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本功——五桩(静桩)-无极桩、开合桩.doc_第1页
太极拳基本功——五桩(静桩)-无极桩、开合桩.doc_第2页
太极拳基本功——五桩(静桩)-无极桩、开合桩.doc_第3页
太极拳基本功——五桩(静桩)-无极桩、开合桩.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极拳基本功五桩(静桩)-无极桩、开合桩太极拳基本功五桩(静桩)站桩,是在静止状态中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 力于体内的过程。同时,站桩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放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 ,增加反应灵敏度。在站桩修炼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种精神诱 导方法。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例如意想两手抱球于胸前),体会身 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然后,在意念假借基础上,利用内视观想的方法来体察自身表皮、 肌肉、筋、骨、髓的变化。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身体充塞于天 地之间。在实际站桩过程中,意念是十分丰富的,每个环节都互有区别,各尽其用,本文 不能详谈。先天无极门的桩功,为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将劲力有效调动起来,在上述意念 诱导训练的同时,更注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 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通过站桩,可达到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 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并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争 相抗,不偏不倚。行桩,是在运动中通过单式习练,将站桩中生出的六面平衡混圆力发挥出来,并在此 基础上产生整体八面螺旋力。使肢体在运动中八面生力,任何方向上皆可打可化,运转自 如。这一步主要是把站桩中所练出来的内涵与运动实战有效的连接到一起,有些习练者在 站桩时能练出整体力,但在运动当中这种整体力又散了,这就是在行桩这个环节上没有有 效的深入练;导致中间脱节,这种脱节使你日常训练的内涵不能有效的发挥,实乃练功中一大损失!化桩,是在站桩、行桩的基础上,行走坐卧始终处于桩态,全身任何一点皆具八面螺 旋力,在这个阶段对间架的要求就不是很注重了,因为修炼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在太极拳 阴阳转换的哲理中进行的,大可无外,小可无内,无形无象,只有神意犹存,初步接近后 天返先天的境界。一、无极桩无极桩也称自然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的桩法之一,被历代拳家认为是太极拳的根基。拳理说:“太极者,无极而生也。”练习此桩时身体处于高度放松状态,意形合一,阴阳相调,无形无象,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内在运动。1、桩势: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身体自然站立,脊柱松直,头微上顶,下颔内收,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心向内,掌指向下,口轻闭,舌抵上腭,双目微闭。2、要领:十趾抓地,足心含空,两腿微屈,敛臀松胯,含胸松腹,沉肩坠肘,精神集中,全身放松3、呼吸:以鼻呼鼻吸,呼吸自然、均匀、缓慢、细长。4、意念:排除杂念,意念专一,使内气充盈,任内气自然周流全身,并达到身体内处的统一。5、要求:每次静站1030分钟,每日站1-2次。6、作用:培养元气,放松身体,稳固身体重心,端正身体姿势,增强腿部力量。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心静如水,无物所著,无念所思。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身桩端然恭立,思想松静无为,头颅正直,顶劲虚领,肩井穴下沉,双肩松脱,膻中穴内含,心气下降,横膈膜下沉,束肋合腹,腰部向后撑平而下塌,松胯圆裆,开膝合膑,双脚内旋,涌泉穴虚而含吸地气之感,双脚外侧与肩同宽站立,周身放松合住劲,清浊之气共同浑合至小腹之内,等待阴聚阳震之机。功积力久,渐悟无极桩。待无极桩锻炼纯熟后,内气已较充盈,并有阳震之机,即可进行太极桩的训练。无极桩功与太极桩功一样,是意识训练和体能训练同步进行的一种内功修炼,即可增加内功又可增加腿部力量。“站桩如插柳,根繁枝叶自然茂盛”就是说站桩就好像插柳一样,只有根部旺密了,树枝和树叶才能茂盛起来。