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基础》知识点汇总.doc_第1页
《传播学基础》知识点汇总.doc_第2页
《传播学基础》知识点汇总.doc_第3页
《传播学基础》知识点汇总.doc_第4页
《传播学基础》知识点汇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基础绪论 传播学概说第1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才应运而生,因为这时传播学的诞生才有了水到渠成的条件。 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结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飞速发展并且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科学,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这样,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科学认识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传播功能的高度重视。 学科背景与媒介背景的结合,就顺理成章的催生出了传播学。但传播学的诞生地是美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媒介等方面的条件使传播学应运而生。 政治因素:美国政治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总统大选,而选票直接关系一个人的政治命运,那么,准确地把握公众心理、有效的运用传播技巧、深入的了解媒介的特性,从而进行富有成效的传播,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就是在研究大选中传播活动时归纳总结出来的,美国的政治家都通过媒介来引导舆论。 经济因素:美国经济属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也是传播学产生的根本条件。为争夺市场,美国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注重质量的同时注重广告宣传。这样就产生了公关部、广告部,进而需要公关学、广告学理论来指导传播行为,公关学、广告学又直接或间接推动了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军事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霍夫兰在“二战”中对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为传播学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媒介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上,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它的报纸的发行书、电视机的普及率等指标,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美国20世纪大众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则为传播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前提。(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事实: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编著的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5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此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2、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拉斯韦尔 简介: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他生于一个风流儒雅的牧师家庭,早年在芝加哥大学受教育,此后,他又去伦敦大学、日内瓦大学、巴黎大学和柏林大学深造,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 他一生从事政治学研究,特别关注政治宣传和传播问题,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活动的规律,成为传播学的一篇经典文献,拉斯韦尔从此一举成名,为学术界所瞩目。 贡献: 1948年,他在美国宗教与社会研究所出版的思想传播一书,发表了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被成为传播学的纲领性力作,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首先它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要素,创立了研究传播过程的“拉斯韦尔模式”,也成为“5W模式”。他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主体(who)、传播内容(say what)、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对象(to whom)和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个要素构成。在分析了五个要素之后,拉斯韦尔又提出五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研究,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它们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 其次,它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从外部功能上,它概括了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事环境、协调社会和传递遗产。后来,美国社会学家赖特在这三大功能上又增加了“提供娱乐”这一项功能。 此外,拉斯韦尔这篇文章的创举是昭示了传播研究的两种形式:一是把传播活动当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进行研究,这一点体现在传播五大要素的分析上;另一种形式即是将传播系统置于更大的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从而发现传播与社会、历史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拉斯韦尔倡导并实践“内容分析法”,使用精确的定量分析,为传播学创立做出贡献。 卢因 简介: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1914年毕业于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贡献: 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主是建立了“群体动力学”和“场论”。卢因基于这一理论创立了他的学说,其理论核心是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卢因认为,一个群体就像一个场,应当视其为一个整体,而不能把它看成是形成群体的那些个体的简单相加。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群体会受到其中每位个体成员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个体必须受所属群体的制约。 1947年发表群体的生活渠道,提出“把关人”理论,该理论成为揭示或信息传播过程中受控制的一种重要理论(gatekeeper),媒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大过滤作用。 意义: 基于这样的理念,要通过传播来改变一个人的观念、认识和态度,就应当首先从他所属群体的价值规范上寻找突破口,否则就难以成功。 