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胜利法的代表与坚实生活的守望者_第1页
精神胜利法的代表与坚实生活的守望者_第2页
精神胜利法的代表与坚实生活的守望者_第3页
精神胜利法的代表与坚实生活的守望者_第4页
精神胜利法的代表与坚实生活的守望者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胜利法的代表与坚实生活的守望者阿Q与陈奂生的比较内容摘要:阿Q与陈奂生是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农民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民族的共同性,胆怯、虚伪、媚权、崇官等国民弱点,这是历史沿袭下来的。而他们在本质上却有着不同。阿Q是一个狡猾、自私。懒惰、欺软怕硬的旧式农民,麻痹安慰自己常以精神胜利法的方式,使自己满足于虚假的精神胜利,并对封建统治具有些反抗意识。陈奂生是一个诚实、勤恳、朴实、耿直憨厚的新时期农民,在遭受到挫折和别人的戏弄时以坚信人性的善良来宽慰自己,并对现有政权的忠实维护与坚信不疑。阿Q是一面镜子警醒人们摒弃弱点,陈奂生的优良品质是国民值得学习的榜样。关键词:民族共同性、劣根性、本质、精神胜利法、存在价值鲁迅曾多次声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而阿Q所具有的这种国民文化特性,是中国各阶层普遍存在的一种国民劣根性,阿Q被鲁迅先生揭露出来的性格是对整个旧社会存在问题的批判,也是对整个旧的思想意识的批判。高晓声塑造陈奂生是为了“促使人们的灵魂完美起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精神生活却十分匮乏,陈奂生正处于这样的改革开放初期。陈奂生生活在新时代,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得到尊重社会地位提高,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他有了自己的土地,通过自己辛勤的劳作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这些所有的变化都是处于旧时代的阿Q所无法想象的。即使陈奂生翻身做主并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但还是有从历史沿袭下来阿Q似的虚伪、媚权。他生在本应该自己当家做主的时代,却没有理所当然的主人翁意识,陈奂生的悲剧就在于此。阿Q时期不觉悟旧农民的典型,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残害,他自私、懒惰、狡猾、虚伪带有深且不易消除的奴性,而“精神胜利法”是他自我安慰的法宝;陈奂生是有饭能吃有田能耕的新时期农民形象,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精神生活却跟不上物质的步伐,他朴实、憨直、勤劳又带有一点“阿Q气”。、他们分别代表了两个历史时期的农民形象,而两个人性格中共同有的那些胆怯、虚伪、媚权、崇官等弱点是社会历史所赋予的。这些弱点是针对整个民族心态,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而言的,这是我们的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和探索时期中,受到一次次的失败后而形成的心理顽疾。所以即使是生活在新时期的陈奂生也有着一些“阿Q气”,他也有着历史和民族赋予的劣根性,可见这种虚伪,怯懦、自轻自贱在几十年历史的涤荡和冲击中并没有被根除,还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中。陈奂生虽然带有一些阿Q似的国民劣根,但这些劣根性是历史的巨轮走过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性格中,根深蒂固,是一种民族共同性。但终究阿Q与陈奂生是不同的。一、 本质不同 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人物和鲁迅先生笔下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阿Q这类受封建主义压迫的贫苦农民原本应该是革命的主力军,但辛亥革命没有真正把他们这些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阿Q愚昧无知的“参加”了革命,结果白白丢掉自己的命,作了革命对付革命的牺牲品,临死也不知为什么而死,没有什么过幸福的可言,不知不觉中当了来去匆匆的过客。陈奂生是高晓声塑造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民代表,在这个新中国成立万象更新的时代里,广大农民将他们的愿望、爱恨、疾苦和理想,表现的淋漓精致,深刻的揭示了广大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经历。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给人们带来翻天覆地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经的“漏斗户主”也翻身了成为土地的主人,他内心是喜悦的对党是无比崇敬的,开始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新时期的陈奂生是幸福的。(一)阿Q游手好闲且欺软怕硬、陈奂生勤劳朴实且憨直善良他是生活在未庄的土谷祠里;没有任何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更没有固定的工作,只能靠给人家做短工维持生计,,别人让他做什么他便做什么,活的没有任何尊严和骨气。在取得报酬后的阿Q不是去打酒喝就是去赌钱,穷得就剩下一条裤子和一件破夹袄,为了圆自己的发财梦他又去赌,结果身上挨了打。尽管自己就是一个弱者,但他对比自己弱小的人表现的却很霸道,欺软怕硬是他的特征。他在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后,迁怒于小尼姑;他被赵太爷的迫害,丢了工作,就把怒意发泄到小D身上;革命到来时,他又万般阻挠不让小D参加革命。在这些弱者面前,阿Q很是威风。十分懦弱卑怯是他在强者面前的表现。他在被人打后在心里想:“现在的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但他也只能想想,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他对那些社会上的强者的态度;被抓进县里的公堂,他没有丝毫反抗,自然而然的跪下去了。