使肠容积增大 刺激肠壁引起蠕动增强而泻下 72 第三节中药升降浮沉理论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药理实验证明 补中益气汤可以选择性提高兔 狗在位或离体子宫的肌张力 但方中如去升麻 柴胡则作用减弱且不持久 而单用升麻 柴胡则不表现作用 另有实验证明 单味升麻 柴胡也有提高子宫肌张力的作用 两者间呈明显的协同作用 73 第四节中药归经理论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主要对某经 脏腑及其经络 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 或没有作用 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 使之系统化 这种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归经包含着趋向和归属两个含义 可以理解为是指药物作用的部位 作用范围和选择作用的概括 74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入肝经 肝主筋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泻下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止血 入肝经 肝藏血止咳 祛痰 平喘 如肺经 肺主呼吸 肺为贮痰之器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同位素示踪技术 有效成分 体内过程 3 微量元素 环核苷酸水平 受体学说 75 药理作用与归经 如具有抗惊厥作用的钩藤 白花蛇 天麻 全蝎等22种中药均入肝经 肝主筋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影响排便过程 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大黄 芒硝 芦荟 火麻仁等18种中药均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具有止咳 平喘 化痰作用的50多种中药均入肺经 肺主呼吸 为贮痰之器 76 药理作用与归经 当归具有改善血液粘 滞 聚状态 防止血栓形成 增加组织器官血流量以及调节子宫平滑张力等作用 入心 肝 脾经 麻黄中的麻黄碱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 伪麻黄碱有利尿作用 与肺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 与膀胱相表里 以及麻黄入肺 膀胱二经等传统理论认识一致 77 毒 偏性 广义 狭义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 1 急性毒性反应 第五节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78 3 过敏反应 表现症状给药途径 4 致畸胎 致突变 致癌作用 雷公藤槟榔 槟榔碱 关木通 马兜铃 广防己 青木香 马兜铃酸 2 长期毒性反应 古人记载动物毒性实验 病理检查靶器官 79 部分中药含有毒性和烈性 服用不当可发生严重副作用 对心肾功能不全 消化性溃疡病人尤其要谨慎 不能超量和长期服用 以免加重病情 六神丸 消炎解毒丸等含有蟾蜍毒素 过量服用可产生副作用 轻者呕吐 腹痛 便稀 重者发生心慌 紫绀 心律失常 大小活络丸含有乌头碱 不当服用也可发生消化道反应 重则损伤肾功能 出现心律失常 尿毒症 中毒性肝炎 还有中药针剂 如柴胡注射液等也可引起心律失常 与用药剂量 输液速度 制剂质量有关 哪些药物有毒性 80 哪些药物有烈性毒性 川乌 草乌 天南星 附子 水蛭 干蟾 全蝎 金钱白花蛇 木鳖子 巴豆 丁香 鸦胆子 细辛 闹羊花 蜈蚣 斑蝥 b nm o 等70余种 不当服用可产生副作用 81 中药毒性 小毒 雷公藤 九里香 土鳖虫 川楝子 小叶莲 艾叶 北豆根 红大戟 吴茱萸 苦木 苦杏仁 南鹤虱 鹤虱 蛇床子 猪牙皂 草乌叶 鸦胆子 重楼 急性子 绵马贯众 蒺藜 82 中药毒性 中毒 干漆 土荆皮 山豆根 千金子 制川乌 天南星 木鳖子 水蛭 蜈蚣 甘遂 仙茅 白附子 白果 半夏 地枫皮 朱砂 全蝎虫 罂粟壳 芫花 苍耳子 两头尖 附子 苦楝皮 金钱白花蛇 京大戟 蕲蛇 制草乌 牵牛子 轻粉 香加皮 洋金花 常山 商陆 蓖麻子 蟾酥 83 中药毒性 大毒 川乌 马钱子 天仙子 巴豆 巴豆霜 闹羊花 草乌 斑蝥 84 卫生部规定的毒性药物 砒石 红砒 白砒 砒霜 生川乌 生草乌 红升丹 生马钱子 生甘遂 雄黄 红娘子 生白附子 生附子 水银 生巴豆 白降丹 生千金子 生半夏 斑蟊 青娘子 洋金花 生天仙子 生南星 红粉 生藤黄 蟾酥 雪上一支蒿 生狼毒 轻粉 闹羊花 85 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现代认识 药物的偏性 药物的毒性反应 毒性 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86 中药有毒的有关 因素 1 药物自身所含有的毒性 大毒 小毒2 不适当的配伍 配伍禁忌3 特殊的机体状态 妊娠禁忌 87 中药安全性的认识 1 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2 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 相对安全 低毒是客观事实3 中药成份复杂 用之不当 一旦中毒范围广泛 88 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临床上为治疗目的而发挥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而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 为了预防 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 改善人的生理功能 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 由于超剂量 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 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不良反应 89 不良反应的表现 1 过敏反应 2 致癌作用 3 致突变作用 4 致畸作用 5 特异质反应 6 依赖性 7 后遗反应 90 中药不良反应引起的原因 有效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用量不当药性偏胜来源品种不同引起的不良反应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引起煎煮不当误服误用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蓄积中毒中药配伍不当 91 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 1 药物品种的混乱 木通性肾病2 剂型 工艺 质量存在问题3 组方用药不当 忽视禁忌4 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 92 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1 药物自身毒性及用量不当 神农本草经 根据药物有毒无毒将药品分为上 中 下三品 上品为延年益寿药 无毒 中品为防疾补虚药 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 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 多有毒性 不可久服 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会中毒死亡 许多中药本身就有毒性 除了人们已经关注的关木通外 番木鳖 汉防己 乌头 莪术 斑蝥等中药都带有生物碱毒性 93 2 辨证用药不当药物特有的性能如寒热温凉 可纠正肌体病理之偏 但运用不当 则雪上加霜 在中医看来 同一种药不能人人都吃 要辨证论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