卢因的研究是对早期传播研究中的“靶子轮”、“枪弹论”的有力反驳,为传播学奠定了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 拉扎斯菲尔德(08名) 简介: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1925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人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在美国,他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为基地,成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贡献: 在传播研究方面,拉扎斯菲尔德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就是提出了著名的“二级传播论”1940年,他在美国伊里县对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大选期间影响选民投票的意向的社会网咯,弄清哪些因素在对选民发生作用,研究发现,大多数选民获取信息并接受影响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大众传播媒介,而是一小部分其他选民,这一小部分在形成和引导舆论中起关键作用的人,被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称为“舆论领袖”。舆论领袖是二级传播理论的核心。所谓“二级传播”,就是讯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再经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的过程。二级传播理论启迪我们,在大众传播的条件下,人际传播仍在积极的发挥作用,对大众传播的状态和效果具有重大影响。 阿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另一杰出贡献,是她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 霍夫兰 简介: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的劝说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传播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 贡献: 霍夫兰毕生的研究都集中在“态度”这一问题上,尤其是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正是在传播与态度这二者的结合点上,在劝服手段与态度转变的连结之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学的研究交融在一起。 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采用控制实验的方法,将受试者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和分析,取得某些成果。 不足: 他们的研究倾向于把接受宣传的个人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只关注具体的传播环节,至探究实际的传播效果,而很少关注传播活动的整体特征,很少关注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因而遭到了批评。(以上是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施拉姆(05名) 简介: 美国传播学创始人和集大成者,他被推崇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毕业后当过波士顿先驱报的记者和编辑、美联社的记者,后转向新闻教育和研究,曾担任衣阿华大学教授和新闻学院主任、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和传播研究所主任等职。 贡献: 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转入传播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创立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他的重要著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大众传播的责任、大众传媒与国家发展、传媒、信息与人:人类传播概览。 他还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形成了作为传播学诞生标志的“施拉姆学派”。 他将他人的成果进行整理、提炼与综合,勾画出它的框架结构,使之系统化、完善化、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施拉姆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传播学理论、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大众传媒与国家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了“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这个模式反映了大众传播的生产、制作和接受过程以及受众的反馈等。3、 “三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的三大来源: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 以“三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 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作为20世纪出现的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传播学有着方法论意义。“三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科学群体,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有三条原理是最基本的: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1.信息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1948年香农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发表的著名长篇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科学基础,香农也由此被公认为信息论的创始人。信息论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 一是把信息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使其成为传播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使传播学获得了坚实的理论立足点。 二是提高了传播学的理论层面,使传播学的理论表述更科学更严谨。因为传播学是一门涵盖面很广的对人类信息交流进行研究的理论性学科,它需要对新闻、广告、思想、观念、意见等具体的传播内容进行抽象,否则就会停留在应用性学科的层面,而上升不到更高的理论层面。而信息概念的提出,使传播学获得了理论抽象的基本前提。2.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1948年,维纳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形成,维纳的控制论的理论基点,就是把控制系统当作一种信息系统。控制论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 控制论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它的反馈论。从根本上说,反馈就是信息的反向传播,任何传播活动都离不开反馈。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正是通过反馈这一环节,传播活动中的各方才发生传播关系,才能够同处一个传播系统之中。反馈论进一步揭示了传播的本质规律,纠正了对传播过程作线性的、单向的描述的片面性,极大地推动了传播研究。3.系统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系统,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则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系统论的精髓。系统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系统论对传播学的贡献更多的体现在方法论上。传播学研究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它与新闻学、广告学等应用学科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它的研究不只是专注于传播活动的某个具体环节,而具有更高的立足点,更全面的观点,更为连贯的意识。