陈奂生是有田有房的,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翻了身的“漏斗户主”,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他身上始终保有着农民固有的勤劳勤恳,在农田生活之余,去城里卖油绳,为自己换取一顶新帽子,摘掉“漏斗户主”之后一顶属于自己崭新的帽子。再后来陈奂生做了采购员,凭借自己的勤劳和诚实得到了五吨材料,在请吴楚书记帮忙的时候并住在吴书记家时,将吴书记家的院子变成了可以耕种的菜畦。陈奂生也是憨直善良的,在政策调整后,他获得了额外的粮食,换成其他人,一定会觉得这是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可他却满面泪流的以为是别人额外赐给他的,,足见他善良的一面。“漏斗户主”帽子被摘掉的陈奂生,全靠自家的手艺和材料做了油绳,在卖油绳的时候也不弄虚作假。对吴楚书记在他生病时的帮助,感激得“流出晶莹的泪珠”。 他会对住一晚上五块钱的宾馆而感到不值,也是是出于他勤劳朴实的一面,(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的精神宽慰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一直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自轻自贱;又经常的幻想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盲目自夸,其实他连老婆都没有;“儿子打老子了!”对更弱者的报复和欺凌;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从不敢面对自己的遭遇和失败,一而再再而三的用精神上的虚假胜利来安慰自己,欺骗自己,这是他在受到屈辱后常用的安慰方式,。阿Q没有任何原则,任何小事都要计较,不管遭遇了多么大的打击他都会得到自己精神上的胜利,心里的满足。他这种精神胜利法不是他脚踏实地通过努力奋斗得到的,而是在精神上臆想的,自己是多么多么能耐。这种精神胜利法只会让人在现实世界沉沦,从而麻痹自己。这种精神胜利法是当时那个“吃人的”社会造成的。相反陈奂生就轻松多了,被人打了以后,只要拍拍背就立马不生气了,骂他的时候态度稍好一些,他就会以为是好心的;“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要对人家说,对人家讲,“看谁还能瞧不起他”。这是陈奂生安慰自己的方式,相似与阿Q精神胜利法只是相当小的一部分,他更多的是在心里给予自己一些宽慰,不愿意将人往坏的方面去想,是出于农民老实本分的可爱一面。他并不只是在精神上寻求假想的胜利,而是依靠自己的勤劳质朴创造属于自己的胜利。本分、勤劳、朴实、憨直、善良、忠厚是陈奂生性格中的主导方面,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像阿Q一样不顾脸面地去偷去抢,更不会去调戏女人。这种精神宽慰是由农民善良本分决定的。(三)阿Q与陈奂生对于政权的态度阿Q生活中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尝试对社会进行改革,在改革的潮流中,阿Q也有参加革命的愿望,说明在阿Q的意识里还是有对现有体制与社会制度的不满并有与其对抗的意识。尽管他不甚理解什么是革命,但他想参加革命的的愿望恰恰体现了被压迫被束缚农民的反抗意识。他是一个具有革命思想萌芽的农民。而陈奂生生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有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在新的富民政策指导下,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人的价值也就体现了出来。他的肚子是饱的,衣服是新的,他简直不能再满意了。所以他没有对政权反抗和不满,相反他十分的尊敬党拥护党,忠实的跟随党的领导,处处表现出来的是在党的领导下获得的心情的愉悦与生活上的舒心,他是一个生活在党的光辉下的新时代农民。二、 现实意义存在价值不同鲁迅想通过阿Q来揭露和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他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进每个国人的内心,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看到自己的影子。处于社会底层的阿Q长期被压迫压榨,形成了一种奴性。在我国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今天,这种奴性还残存着。就像:有些人在上司或领导面前点头哈腰、惟命是从成了习惯,阿Q是精神上被扭曲了的千千万万穷苦人中的一个,他的精神胜利法、盲目的自尊、盲目地排斥“异端”、麻木愚昧、欺软怕硬是现在社会所要批判摒弃的,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阿Q这面镜子希冀给予国民警醒,摒弃历史沿袭下来的劣根性,完善成就国人更好的魂灵。陈奂生并不是干了什么惊天动地大事的汉子,也不是有丰功伟绩的英雄,他只是中国众多底层农民中平凡的一个,他们正直善良、勤劳朴素、艰苦朴实、无锋无芒、默默无闻、坚实守望,守望着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陈奂生代表的新时期农民,不光光只局限于温饱的满足,他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渴望也日益突出,寻求精神满足。陈奂生在党的领导下,摆脱穷困的生活脱掉“漏斗户主”的帽子;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田里劳作,闲时还卖油绳增加收入;进入工厂当起了采购员,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农民物质、精神世界的巨大变化是新时代的伟大变化赋予的,所以他坚实的依靠党,无比的信任党。陈奂生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农民的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并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民族的劣根性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时间的封建统治,底层人民受到多方面的压迫,久而久之形成的结果,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和一次两次变革所能改变的,我们所能期望的就是在历史巨轮不停的转动中,时代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不断进步中,使这种劣根性慢慢变淡直至消除。而在中国农民身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