站桩是固根,是在增加自身的稳固性,更是对自身极限挑战。练习方法如下:脚步与肩同宽,双手呈抱球状或双掌心向下外撑置于胸前或腹前,两肩放松,沉肩坠肘,身体下沉,两腿微微下蹲。虚领顶劲牙齿微拢,舌顶上腭,下颌微收,双眼虚视两掌心,其要领如下:意守丹田像球旋,“气海”“关元”四指间。凝结玉带随腰绕,上虚下实何等闲。随着缠丝螺旋劲,大圈小圈四梢尖。形断劲断意不断,劲断形断意再连。无极桩功中身法,挑战极限功可圆。无极桩功在意识及形体上要求:“上虚下实”和“劲走螺旋,达于四梢”,上虚是指上肢各节要放松,下实是指下肢肌体要稳牢。四梢是指四肢之梢节的两手与两足。两足是固已之根本,两手是击敌之重器。将劲传于四梢之根本就是要用意识去支配。只有意达才能神达,换句话讲只有意达才能劲达。在练习过程中下肢肌体和膝关节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肌体血液也比较充盈并会加速血流量,使周身热血沸腾。三、开合桩 站平行步(同“太极桩”),两腿自然伸直,从太极桩动作开始,两手五指指尖相对,徐徐向外拉开,使两臂与胸部连成大弧形,如抱大球状,目视前方。然后,两腿缓缓屈膝半蹲,重心均落两腿之间,同时两掌向内相合,与头同宽,掌心相对,指尖朝前,目视两掌中间。目的:促使丹田与命门的沟通。要求:开吸合呼,起吸落呼。呼吸要深、长、匀、细,动作要柔和、饱满,开时似两手中指指尖系细橡皮筋向外柔缓地拉开,很好地体现“运劲如抽丝”;合时好比挤压打足气的大气球一般。四、升降桩(或称起落桩)站平行步(同“太极桩”),两腿自然伸直。“升”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自然伸直,肘微下垂,手心向下,指尖向前。“降”时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同时下按至与腹部同高,两掌与两膝、两脚均相对。目随手而动。要求:呼吸为升吸降呼,上下肢配合为举臂伸腿,按掌屈膝。一升一降为1组,动作升降要有水涨船高、水落船降的感觉,或升起时好像把一根下端踩脚下,上端系于手腕的细橡皮筋拉长扯起似的;降时则似欲将漂浮水面的一块木板按入水中那般。初练时,可先练3一5组,日久递增。五、虚实桩动作:开步站立,重心慢慢移向右腿,身体微向左转,左脚跟提起,两手向左上方慢慢提起,左脚左前伸,脚跟着地成虚步,两手前后合抱于体左前方。左脚轻轻收回,重心慢慢移向左腿,身体微向右转,右脚跟提起,两手下落两胯旁,然后向右上方慢慢提起;右脚右前伸,脚跟着地成虚步,两手前后合抱于体右前方。右脚收回,由此反复做若干次。要点:脚步轻提轻落,两脚虚实要分清太极拳的修炼 祝大彤 陈鑫先生在他的 太极拳推原解中,有“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语,从而提出了“太极点”的学说。亲口对笔者说“点”者,是京城太极拳大师杨禹廷先生。有一次在他家中,我攒上他的手腕,感觉手攒空了,食指根部有一个小小的空无点,心里有攒空欲跌出的恐惧感。他舒展开手,笑着说,这是“点”。杨老拳师讲的点,没有固定位置,周身上下都是点。随便按哪个部位,初始有空无感,脚下飘浮,瞬间摸按之处变为坚硬点,随后被击出。这是阴阳相济,遇阳而阴隐,遇阴而阳显现,接触点上化解来力,而点点俱打。从拳理论述,点胎生于太极拳循规蹈矩的修炼。在太极拳经典著作中,有“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之语。以此两句拳论为座标,试将拳艺分为四乘功夫,即“轻灵”为初乘;“着熟”为下乘;“懂劲”为中乘;“神明”为上乘。要按照太极阴阳学说循规蹈矩,艰苦的修炼。中乘功夫者身体四肢,本力已经退得比较干净,双肩也能够放松下来,盘拳有轻灵感,外人看着整体动态运行上下相随,内外协调,这时才有可能在身上有“点”的感觉。到中乘,也就是“懂劲”阶段,修炼者体能大大改善,身上有空松之感,如行功盘架时,脚下阴阳变化,手上轻扶松柔动态只有点在运行,身体空松得五脏六腑似乎没有了,头脑空空,脚下双轻自然腾虚。了解太极点的形成后,对点的运用是相当广阔的,可以小打大,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举一“以小打大”的例子:如小臂被对方双手钳制动弹不得,欲用力破解受制的双臂,有悖于“用意不用力”之拳理,以招化解难转危为安,就须求助太极点解围。被对方双手钳制住的小臂,就其接触部位,术语称为接触点。双手不将手掌计算在内,十指钳制小臂就是十个接触点,如果算上指钳接触点更多。松开九个“点”留下一个“点”,顺势舒展走外弧形线,意念已经绕到对方的身后。此时,双方态势已经起了极大变化,劣势者已经化解了九个接触点,以一只小臂打对方一个点,从劣势转为优势,从被动变为主动,以一打二,以小胜大解脱困境。为了更好的理解以点打面,可以用锥子尖来形容。老辈妇女在层层布片粘合在一起的厚硬的鞋底上纳线,也就是纳鞋底。这种鞋底,十分坚硬,要先用锥子扎一个眼然后穿针引线。锥尖虽细尖,但浑身的力量集中到锥尖,硬厚的鞋底抵挡不住锥尖。这小小的锥子尖,正是以点打面取得胜利。锥尖力大无穷,难以阻挡,我们通过修炼身上手上产生了锥尖力或者周身四肢,摸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便有一个锥尖,你根本无须再去用力,根本无须再去施以技巧,根本无须再用着法与人较量,这便是太极技击中“以静制动,后发先制”点的神奇妙用。追求太极点者,习练操作时,可将前进方向在食指前设计一个点,以食指不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