这一学科特色显然是系统论赋予的,没有系统的概念,就不可能对传播活动作一种整体性的把握。第2节 传播学研究对象 1、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08)传播的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征: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简言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按社会传播的基本类型来区分,传播可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不同类型。 人内传播(08名)又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都是同一个人。个人向自己发出信息,自己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即一个人对社会、家庭等发生的某一件事情、问题、现象进行观察、思考、进而做出判断,最后决定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思想的过程。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人内传播正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组成部分所构成,执行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际传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人际传播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联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一切其他形式的传播无不以人际传播为基础,都是人际传播的某种延伸或变形。人际传播的特点不仅在于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减少自我评估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在频繁的运动中了解他人,进而了解社会。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群体传播的一般范围较小,诸如小型座谈、小组讨论,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比较固定的群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规范,在频繁的互动中形成群体意识,成员们从相互传播中获得相互满足与共同协作,往往会因传播而形成一种凝聚力。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不仅如此,在社会化过程基本完成之后,它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是指一个组织内部或同外部其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通常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进行的,目的在于稳定组织内部成员、协调组织内部活动,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益;同其他组织进行交流,了解形势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维持本组织的活力,改善本组织在外部的形象和声誉。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是组织传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组织传播的形式很多,比如企业内部和企业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各单位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组织传播的方式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播三种。就沟通渠道而言,既有正式的渠道,也有非正式的渠道。 大众传播是一个由有组织的多数人利用一种有组织的媒介(或渠道),对广大的无法预知的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其特征是:首先,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机构对采集到的大量信息要经过选择、过滤和加工,按照传播机构的意图和受众的需要进行传播。其次,传播对象是分散、无组织、不固定、众多的社会公众。传播者不易利用反馈信息调整传播行为。第三,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大众传播的内容具有相对的易逝性。第四,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不具有保密性质,它所传递的信息可以为广大受众所分享。2、 传播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信息科学大致对应相同。如信源传者,信道媒介,信宿受者,编码信息制作,传递传播,信息传播内容,等等。 其次,它们的研究方法大致相同。都运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许多课题,在研究宏观现象时,二者常用建立模型的方法。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主要区别则表现在: 首先,研究的对象不完全相同。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的传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信息科学除了研究社会信息的传通外,还研究自然、生物信息的传通问题。 其次,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传播学重点研究传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传播对文化的影响,传播的社会结构,等等。信息科学则重点研究信息的本质,信息传输的技术性问题。2. 传播学与新闻学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传播学另一个重要的学科渊源是新闻学。在传播学诞生之前,新闻学是唯一研究社会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传统的新闻学主要是报纸业务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闻学则开始注意传播效果的研究。1922年,美国政治问题新闻专栏作家李普曼出版的舆论学一书,被誉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文献。传播学正是在新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首先,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学理”为重点,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其次,传播学研究范围大于新闻学研究的范围。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的重点是研究报纸的新闻传播工作。传播学除了研究上述对象外,还研究广告、公共关系部门、书籍出版、电影、戏剧、音乐等,凡是人类的传播行为都在它的研究之列。(06简)传播学对新闻学的影响: 首先,新闻传播现象被放置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下来考察,就能在一个更高的水平和更深的层次上认识新闻传播的特性和本质。 其次,把广播、电视、电影和报刊同时作为新闻传播的不同形式加以考察,从而揭示了各种传播媒介的内在联系,为新闻学研究寻找到了新的参考,开拓了新的领域。 第三,把新闻载体上的其他材料与新闻都作为信息的一种形式来看待,找到了新闻与广告、知识性与娱乐性材料之间的共性所在,解决了传统新闻学感到无能为力的难题。 第四,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新闻传播现象,使精确地描述新闻传播的过程以及准确认识整个新闻传播现象成为可能。3. 传播学与符号学 传播学与符号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传播学与符号学的研究内容有一部分是相同的。这两门学科都研究符号,符号学包括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组成部分。传播学中关于编码、译码、释码的研究也要涉及这三方面的内容。 传播学与符号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传播学与符号学也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内容。传播学除了研究传播的媒介符号之外,还要研究传播的过程、传播的技巧、传播的效果、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传播与文化的关系,等等。同样,符号学除了研究人类所使用的符号,还要研究有机体新陈代谢作用、动植物的刺激反应过程,高级生物的知觉和倾向性方式、灵长目动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机器中的信息加工等内容。4.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传播学与政治:传播学作为一个整体与政治是难解难分难的。比如,政治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影响传播,传播在多大程度以什么方式影响和依赖政治,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权力与传播的关系,不同政治制度和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的传播体制有何区别,都值得研究。 传播学与经济:研究传播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主要研究传播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以及传播与经济的某些内在联系,等等。 传播学与社会学:传播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表现,是体现着人的社会性的一种行为。没有传播,人们便无法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而没有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人类便无法进行生产。 传播学还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哲学、心理学等等,就不再展开分析了。第3节 传播学研究学派1、 传播学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属于传播学的两大学派之一,又称传统学派、实证学派,为传播学的奠基与推进作出了初始的也是根本性的贡献。它以经验性的定量研究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现象,故称经验学派。它的学术重镇在美国。经验学派认为传播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促进社会管理,所有又称管理学派。经验学派的特点:方法论上采用经验主义立场,用定量研究和实证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现象。研究上,持实用主义态度,集中考察个人层面的传播过程,以说服效果为核心。社会观上,有坚持多元主义的特点,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支配关系,强调社会是一个有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共同体。1. 经验学派的哲学渊源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思想界兴起了以美国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潮。孔德认为,哲学只能研究实在的、确定的、有用的经验事实,一切知识都应当建立在可观察的经验的基础上。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证主义准备了基础。人们期望将自然科学中仔细观察经验事实和感性材料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中,也能取得极高的成效与价值。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发轫于1871年至1874年在哈佛大学建立的以皮尔士为首的“形而上学俱乐部”。19世纪末,詹姆士对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原则作了系统的论证和发挥,使实用主义迅速成为美国哲学中的一种最主要思潮。 在20世纪上半叶,杜威又将皮尔士和詹姆斯的思想作了重大发展,并把它运用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实用主义在外表上被一些发源于欧洲的哲学流派挤到了后台,但这并不代表实用主义在美国已经衰弱,实际上只是实用主义在哲学研究中不再处于突出地位。它的一些基本原则已被众多的美国人当作思想和行动的准则。2. 经验学派的学术渊源 “四大先驱”用实证方法研究传播学。 拉斯韦尔是一名政治学家,他从政治学或政治实践的角度切入传播学研究,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就是如此 他继续倡导并亲自实践“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的定量分析,为科学意义上的传播学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卢因和霍夫兰是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卢因为了使人们相信粗粮比细粮更有营养,率领他的助手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以有力的结论证明了他的群体动力学的正确性。霍夫兰和以他为首的耶鲁学派的研究更是一度左右传播学的发展方向。霍夫兰用控制实验法进行劝服效果传播实验。“控制实验法”自此以后成为传播学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拉扎斯菲尔德是一名社会学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应用社会学研究所”。1940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他通过“伊利调查”提出二级传播理论和舆论领袖的概念。这一研究成为传播学经典著作人民的选择的基础。他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 3. 经验学派的流派分支(05名) 哥伦比亚学派。以拉扎斯菲尔德为首,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为基础。主要贡献在于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作为传播学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耶鲁学派。领导人物是霍夫兰,研究基地是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成果有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态度与传播研究丛书多种。经济功能主义学派。美国学者卡茨把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拉斯韦尔“团结”到了一起,认为他们三人形成了一个传播学的经济功能主义学派。因为他们都把消费者的行为凸现出来,都把媒介的社会功能作为重点。语用学学派。一般认为,语用学来源于英国哲学家J.奥斯丁的语言行动理论,即把说话当成做事。代表作有美国的瓦特拉威克于1967年出版的人际传播语用学。 符号互动理论。最有影响的人物是美国的考夫曼,他的收容所一书,着重考察了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的角色功能。即把符号看作考察传播情境的工具。4. 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 1940年“伊里调查”提出“选择性接触”、“舆论领袖”、“二级传播”等重要观点。 40年代关于白天广播剧听众的调查研究开创了“使用与满足”研究的传统。 40年代关于玉米良种推广与普及过程的研究推动了对新事物“创新扩散”传播过程研究。 霍夫兰等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于电影的劝服效果实验,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制约因素。 50年代个人影响一书是对1940年人民的选择提出的各项理论假说的进一步验证。 60至70年代由格伯纳等人进行了关于媒介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的研究。这项研究后来发展成为“培养”理论。 70年代后的“议程设置”研究是经验学派研究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效果研究从微观转向宏观。2、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始于20世纪20年代,成熟于60年代,属于传播学的两大流派之一。指的是主要以思辨性的方法考察社会传播现象的科学流派,深受社会科学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学术重镇在欧洲,以德国、英国、法国为主。批判学派的特点:研究上更多的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相结合,着重考察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理论上以辩证分析法为主,反对实证注意态度。社会观上,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传播机制持否定批判态度。1. 批判学派的哲学渊源(08简) 批判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色,也是哲学及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以批判为旗帜的哲学流派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霍克海默将其哲学称为社会批判理论。关于哲学的性质,他指出,“哲学认为,人的行动和目的绝非盲目的必然性的产物。无论科学概念还是生活方式,无论流行的思维方式还是流行的原则规范,我们都不盲目接受,更不能不加批判的仿效”,“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他从这种批判的哲学观出发,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面的、猛烈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一种没有共同思想纲领、形式极为松散的哲学思潮。众多后现代思想家唯一的共同处在于,他们对现代社会的现代性及其理论表达现代主义的共同批判。这种批判不是以往那种一种哲学对另一种哲学的批判,而是对现在所有哲学的总体批判;也不是枝枝节节的修正与补充,而是连珠带根的摧毁与重建。2. 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及研究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在马尔库塞看来,科学技术应用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造成了一种高标准的生活方式。同时,科学技术及其生活方式又产生了一种思想和行为的方式,这种思想和行为方式作为意识形态证明了对人的统治是理所当然的,技术的合理性变成了政治的合理性。本雅明更多的从文艺生产方面来认识科学技术。他肯定机械复制作为生产力对文艺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又批判其意识形态。 领导权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对领导权和统治作了区分。领导权是在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市民社会和民间组织中建立,而直接统治则来自国家机器,即政府机构的强制。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为看不见的国家机器,或国家机器的世俗延伸部分,主要功能是以精巧隐秘的方式,透过日常熏陶和“梯次训练、惩戒、选拔、评估”手段,造就人们对资本主义秩序的驯良顺从,从而确保其生产关系稳定延绵。 文化工业与公共领域。伴随一个全新型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意识形态更加复杂多变。文化由意识形态操纵,由文化工业电影、商场、画刊、无线电、电视、各种文学形式、畅销书和畅销片等实现对大众的意识形态操纵。哈贝马斯认为,新的传媒(广播、电影、电视)日趋消抹了读者与出版物之间必须保持的距离,而正是这一距离实现了公共领域,人们在其中得以对阅读物进行批判性交流。文化研究学派 在众多的文化研究学派的学者中,霍尔的电视话语的编码解码标志着西方文化研究的新起点。他提出传播不仅仅是一个从传播者到接受者的直线行为。信息的发出不能保证它的到达,在传播的过程中,从信息的原始创作即编码,到被解读即解码,每一个过程都有其自身的决定因素与存在条件。即是说,信息生产的权力关系与消费的权利关系并不完全温和,霍尔提出三种假设的解码,即“霍尔模式”:支配霸权立场;协商代码或协商立场;对立码。政治经济学派 政治经济学批评意味着文化工业的复杂性和由资本实现的文化活动的价值化增长过程。这需要把传播中经常被隐藏的经济层面摆出来,其中包括跨国经济集团的形成、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支配现象、文化信息产品的跨国流动所显现出来的战略意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等。默多克在大企业与传播产业的控制一文中,针对传统学派的“所有权分散论”和“管理革命论”作了分析批判。技术决定论 麦克卢汉的于1964年问世的理解媒介风靡欧美。他认为,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表述,而是媒介自身。他把技术决定论的思想运用到了社会的文化分析上。当然,这跟一般意义上的批判学派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因为麦克卢汉对现代媒介社会从批判转为赞赏,所以一些学者认为他不属于批判学派。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有三种不同的模式: 思辨模式。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如哈贝马斯从公共领域结构转换理论出发,视传播为社会基本联系,建立了围绕交往概念的思辨系统 技术决定论模式。以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主义理论为代表。 文化决定模式。以文化研究学派为代表。现在西方传播学界有一种说法就是传播理论研究正转向大众文化研究。3. 批判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葛兰西:狱中札记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 威廉斯文化与社会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交往与社会进化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保卫马克思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 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 霍尔文化、传媒、语言 默多克大企业与传播产业的控制 费斯克电视文化、理解大众文化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 第4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1、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传播研究方法体系: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根据事物或现象所特有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中的矛盾性,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普遍认识的规律为前提,来认识和考察社会现象的分析方法。它主要解决“有没有”或“是不是”的问题。常见的定性分析法有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生命史方法和话语分析法。 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于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并据此解释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性的结论。 程序:资料收集分析定性资料辅助分析分析程序得出结论定量分析: 从事物和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数量特征的数量关系,及其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考察事物或现象的分析方法。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实地调查、控制实验、内容分析等方法。 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程序:确立研究假设确立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 实地调查法 起源: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是美国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方法,拉扎斯菲尔德最早将此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 定义:实地调查法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从而探讨社会现象。 分类:从社会学的角度,可分为普通调查和特殊调查;从调查的方法角度,可分为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从调查的性质角度,可分为量的调查和质的调查。 操作:选择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抽样设计与操作;问卷设计;采样设计;统计分析。 特点:基本不受人为因素的控制,较客观全面准确,但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概括不佳。3、 内容分析法 起源: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由拉斯韦尔首先使用,该方法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讯息内容,一般两个层次,即说什么和怎么说。 定义:内容分析利用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法,对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归类统计,继而根据这些类别的统计数字作叙述性的阐释。 操作:确定选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范围,抽取样本;确定研究类目和分析单位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特点: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源特征以及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但其分析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情况,但需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4、 控制实验法 定义:控制实验法是指利用实验室,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结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实验法包括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实验观测四类基本要素。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二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操作:确定实验课题,即确定研究的主题和假设;选定实验对象;制作测试材料,编排实验程序;实施测试;统计分析数据,提出实验报告。 特点:能严格控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所获数据比较准确可靠;能主动设置条件,可反复进行,便于得出科学性较强的研究结论;投入经费少;便于进行一些特别研究。但它最大的缺点是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和偏见。第1章 传播过程模式与传播功能第1节 传播模式的定义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它可以用来描述某种结构或过程,能够体现各种关系,能够使自己要再现的对象得以简化。其形式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图表或数字。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人为的象征性设想,是表达各种理论的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模式可分为实在的和抽象的。按表述的符号将模式分为三类:文字模式、图标模式、数学模式。按模式的作用可分为两类:结构性模式、功能性模式。第2节 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 多依奇在1966年的著作中,将模式在社会科学中的几大作用又简化成四个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预测功能。 好模式的标准:启发性。概括性。简明性。现实性。创见性。准确性。第3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1、 传统的线性模式拉斯韦尔模式/ 5W模式(05名解)5W模式的内容: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由于这五个要素都包含了一个英文字母W,因此通常被称为“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这就是我们任何一个传播过程是由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个要素构成,并提出相应的传播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并概括了传播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递遗产。5W模式的意义:该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第一次明确地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为后人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框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5W模式的不足:它作为典型的线性模式,将传播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略了反馈机制的存在,从中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丝毫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似乎传播过程可以脱离社会,在“真空”里进行,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按照5W模式划分研究领域,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作用,即束缚了后人的思路,使人们忽略了对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的研究。香农韦弗模式/通讯系统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内容:它对传播过程的分析更精密细致,如将媒介一分为三:发射器(又译编码器),信道和接收器(又译译码器);将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两种,由于噪音的存在,两者常常不一致;还注意到了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信号,亦即符号。因而更加符合传播现象的实际该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注意到了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它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作用的认识。同时,也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香农韦弗模式的不足:该模式也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和影响。传统线性模式:无反馈,无社会联系 通讯系统:无反馈,有社会联系控制论:有反馈,初考社环/不适合大众传播 循环无效 (原因:信等量 地平等 ) 系统论:普联、相作、社环境2、 控制论模式/循环互动模式/双向循环模式控制论模式的内容:在单向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反馈”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因此,又称双向循环模式。控制论模式的优点:它突破了传统线性模式的直线性,考虑到反馈的因素,认为信息传递不是单向的;它认为信息的传递是循环往复的,信息传递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循环互动过程;它初步考虑了环境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如噪音);控制论模式的不足:它只适用于人际传播即面对面的传播,而对大众传播中的种种复杂因素考虑不够,诸如社会环境、媒介因素、接受者个人心理素质、文化差异等等,这些均会影响传播效果。模式中基本认可了传输信息与接受信息的等量,这在实际传播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在 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反馈是有限的,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尤其如此。“在大众传播中,信源(传播者)只能从受众处获得有限的或间接的反馈”控制论模式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个“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这与实际不符。循环论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似乎传播是个无效的过程,传、受双方在经历了传播过程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什么也没有改变。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该模式与线性模式的区别)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由于施拉姆的许多观点是受奥斯古德启发得来的,因此,这个模式被称为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它与单向的传播模式划清了界限。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信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往复循环、持续不断的。它提出了一个“经验范围”概念,强调在信源与目的地之间,只有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有真正的所谓传播,因为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信号才能为传受两者所享。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每一个传播的参与者,都可视作“传播单位”。它们都身兼两种身份:“传者”、“受者”(这里统称为释码者);四种功能:“传送”(发信),“接受”(受信),“编码”(亦称“符号化”),“译码”(亦称“符号解读”)。这个模式较适用于人际传播,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太适合于大众传播。模式所表述的传受双方平等、等量的传播观念,不仅不适合于大众传播,也与现实中的传播活动不相符。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克服上述缺陷个人从属群体,在群体内讯息得到在解释或者加工。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德弗勒模式(互动过程模式)1996年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提出互动过程模式,即德弗勒模式。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加深了对噪音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较普遍。但是,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丹斯模式丹斯提出了一个螺旋形模式 ,以纠正循环性的表述,即传播似乎是个无效的过程。丹斯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累积扩大的。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与者都可都可视作“传播单位”。它们都身兼两种身份:“传者”、“受者”(这里统称为释码者);四种功能:“传送”(发信),“接受”(受信),“编码”(亦称“符号化”),“译码”(亦称“符号解读”)。三、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所谓系统模式,就是在继线性模式的单向、静态过程描述和控制论模式的双向反馈之后,以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为指导,从整体社会环境系统研究传播过程的模式。它不仅考虑到了传播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还考虑了周围环境对传播的作用与影响。简而言之,系统模式更为宏观、系统地描述了传播的双向、动态的过程。赖利夫妇模式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传播系统模式。这个模式克服了线性模式直线性、孤立性的弊端,又对传播过程进行了比较全面、完整、立体的思考,将传播过程明确表述为各种社会过程之一,并将其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这一模式有助于人们把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现有的社会学理论联系起来,它将大众传播看做是各种社会过程中的一个过程。大众传播可以影响周围的社会,也可以受周围社会的影响。但是这个模式失之于过分简略。马莱茨克模式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即马莱茨克模式。这个模式将大众传播描述为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这个模式考虑到了传播者、信息、媒介、接收者和反馈五大环节,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完整详细的分析。它可以作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相关因素的清单,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中的心里变量。它的分析较以往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也更具合理性。第4节 传播的功能传播功能 一是指传播本身固有的功能。这是由传播这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自身的性质的结构决定的,就像人体器官胃、肠一样,其特定的结构和物质成分,决定了他们必然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二是指传播对受众个体和社会整体产生的影响。传播功能着眼于宏观,指整个传播系统(特别是大众传播系统)所有的传播活动,按照其自身的结构和性质,必然会产生的对社会的影响。传播功能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无关或关系不大。传播功能观即社会各方面对传播功能的期望或认识,这是由传播的工具属性和人们的主观立场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政界视之为从政宣传的工具,商界视之为经商盈利的手段等等。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造成的最终结果,常常是就具体的传播行为而言的。指某一主题的讯息经传播之后,受传者对这一讯息所作的反应。是传播者主观意图的实现程度。对传播的功能,人们常常从一下几个视角进行研究。第一,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即对个人(个体)来说,传播有哪些功能或效用。这方面较有影响的研究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理论。皮亚杰研究儿童谈话过程时发现,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社交性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同对方交换看法;自我中心性谈话则是为了满足自己,他并不想对谁说话,也不在意是否有人在听。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的工具轮。他认为,人类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本质上与绳子、棍子、斧子等工具没什么两样,传播只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凭借的手段而已。如上司想让下属做某事,他并不需要卡着下属的脖子让他去做,只需张张嘴就可以。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的游戏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